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今天不可能再有匠人用这种方式来建造如此惊险的大桥了

万州微视界 2023-09-21 20:14:32

刘妍,建筑历史学者,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荣誉学会青年会士。

当时教授就说,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种特别厉害的桥梁,它结构之奇特,哪怕是今天的结构工程师都很难计算明白。要知道,中国古代的建筑,在今天的结构工程师眼里,以结构学的眼光去看的话,能够真正引起他们兴趣的是非常有限的,能够使其击节赞叹的就更少了,所以当时这个桥一下子就把我抓住了。 编木拱桥

大家好,我叫刘妍,来自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荣誉学会,我是一个建筑历史学者。

在过去近十年的时间里,我一直在做的一个研究叫作编木拱桥。它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桥梁,在整个世界文明史中都非常少见,但其中最着名的一个案例相信在座的一定都见过,就是《清明上河图》。

因为《清明上河图》存世有非常多的版本,这种桥梁只存在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宋代张择端版里。在其他后世的仿本中,包括台北故宫所藏的两个着名的版本当中,大家看到的都是更加常见的石拱桥,所以这种桥非常少见。

我在本科读的是土木工程专业,进入大学第一天的土木工程概论课,我就在课堂上看到了这张图。当时教授就说,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种特别厉害的桥梁,它结构之奇特,哪怕是今天的结构工程师都很难计算明白。

要知道,中国古代的建筑,在今天的结构工程师眼里,以结构学的眼光去看的话,能够真正引起他们兴趣的是非常有限的,能够使其击节赞叹的就更少了,所以当时这个桥一下子就把我抓住了。

我在硕士的时候转入了建筑学专业,读的是中国建筑史。到博士的时候,我在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学习建筑考古学,就将这种结构作为我的博士课题。所以其实我是在本科入学的第一天就迎面撞上了自己的博士论文选题,我觉得最浪漫的一见钟情也不过如此了。

但是这种编木拱桥并不是中国特有的,后来学者们知道,达芬奇也做过类似的设计。达芬奇的图画比《清明上河图》晚了300多年,所以无论是欧洲还是中国的学者,都倾向于相信他一定受到了来自东方的影响。

我为了弄明白达芬奇是怎么想的,还专门啃了一阵子拉丁语跟意大利语,也收集了达芬奇的手稿以及当时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文献。我发现其实达芬奇在研究罗马自己的历史。

古罗马时期,尤利乌斯·恺撒在征讨西欧高卢地区的时候建造了一种军事桥梁,达芬奇是从凯撒的那种莱茵桥得到了启发才发明了编木拱桥,和中国、和东方其实没有关系。

我在读博期间就在全世界的各个角落、各个文化当中收集了各种各样类似的结构。这是在美国Huntington Library的一个日本园林里面,是由一个偷渡到美国去的日本匠人在1913年建造的小桥。

这张图纸描绘的是1827年建造的一个桥,结构复原出来是这个样子。

我们可以看见中间是一个编木拱,但是可惜的是,这座桥在30年之后就改变成了其他的样子,所以现在日本全境是找不到这样的实物的。这个图纸也是被长期保留在当地的私人手里面收藏,直到近些年才被学者挖掘出来。

这是1895年的一本德语木工手册。它在园林建筑的章节里面提到了这样的一座小桥,说这座桥的跨度只有4米,叫作“所谓的高加索桥”,是作为园林景观用的,有猎奇的性质。

这是在挪威的中部山区。这个地方本来地广人稀,十八、十九世纪因为开发矿产才得到发展,又因为开发矿业,在同一个时期兴建了一大批桥梁。我只找到了一座跟编木拱非常相似的结构,但是在当地我们可以看出它整个发展的流程,可以知道这个桥是在本地发展起来的。

在西南,在湖北恩施和重庆交界的地方,它也是伸臂梁跟编木相结合的一个结构,它的形态又不一样。

▲ 湖北恩施利川市毛坝镇群策桥

它到现在还保留着一百零几座历史遗构,因为被水被火毁得非常厉害,过去肯定有更大量的遗构。而且最厉害的是,这个地区因为太过偏远,还保留了匠作的传统。传承最久的两个家族,距今传承了八代,历时200多年。

在2009年的时候,闽浙木拱桥的营造技艺作为中国木拱桥营造技艺,列入了联合国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所以这就好玩了,编木拱这个话题是非常独特的,它出现在每一个文明中的时候,都曾经被当地认为是特殊的构造,甚至被认为是独创。但是这种独创却又孤立地出现在那么多不同的文明里面。

至少有若干个案例,可以让我们确定它是没有被影响的,是从自己的文化土壤当中长出的。它既是普世的又是独特的。它不是中国的独创,但是却有非常强烈的中国性,因为只有在中国这个地区,在闽浙山区,它才发展成为一种真正成熟的技术。

我们怎么定义成熟呢?

前面这些案例,它们其实都有一定的实验性,甚至是游戏性,在历史当中短暂地出现,然后就消失了,并没有留下传承。

但是在闽浙地区,它把这种游戏性质的建造变成了一整套有效、有序的构造,并且有相配套的施工措施。当然最重要的是有历时超过400年的匠作传承,在匠人当中形成了传统。

这就是我在过去十年要研究的东西,就是编木拱桥它在人类的文明当中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它在所有这些文化中是怎么诞生的,是怎么被设计、被建造、被使用的,尤其是在中国,它是在怎样的一个文化土壤中被孕育演化的。

这个题目看起来非常地小,在建筑学的领域里也非常地边缘、非主流,但是假如我们从这样一个特殊的角度剑走偏锋,可以切入很多个不同的文明。我们在其中深入挖掘的话,其实可以揭示背后非常丰富的文化差异性的问题,去更深刻地认识中国自身的建造历史在人类文明中的位置。

所以我自己遇到这个题目,把它作为一个长期的课题,我感到非常地幸运。因为它足够地小,而且又足够地完整。反正一共不超过十个国家,一百多个案例,它是一个人花十年左右的时间凭一己之力可以去完成的体量。

我从2009年开始进入闽浙山区做田野调研。最开始的时候,是像所有的建筑学者一样做测绘,我当时的计划是把这一百零几座历史遗存的桥梁都做测绘。

到博士答辩的时候,我完成了70%左右的测绘,70座。为什么我没测完就敢答辩了呢?因为我找到了更重要的东西:匠人们头脑中的知识。

我从2012年开始,跟随着三支不同的匠人一共建造了三座桥梁,其中第三座,非常小的这一座,建在德国雷根斯堡旁边的一个小园林里面。在造这座桥的时候,我自己变成了绳墨师傅,就是那个掌握全局以及每一个细节的建造匠人。做完这座桥之后,我自己知道:I am ready。

刚才说了,我遇到这个题目非常地幸运,但我觉得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假如一个研究课题本身有一个人格存在的话,它遇到我也是它的幸运。

你想一下,编木拱桥这么一个话题,它如果需要在人间找一个代理人把它释放出来的话,这个人,第一他要有结构的背景,他还要懂得中国建筑,要能够接触到西方的尤其是欧洲的历史材料。

而且这些知识背景还不算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要身体好,要扛得动木头、抡得动斧头,能在田野调研的时候扛着一百斤的行李加设备在山里面行走,而且还要能攀岩。

我在读书时代是一个业余的马拉松和铁人三项运动员,所以我相信如果编木拱桥在人间找一个代理人的话,放眼望去,那就是非我莫属了。

当然那个巨大的野心今天是不能在这里展开的。我下面的时间将跟大家分享两个故事,是跟闽浙木拱桥相关的。在讲故事之前,我们先要用最简单的方式,来认识一下闽浙木拱桥的基本构成。

这是一座典型的桥梁,杨梅洲桥。外表看起来灰秃秃的,因为外面覆盖着鱼鳞板(风雨板)。它是为木结构遮风挡雨的,免得它们受到风雨的侵蚀。

我们用图纸来表示,猛地一看有点复杂,别怕,其实特别简单。

把这个编木拱再拆开,其实是一个三折编拱和一个五折编拱交织在一起。

三折编拱是主系统,是最重要的承重系统,建造的时候也是先建造它们。然后是五折编拱,它在下部的位置和在上部的位置,跟三折边是平行的。在这个区域它是交织在一起的,呈这个状态。

这部分的结构,它的设计、计算、施工,匠人们是有专门的方式去控制的,是最重要的部分。

因为编木拱本身是非常陡峭的,为了便于行走,匠人还要在上面搭一层桥面结构,在桥面结构中间再有些额外的支撑。这个X形的剪刀支撑是防止桥左右晃动的。上面这种支撑是额外支撑桥面结构的。

把所有这些结构用榫卯关系摞在一起,就变成了这样一个结构。所以其实看着复杂,拆开之后是非常简单的。

当然,我们这么说它简单,对匠人、尤其是传统时代的匠人来说,它并不是那么简单,那么我们就要讲一个故事了。

这座桥在浙江省泰顺县三魁镇,叫作薛宅桥。薛宅嘛,就是薛家的桥。它历来是建在薛家的祠堂门口的,历史上也一直有桥,几次被水冲掉,几次重建。

这里先解释一下什么叫作绳墨。绳墨就是匠人手里边使用的墨斗,他们用墨斗在构件上面弹线。它其实象征着负责设计的匠人师傅对整个工程的控制权,就是那个ruler,所以它就变成了第一负责的匠人的身份象征。

第二位置的绳墨徐斌桂,是徐元良的儿子。底下有若干个名字,陈姓的、郑姓的这几位师傅是跟着徐姓的师傅一起过来的。最后有一个名字是薛姓的,是薛家自己的匠人师傅。

因为我们研究这个技艺是想要找到匠人,2000年前后,学者第一次试图到闽浙山区寻找还会造木拱桥的匠人的时候,就是从这则墨书题字上,在福建省寿宁县坑底乡小东村找到了徐姓匠师的后人。他们到今天还在活跃着造桥,已经有八代的传承,而且建造了很多非常着名的案例。

但是,第一次造桥的“拙匠吴光谦”是什么人?族谱上没有记载,大家一直都不知道。前两年我在附近不远的林山村找到了一本《吴氏宗谱》,就把这个吴光谦找出来了。

怎么找到他的呢?肯定也不是大海捞针。林山村的吴家和小东村的徐家一直是合伙造桥的,我参与的第二个项目就是他们合作的一个项目。两兄弟其实是连襟,他们这种通过姻亲结成的技术联盟,从150年前到现在都是一致的。

所以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就可以得出三个层面的结论:第一,建造木拱桥是一个特别有技术门槛的事,不是随便一个匠人都可以造的,必须要从外面请专门的匠师过来建造。

第二,即便是专业的匠师也是有技术难度、有技术风险的,稍微不慎就会长龙卧波。

第三,即便你不是这些传统的造桥家族,就像薛氏的匠师,你仍然可能通过合作的方式参与到建造中。假如这个匠人本身有心,他也可能通过观察来学习一些基本的技术。

薛宅桥建成于1857年,同一年,就在同一条溪流上游15公里的位置,有一座文兴桥也同时建成了。这座桥以巨大的变形闻名,俗称“桥梁中的比萨斜塔”。

但是这座桥也非常地幸运,出现了这么大的变形,却尚在结构承载力之内,所以傲然屹立了150多年。一直到2016年9月15号,台风“莫兰蒂”带来了洪水,文兴桥和薛宅桥在同一天长龙化波。这两座桥在同一条溪水之上,建于同年,死于同日,也算是一对难兄难弟了。

那为什么正确的设计这么难?

我们经常听说传统的中国匠人是不画图的,一切都在脑子里。其实原理上是对的,但也不完全准确。匠人不画我们今天建筑学意义上的施工图,但是他们会画这种单线图,外人看不懂,匠人师傅之间是可以看懂的。

当然这个图纸能够表现的信息是比较有限的,还有大量的后备信息是储存在他的头脑当中的,比如他们设计的一些基本的尺度、规律、口诀,还有一些固定的做法,这些东西实际上就是他们的行业秘密了。

师傅在设计施工的时候,会把这个墨线图弹在地面上、门板上,总之就是一片平地,1:10的比例是常用的。有了它,制作模板之后,就可以把整个结构当中的每一个节点具体的做法、每根构件的长度确定下来。

我在田野当中的这些年很幸运,因为这些传承了七八代的匠人,他们把这种在家族内部流传两三百年的秘密对我倾囊相授。有的时候我自己也挺心虚的,我就问师傅:你把这都告诉我了,这行吗?他说,你就是学会了也不会来跟我抢饭碗。

我们刚才说了半天都是坑底乡的匠人,他们非常厉害,在当地也很有名,可以说是鼎鼎有名的。但厉害的匠人也有吃瘪的时候,我们下面来看另外一个故事。

这座桥非常地惊险,叫杨梅洲桥,它的位置就在坑底乡。准确的位置是在两县交界,也是两省交界,过了这座桥再走十来公里就到泰顺了,从泰顺再上去就到温州,是交通要道。

这个地方从清代就有桥,也是几次毁掉几次重建。到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重新建造杨梅洲桥的时候,最开始的工程自然给了本乡的匠人——坑底乡稠林山村的吴大清师傅。

吴大清师傅是刚才那个吴光谦师傅的侄孙辈,几代传承下来,他自然是有能力建桥的。但是吴大清到了杨梅洲之后傻眼了:桥的跨度33米,水面以下还有二三十米。

我们可以看到,下荐这个位置在今天的周宁县礼门乡。他们这一支师傅可以说是两省之间一个碾压级的存在,其他的匠人跟他们完全没有竞争力,只有他们踩着别人的门口去抢地盘,没有人能够下来。

为什么这支匠人有这样一种统治性的存在呢?因为他们有特别硬核的技术。今天两省之间存在的这种最为惊险的桥梁,建在悬崖上面的、建在清潭上面的,基本上都是出自这家匠人之手。

所以我们现在再回到1937年的杨梅洲。

造桥这么大的事,肯定是附近的村子都会来围观。当时的吃瓜群众里面就有一个13岁的小童,名字唤作董直机,他是从旁边的泰顺过来走亲戚的。他来了之后非常聪明伶俐,在工地上面帮师傅递工具打下手。

吴大清看见他之后特别喜欢,所以在现场半开玩笑地把他收为徒弟,教了他一些造桥的技术。董直机也真的很聪明,把他所看到的东西牢牢地记在了脑子里。

杨梅洲桥项目完成之后,这名义上的师徒二人就分开了,一辈子再也没有见面。4年之后,董直机在17岁的时候,拜了另外一位木匠师傅学木工,一辈子都在盖房子,没有造过桥。

一直到2000年左右,因为木拱桥被政府重视了,当地的文物工作者在寻找造桥匠人的时候把他挖掘了出来。所以2004年,董直机老人以近80岁的高龄,建造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座木拱桥,2006年建造了第二座。2009年他被评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6年老人家去世。

第一个折边拱的斜苗从两边起吊。可以从水里往上起吊,如果岸上相对平缓的话,也可以从岸上起吊。把横木支撑到上面之后,中间的平苗仍然是要靠水柱架从河中心吊到上面。旁边这两排架子是连接拱架跟上面廊屋的部分。

第二个系统,下边这个部分相对简单一点。把它固定好之后,这个是最关键的,就是真正起到编织作用的部分。大家仔细看,这儿有一个特写,要把它们非常紧地推进去。

推的时候拱架就会耸起来,推到位之后拱架本身就会脱离脚手架,它就会自己站起来。这样脚手架就可以拆掉了。最后再放上中间其他的斜撑,再把桥板铺上,最后再把房子盖上去就好了。

张学昶老人带着他的那支队伍做完下面的拱架之后就打道回府了,剩下的廊屋工作由吴大清继续完成。所以我们今天在桥上的墨书上面很特殊地看到两排主墨的名字并立写着,写在尊位的这个位置:宁德县小坑村张鹤昶。其实应该是秀坑村张学昶,籍贯跟名字都写错了,因为建廊屋题字的时候他已经走了。旁边是吴大清的名字。

所以闽浙木拱桥,尤其是张氏家族的这个技艺,真正最高超的技术其实是水柱架的技术。它是用最原始的方法、最粗陋的工具,在最惊险的条件之下完成这个mission impossible。

闽浙地区为什么会产生木拱桥这种特殊的技艺呢?实际上也是被这样的环境逼出来的,因为它山高地远,经济不发达,文化也欠发展,但是它要解决民生的问题,要解决交通的问题,它就需要在惊险当中求生存。

听众肯定就要问了,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那么多的编木拱桥,为什么在其他的地方没有产生这种成熟的木拱桥技术呢?

其他的文明走上了各自不同的技术发展道路。就拿欧洲来说,在欧洲从古罗马时期就开始发展一种桁架技术。而桁架其实是一种更加高效、经济、能力更强的技术,在后来和现代的结构科学无缝对接。所以在那样的技术条件之下,即便产生了编木拱的想法,玩一玩就可以了,没有把这种东西转化成实际的需求。

当然也可能会有观众继续追问,在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桁架技术?这里面就有一个很复杂的文化选择、文化追求,以及文化对思维的制约等等问题,就不是今天能够展开的了。

最后再放一张我最喜欢的图。这座桥在浙江省的龙泉县,一个非常优美而偏僻的小山村,这也是刚才的张氏家族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结构非常干净,而且最奇特的是,它故意使用了一排天然的崎岖拗曲的木料,用它来组织编织的部分。

他把这些木料组织得如此地服服帖帖、严丝合缝。这其实是中国匠人另外的一个技术高峰,把复杂的构造问题转化成为一种真正的视觉艺术,构造的美学,die Baukunst, the Art of Construction。

谢谢。

关于桥的资料与图片

国的桥梁,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西周、春秋为主,包括此前的历史时代,这是古桥的创始时期。此时的桥梁除原始的独木桥和汀步桥外,主要有梁桥和浮桥两种形式。当时由于生产力水平落后,多数只能建在地势平坦,河身不宽、水流平缓的地段,桥梁也只能是写木梁式小桥,技术问题较易解决。而在水面较宽、水流较急的河道上,则多采用浮桥。
第二阶段以秦、汉为主,包括战国和三国,是古代桥梁的创建发展时期。秦汉是我国建筑史上一个璀灿夺目的发展阶段,这时不仅发明了人造建筑材料的砖,而且还创造了以砖石结构体系为主题的拱券结构,从而为后来拱桥的出现创造了先决条件。战国时铁器的出现,也促进了建筑方面对石料的多方面利用,从而使桥梁在原木构梁桥的基础上,增添了石柱、石梁、石桥面等新构件。不仅如此,它的重大意义,还在于由此而使石拱桥应运而生。石拱桥的创建,在中国古代建桥史上无论是实用方面,还是经济、美观方面都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石梁石拱桥的大发展,不仅减少了维修费用、延长了桥的使用时间,还提高了结构理论和施工技术的科学水平。因此,秦汉建筑石料的使用和拱券技术的出现,实际上是桥梁建筑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故从一些文献和考古资料来看,约莫在东汉时,梁桥、浮桥、索桥和拱桥这四大基本桥型已全部形成。
第三阶段是以唐宋为主的,包括两晋、南北朝和隋、五代时期,这是古代桥梁发展的鼎盛时期。隋唐国力较之秦汉更为强盛,唐宋两代又取得了较长时间的安定统一,工商业、运输交通业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等十分发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东晋以后,由于大量汉人贵族官宦南迁,经济中心自黄河流域移往长江流域,使东南水网地区的经济得到大发展,经济和技术的大发展,又反过来刺激桥梁的大发展。因此,这时创造出许多举世瞩目的桥梁,如隋代石匠李春首创的敞肩式石拱桥--赵州桥,北宋废卒发明的叠梁式木拱桥--虹桥,背诵创建的用筏形基础、植蛎固墩的泉州万安桥,南宋的石梁桥与开合式浮桥相结合的广东潮州的湘子桥等。这些桥在世界桥梁史上都享有盛誉,尤其是赵州桥,类似的桥在世界别的国家中,晚了七个世纪方才出现。纵观中国桥梁史,几乎所有的重大发明和成就,以及能争世界第一的桥梁,都是此时创建的。
第四阶段为元、明、清三朝,这是桥梁发展的饱和期,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创造和技术突破。这时的主要成就是对一些古桥进行了修缮和改造,并留下了许多修建桥梁的施工说明文献,为后人提供了大量文字资料。此外,也建造完成了一些像明代江西南城的万年桥、贵州的盘江桥等艰巨工程。同时,在川滇地区兴建了不少索桥,索桥建造技术也有所提高。 到清末,即1881年,随着我国第一条铁路的通车,迎来了我国桥梁史上的又一次技术大革命。

桥的类型,若以建桥的主要材料分,便有木、石、砖、竹、藤、铁、盐、冰桥等之别。
木桥是最早的桥梁形式,我国秦汉以前的桥几乎都是木桥。如最早出现的独木桥、木柱梁桥。约商周时便出现浮桥,战国前后又出现排柱式木梁桥和伸臂式木梁桥。但因木材本身的特性,如质松易腐以及受材料强度和长度支配等,不仅不易在河面较宽的河流上架设桥梁,而且也难以造出牢固耐久的桥梁来,因此,南北朝始遂为木石混合或石构桥梁所取代。
石桥和砖桥。一般是指桥面结构也是用石或砖料来做的桥,但纯砖构造的桥极少见,一般是砖木或砖石混合构建,而石桥则较多见。到春秋战国之际便出现了石墩木梁跨空式桥,西汉进一步发展为石柱式石梁桥,东汉则又出现了单跨石拱桥,隋代创造出世界上第一座敞肩式单孔弧形石拱桥,唐代李昭得造出了船形墩多孔石梁桥。宋代是大型石桥蓬勃发展的时期,创造出像泉州洛阳桥和平安桥那样的长达数里横跨江海交汇处的石梁桥,以及像北京芦沟桥和苏州宝带桥那样的大型石拱桥。
竹桥和藤桥。主要见于南方,尤其是西南地区。一般只用于河面较狭的河流上,或作为临时性架渡之用。早期的主要是一种索桥,南北朝时称竹质的溜索桥为“笮桥”。后来出现了竹索桥、竹浮桥和竹板桥等。铁桥,在古代包括铁索桥和铁柱桥两种。前者属于索桥类,较多见,约在唐代便出现;后者属于梁桥类,实为木铁混合桥,极少见,在江西见一例。
盐桥和冰桥。主要见于特殊的自然环境中。前者主要见于青海盐湖地区,后者主要见于北方寒冷地区。
若以桥梁的结构及外观形式分,则主要有梁桥、浮桥、索桥和拱桥这四种基本类型。
梁桥。又称平桥、跨空梁桥,是以桥墩做水平距离承托,然后架梁并平铺桥面的桥。这是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桥,在历史上也较其它桥形出现为早。它有木、石或木石混合等形式。先秦时梁桥都是用木柱做桥墩,但这种木柱木梁结构,很早就显出其弱点,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因此,起而代之的是石柱木梁桥,如秦汉时建成的多跨长桥:渭桥、灞桥等。约在汉代时桩基技术发明,于是出现了石桥墩,标志着木石组合的桥梁能够越跨较宽大的河道能经受住汹涌洪浪的冲击。但由于石墩上的木梁不耐风雨侵蚀,于是便在桥上建起了桥屋,保护桥身,此桥型(廊桥)后多见于南方,但最早都见于黄河流域。中小型的石梁或石板桥,构造方便,材料耐久,维修省力,是民间最为喜用的一种桥形,尤其是南宋后,在福建泉州地区十分盛行,创造了许多长大的石梁桥。梁桥若中间无桥墩者,称单跨梁桥;若水中有一桥墩,使桥身形成两孔者,便称双跨梁桥;若两墩以上者,便称多跨梁桥。
浮桥。又称舟桥、浮航、浮桁,因其架设便易,常用于军事目的,故也称“战桥”--一种用于数十百艘木船(也有用木筏或竹筏连横于水上的)连锁起来并列于水面,船上铺木板供人马往来通行的桥。若按严格意义上的桥:是以跨空和有柱墩为标志的话,那它还不是十足意义上的桥。浮桥主要建于河面过宽及河水过深或涨落起伏大,非一般木石柱梁桥所能济事的地方。浮桥两岸多设柱桩或铁牛、铁山、石囷、石狮等以系缆。隋大业元年在洛阳洛水上建成的天津桥,是第一次用铁链连接船只的浮桥。浮桥目前在我国南方如江西、浙江、广西等地方仍常见用。
索桥。也称吊桥、绳桥、悬索桥等,是用竹索或藤索、铁索等为骨干相拼悬吊起的大桥。多建于水流急不易做桥墩的陡岸险谷,主要见于西南地区。其做法是在两岸建屋,屋内各设系绳的立柱和绞绳的转柱,然后以粗绳索若干根平铺系紧,再在绳索上横铺木板,有的在两侧还加一至两根绳索作为扶栏。始见于秦汉,如秦李冰曾在四川益州(今成都)城西南建成的一座笮桥,又名"夷里桥",便是座竹索桥。现存著名的有建于明清时的泸定铁索桥、灌县竹索桥等。过索桥感觉非常惊险,正如古人形容过索桥的那样:“人悬半空,度彼决壑,顷刻不戒,陨无底谷。”唐代和尚智猛称:“窥不见底,影战影栗。”其实真正渡之还是安全的,正如《徐霞客游纪》对贵州盘江桥评价的那样:“望之飘然,践之则屹然不动。”
拱桥。在我国桥梁史上出现较晚,但拱桥结构一经采用,便迅猛发展,成为古桥中最富有生命力的一种桥型,即使在今天,它也仍有继续发展的广阔前景。拱桥有石拱、砖拱和木拱之分,其中砖拱桥极少见,只在庙宇或园林里偶见使用。一般常见的是石拱桥,它又有单拱、双拱、多拱之分,拱的多少视河的宽度来定。一般正中的拱要特别高大,两边的拱要略小。依拱的形状,又有五边、半圆、尖拱、坦拱等之分。桥面一般铺石板,桥边做石栏杆。拱桥的形象最早见于东汉画像砖上,是由伸臂木石梁桥在发展过程中又受墓拱、水管等形状影响而产生的。文献记载见于南北朝时的《水经注》中,现存最早的实物和最具代表性的是隋代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石拱桥的发券,明以后,尤其在清代,则盛行用整券,即“桶状发券”。
此外,其它特种造型尚有飞阁和栈道、渠道桥和纤道桥,以及曲桥、鱼沼飞梁和风水桥。
“飞阁”,又称阁道、复道,即天桥。古代宫殿楼阁间的跨通道。《三辅黄图》:“乃于宫(指汉末央宫)西跨城池作飞阁通建章宫,构辇道以上下。”秦汉皇宫楼殿间联以阁道通行,因上下有道,故称复道。秦始皇筑阁道由阿房宫通骊山,人行桥上,车行桥下,堪称中国最早的立交桥。“栈道”,又称栈阁、桥阁,单臂式木梁桥。在山区陡峭的地方,架木铺成的道路。
“渠道桥”,既是引水渠道又作行人用的桥梁。也即在桥上砌水渠以引水。如建于金代的山西洪洞县惠远桥。故今山西民间尚有“水上桥、桥上水”的俚语。“纤道桥”,一种为便于拉纤而建造的、与河流平行的带状长桥。多见于浙江境内的运河地区。有的长达一二公里乃至五六公里,如绍兴阮社有一座“百孔官塘”纤道桥,建于清同治年间,桥长380余米,115个跨,桥面用三块条石拼成,底平接水面。
“曲桥”,园林中特有的桥式,故也称园林桥。桥与径、廊均为园林中游人赏景的通道。“景莫妙于曲”,故园林中桥多做成折角者,如九曲桥,以形成一条来回摆动,左顾右盼的折线,达到延长风景线,扩大景观画面的效果。曲桥一般由石板、栏板构成,石板略高出水面,栏杆低矮,造成与水面似分非分、空间似隔非隔,尤有含蓄无尽之意。

海水那么深,跨海大桥的桥墩到底是怎么建立起来的?

海水那么深,跨海大桥的桥墩在这么深的海水里要做的第一步跟盖楼是一个方法的,都要选择坚实的地基。为了避免地基悬空,在水中漂浮,中国的建筑师自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为了改变水中不稳的状况,自然选择了跟之前填海造陆原则相似的做法。在水中少一块土层比较深厚的地方,为了便利造陆,打造地基是方便,土层深厚的地方自然是多年沙石堆砌成的。在人们正常的概念上来讲,这也是符合常理的。

这个方法也十分的简单,过程也称不上是繁杂,但是这个方法变量存在颇多。如果在施工中水位线上涨,就不得不停下增加所堆砌的地基的高度。所以这种方法只适合在水浅的地方进行施工,如果在水深的地方建,就少了些稳定性,也多了一些施工量。还有就是要选择一些变量小的,在人们可控范围内的。而且这个方法还存在不少的弊端,有可能会造成周边环境的污染,所以在建跨海大桥的时候,使用这种方法建桥墩还是少数。

在修建跨海大桥的时候,不可避免的遇到一些深海区,一些情况复杂的水域这时候就要用到打桩船,这种方法可以在海面上直接把桥墩打进不知有多深的海底,而这时候就要用到物理中常讲的摩擦力的作用,为了使桥墩在海底更加牢固。自然根据不同的情况,制作不同的桥墩,利用不同的摩擦力达到我们所需。

人类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所以在需要在海底打桥墩的时候。我们会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也要考虑其他方面的影响,既要放大方法的积极之处,也要尽量减小他的危害之处,尽可能的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也是建桥墩的原则之一。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353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