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帝建安二十二年,大疫。"《汉书》之中短短一句话,背后却是一场悲惨的灾难。
东汉从光武建武元年(公元25年)到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是我国历史上非常罕见的瘟疫频发时期。瘟疫持续了196年,灾情持续时间长,传播范围广,程度剧烈。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讨伐孙权,在着名的赤壁之战中,曹营爆发了可怕的瘟疫,逼得曹操不得不退兵。关于这场瘟疫,学术界有很多争论,有人认为,这是由于血吸虫而引起的传染病,也有人认为这是鼠疫或者伤寒。在赤壁之战前,曹军之中已经出现了少量的患者,后来瘟疫难以控制,曹军之中死者大半。
建安二十二年,一场瘟疫来势汹汹,造成了更加惨烈的伤亡。
七子陨落,文坛凋敝曹植的《说疫气》之中,对建安二十二年的瘟疫的惨状有着详尽的记载:"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对于这次瘟疫,有专家认为是出血热,深究其原始,还要从西汉时期说起。当年张謇通西域之后,中原人一直和西域人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汉武帝多次征战匈奴,将这种瘟疫带入了中原之中,因为东汉末期天气异常所以出现了大范围的爆发;但也有专家研究认为,出血热并不会在夏季爆发,但这场瘟疫并没有季节性,而是从这一年春季开始一直蔓延到了冬季,不像是季节流行病,而更像是鼠疫。
曹丕在《与吴质书》之中道:"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徐干)、陈(陈琳)、应(应玚)、刘(刘桢),一时俱逝,痛可言邪?"根据史料记载,建安七子之中的王粲也死在了这一年,王粲去世之时才41岁,王粲随曹操征吴,这一年曹营之中发生了疫病,王粲很可能在军队之中被感染,在回军途中突然去世。而建安七子之中的另外两位——孔融在建安十三年被杀,阮瑀在建安十七年病死,也就是说,建安二十二年的这场瘟疫,让"建安七子"成为文坛绝唱,一个都没有留下来。
这五位陨落在瘟疫之中的文坛巨匠都是上流社会的人物,相比于贫民百姓,他们的饮食和卫生条件要好一些,而且与老鼠接触的机会并不多。他们的离世说明灾情已经无法控制,已经波及到了上流阶级,老百姓感染者十之八九。
建安诗歌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因为这场灾难,文学的发展迅速进入了低谷期。建安七子是邺下文人的标志性代表,他们的逝世,代表着邺下文人集团的彻底消亡。建安七子和曹氏三父子交相辉映的文坛盛况,最终只剩下了曹氏父子,而三者之中,只有曹植一个人是专门从事文艺创作的名家。随着建安七子时代的结束,大量的"悼亡诗"出现,这些诗文充斥着对生离死别的伤感。在这种文化氛围之下,文人们大多从关注政治到关注生命之上来,探索人生真谛。
天灾人祸,长达八年曹操面对这样的灾情,终于在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颁布了赈灾令,作了以下规定:但凡女子七十岁以上、没有丈夫儿子的,十二岁以下没有父母兄弟的,以及眼盲、手脚残疾却没有父母妻儿照顾的,都可以"廪食终身";十二岁以下出身贫寒的幼儿"随口给贷"。
然而曹操的赈灾手段对百姓的帮助是十分有限的。一方面天灾造成了大量人口消耗,经济损失巨大,一方面战争依旧在进行,人们不得已在家破人亡的情况之下继续为军队提供军粮。战争和瘟疫,交织成建安二十二年的人间地狱。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司马懿的兄长司马朗跟随夏侯惇和臧霸征吴,半途之中军中出现了瘟疫,司马朗体恤部下,亲自巡视发药,后感染瘟疫而亡。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灾情已经扩张到荆州地区,光羽大意失荆州,功败身死,孙权虽然得到了荆州,但是因为这年灾情严重,只得见面荆州百姓的租税。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薨逝。祸不单行,瘟疫随着战争快速传播,已经到达了魏都,汉献帝逊位,曹丕称帝,当时因为过重的徭役和连续数年的瘟疫,军中骚动不安,臣子上谏曹丕密不发丧,唯恐天下大乱。后来在贾逵的坚持之下,才将灵柩送到了邺城。
疫情一直持续到了公元224年,这一年诸葛恪率军伐魏。因为灾情严重,死者大半,诸葛恪最终率军撤退。战争,让这场瘟疫波及范围越来越广,病毒随着军队的迁徙和难民的逃亡四处传播。常年的战乱百姓贫穷饥饿,更加经受不了病痛的折磨。这场持续8年的瘟疫之所以带来了如此大的伤亡,建安年间的瘟疫是人口大锐减的重要原因。
民间暴动,道教萌芽汉末到魏晋,是道教萌发成长的重要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最为苦难的年代,也是贫苦百姓们最需要精神寄托的年代。
光武帝建武年间,曾经爆发过三次严重瘟疫,也就是这短时间,民间爆发了三次规模巨大的"妖巫"事件,史学家们将这三次运动定义为极端民间道教运动。之后,因为瘟疫没有大肆爆发,"妖巫"运动也偃旗息鼓了一百多年。东汉末年,瘟疫更加严重,民间"妖巫"运动再次高涨。汉灵帝时期出现了太平道和五斗米道两次大规模的民间运动。
曹植对瘟疫的解释是"阴阳失位,寒暑错时",他认为是气候异常才导致了这样的灾害。而对于并没有读过书的老百姓们来说,这场瘟疫来自于疫鬼的惩罚。对于生死的迷茫和对"疫鬼"的恐惧感,让百姓们急需要一个控制疫鬼的"神"来帮助他们在这场瘟疫之中活下来。所以,当有人打着"神"的旗号说可以帮助消灭疫鬼妖魔之时,他就会得到众多的信徒。
道教大肆宣传降魔除妖,并且以"长生"和"医道"辅佐,在瘟疫流行的乡村,这些方士们以符水方术给百姓治病,也推动了道教在民间的传播。
结语建安二十二年爆发的瘟疫极有可能是一种传播性极强的鼠疫,它从军队之中开始蔓延,随着行军打仗的进程,这种病毒传播到民间,造成了大量百姓死亡。由此可见,战争是加速瘟疫传播的元凶,天灾和人祸一同降临,对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建安七子除了已经过世的两位,剩下的五位都在同一年病亡,一时间邺下文人集团失去了中坚力量,建安文坛只剩下了曹家父子三人,诗文主流题材便是悼亡之诗。看到这样的人间惨剧,本来以政治谋士为一生所求的文人阶级,慢慢将关注点转向了哲学层面,他们探索开始探索生命的意义,文学作品种种往往充满了人生无常的悲凉感。
而在民间,常年的战乱、徭役和瘟疫,让疫区家家户户家破人亡,百姓将瘟疫的原因归结于妖魔鬼怪作祟,寄希望于道教的"降魔"、"医道"和"长身"之术。在这个灰暗的年代,道教得以飞速发展,并且形成了自己的体系。
汉灵帝时期户籍统计之时,尚且还有一千万户,而到了建安中期,全国仅剩下了三百万户。将近三分之二的人口,死在瘟疫和战争之中,史书之中寥寥几句,却是沙场万骨枯,十室九空的地狱景象。
建安二十二年,曹丕给王朗写了一封信: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着篇籍。疫疠数起,士人凋落,余独何人,能全其寿?已经夺得王位的曹丕尚且如此悲戚,何况是在底层挣扎的平民百姓呢?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我国历史上记载的瘟疫多不胜数,《中国古代疫情流行年表》辑录1840年以前就有826条记录,其中有不少疫情对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有过重要影响。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曹操军队败于孙刘联军,背后其实有《三国演义》没有写的重要影响因素瘟疫。
《三国志》载:公(曹操)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唐朝天宝十三年,李宓将兵七万击南诏,南诏坚壁清野,唐军粮尽,士卒罹瘴疫及饥死什七八,最终大败,不但留下了村南村北哭声哀,儿别爷娘夫别妻。
皆云前后征蛮者,千万人行无一回的惨痛记忆,并且成为安史之乱的导火索,令大唐王朝由盛转衰。在南宋后期抵抗蒙古军队的战争中,四川钓鱼城坚守达36年之久令世人震惊。当时蒙古军队发生瘟疫,《元史》记载在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亲征时,驻合州之钓鱼山军中大疫。
方议班师,这使南宋军民获得喘息时机,最后一直坚持到1279年。在明亡清兴之际,瘟疫的暴发也曾深刻影响历史进程。史载,1641—1643年北京连年大疫,《崇祯实录》称:京师大疫,死亡日以万计。疫情十分惨烈,甚至导致北京守城军队严重缺额,于是在李自成农民军进攻时一触即溃。
以上仅是一些历史重要关头中的典型事例。实际上在幅员广大的中华大地,不同流行规模的瘟疫可以说无岁不有,严重危害着民众的生命健康。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对防疫有丰富的理论与经验,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瓶颈。
第一个瓶颈是缺乏组织性防疫。这是封建王朝统治的局限性决定的。有的统治者残忍无道,如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南征,遇到疫疾,大臣都要求退兵,他竟然说,这是“天命”,我只要征服四海,不用担心没有人民。有的统治者虽然提倡仁政,但所采取的一些防疫手段也只应用于朝廷官员。
在民间,每当瘟疫流行,地方政府与社会人士往往只能做一些临时性的收容、散药等工作,没有持续性。明代学者吕坤曾疾呼,每个州都应该拨出专款,用于培养医生和购置药材以应对疫灾。但在落后和纷乱的封建时代,这些呼吁根本无法实现。
另一个瓶颈是防护技术不足。虽然认识到疫病会传染,但无法根本性阻止。这种局限给古代防疫带来伦理难题,引起宋代学者的讨论。南宋经学家程迥看到有家属离弃染病的亲人,于是说疫病是天时不正引起的,不会人传人,要求人们留下来照顾病者。
朱熹则认为应该公开真相,让人们在了解的前提下去自主选择救护亲人。南宋教育家欧阳守道进一步指出,气接则病,气不接则不病也。但是古代条件下,如何令气不接”一直缺乏手段。吴又可虽然认识到夫物之可以制气者,药物也。
但也感慨受无形杂气为病,莫知何物之能制矣。受科学技术因素的制约,古人无法知道空气中有不同大小的病原颗粒,不能发明相应的隔离防护用具和有效消除病原。
人民网-中国历史上的防疫斗争
中文名:
徐干
别名:
徐伟长
人物简介:
徐干(170年-217年),字伟长,汉末文学家、哲学家、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以诗、辞赋、政论著称。代表作:《中论》《答刘桢》《玄猿赋》。其著作《中论》,对历代统治者和文学者影响深远。此幅画像取自清代修《浙江姚江徐氏宗谱》。
徐干资料
中文名
徐干
别名
徐伟长
国籍
曹魏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北海郡人
出生日期
170年(庚戌年)
逝世日期
217年(丁酉年)
职业
官员、文学家、诗人
主要成就
建安七子之一
代表作品
《中论》《答刘桢》《玄猿赋》
徐干(170--217):北海郡剧县(今山东省寿光市)人,东汉末年杰出文学家。
其少年时,正值汉灵帝末年,宦官专权,朝政
腐败,而徐干却专志于学。当时的州郡牧慕徐干才名“礼命蹊躇,连武欲致之”。他“轻官忽禄,不耽世荣”。曹操曾任他为司空军谋祭酒参军、五官将文学,他以病辞官;“潜身穷巷,颐志保真”,虽“并日而食”,过着极贫寒清苦的生活,却从不悲愁。曹操又任命他为上艾长,他仍称疾不就。建安中,看到曹操平定北方,中国统一有望,即 *** 为司空军谋祭酒掾属,转五官将文学,历五、六年,以疾辞归。“身穷穷巷,颐志保真”,虽“并日而食”,亦“不以为戚”。(引并见《中论序》)后授上艾长,也因病未就。建安二十二年(217)春,瘟疫流行,干亦染疾而卒。后来曹丕论及徐干时说:“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而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矣!”
徐干墓位于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朱里镇会泉庄东南方500米处,详情见“徐干墓”词条
1.诗
徐干一生,以“清玄体道”著称。在创作方面,则以诗、赋、散文见长。诗歌今存3篇,都是五言诗。今存徐干作品,没有《公宴》、《斗鸡》之类酬应之作,这也是他有别于其他建安作家之处。徐干诗歌成就不高,钟嵘《诗品》把他列入下品。虽钟嵘贬抑过甚,而从干今存之诗看,较王粲、刘桢亦稍逊。干诗大部散佚,今存10首(见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上),而以《室思》6首和《答刘桢》较为出色。《室思》设为思妇之词,共六章,写一位妇女对远行不归的丈夫的怀念:“端坐而无为,仿佛君容光”,“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以至“展转不能寐”,幻想乘鸿鸾之羽飞到丈夫身边,与之相会。有时又担心丈夫“重新而忘故”,在外另有新欢。全诗情致缱绻,心理刻画细腻,十分委婉动人。《答刘桢》则语言浑朴,感情真挚,亦为佳作。
2.赋
徐干在辞赋方面的名声颇高,他的《玄猿赋》、《漏卮赋》、《橘赋》(以上皆佚)、《圆扇赋》等,曾被曹丕评为“虽张(衡)、蔡(邕)不过也”(《典论·论文》);刘勰也曾把他与王粲一起作为魏之“赋首”而加标举(《·诠赋》)。今存作品不足10篇,而且多有残缺。其中《齐都赋》,从残文来看,原先的规模可能相当宏大。
3.散文
徐干本人擅长辞赋,能作诗,其五言诗妙绝当时。徐干的存世之作,今只有散文集《中论》。这本书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哲学思想及其文章风貌。当时的人们评价他写《中论》是“欲损世之有余,益俗之不足”,“上求圣人之中,下救流俗之昏者”。当时曹丕称赞此书“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与吴质书》)。
《中论》的写作主旨是:“常欲损世之有□、益俗之不足,见辞人美
丽之文并时而作,曾无阐弘大义、敷散道教、上求圣人之中、下救流俗之昏者,故废诗、赋、颂、铭、赞之文,著《中论》之书二十二篇”(《中论序》)。今存辑本分上、下两卷 徐干简介 ,上卷10篇,多论述处事原则和品德修养,下卷10篇,大部分论述君臣关系和政治机微,因此,它是一部有关伦理及政治的论集。其思想倾向,大体上遵奉儒家旨趣,多祖述先王、孔、孟之言,同时,也受道家、法家的某些影响。《中论》对时弊有所针砭,不过作者持论比较中庸谨慎,一般不指斥时事,所以显得辞旨邈远,较少锋芒。与同时的仲长统《昌言》相比,其揭露现实矛盾的深刻性和批判的尖锐性,都有所逊色。《中论》的语言比较平实,论证讲求逻辑、条理贯通,还不失为一部较好的论说文专著。它是“建安七子”中今存唯一的专著。
他的著作,除《中论》外已散佚,《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5卷,已佚。明代杨德周辑、清代陈朝辅增《徐伟长集》 6卷,收入《汇刻建安七子集》中。《中论》2卷,《四部丛刊》有影印明嘉靖乙丑青州刊本。旧《寿光县志》载有他的诗8首、《齐都赋》1篇。
1.情诗
高殿郁崇崇,广厦凄泠泠。微风起闺闼,落日照阶庭。
踟躇云屋下,啸歌倚华楹。君行殊不返,我饰为谁容。
炉薰阖不用,镜匣上尘生。绮罗失常色,金翠暗无精。
嘉肴既忘御,旨酒亦常停。顾瞻空寂寂,唯闻燕雀声。
忧思连相属,中心如宿醒。
2.答刘祯
与子别无几,所经未一旬。
我思一何笃,其愁如三春。
虽路在咫尺,难涉如九关。
陶陶朱夏德,草木昌且繁。
3.与妻别
与君结新婚,宿昔当别离。
凉风动秋草,蟋蟀鸣相随。
冽冽寒蝉吟,蝉吟抱枯枝。
枯枝时飞扬,身体忽迁移。
不悲身迁移,但惜岁月驰。
岁月无穷极,会合安可知。
愿为双黄鹄,比翼戏清池。
4.室思
(一)
沉阴结愁忧,愁忧为谁兴。念与君生别,各在天一方。良会未有期,中心摧且伤。不聊忧湌食,慊慊常饥空。端坐而无为,髣髴君容光。
(二)
峩峩高山首,悠悠万里道。君去日已远,郁结令人老。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时不可再得,何为自愁恼。每诵昔鸿恩,贱躯焉足保。
(三)
浮云何洋洋,愿因通我辞。飘飖不可寄,徙倚徒相思。人离皆复会,君独无返期。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四)
惨惨时节尽,兰叶凋复零。喟然长叹息,君期慰我情。展转不能寐,长夜何绵绵。蹑履起出户,仰观三星连。自恨志不遂,泣涕如涌泉。
(五)
思君见巾栉,以益我劳勤。安得鸿鸾羽,觏此心中人。诚心亮不遂,掻首立悁悁。何言一不见,复会无因缘。故如比目鱼,今隔如参辰。
(六)
人靡不有初,想君能终之。别来历年岁,旧恩何可期。重新而忘故,君子所尤讥。寄身虽在远,岂忘君须臾。既厚不为薄,想君时见思。
始文帝为五官将,及平原侯植皆好文学。粲与北海徐干字伟长、广陵陈琳
字孔璋、陈留阮瑀字元瑜、汝南应瑒字德琏、东平刘桢字公干并见友善。
干为司空军谋祭酒掾属,五官将文学。先贤行状曰:干清玄体道,六行脩备,聪识洽闻,操翰成章,轻官忽禄,不耽世荣。建安中,太祖特加旌命,以疾休息。后除上艾长,又以疾不行。
瑀以十七年卒。干、琳、瑒、桢二十二年卒。文帝书与元城令吴质曰:“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而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矣。著中论二十馀篇,辞义典雅,足传于后。德琏常斐然有述作意,其才学足以著书,美志不遂,良可痛惜!孔璋章表殊健,微为繁富。公干有逸气,但未遒耳。元瑜书记翩翩,致足乐也。仲宣独自善於辞赋,惜其体弱,不起其文;至於所善,古人无以远过也。昔伯牙绝弦於锺期,仲尼覆醢于子路,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也。诸子但为未及古人,自一时之俊也。”
徐干(170年-217年),字伟长,北海(今山东潍坊市)人。清元道体,六行修备,聪识洽闻,草翰成章,轻官忽禄,不耽世荣,游居邺下。魏文尝与吴质书曰:“伟长怀才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节,可谓彬彬君子矣。”
建安中,曹操认为他的才学与众不同,特加礼聘,要他出来做官,他因病不行。后授上艾县令,又以疾未就。后做过司空军谋祭酒掾属,以及五官将文学 徐干简介 ,为曹操的文学侍从。建安二十二年死于疫病。
他善长诗、赋。诗以《室思》六首较有名,用比兴法,假托女子希望巩固和男子的爱情,从女子境地设想,感到吾不能获得完全的保证,从委婉的言辞中表达出深意的情意。把君臣关系托于男女爱情。强调人与人的感情要真挚,笃厚,不要“重新忘故”。有一定的讽谕意义。语言朴实、畅达,情辞婉曲畅适,有一定的艺术性。
第一次流行瘟疫(自2400多年前至19世纪中后期)
雅典瘟疫
2400多年以前的一场疾病几乎摧毁了整个雅典。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雅典的市民们生活在噩梦之中,身边强壮健康的年轻人会突然发高烧,咽喉和舌头充血并发出异常恶臭的气味。
不幸的患者打喷嚏,声音嘶哑,因强烈的咳嗽而胸部疼痛。
一位医生发现用火可以防疫,从而挽救了雅典。
流感
早在公元前412年的古希腊时期,希波克拉底就已经记述了类似流感的疾病。
到了19世纪,德国医学地理学家Hirsch详细列表记述了自公元1173年以来的历次类似流感的流行病爆 *** 况。
明显由流行性感冒引起的第一次流行病发生在1510年的英国。
后来在1580年、1675年和1733年也曾出现过流行性感冒引起大规模流行病的情况。
而对流感大流行最早的详尽描述是在1580年,自此以后,文献中共记载了31次流感大流行。
其中,1742年至1743年由流行性感冒引起的流行病曾涉及90%的东欧人,1889年至1894年席卷西欧的“俄罗斯流感”,发病范围广泛,死亡率很高,造成严重影响。
鼠疫
历史上首次鼠疫大流行发生于公元6世纪,起源于中东,流行中心在近东地中海沿岸。
公元542年经埃及南部塞得港沿陆海商路传至北非、欧洲,几乎殃及当时所有著名国家。
这次流行疫情持续了五六十年,极流行期每天死亡万人,死亡总数近一亿人,这次大流行导致了东罗马帝国的衰落。
第二次大流行发生于公元14世纪,其起源众口不一。
此次流行此起彼伏持续近300年,遍及欧亚大陆和非洲北海岸,尤以欧洲为甚。
到1665年8月,每周死亡达2000人,一个月后竟达8000人。
直到几个月后一场大火(史称“伦敦大火灾”),烧毁了伦敦的大部分建筑,老鼠也销声匿迹,鼠疫流行随之平息。
这次鼠疫大流行就是历史上称为“黑死病”的那一次。
狂犬病
狂犬病毒的面貌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仅仅百余年的历史,但明确的病毒致病的记载早在400多年前就有了。
早在1566年,疯狗咬人致病的案例已经被记录下来,但直到1885年,人们还不知道狂犬病到底是由什么引起的。
在细菌学说占统治地位的年代,法国著名科学家巴斯德(Pasteur,1822-1895)的试验,为狂犬病的防治开辟了新的路径。
巴斯德从实践中发现,将含有病源的狂犬病延髓提取液多次注射兔子后,再将这些毒性已递减的液体注射于狗,以后狗就能抵抗正常强度的狂犬病毒的感染。
第二次流行瘟疫(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结核病
据资料介绍,自1882年柯霍发现结核菌以来,迄今因结核病死亡人数已达2亿。
而今日重提防治结核病,是因为最新资料表明,全世界结核病人死亡人数已由1990年的250万增至2000年的350万。
75%的结核病死亡发生在最具生产力的年龄组(15至45岁),全球已有20亿人受到结核病感染,每年感染率为1%,即每年有约6500万人受到结核病感染。
第三次鼠疫
第三次鼠疫大流行始于19世纪末(1894年),它是突然爆发的,至20世纪30年代达最高峰,总共波及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的60多个国家,死亡达千万人以上。
此次流行传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区之广,远远超过前两次大流行,目前,鼠疫在北美、欧洲等地几乎已经绝迹。
但在亚洲、非洲的一些地区,人鼠共患状况还时有出现。
流感
1918年,一场致命的流感席卷全球,造成了2000万至5000万人死亡。
尽管这场流感在美国被称为“西班牙女士”,但是它似乎首先起源于美国,有可能是从猪身上传播的。
在那一年,近1/4的美国人得了流感,导致50多万人死亡,几乎一半的死者是健康的年轻人。
平时流行的流感虽然没有这么致命,但是平均每年在美国也导致11万多人住院,3.4万人死亡。
作为一种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流感没有特效药可治,可以注射流感疫苗预防,有效率为70%至90%。
由于流感病毒极其容易发生变异,每年流行的流感病毒类型不一样,因此必须每年注射疫苗才能发挥作用。
天花
天花原来只在“旧世界”(亚洲、欧洲和非洲)流行,在17和18世纪,它是西方最严重的传染病,但是在历史上的影响却比不上鼠疫,这可能是因为其受害者以儿童为主(约1/10的儿童因天花夭折),活下来的成年人大多已有免疫力能力。
天花是感染天花病毒引起的,无药可治,1980年世界卫生大会正式宣布天花被完全消灭,天花病毒在自然界已不存在。
第三次流行瘟疫(20世纪中期至21世纪初)
流感
世界上又出现过三次以上流感大流行,即:1957年开始的由甲型流感病毒(H2N2)所致的“亚洲流感”、1968年出现的由甲型流感病毒(H3N2)所致的“香港流感”以及1977年发生的由甲型流感病毒(H1N1)所致的“俄罗斯流感”。
在1957年“亚洲流感”及1968年“香港流感”爆发流行期间,各年龄组均易感染,死亡率升高,65岁以上老年人尤为显著。
在具有高危因素(如心肺疾病)的人群中也出现了较高的死亡率,这两次流感均波及世界多个地区。
据美国公布的统计数字,在1957年“亚洲流感”流行期间,美国共有7万人因此死亡。
而在1968年“香港流感”流行期间,共有3.4万人在美国因感染致死。
1977年11月至1978年1月在苏联“俄罗斯流感”流行。
1978年1月,“俄罗斯流感”开始在美国在校学生及征募的新兵中爆发流行。
至1978年冬,其他许多国家也纷纷出现感染流行。
登革热
登革热是一种由伊蚊传播登革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
登革一词源于西班牙语,意为装腔作势,乃为描写登革热患者由于关节、肌肉疼痛,行走步态好像装腔作势的样子。
登革热是一种古老的疾病,20世纪登革热在世界范围内发生过多次大流行,患病人数多达数百万之多。
1998年时,登革热已成为仅次于疟疾的最重要的热带传染病。
在东南亚地区呈地方性流行趋势,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及华南各省也发生过不同程度的流行。
西尼罗河病毒
2002年的夏季,“西尼罗河”病毒在美国再次爆发,从1999年到2002年四年间,这种由蚊子传播的疾病,夺去了几十人的生命,100多人受到感染。
西尼罗河病毒是在1937年从乌干达西尼罗河区的一位妇女身上分离出来的,近年出现在欧洲和北美的温带区域。
专家认为,每200个感染“西尼罗河”病毒的人中只有1个可能引发致命疾病,但对老人和慢性病患者等免疫系统较为脆弱的人,感染可能引发脑炎直至死亡。
艾滋病
艾滋病是“后天免疫缺损综合征”(AIDS)的英文简称。
艾滋病病毒终生传染,它破坏人的免疫系统,使人体丧失抵抗各种疾病的能力。
1981年6月,美国疾病控制中心首先报道了5例这样的病例,他们都是同性恋者,随后,在美国和其他国家都陆续发现了类似症状的病人,后在全世界大规模传播开来。
埃博拉病毒
2000年10月14日在乌北部的古卢地区突发埃博拉病,目前有51人被感染,其中31人已经死亡。
埃博拉病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在乌干达出现。
这种病由埃博拉病毒通过身体接触传染。
感染病毒的人出现高烧,肌肉剧烈疼痛,鼻腔、口腔和 *** 出血等症状,有可能在24小时内死亡。
据报道,乌干达的邻国苏丹和刚果(金)曾先后在70年代和1995年流行过埃博拉病,不少人因此被夺去了生命。
从西元三世纪至六世纪将近四百年里,中国正史记载了二十七次「大瘟疫」,平均一、二十年就爆发一次,当时人的平均寿命只有三十岁。
东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西元二一七年)一场瘟疫横扫中国,那时文坛「建安七子」中的徐干、陈琳、应瑒、刘桢、王粲都在同一年死於瘟疫。
其实除了中国,外国历史上也有许多至今仍令人触目惊心的瘟疫发生,其中破坏性最大的要属鼠疫的世界性大流行。
可怕的黑死病
历史上首次鼠疫大流行发生於西元六世纪,起源於中东,流行中心在近东地中海沿岸。
西元五四二年,经埃及及南部塞得港沿陆海商路传至北非、欧洲,几乎殃及当时所有著名国家。
这次流行持续了五、六十年,极流行期每天死亡万人,死亡总数近一亿人。
这次大流行导致了东罗马帝国的衰落。
第二次大流行发生於西元十四世纪,此次流行此起彼伏持续近三百年,遍及欧亚大陆和非洲北海岸,尤以欧洲为甚。
欧洲死亡人数两千五百万人,占当时欧洲人口的四分之一;义大利和英国死者达其人口的半数。
这次鼠疫大流行就是历史上所称的「黑死病」。
天花、黄热病 威力惊人
另外,一五二○年,天花随著一个受感染的奴隶从古巴抵达墨西哥。
在那里有一个高度发达的阿兹特克帝国,阿兹特克对天花没有什麼抵抗力,在大肆流行的瘟疫面前他们失去了一半的人口,其中包括皇帝。
到一六一八年,墨西哥原来的两千万人口锐减到六十万左右。
黄热病原本局限於非洲西部。
非洲黑人对於该病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抵抗力,一旦感染虽也会出现头痛、发烧、恶心、呕吐等症状,但数天之后即可痊愈。
由於近代的贩卖黑奴活动,黄热病被带到了美洲。
毫无抵抗力的白人、印第安人和亚洲移民随即成为黄热病的牺牲品。
最严重时,美国当时的首都费城的行政机构几近瘫痪。
就在此时,当时受法国控制的海地,爆发黑奴起义,拿破仑派兵前往镇压。
在法军到达多明尼加数日后,黄热病流行摧毁了这支精锐部队,两万七千人丧生,甚至包括法军的统帅。
拿破仑对此束手无策,不得不将当时法国占领的路易斯安那拱手卖给美国,历史就这样被改写了。
霍乱带来人类浩劫
霍乱是一个使人类遭受多次浩劫的烈性传染病。
一八一七至一九二三年间曾发生过六次世界性大流行。
每次大流行都有数十万或上百万人感染死亡,我们每次也都深受其害,造成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成为我国历史上最可怕的瘟疫之一。
霍乱第七次大流行,一九六一年起源於印尼,并迅速向外扩散。
六○年代,主要在亚洲流行,七○年代传入非洲、欧洲、大洋洲,九○年代传入美洲,流行四十年,仍未减弱。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0 个人评价
好
50% (0) 不好
50% (0)
相关问题
? 除了“一号病”“非典”外历史都还出现过哪些灾难性...
? 寻求广东纯中药去火凉茶配方
? 1996年至2008的国家大事
? 今年33岁,结婚七年,没有小孩.一直没有怀孕,
? 希望提供严宽在<秋潮向晚天>唱的<落叶>
其他回答 共 3 条
登革热~鼠疫~天花~疟疾~
天花,黑死病,鼠疫大概是中世纪的欧洲,在欧洲的这段历史中是个恐怖的岁月,欧洲的因此减少了大概2/5左右的居民
疟疾以及败血症,大概发生在大航海时代,沿海西班牙葡萄牙英国多发,还有就是远洋航船
还有欧洲殖民者到了新大陆所传播的一些在欧洲很常见的疾病,具体很多,如感冒天花之类,也曾给美洲的原著民带来大的灾难,在欧洲还有尤其西班牙出现的流感大流行,造成的危害也不小,死亡人数不少。
现在出现的流感疫苗也能预防一部分的。
在中国历史好像疾病大的有天花、疟疾。
综上所述,死人最多的,到目前为止是:鼠疫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361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