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春秋小国郑国,如何在两个大国之间周旋 演绎进化版墙头草

博古观今 2023-09-21 19:59:05

在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崛起,有非常多的诸侯国独立而形成一个个国家,据记载,春秋战国时期一共有109个诸侯国,其中最出名的国家数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他们分别为:秦国、吴国、楚国、齐国、燕国、韩国、赵国等,他们之间的战争一直持续到秦始皇一统六国才停息。

而在春秋时期,出现过一个小国,他夹在两个大国之间,却没有被这两个大国给吞并,最后却是被韩国灭亡的,而这个国家就是郑国。

郑国

郑国的开国君王是周宣王的弟弟名叫桓公,在周宣王在位期间,就把郑地分给了他。郑桓公为人随和,和当地的百姓们都能够互通有无。到了周幽王时期,他因为才能出众,被周幽王封为司徒,帮助周幽王教化百姓,百姓对他更是连连称赞。

相比于周幽王来说,郑桓公被衬托的更加高尚。周幽王喜好美色,成天都沉迷于酒池肉林之中,郑桓公帮他处理了很多麻烦的事情,也自己得到了名声。而自周幽王在烽火台点燃狼烟戏耍大臣将士之后,就寒了周朝将士们的心,而百姓听闻也觉得这样的君王无药可救了。

当时正值周朝末期,土地分化严重,各地诸侯国都开始崛起,他们都不满周幽王的统治,于是纷纷的不再朝贡,自己建立国家。当时郑桓公就问自己的谋士,说当时的情形,皇室诸侯非常的多,自己怎么样才能够在这其中脱险。而他的谋士给他一个建议,让他迁都河南洛河东面。于是郑桓公就带着自己的族人和百姓们迁都到了河南,给自己的国家取名为郑国。

郑国在春秋时期位于一个中心位置,北边邻晋国、卫国;东邻宋国、陈国;南邻楚国和蔡国;西面则是周国。而北边和南边分别有晋国和楚国两大国家,尤其是楚国,国土面积庞大,资源丰富,对小小的郑国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威胁。

但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国家,却没有被这两个大国给吞并,而是后来被韩国所灭,可见郑国在这夹在两国之间,有他独特的生存之道。

郑国遇事墙头草

郑国虽然在春秋时期是一个军事大国,但是由于国土面积太小,而导致自己国家人数有限,士兵数量非常的少,所以才慢慢的衰落,而他夹在晋、楚两国之间生存下来,并不是晋、楚两国无心攻打,只是因为郑国有很好的处理自己的利弊和两国之间的关系。

本来春秋初期,郑国属于一个大国,很多人都很眼红,想要攻下郑国,尤其是北方大国晋国。晋国率领一大批军队去攻打郑国,却被郑国击退。然后郑国就想讨好楚国,于是就把战场上面的战利品都送给了楚国。而晋国不甘心,正在想对策灭了郑国。

可没想到,两年之后,郑国的君王主动去面见晋国君王,说自己愿意投降归属晋国,而晋国当时认为郑国虽然小,但是却强大,与其攻占不如合作,于是就欣然答应了。而另一边楚国得知郑国归顺晋国,于是恼羞成怒,立刻起兵攻打了隶属晋国的郑国。郑国被攻下了,然后郑国的君主就告诉楚国,说愿意和楚国一起合作,然后一起对抗晋国,而之前投降晋国实属无奈。于是楚国也应允了。

而郑国一边和楚国合作,一边派人告诉晋国,说自己被攻克,也是被逼无奈所致。这样就轻易的挑起了晋国和楚国之间的矛盾,而晋国、楚国为此实行了长达几十年之久的战争。而郑国正是靠着自己墙头草的个性,在这期间才得以生存。

郑国百姓和睦,民心一致

郑国之所以生存下去,曾经还是一个强国,是因为郑国的民心都是向着君王的。

郑桓公就是以和善治理,早在他还隶属于周朝之时,就对百姓们照顾有加。而自己坐上了郑国的君王之位之后,对待民心也是一点都没有松懈,他对百姓们的一些事情依旧是亲力亲为。而他的后代也依旧如同他一样,对民心看的很重,这就导致了百姓们对郑国的依赖,以及有种强烈的爱国情怀。

据说当时秦国想要偷袭郑国,但是因为当时街上的百姓看见有军队,于是就四处传播,导致最后郑国的百姓人尽皆知,秦国要来偷袭。秦国见百姓都知道了,自己的计划也暴露了,于是就放弃了偷袭的计划,灰溜溜的回去了。而这次危机,如若不是百姓们的万众一心,那么郑国将会被秦国所偷袭也加速灭亡。

内容素材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删除

春秋战国时期爵位最低的诸侯国许国是个怎样的存在?

牧野之战后周武王灭商立周,然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我们现在已经很难得知整个周期分封了多少诸侯国,但可以肯定的是,其数量是极大的,总数至少在一百五十个以上。这些诸侯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大变动,经由春秋时期的争霸到战国时期的称雄,绝大多数的诸侯国被兼并、灭国,到了战国时期不过才十几个诸侯国,后期更是秦灭六国,实现大一统。

而许国正是这绝大多数诸侯国中的一个,还是爵位最低等的一个诸侯国,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春秋战国时期的许国:有些诸侯国,光是活下去,就花光了全部的力气。

许国是已知的周朝诸侯国中唯一可以确定的男爵诸侯国,当时的诸侯国分为五个档次,即公爵国、侯爵国、伯爵国、子爵国和男爵国。而许国就是这最低等的男爵国,在诸侯国中地位最低,封地的自然也是最小的。关于西周时期的封地规定,《孟子?万章下》有记载:

?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封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几四等。?也就是说除去周天子拥有方千里的土地之外,诸侯国们的封地都是方不过百里。公侯之国方百里,子男之国方五十里。许国正是方五十里,一度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疆域最大的诸侯国的楚国在开始分封的时候也不过是方五十里,和许国一样,?封以子男之田?,当然,后期这两个诸侯国之间的差距那就大了去了。

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即地域和文化。楚国是在丹阳建都,周围都是百越之地,楚国要想生存就必须从他们嘴里抢肉吃,于是筚路蓝缕,开疆扩土,又因为身处蛮夷之地,民风剽悍,通过学习中原文化迅速扩张和发展,所以楚国最终崛起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强国,而许国则没有楚国这样的机会。

许国处在今河南、安徽一带,在当时就是中原的中心地带,周围密密麻麻都是诸侯国。许国是姜姓,第一代国君是许文叔,早在周文王时期就已经担任要职,并且参与了后期的灭商之战,所以才有了封国,至于许文叔是谁的后代,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议,一说许文叔是姜太公的儿子,另一说许文叔是四岳伯夷之后,即太岳之后,也就是说许国是太岳之后,或者干脆和姜姓齐国是亲戚。

无论如何,许文叔是因功封国,曾为一方诸侯,只是处于诸侯的最底层,许文叔在许建都,最开始的发展倒也是顺风顺水,毕竟地处中原,各方面的资源都还是比较好的,虽然封地是少了点,但不妨碍许国的百姓安居乐业。

只是这种状态最终还是在许庄公时期被打破,周平王东迁之后,周天子开始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身份和影响力,而诸侯们开始各自为自己的诸侯国着想。尤其是郑国的崛起让周天子的影响力下降的厉害。

说起来,郑国原先的封地是在京畿之内,并没有独立的自己的封地,为了从周王室中脱离出来,郑国经过三代国君的努力,终于拼得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并继续兼并小的诸侯国的土地,而与郑国为邻的许国就成了郑国眼中的一块肥肉。

公元前712年,郑庄公联合鲁隐公和齐僖公攻打许国,理由是许国不按时向周天子缴纳贡品,三国联军只三天就占领了许国,而许庄公逃到了卫国。当时齐僖公要将许国送给鲁隐公,但是鲁隐公并没有接受,于是许国的命运交给了郑庄公,郑庄公一看也不好直接将许国土地占为己有。只是将许国的土地控制起来,并让许庄公的弟弟许叔住在许都以东的城邑。

郑庄公去世之后,郑国陷入内乱,许叔趁机在公元前697年复国,许叔即后来的许穆公。许穆公这个人可能很多人不认识,但是说到他的夫人,相信不少人都是认识的,即许穆夫人,许穆夫人是历史上第一位爱国女诗人。

《诗经》中的《载驰》就是许穆夫人所作,当时北戎进攻卫国,卫懿公被杀,卫国差点灭国,身为卫国人的许穆夫人请求许穆公出兵救卫,但是许穆公认为许国尚且自顾不暇,没有余力管卫国的事情,许穆夫人只好自己赶回了卫国,经过多番努力终于复国。

许穆夫人的爱国情怀值得后人学习,说远了,接着说许国。许国复国之后处境依旧不妙,虽然郑国没落了,在晋楚争霸中变成了一棵墙头草,朝晋暮楚。但郑国依旧将许国视为一块肥肉,时不时兵临城下,夺点土地。

在这样的境况下,许国只能在艰难中求生存,为了不被郑国所灭,许穆公和许僖公数次参加齐桓公召开的盟会,成为齐桓公称霸的支持者。而许国也在这样的局势中得以继续生存。

但在许僖公时期,许国还是被楚成王两次打败,而许僖公?肉袒谢罪?了两次,自此许国成为楚国的小弟。因为处于郑国和楚国之间,因此经常两边挨打,所以我们会看到在公元前六世纪,许国曾数次迁都,大部分时候的迁都是为了躲避郑国的进攻,有时候又是因为楚国的要求,总之,许国人就是这么一次次迁徙,在夹缝中求生存。

但是自身不强大,再怎么迁都也解决不了问题,公元前504年,许国再次被郑国所灭。再之后,楚国曾为许国复国,但不过才过了二十来年,楚国又将许国灭了。许国到了这个时候似乎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但神奇的是,后来许国竟还有几个国君。

似乎是许国又复国了一次,当然, 许国经过一次次的战争,一次次的迁徙以及一次次的复国,国力早已大不如前,本就是小国的许国就更加渺小了,所以最后一段时间的许国已经算不是一个诸侯国了。到了公元前375年,楚国再次灭许,这一次,许国是彻底消失了。

许国虽然在诸侯国中地位最低,但好歹也存在了近七百年的时间,它的前半生还算是比较平静,在西周时期并没有经历什么大风大浪,但当历史走进春秋战国时期,许国迎来了它的后半生,这个时候它的命运是多舛的,在夹缝中艰难求生,却最终还是成为砧板上的一块肉,任人宰割。

春秋哪个国家能和平几十年,是因为签订的弭兵之盟?

春秋时期,晋、楚两大国连年争霸,战火不熄,连累中小国家跟着遭殃。为了免遭战火荼毒,恢复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中小国家迫切希望大国能和平休战。为了能实现这个目标,国力中等的宋国为此不断努力,二次斡旋各国达成弭兵会盟。前有华元之倡;后有向戍之议,弭兵会盟的成功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在春秋战国时期极为难得,也使得各国经济民生上得到恢复和发展。但会盟成功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经历了许多波折。弭兵在战争频繁的春秋为何这么难,我们就要先梳理下晋、楚争霸的历史背景。



一 、晋、楚为何争霸不已,战争让中小国家深受其害、苦不堪言!

春秋时代齐桓公和晋文公先后称霸,被中原诸侯国认可为盟主,而崛起于周文、武王时期的楚国被视为蛮夷之邦,遭中原诸侯排斥。楚经营南方开疆扩土后开始向北进军,晋国领导中原诸国全力阻挡楚国的扩张,宋国、郑国和卫国等国成为双方较量的战场,让这些国家苦不堪言。



郑国在郑庄公时期辉煌过一阵,但毕竟国小势微,处在晋楚之间,作为中原国家倾向晋国,但仍改变不了被动挨打的局面,晋国也不总是能及时施救。求人不如自救,郑国于是做起来“墙头草”,谁来攻打就顺从谁,当然这也是为了生存的无奈之举。表面看来是晋、楚两大国打仗,但两国还借机灭掉很多小国,作为中等国家的郑国面对险恶的生存环境不得不委曲求全。

再来说宋国,作为殷商后裔,它自认为出身高贵,不肯屈服楚国,背弃晋国,其表现也令楚国震惊不已。楚国一次兵围宋国都城几个月就是打不下来,宋国粮尽,易子相食也决不投降,让楚国无奈签订城下之盟撤兵。宋国还被其他国家讥笑为迂腐、愚蠢,如宋襄公争霸,不可半渡而击让人遗笑千年,宋襄公被称作“蠢猪式的争霸者”。我们熟知的成语故事 ,例如《韩非子·五蠹》中的守株待兔,《孟子·公孙丑上》中的揠苗助长,都说的是宋人办的蠢事。



成语故事我们暂且不说,单说宋襄公这么做乃是崇尚上古之风,遵守上古兵法《司马法》的交战规则,但明显春秋中晚期此法已不合时宜了。春秋时期宋国的上古之风保留最好,宋人行事可爱也令人可敬,因为力推弭兵会盟的就是两个宋国人,宋国大夫华元和向戌,他们锲而不舍力推弭兵的精神令人动容。

宋国常受到南面楚国攻侵,不胜其苦,力主弭兵,希望晋楚会盟,不要打仗。弭兵是什么意思呢?“弭”是止息的意思,“兵”是指武器,“弭兵”就是大家通过协调和协商达成一致,放下武器,和平友好相处。要想促成这事,少不了晋楚这两个超级大国的同意。



公元前579年,宋国大夫华元就通过积极斡旋,促成了晋楚的和解。这是晋楚第一次结盟,史称“华元弭兵”。不过这次晋楚这次结盟的基础很脆弱,仅维持三年,因为晋国攻打秦国,秦被攻打就怂恿楚攻晋。楚国先拿晋国的附属国动手,公元前576年,楚国出兵攻打此时与晋结盟的郑国。“墙头草”郑国于是归顺与楚结盟,转而攻打宋国,宋也是晋的盟国,晋国让卫国发兵攻打郑国,一场混战再起,第一次弭兵之盟便告破产。

这次会盟,华元没有考虑到两个大国的影响力,那就是秦国和齐国。这两个大国本是晋国的同盟,齐国也是大国,齐桓公首先称霸,自己本是中原诸国老大,现在北方都唯晋国马首是瞻,齐国虽然不服气晋国的老大地位但也并不反对晋国带头抗楚。而秦国曾帮晋文公回国继位,但晋文公上台后并没有履行当初的诺言将土地送给秦国,虽然秦也与晋通婚保持秦晋之好,但矛盾终于爆发,并为此打了两次仗。所以宋国大夫向戌,吸取第一次弭兵之盟的教训着手促成第二次弭兵之盟,而再次弭兵之盟是需要一定条件的,晋、楚两国是是怎么想的,两国现在是什么情况?



二、晋、楚长期争霸战争引发多国内乱,向戌斡旋说服多国同意弭兵!

先来看楚国,为了对付晋国,楚国拉拢分化齐、秦两国与晋国拉开距离,甚至兵戎相见。而晋国则利用吴国反制楚国,楚国的后方也烽火四起。比较大的战争有晋楚鄢陵之战和湛阪之战,吴楚衡山之战及晋齐平阴之战。齐鲁、郑宋之间的局部战争更是不断,中原诸国人民在战火中痛苦煎熬。

前面说到的“墙头草”郑国表面好像很圆滑,生存之道了得。可一会屈服楚,一会儿归降晋,反而两头不讨好,晋楚都打他没商量。郑国劳民伤财不堪重负直接导致内乱,公元前563年,郑国发生了大规模的内乱,起事者杀死了执政大臣并劫持国君,要求改变内外政策,郑国大夫子产出面才算平息。公元前554年,子产被任用为卿执政郑国,郑国的情况才逐渐变得好转起来。



长期的战争常引发内乱,不止是郑国。公元前552年,晋国内乱,晋国的卿、大夫乘势而起,实际上开始操纵国政,使公室大为削弱。大臣范宣子杀死另一重臣栾盈,晋国的国政落入范宣子和赵武手中;公元前551年,楚国内乱,王权衰微,令尹子南专权,继而被楚王所杀;公元前550年,陈国内乱;公元前548年,齐国内乱;公元前545年,卫国内乱。看来常年累月的战争,让这些大国也都撑不住了,再这样打下去只有自取灭亡了。

此时宋国大夫向戌又担当起“和事佬”角色,向戌以华元为榜样,有很强的功名意识,与晋国执政赵武和楚国令尹屈建都很友善,作为弭兵之盟的发起人和协调人再合适不过。

他先是到达晋国,找到了晋的执政赵武。赵武非常重视,为此将晋君和韩、赵、魏、范、中行、智六家有实权的士卿都召来商量。韩宣子说道:

“兵,民之残也,财用之蠢,小国之大灾也。将或弭之,虽曰不可,许之。弗许,楚将许之,以昭诸侯,则我失盟主也。”

韩宣子意思是说现在战争是天怨人怒,不得人心的,休战已是大势所趋,如若让楚国率先赞同弭兵之议,则晋国将失去盟主地位,于是晋国各势力一致同意弭兵。



向戌再来到楚国,找楚国的令尹子商量。楚国深感难以实现征服中原的既定目标,这些年也被与吴国的战事困扰,也无力再战了,于是送向戌一个顺水人情,答应了弭兵之盟。 向戌吸取华元促成的第一次弭兵之盟的教训,决心说服齐国和秦国同意,这事才稳妥。游说齐秦两国的过程也非常顺利,齐国大臣陈文子道:“晋楚许之,我焉得已。且人曰弭兵,而我弗许,则固携吾民矣,将焉用之”。

陈文子的意思是晋国楚国都答应了,我们怎么能阻挡这件事,别人说消除战争,如果我们不答应,那么我们的百姓也不会愿意,会跟我们离心离德,又何必选择这种态度呢?于齐国答应弭兵后,向戌再赶到秦国,其他大国都答应了,秦也不为难,爽快同意弭兵。四个大国一致同意弭兵,多年来遭受战争之苦的其他中小国家莫不拍手称快。

三、 弭兵之盟上剑拔弩张,东道主宋国巧妙处置,促13国结盟成功

各国原则上都同意了弭兵,于是公元前546年春夏之交,晋、楚、郑、鲁、齐、陈、卫、邾、滕、蔡、许、宋、曹等13国的代表在宋都商丘召开“弭兵大会”(秦国同意弭兵,但没有出席大会)。



晋楚两国表示以后永不言战,友好相处。除齐、秦两国外(齐、秦是大国,两国的地位与晋、楚相当),原先分别属于晋楚两国的属国,从盟约生效之日起,都成为两国共同的属国,听命于两国,向两国同时缴纳贡赋。虽然增加了小国及民众的负担,但相比战争造成的破坏来说,算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结果。为了避免今后同时向晋楚两国纳贡,邾、滕两个小国分别以齐、宋附庸的地位与会。

为保证弭兵大会达成协议,向戌又连夜联络晋楚,使双方就盟辞达成“齐言”。所谓“齐言”,即统一盟辞,以确保结盟之时不再发生争讼,但只要晋、楚意见一致,便可确保大会达成协议。



弭兵大会期间,双方也是剑拔弩张,晋楚都有军队与会,并以篱笆为界,分驻两边。七月辛已(初五),双方准备在宋都的西门之外结盟,不料楚人以“晋楚无信久矣”为由在外衣里穿上战甲赴会,气氛一时极度紧张。面对楚人的“衷甲”事件,晋国的赵武非常不满,晋国大夫叔向及时劝导,赵武以大局为重隐忍了。弭兵之盟,按照礼仪,晋、楚两国谁先献血谁就是此次盟会的盟主,楚人也抢先占了。为了安抚晋国,宋王宴请诸国大夫时,推举晋国赵武为最尊贵的客人,算是让晋楚在这次会盟时打了个平手,都有面子。

尽管有这些不太和谐的小插曲,不过 弭兵大会总算圆满完成了,换来了晋楚之间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相处,中原地带在经受了差不多二百年的战乱之后,难得收获了几十年的太平。



弭兵的组织者和倡导者向戌功不可没,他与晋国赵文子(赵武),楚国令尹子木(屈建)的私交助力不少,向戌也因为这次成功的斡旋万古流芳。史载向戌好名,“欲弭诸侯之兵以为名”。但是向戌同时也是一个识大局的汉子。

公元前526年,诸侯拿下邻近宋国的一块地方送给向戌作为领地,向戌却以死请辞,说道:“若专赐臣,是臣兴诸侯以自封也,其何罪大矣。”向戌不愿以私利而引发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一发不可收拾。由此看来向戌虽然好名,却也是一股清流,没有他的积极斡旋,考虑严谨,弭兵很可能很快流产。



四、向戌弭兵功在社稷,摒弃战争,和平与发展才是时代的主流。

向戌弭兵后,晋楚持续200年争霸的局面不复存在。弭兵之盟是多国盟约,直到前497年的齐攻晋,维持了近半个世纪。向戌促成弭兵之盟,这在战争频繁的春秋时期可谓千古壮举,意义重大。弭兵后楚国得以集中精力和力量对付东南方向的吴国,晋国也趁机加紧对北方长期袭扰自己的少数民族的清剿。晋楚两国偶有零星冲突,但总体保持了克制,维护了盟约,晋、楚争霸也演变为为吴、楚、越争霸。

向戌弭兵后对各诸侯国的政治影响很大,弭兵后,晋、楚等国本希望有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可以进行内部的改革,谁料却沦为内部的争权夺利。晋国本来是几家大族专权,外部无战事后,专权更加肆无忌惮;鲁国“三桓”大夫争政,演变为三家分立,国君被架空。宋、卫、郑等国,国内的政治生态也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楚国忙于应付吴国的进攻,无暇顾及内政,可到了前533年楚国令尹杀其王,自立为楚王,这就是楚灵王。



向戌弭兵更多的是正面积极的影响,不光让闲得无聊的诸侯国上层争斗不已 。主要体现在各国抓住弭兵后难得的和平环境,努力将发展经济作为头等大事。最值得一提的是郑国子产的改革。子产废除西周以来一贯的公田制,使土地私有化,从而极大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大力修建水利设施,来保障农业生产。子产重视商业,提出政府不制定商品的价格,让市场自己来调节,在那个时代就有了市场经济的理念非常难得。其他各国也在农业做出了相应的改革努力,各国的商业也蓬勃发展,铁制农具的出现让春秋后期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弭兵后南方和北方在经济文化交流得到空前发展。南北朝贡往来,华夏文化对楚影响力不断增强,公元前516年,王子朝携周室典籍奔楚就是典型的例子。而公元前537年,晋楚之间还成功实现了联姻,这在弭兵之前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请问春秋五霸是谁?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春秋五霸是东周春秋时期相继称霸主的五个诸侯,主流说法为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不同历史文献也有不同记载。
春秋时期周王室势力衰微,一些强大的诸侯国开启了争霸战争以夺天下,春秋五霸便是该时期的历史产物。该战争,为之后战国时期的兼并统一战争做了先期准备。齐桓公,姜子牙的后代,故而姓姜,氏吕,名小白。单听名字,他似乎很是文弱,然而他却是第一个在春秋战国时期称霸的人。
齐桓公的为君之路辉煌而又艰辛。公子小白的兄长齐襄王在位时,齐国一片混乱。为了躲避祸患,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陪同下出逃,公子纠在管仲等人的陪同下出逃。齐襄王被杀后,他们兄弟二人争夺王位。
在赶回齐国的路上,小白被管仲射中身上的带钩,小白假死,躲过一劫。
在齐国贵族国氏、高氏和莒国的支持下,小白即位,被称为齐桓公。上位之后,他准备杀掉管仲。鲍叔牙说服齐桓公,留下并竭力举荐管仲。后来,正是有了管仲帮助,齐桓公在齐国大力进行改革,推动国家军政合一、兵民合一,齐国国力日益强盛。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350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