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紫禁城已有近600年的历史。即使历经时间长久,紫禁城古建筑仍向世人展示其金碧辉煌的外表。
金色是一种辉煌的光泽色,更是大自然中富丽堂皇的纯色,并产生光明、华丽的视觉效果。紫禁城建筑辉煌的外表除了包括黄色的琉璃瓦外,其木构件表面金色装饰亦为极其重要的体现。不仅如此,琉璃瓦为普通瓦表面涂一层黄色釉料加工而成,而木构件外表的金色装饰则不同,其金色的“外衣”贴上了真材实料的黄金。如太和殿外立面,其木构件表面所有的金色装饰部分全部为黄金打造,纯度可达98%。
自古以来,黄金的价值赋予金色以华丽、高贵、神圣等象征意义。而古老的紫禁城始终能够绽放出金光闪闪的光芒,无不与黄金材料性能密切相关:黄金不仅有良好的延展性和可塑性,而且稳定性非常强,氧化速度非常慢,可以长期保持光泽,历经成百上千年仍然光亮如新,使得建筑物无论历经多长时间,始终金光闪闪。这种黄金打造的外衣,是紫禁城古建筑始终保持壮丽辉煌的重要科学依据。而黄金应用于紫禁城古建筑的做法,则为我国古代传统贴金技术的体现。
所谓贴金,即将成色很高的黄金,打造成极薄的金箔片(通常厚度约为0.12微米)。此时的金箔具有很强附着性,利用特定的材料可将其贴在建筑构件的表面,并保持长久不脱落。
我国古建筑的贴金技术最早可见于敦煌石窟的第263窟,该石窟含北魏时期的壁画,其中饰以贴金。到唐宋时期,出现了堆泥或堆粉贴金的方法,该法为后世的大型宫殿、寺庙的建造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至明清时期,贴金在建筑装饰上应用更为成熟,经过贴金装饰的建筑物也显得更加华丽、庄重和威严。
紫禁城古建筑的贴金技术,多用于油饰部位(如立柱、门窗)和彩画部位(如屋檐、斗拱、檩枋),根据应用范围可分为浑金、片金、平金和点金做法。浑金即古建筑的某个构件全部都贴金箔的做法;片金即在古建彩画的某个特定纹饰贴金箔的做法,是紫禁城古建筑彩画常见的金饰做法;平金即在平面上贴金的做法,常用于斗拱等构件的轮廓贴金;点金即在彩画某些特定的局部位置贴金箔,而其它位置均用颜色来表示。
贴金技术可使得金箔牢固的吸附在建筑外表,且长久保持光泽,这离不开黏结剂的科学应用。金胶油即为古代贴金的黏结剂。金胶油以特制加工而成的具有粘稠度的光油(即以桐树籽为主要原料熬成的油)为主要材料,加入适量的半干性油(如豆油)调制而成。选用金胶油的科学性在于,它可以保证金箔的亮度和适宜的贴金时间。金胶油的粘稠度大,油膜饱满,结膜厚,不会流坠,贴金后能保证金箔的亮度。此外,金胶油的干燥时间适当,在一定时间内都能保持良好的粘稠度,使金箔能够牢固地贴在构件表面,加入的半干性油则能够起到延长干燥时间的作用。由此可知,紫禁城古建筑的黄金外衣是古代贴金技术的科学应用。
作为贴金的材料,金箔的加工要求极其苛刻。金箔是用黄金锤成的薄片。明代宋应星所着《天工开物》卷十四载有:“凡造金箔,既成薄片后,包入乌金纸,竭力挥捶打成”。金箔是黄金薄片中厚度极其薄者,因而金箔在古代又称为“金薄”。
金箔的材料要求十分考究。黄金本身柔软,强度不足,单纯用纯度极高的黄金难以打出极薄的金箔,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加入其它元素,使其合金化,以增加金的强度。由于银与金能完全互溶,且其延展性仅次于金,因此银为最主要的添加元素,其次为铜。紫禁城古建筑所用金箔多为库金,含金量98%,其余2%是银、铜等其它材料。
另外,乌金纸是以朝北而生的竹子为原料,在水中浸泡十多年后打浆烟熏制成,韧性很强,乌黑发亮,主要用于制作金、银、铝箔时的垫铺。紫禁城古建筑贴金所用金箔的厚度已薄至0.12微米厚,25张金箔叠起来,才与蝉翼最薄处相同。这种金箔几乎是透明的,能透过蓝绿色的光,其贴在建筑物上,不仅美丽华贵,而且有特殊的保暖、透光功能。
金箔打造包括将金子熔化成金锭、对金锭进行反复打箔、将金箔包入乌金纸内等工序。值得一提的是,金箔没有成品率,没成型的金箔全部回炉重打。金箔生产工艺独特,技术要求高,从古至今一直为手工制作,其中打箔最为辛苦,把一块金“疙瘩”打成0.12微米厚的薄片,需要两个人面对面打上万次。经捶打出来的金箔,薄如蝉翼,软似绸缎。民间传说,一两黄金打出的金箔能盖一亩三分地,金箔打制技艺之精可见一斑,亦为我国古代金属冷加工科技的体现。
贴金后的紫禁城古建筑外表金光闪闪,其中亦包含着科学机理:金箔在光的作用下有很强烈的反光性能,贴到错落有致起伏有序的纹样上,大大的增加了金箔的反光面。这样一来,古建筑纹饰衬托贴金的光泽,金箔下又饱含纹样,充分辉映了图案纹理,使得纹饰与贴金相得益彰,互为作用。殿檐掩映下的构件上光线暗淡,但由于金箔的反光,向人们强烈的展示了金色花纹的存在。同时,在金光的作用下,各种颜色的亮度也不同程度的得到了增加。即使欣赏者距离贴金建筑较远,也能感触其灿烂夺目,金碧辉煌的艺术效果。由此可知,紫禁城古建筑光闪的黄金外衣是我国古代贴金技术的运用,其精湛的材料加工技艺及蕴含的古代科学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和参考。
◎本文原载于《科技时报》(作者周乾),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世纪欧洲是基督教统治时期,基督教对欧洲服饰影响巨大。由于基督教教义鄙视钱财,反对豪华,"中世纪下层民众的服装以简洁朴素为尚,妇女不事打扮,而且把珠宝捐给教会,常服只以白色的肥大长衣和连袖外套为主,色彩素淡"。
中世纪宗教统治下欧洲服装的颜色、式样都很单调,颜色尚黑、灰、白三色,衣服式样以拖地长袍为主。古罗马豪华的拖加袍被废弃了。
中世纪初期,欧洲人服装简朴,平民贵族衣式相同。八、九世纪男式服装有内衣外衣,衣式颇似我国古代的袍,但较紧身。裤长可将脚套进,裆短,裤带系于脐下。脚穿长筒或短筒袜,有时脚到腿都裹上布条。贵族及上层人士上衣外披一件长方形或圆形斗篷,斗篷固定于一肩,或系于胸前;劳动者上衣较短。法国查理大帝"只披法兰克人之衣服--用带束紧之麻布裤,用带系住之羊毛衫及大衣"(《中古及近代文化史》,商务印书馆1935 年版53 页)。冬天穿水獭皮或貂皮上衣,外面披一件斗篷。贵族腰间有宽大饰带,用以束紧衣服和佩戴宝剑,平民不准佩剑;衣料以麻布,毛织物为主。东方丝绸价格昂贵,以等量黄金计价,只有少数贵族能穿。《罗兰之歌》(法)、《亚瑟王之死》(英)有所记述。服装的等级差别主要表现在衣服质地和产地不同,贵族穿细麻布,穿意大利产的羊毛斗篷,冬天有貂皮等贵重毛皮;平民只穿粗麻、粗毛织物。女式服装为长至脚踝的紧身长衣,两袖长而窄,外面穿一件宽松长袍,袖短于长衣。长衣领口较宽大,领口衣袖衣缝可有各种装饰镶边。斗篷从头顶披下来。
10 世纪男服变得更为贴身合体。英国男子的紧身衣上半贴身合体,下半象长至膝部的衣裙,宽松而舒展。紧身衣为套头式。紧身衣外披一件斗篷,并用一个大饰针别在胸前。这时女式服装变得宽大,衣袖加肥加长,头发蒙在披巾里边,身体被斗篷蒙起来。她们的内衣很长,直拖到地面,外衣到膝盖。圆口衣袖,衣服装饰华丽,很受拜占庭的影响。她们的头发用一块面纱蒙起,其端点重于背后直拖至地面。至12 世纪宽松的衣服变得瘦窄,使身体曲线得以突出。并于身后系带,衣袖逐渐宽大,袖口可垂至膝部。
12 世纪出现了圆饼式头饰,它可以遮阳保护眼睛隔热,主要为十字军所戴。上衣流行前开襟式,将前襟分成两片。女式衣服为系带紧身衣,上衣紧贴身体,下面是宽大的衣裙,两部分之间用线缝起,两袖宽松拖长,其剪裁方法是上下衣分裁后缝合,与以前使用一块大布不同。
13 世纪男女服装趋于一致,男服还有紧身衣及各式各样的外衣,圆饼头饰,帽式装饰衣袖,敞胸披肩。下面有长筒袜、靴鞋。男子戴一顶中亚式小帽。这时护身外衣流行,适合旅行穿用,这种外衣是一件敞胸大披肩,旁边有缝,手臂可以伸出来活动。另外这时期流行封闭式马甲式外衣,上身如马甲,下面可长至膝下,这种无袖长衫,肩部向两侧延伸加长,就成帽式装饰衣袖了。13 世纪劳动者的长衫长短不等。男子上衣至膝,衣袖短小,脚下有无跟鞋,裤子于脚跟处有一圆洞,以便穿脱。夏天穿宽敞麻裤,上身裸露,
冬天穿短外衣和无袖套头衣。妇女穿长袍,中间有缝,可便于劳动,收获时裙子口袋可装农作物。当时禁止农民穿好料子及颜色华丽的衣服。
14、15 世纪后,欧洲服装开始有了变化。由于经济繁荣,农业、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国际贸易的往来,东方文明的影响,欧洲服饰发生了许多变化,贵族男女追逐时尚,贵族妇女争奇斗妍,男子不拘礼节;贵族与平民的服装有了更明显的不同;衣服式样变化,衣料品种增多。《巨人传》载中世纪衣料有绸缎、丝毛混纺、呢绒、大马士革呢、条呢、金线缎、各种皮毛。衣服有大衣、外套、外罩、上装、短装、衬衫、短披,女人有连衫长裙、晚礼服等。饰物有念珠、指环、链条、宝石、钻石、翡翠、珍珠、玛瑙等。服装力求摆脱古老习俗,追求时兴。东方服饰中的装饰和纽扣被欧洲人吸收,男人外套上排一列纽扣或宝石,甚至内衣纽扣也用宝石和纽扣装饰。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361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