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圣人忘记了今天结婚,跑去找道士嗨聊

老缸历史 2023-09-21 22:12:43

中国近代大思想家、大学者梁启超曾把孔子、王阳明、曾国藩称为中国古代的“两个半”圣人,他是从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的角度来评述的。三人中王阳明的知名度相对低一些。有些人可能要问,王阳明到底有何德何能,能跟“天纵之圣”、“万世师表”的孔夫子并列,成为中华5000年文明史上的“圣人”?

编辑

王阳明的本名叫王守仁,阳明是他的号。他出生在一个世宦家庭,父亲王华是明宪宗年间的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王阳明的出生很有神秘色彩,史书上说他在娘肚子里呆了14个月,出生前他的祖母梦到祥云缭绕,天神抱一子从天而降(史书中记载了不少帝王和圣贤出生时的异象,大多为杜撰)。于是他的祖父为其起名“云”。王云一直到5岁还不会说话,但读过的书都能默记在心里。有一天一位高僧路过他家,摸了摸他的头,算是给他开了窍,祖父随后给他改名“守仁”。从这王守仁开始说话了,也开始书写一段别有异彩的人生履历。

编辑

从小料事通透,行事与常人迥异。古代的读书人把科举中第作为第一等大事,但王阳明作为状元之子,却有着不一样的见识。他13岁时与老师交流,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他15岁时多次上书朝廷,献上平定农民起义的计策。他深刻反思英宗朝“土木堡之变”的教训,发誓学好兵法,为国效忠。22岁时,王阳明中了举人,但随后屡试不中,一直没有金榜题名。亲朋好友好多人安慰他,他却淡然说道“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却以不登第为之懊恼为耻。”当时的文坛领袖、内阁大学士李东阳打趣他说,你下次必中状元,可以提前写篇《来科状元赋》。一般人肯定会谦虚推辞,但王阳明却微微一笑,提起笔刷刷而就。圣人就是这么与众不同!

编辑

王阳明还有更与众不同的事。1488年,王守仁到南昌与父亲好友诸让的女儿成婚,可在举办婚礼的当天,一大家人怎么找都找不到他。原来这天他在外面闲逛,恰巧碰到一个道士在那里打坐,他就上前向道士请教,道士给他讲了一回养生术,并给他亲身做示范。他便与道士相对静坐,沉迷其中,竟然忘了婚礼的事,直到第二天才被他岳父找回去。为了探究朱熹的“格物致知”,王阳明有一次拿竹子作为“格”的对象,把竹子剖开细分,研究探寻了七天七夜。他没有从中“格”出什么圣贤之道,人却累倒了,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着名的“守仁格竹”。从此以后,王守仁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开始思考构建自己的“心学”之道。

编辑

一个人如果只有标新立异的举动,而没有超越他人的卓越才华,不但成不了圣人,很可能被人看做神经病。王阳明是一个有大智慧、大学问的人,完全符合儒家“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标准。这个标准从今天看,笔者认为可以概括为“有高尚道德、有卓越功绩、有博大学问”。从“立德”看,王阳明创立“心学”,提出“致良知”学说,认为任何人都有良知,只不过有时候人的良知被私欲遮蔽。人一生都要去私欲,致良知,让一切事务都符合你的良知。这种思想体现了王阳明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抱负,冒着风险弹劾刘瑾、排除万难剿平叛乱,都是他“致良知”的高尚道德体现。

编辑

从立功看,《明史》说:“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 王阳明精通兵法,而且能将“读心”“治心”之术巧妙地运用于战场,以大智慧从容化解危险局势。1517年,他巡抚江西,面对盗贼四起的严峻局面,他机巧用兵,先撤退示弱,而后出敌不意进攻,斩杀俘虏上万人,一举荡平为患数十年的贼患,人们惊呼王阳明是神。1519年,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震惊天下。王阳明以天下安危为己任,迅速募集义兵,前往征讨。他虚虚实实,巧用疑兵之计,守护了南京。随后在鄱阳湖与宁王决战,擒获宁王,仅用35天就平息了这场塌天兵祸。此后,其他一些造反的人,只要听到王阳明前来征讨,都不敢应战,主动投降。王阳明的沙场之功可谓极盛!

编辑

王阳明剧照

从立言看,王阳明因弹劾权宦刘瑾,被贬黜到贵阳西北部的龙场镇,他在这里经过“龙场悟道”的苦思和苦思过后的彻悟,构建起了“心学”的初步体系,后经不断完善,终成影响深远的一大学派。他的学说宗旨在于“致良知”,让人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要“知行合一”,互为表里,不可分离。他开堂讲学,拥有两万多名弟子。王阳明的心学思想,犹如一盏明灯,点亮了人们光明的内心世界,在中国、朝鲜以及东南亚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康有为、孙中山等人都从中受益匪浅,日本名将东乡平八郎曾说:“一生俯首拜阳明。”

编辑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需要深入学习、融会贯通,才能领会其本旨要义。否则,蜻蜓点水地看看热闹,很容易理解偏了或是理解得不完整。比如他提出的“知行合一”思想,笔者起初就简单理解为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关系,但其本义却不是这样,而是指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属于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的范畴。他指出“一念发动处既是行”,意思是出于人本性的道德意念一旦萌生,就是行。他还认为“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为行,知决定行”,这些都跟程朱理学提倡的“知先行后”有着很大的不同,需要我们好好地思考认识,取其精华,剔除主观唯心的偏颇,才能对我们有所裨益。

声明:本文是原创,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guoxue/13381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