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故垒-西-边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App动态
#展卷# 明朝是怎样灭亡的?郭沬若以相关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所写的《甲申三百年祭》,做出了客观的回答吗?
《甲申三百年祭》主要讲述明朝灭亡的经过以及原因,供后人借鉴。祭的是存活40多天的李自成大顺政权;祭的是 李岩,这个知识分子。文章大量依据《明季北略》,特别对李岩做了详细考证,全文近16000字。
《围城》有一细节描写:“汪处厚虽然做官,骨子里只是个文人,文人最喜欢有人死,可以有题目做哀悼的文章。棺材店和殡仪馆只做新死人的生意,文人会向一年、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陈死人身上生发。‘周年逝世纪念’和‘三百年祭’,一样的好题目。”
《围城》写于1946年,其叙事,凡具体事件、书名及当时风尚,皆有真实所指,这个讽刺,也可理解为是钱锺书对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的态度。
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作者姚雪垠有一篇《评》,被郭沫若一派驳得体无完肤。2002年4月《文艺报》上发表了《姚雪垠希望身后发表的谈话》,该篇由李复威与杨鹏共同整理的文章不仅记录了姚雪垠先生的生平及其代表作《李自成》的创作历程与心得,还呈现了姚雪垠对郭沫若的态度。
姚雪垠与郭沫若的分歧在于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不同看法,但发展到姚雪垠对郭沫若个人的评论。姚雪垠称郭沫若对文学界贡献不大,史学与哲学功底也不如自己,充其量不过是五四时期的一个诗人,根本算不上史学家。更直言,郭沫若这个人他一生最不佩服。
众所周知,《甲申三百年祭》有政治倾向。而通过钱钟书、姚雪垠的态度看得出,《甲申三百年祭》也有个人倾向:文人的献媚与自负,何以“李岩”这个甚至子虚乌有的知识分子,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举足轻重呢?
但《甲申三百年祭》实际发生的作用已不言而喻。文章荡气回肠,成了经典。“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句话,也适合在这里看待我们的文学泰斗吧?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355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