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为何木兰在荣归故里后,会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清風明月逍遥客 2023-09-21 22:34:31

木兰的事迹流传至今,中国古代巾帼英雄,忠孝节义,代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而流传千古,唐代皇帝追封为“孝烈将军”。木兰故事的流传,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方民歌,但木兰的姓氏、籍贯等,史书并无确载。

唐代以后不少文人都各自创造不同形象的木兰,其中以明清的改动最大。而木兰英勇代父从军的形象,更成为明清妇女的心灵寄托。代父从军、成为忠孝表率的木兰,为明清才女的偶像。

自唐代以来,木兰的故事已大受欢迎,不过明清社会风气极为看重妇女贞节,女性普遍有缠足陋习。因此这时文献里的花木兰,也无可避免地也“被”裹了小脚,而木兰的任务除了在战场上建立丰功伟业外,更需要在充满男人的军中保住贞节。因此木兰如何不被看穿女儿身,就成为明清文本的刻划重点。

木兰还故乡后竟自杀虽然明清的木兰文本仍以《木兰辞》为基础,不过其内容随着社会变化,除了原本的合家团圆结局外,竟多了一个以木兰自尽做结尾的版本。

如元代侯有造所创作的《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因皇帝欲纳木兰为妃,逼得木兰以自尽这样激烈的方式来拒婚。成书于清初的《隋唐演义》,木兰的结局与侯有造版相仿,同样走上自尽绝路。而《忠孝勇烈奇女传》里的木兰,则是三上陈情表,原打算皈依佛门、守丧抚弟,最后还是自尽结束生命。有着森严礼教的明清社会,不仅约束妇女,也束缚住了木兰,逼迫她走上自尽以示忠贞的绝路。

为何木兰在荣归故里后,会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呢?

其实与木兰的女儿身被识破有密切关连。因为她被发现了真实性别,所以招来天子的欲念,妄想将她纳入宫中为妃,或是因出过远门、不再保有贞节,尽管木兰是个行忠孝之事的好女儿,依然被视为天理难容的妖孽。这一切都因为她隐瞒性别,使得衣锦还乡时,浓厚的欺君罪恶感随之而来,逼迫木兰只好以死明志。礼教下男装女装大有不同而细看元代幸福结局的木兰文本,也大有问题,依然有着对女性、女儿的不公。

如明代徐渭(1521-1593年)的《雌木兰替父从军》、清代永恩(1727-1805年)《双兔记》与清末《北魏奇史闺孝烈传》,木兰在恢复女儿身后,就必须放下代父从军的种种,以获得“宽恕”便于解决女扮男装不容礼制的问题。因此美满结局里,木兰花费十年所建的军功,其成果皆由弟弟或丈夫接收,木兰则回归于家中,好符合明清礼教对女性的要求。

在明清文本里的木兰,其男装与女装有着泾渭分明的界线。

元代以后的木兰,其女装与男装之间的变换,并不是表面上看到的那么简单,而像是现代人所说的“性别标签”。换上男装的木兰,就像是暂时抹去身上原有的“女性标签”,而周遭的人们在不见她原有的性别下,给予其高度肯定,而木兰也得以更自在地发挥所长。不过一旦被识破,则象征重新贴上“性别标签”,木兰就必须回到女性该有的“原位”。上述无论哪种结局的木兰,其结局多有所被动,而木兰自己的看法呢?真的愿意心甘情愿回到家中吗?

李桂玉弹词作品《榴花梦》 一探木兰怨气木兰无法与外人道的心思,或许可以从清代女弹词家李桂玉(1821-1850年)的作品《榴花梦》加以揣测。这部弹词巨着讲述一代女将桂桓魁(桂碧芳)的生平,李桂玉将其形容为古今未有的全人“是仕女班头、文章魁首。抱经天纬地之才,旋乾转坤之力,负救时之闻仅见”,桂桓魁可说是集贤臣、名将、英主、哲后与良母于一身,但当她以男装功成名就后,同样面临恢复女儿身的危机,来自皇帝、父母、未婚夫、姐妹等人的压力排山倒海而来。

花木兰被识破女儿身后,其过去的所作所为,都因性别而遭到质疑。当父亲逼迫她换回女装时,桂桓魁则直言抱怨:“都道孩儿闺内女,不应随朝挂锦衣。不知儿受千般苦,却把残生换一官”。最后在皇帝的命令下,桂桓魁不得不穿回女装,而她的内心感受则是“一天怒气冲霄汉,万道嗔容镇九霄”。最后桂桓魁在无法摆脱的巨大压力下回归家庭,不过她后来立志清修,断绝夫妻情缘,升天脱离夫家。

与明清才女产生共鸣的木兰即便在明清文本中木兰最终是悲剧更有怨气,但木兰一生的经历,对于充满才华但受礼教束缚的明清妇女来说是个向往,引起了她们的共鸣。

明末清初的才女顾若璞(1592-1681年),她读完徐渭所做的杂剧《四声猿》(内收录《雌木兰替父从军》)后,以花木兰为题创作一阙词《读《四声猿》调寄《沁园春》》:才子弥衡,《鹦鹉》雄词,锦绣心肠。恨老瞒开宴,视同鼓史;掺挝骂座,声变渔阳。豪杰名高,奸雄胆裂,地府重翻姓字香。玉禅老,叹失身歌妓,何足联芳?木兰带父沙场,更崇嘏名登天子堂。真武勘陷阵,雌英雄将;文勘华国,女状元郎。豹贼成擒,鹴裘新赋,谁识闺中窈窕娘?须眉汉,就石榴裙底,俯伏何妨?《读《四声猿》调寄《沁园春》》同为女性,顾若璞在这阙词里颂扬了木兰与“女状元”黄崇嘏(约生于883年,曾女扮男装当过七品司户参军,有理政之才,后人称为女状元),对于她们勇于走出闺阁、保家卫国的气概表达最高的赞赏与认同。而词末的“就石榴裙底,俯伏何妨”,为今日“拜倒石榴裙下”的由来。

给木兰诗全本文划分结构

停机叹息
替父从军(想法)
出征准备
征战思亲
沙场思亲
1
2
/3
4
5/6
沙场征战
凯旋辞官
荣归故里

《木兰赋》的原文是什么?

木兰赋 / 木兰诗 / 木兰辞

南北朝:佚名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惟闻 通: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惟闻 通:唯)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一作:愿借明驼千里足)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帖?通:贴;惊忙?一作:惶;惶?火伴 通:伙)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文言常识

字词句
A.字音:机杼〔zhù〕 鞍鞯〔ān jiān〕 辔〔pèi〕头 鸣溅溅〔jiān〕 金柝〔tuò〕 阿姊〔zǐ〕 霍霍〔huò〕 可汗〔kè hán〕 贴:军帖〔tiě〕;贴〔tiē〕黄花;字帖〔tiè〕

通假字
①.对镜帖花黄:“帖”通“贴”,贴,粘贴。

古今异义
①爷:古义指父亲,e.g.:卷卷有爷名;今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②走:古义为跑,双兔傍地走;今义行走。
③但:古义为只,副词,e.g.: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今常用作转折连词。
④郭:古义为外城,e.g.:出郭相扶将;今仅用作姓氏。
⑤户:古义为门,木兰当户织;今义人家、门第。
⑥迷离:古义为眯着眼,今义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⑦十二:古义为虚数多,今义数词,十二。

一词多义
市:a.集市,e.g.:东市买骏马;b.买,e.g.:愿为市鞍马。(名词作动词。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买:a.买(东西), e.g.:东市买骏马;b.雇,租,e.g.:欲买舟而下。
愿:a愿意,e.g.:愿为市鞍马;b希望,e.g.:愿驰千里足。

词语活用
①“何”疑问代词作动词,是什么。问女何所思。
②“策”名词作动词,登记。策勋十二转。
③“骑”动词作名词,战马。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成语:扑朔迷离
原指难辨兔的雄雌,比喻辨认不清是男是女。现指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省略句:愿为市鞍马。(愿为‘此’市鞍马”,“此”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②倒装句:问女何所思(“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装。宾语前置。)
问一声闺女想的是什么?
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历经数年,有的战死,有的活下来凯旋。
④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当着窗户对着镜子整理头发和贴上装饰。

文章修辞
互文交错
(1)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4)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复沓
(1)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顶针
(1)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2)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3)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4)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
排比
(1)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比喻
(1)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夸张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设问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对偶
(1)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5)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反问
(1)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借代
1.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译文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面部贴上装饰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火伴,火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

(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分辨。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赏析

《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第一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诗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然后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木兰之所以“叹息”,不是因为儿女的心事,而是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决定代父从军。

第二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东市买骏马……”四句排比,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表示对此事的极度重视,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第三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

第四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先写木兰朝见天子,然后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再说到木兰辞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乡。“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天子不知底里,木兰不便明言,颇有戏剧意味。

第五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展现浓郁的亲情;再以木兰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最后作为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高潮,是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与伙伴相见的喜剧场面。

第六段,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其诗中几件事的描绘详略得当,一,二,三,六,七段详写木兰女儿情怀,四,五段略写战场上的英雄气概。从内容上突出儿女情怀,丰富英雄性格,是人物形象更真实感人。结构上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简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花木兰后传

话说花木兰女扳男装从军后,因为骁勇善战,武艺超群,战功赫赫而闻名于敌我双方。而当她原是女儿身的秘密被狗仔队曝光后,更是天下哗然,朝野震动。从皇帝到平民,无不为她的事迹而感动,皇帝欣然手书:向花木兰学习?的亲笔御诏。皇后联合了大臣家眷发起了中华妇女学习花木兰事迹行动,三八红旗手,五一劳动奖章,红旗勋章,银心优质服务勋章。。。。各种荣誉铺天盖地,花木兰英雄事迹报告会开遍中华大地。一时间,我中华妇女,人人以花木兰为榜样,花粉无数。

花式发型,花式服饰等等一推出既成流行款式,甚至一普通面点改名为:花卷,也卖得极为红火。以前原本就一大头菜的,现在也摇身一变叫:花菜。战争一打就是几年,终于,在我中华同胞同仇敌忾,边关将士奋勇杀敌,顽寇被荡尽,硝烟已平息,四海皆生平。于是,我们的主人公花木兰小姐在进京面圣被授予无数荣誉后,荣归故里。在荣耀和喧嚣过后,木兰她爹,也就是花老爷开始犯愁了,愁什么呢?愁花木兰的终身大事。因为战争耽误了他宝贝闺女的姻缘,而现在,眩目光环后的花木兰让绝大多数男士都望而却步。

眼看着木兰渐渐步入老大难的境地,花老爷的头发也开始变的花白了。然而,有一天,花老爷笑了,而且一笑就一星期没合口。原来是木兰曾经的战友,江南首富的大公子李勇的老爸李斗金派人来提亲了。虽然花家也家底殷实,小富一方,但跟江南李家比也就算一小作坊。而且李公子和木兰一起出生入死,冲锋陷阵,建立了不朽功勋。李勇自小拜名师学艺,一身武艺,其绝技小李飞刀,例不虚发。面对这种喜事,花老爷自是像吃了人参果,三百六十个毛孔,无一不爽。那时候,还不兴自由恋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木兰想想李勇似乎也没什么不好,婚事就这么定下来了。三月后,良辰吉日,李家的迎亲队伍排出一百多公里去,皇帝亲批在花木兰婚庆期间,全国放假三天!

婚礼是豪华的,场面的浩大的,气氛是热烈的,效果是轰动的。

有关《木兰诗》的问题

1· 叹息声唧唧又唧唧,木兰对门织布。听不到织布机的声音,只听到木兰阵阵的叹息声。
问木兰想的是什么,问木兰思念的是什么。女儿也没想什么,女儿也不思念什么。昨夜看见军中的文告,皇上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很多卷,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大哥,愿意为了这次征兵买马具及马,从此代替父亲出征。
到东边集市买一匹好马,到西边集市买马鞍和坐垫,到南边集市买马嚼子和缰绳,到北边的集市买根长长的马鞭。早晨告别父母离开,晚上住宿黄河边,听不到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见黄河流水的声响。早晨告别黄河离开,晚上到达黑山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见燕山的胡马嘶叫声。
到万里之外参加战斗,关塞山岭像飞一样地跨越。北方的寒气传来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照着铠甲。
将士们经过上百次的战斗,有的牺牲了,木兰等壮士们经过十多年的征战,胜利归来了。
(木兰)从前线回来拜见君主,君主坐在朝堂上。记功很多次,赏赐很多财物。皇上问(木兰)要求什么,木兰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送我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互相搀扶着出城(迎接);姐姐听说妹妹回来,对着门梳洗打扮;小弟弟听说姐姐回来,霍霍磨刀杀猪宰羊。打开我东厢房的门,坐我西厢房的床,脱掉我作战时的战袍,穿上我往日的衣裳,对着窗户梳理秀发,照着镜子贴着装饰物。出门去看同伍的士兵,同伴都很惊讶:同行作战多年,不知木兰是姑娘。
雄兔前脚时常爬搔,雌兔两眼时常眯着;雌雄两只兔子一起贴着地面跑,怎么能分辨出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2·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巾帼英雄爱国、渴望和平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3·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4.我不知道了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385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