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曹丕曹植“太子之争”,最惊心动魄的几个瞬间

中式大美生活 2023-09-21 19:58:16

在曹植作《铜雀台赋》之前,曹操属定的继承人,是曹丕。

但《铜雀台赋》一出来,曹操震撼了,每一个字都那么准确,每个意思都属于他,儿子懂自己的情怀!

从此,曹植的命运发生改变。

这年,是建安十五年。不久,曹植被徙封为临淄侯,这次徙封,曹家子弟中仅曹植一人。

与此同时,曹操还调整了曹植的属官徐干、刘桢等人的官职,并且任年届八旬的邯郸淳为临淄侯文学。

214年,曹操出征孙权,首次让曹植守邺都,以往这一重任都是曹丕承担……

种种迹象表明,曹植成为太子人选。

一个名额,两位人选,必有一争。

两派的斗争曹植这边有丁仪、丁廙(yì )兄弟以及杨修等人。

丁仪是谁?他本来有机会做曹家女婿,但曹丕对父亲说:“丁仪有只眼晴瞎了,妹妹嫁他不会幸福的。”

后来曹操召见丁仪,交谈之后,十分钦佩,说:“像这样的人才,就是两只眼晴都瞎了,也应该把女儿嫁给他。”

但此时,曹操的三个女儿都送进汉宫中了。丁仪出于对曹丕的怨恨,倒向曹植一边。

杨修就是我们较为熟悉的,那位恃才放旷、因屡次猜透曹操心思而被提防的人物,最后被曹操杀死。

曹丕那边,有妾室郭氏的勉励,司马懿也时常给他出点主意,铁哥们吴质在朝哥任职,离他有点远。

曹丕想调任吴质到身边,没有成功,便想办法让吴质藏进后勤部货车的竹筐进宫,两人得以相见、密谈。

此事被杨修知道,赶紧报告给曹操,曹操大怒,扬言要抓现行。

曹丕耳目众多,第一时间获知情报,并派心腹出宫请教吴质对策。

当曹操的警卫搜查货车,已有准备的曹丕自然让他们一无所获。

杨修诬告罪落实。

曹操的试探有一天,曹操要求两位儿子次日一大早火速出城办一件要事。

曹丕一大早策马直趋城门,却被卫士拦着,说魏公有令,任何人不许出城,违者当斩。

曹丕想起上次闯铜雀台的教训,只好悻悻然往回走。

曹植接到同样的命令,赶紧求教杨修,杨修送他一个字:“斩!”

曹植依从,杀一卫士,奔出城门,将事情完全办妥。

曹操对曹植的表现感到满意,又疑虑,模样斯文的子建怎么下手这么狠,子桓倒显得仁慈。

这对曹植到底是好是坏,不好说。

曹操还试探过曹植的思想:你怎么看待高祖和光武帝啊?

曹植口若悬河,表达对汉光武帝的敬仰,对汉高祖则评价一般。

曹丕的努力曹丕对父亲的疏远是心慌的,但他没有放弃。

他一面告知自己稳住,一面结交所有能争取到的人,努力布局,只为曹操回心转意。

然而丁氏兄弟正得势,不断说曹植好话,怂恿曹操立曹植为嗣。就在曹操被怂恿得马上要发出命令之前,曹丕紧急行动。

通过各种关系,让多方人马劝说曹操三思再三思,多听一些人的意见。

曹操果然将立嗣之事拖延下来。

曹丕又开始谦恭地去请教各位老大臣,以博得他们的好感。

而贾诩的一席话——叫他平常心对待,做该做之事,所谓“自固之术”,让曹丕受益匪浅。

此时,和丁仪兄弟唱反调的毛玠、卫臻等人,也成为曹丕一派。

他们,有的在曹操面前说曹丕的好话,有的则非常聪明地点到为止。

更有戏剧性的在后面。

曹操东征。将曹植叫到身旁再三叮嘱,还让曹植念出刚构思好的《东征赋》,送行者都称赞曹植才华,曹操倍儿高兴。

站在一旁的曹丕,浑身大不自在。正当他不知所措之时,来邺都述职的吴质悄悄对他耳语一番。

就在曹操跃身上马,要出发的当口,曹丕突然向前冲去,跪在地上,泪如雨下,泣不成声。

所有送行的人都惊呆了,有人甚至感动得留下泪水,说临淄侯华而不实,哪比得上五官(曹丕时任五官中郎将)有真情。

崔琰的表态对于立太子之事,曹操原本都是私下斟酌,密函求问,懂事的下属们也都私下回复。

而崔琰跳了出来。

崔琰时任尚书,竟然公开写信说,要立就应该立长子。

这下,曹家兄弟的矛盾公开化了,曹操尴尬了。

捅了这么大娄子,崔琰被处死是早晚的事。同样支持曹丕的毛玠发牢骚,也被投入监狱。

事情貌似对曹植有利。但崔琰是谁?是曹丕的师傅,也是曹植妻崔氏的叔叔。

一把双刃剑。

叔叔被处死,崔氏大受刺激,对曹植意见很大。

曹植负气道:“崔叔叔誓死扞卫子桓,又是子桓的师傅,你叫子桓去救他好了”

崔氏委屈,没有好脸色给他。

为避免吵架,曹植经常不着家,而是巡察之余,和侍卫喝酒。

崔氏则开始跟曹家较劲,曹操提倡节俭,崔氏却反其道而行之,整天衣着锦绣到处招摇。此时又传出曹植和甄宓的绯闻,崔氏更是大闹不已。

曹操对曹植与甄宓的关系并不特别介意,美女嘛人人爱。

但崔氏的言行让他怒不可遏,以“违制”罪赐死。

还没等曹植求情,崔氏就已上吊自杀。

曹植呢?觉得一切都是自己争太子引起的,负疚痛苦,整日借酒浇愁。

但每有退意,杨修都能给他鼓气。

曹植的放任曹操纠结得不行,又去问贾诩,对方不直接表态,而是让曹操考虑袁绍的两位儿子、刘表的两位儿子争夺的后果。

言下之意,立嫡以长有它的道理。

尽管如此,从来不按常理出牌的曹操,依然舍不下曹植。

结果,曹植这边出了更大的幺蛾子。

兴许是崔氏死了,兴许争太子这几年夭折了两位女儿,兴许对争太子原本就有罪恶感……曹植大受刺激。

有一天,曹植和杨修喝多了,回家路上,竟然来了飙车的兴致。

不顾到了外门就得下车步行的宫禁,执意要求车夫绕着宫门外跑一圈。

曹操收到消息后,第一时间处死主管宫门之人,明确表示对曹植的失望。进而表示不信任所有诸侯。

之后又听说他们“飙车”时还诽谤曹彰,曹操稍微平息的怒火再被点燃,并迁怒杨修。

曹操渐渐明朗化了:从曹植此前所作的《画赞》,从他对高祖和光武帝的不同评判……子建表面放任不羁、行为不检,骨子里却是一派正统思想。

曹家根基并不稳固,若是让他接班,真不知道会不会将自己好不容易创下的基业拱手相让。

所有行为,都是一介文人的做派,成不了气候。

一段时间以来,曹植负面不断,帮曹丕说话的人却比曹操预料得多。

曹操年岁已老,身体不好,没有时间考虑了。

就这样,曹操放弃原先计划,立曹丕为太子。

06 最后的机会

曹操突然的决定,让曹植一脸懵,内心却有一种被掏空后、莫名的轻松。

他只是遗憾伤害了父亲,他觉得对不起为他说话的朋友们。

曹操冷静下来后,又觉得子建的行为匪夷所思,也许他有难言之隐?

而诽谤曹彰?曹彰自己都不认同,因为曹彰明显是支持曹植的。

但,已成定局。

曹操下了一道《立太子令》,说他始终考虑的都是曹丕。

意在消除曹丕对曹植的仇怨。

为了安抚曹植,立曹丕为太子的同时,又给曹植增邑五千户,使他成为曹家子弟中唯一的“万户侯”。

这一切,让一开始欣喜过头的曹丕变得谨慎,他意识到父亲变化多端,自己并非最满意的人选,子建依然是父亲喜爱的人。

这个时候,曹操给了曹植一次建功立业的机会:去营救被关羽围困、驻守襄樊的曹仁。

这是曹植的梦想啊,他积极准备,随时待命南征。

太子曹丕闻讯,表示要为曹植打气、饯行。

还请来甄宓敬酒。

对这位哥哥——在争太子问题上,在和甄宓的关系上,他都充满歉意,此时,面对哥哥的暖语善言,曹植莫名感动。

只是,曹植不明白,那天的酒怎么会那么上头。

天光大白,列好队的兵马,只等临淄侯一声令下。

而他,却倒下了。

曹植,彻底丧失了父亲的信任,也彻底失去当太子的机会。

他不知道的是,往后余生,他梦想中驰骋疆场的机会都不复有。

而在曹操死后,只有曹彰和曹植守在身边的时候,一贯支持曹植的哥哥曹彰,语出惊人:

“先王去世前召我来洛阳见他,这是他要立你为太子。”

只要曹植首肯,仍有可能。

而曹植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你没看到袁氏兄弟吗?

原来,在他自己心目中,也认为太子就该是曹丕。

(完)

三国时期除了三国争霸的风风雨雨!拿下办公室也是惊心动魄!



三国时期,除了三国争霸,还有风风雨雨。王子掌权真令人兴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关注校易搜。


可以说,近代中国人最了解中国历史的时期,无疑是东汉末年魏蜀吴争霸的混乱时期。说“长江东流,浪淘尽英雄。不成功或不成功的回合是空的。遇见一个老朋友,喝了一杯酒。古今多少事,都是笑话。”生活的变化。


顾名思义,三国志是以三个君主的权力为中心的:曹操是魏的创始人;刘备是蜀汉的创始人。孙权是吴栋的继承人。这三个人同时互相攻击。最后谁也帮不了谁。即使强大的曹魏也不能摧毁相对弱小的蜀汉和吴栋之间的联盟。统一中国的梦想只能交给下一代。


当老一辈国家的缔造者们意识到现状,努力发展自己的内政,积蓄力量,等待统一中原的时机时,“二代君主”的继承人们也为自己的继承权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斗争。


古代仓库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始于夏商周时期,是世袭君主制。坦率地说,当代君主死后,王位传给了他的儿子或兄弟。如果两者都没有,他会选择他的一个人来继承这个大系统。


选择标准是什么?遵守四项原则:建立办公室,建立长期,建立优势,建立爱情。


古代国王实行一夫一妻制和多妾的婚姻制度,所以只有一个妻子是官妻,有资格配丈夫。所以妻子生的儿子叫婚生子,妾生的儿子叫私生子。选择继承人时,首先要从妻子的儿子中选择。这被称为“建立一个合法的儿子”


如果有很多婚生子女,应该选谁?最老的一个被选中并被命名为“李畅”。有时候,即使你没有第一个儿子,这个混蛋也会捣乱。这种选择储君的方法叫做把儿子放在第一排,或者把儿子放在第一排而不是第一排。那要看谁最厉害了。


如果以上两者都没有合适的接班人,退一步讲“立功”是可以接受的,因为你选了最有能力的人,舆论还是可以接受的。


最不能接受的是“立爱”,即在你的长子和他的长子面前,皇帝会立他最喜欢的儿子,这种一意孤行的做法会遭到强烈抵制。比如汉高祖刘邦本想立一个太子,就是齐国夫人的儿子。然而,满洲国政府官员反对,最终不得不立吕后的长子刘英。从这个角度来说,就像刘邦一样,他非常努力的去打击大臣们,但是他也没有遵循这个原则。


虽然时代在变,但是三国时期

魏国


在曹操的晚年,储君问题被提上日程。总是犹豫不决的曹是谁?长子曹昂战死沙场。我最喜欢的儿子曹冲因病去世了。最后,他初步选定了他的两个儿子进行调查。


第一,长子曹丕


曹丕既是学者又是军人。


从文学的角度来说,曹丕也是建安时期的“三大曹操”之一,虽然他父亲和哥哥的诗中掩盖了这一点。曹操、曹植、曹丕父子的诗是绑在一起的。不容忽视的是,他开创了中国七言诗派。此外,曹丕的《三国演义》流传后世,成为文学理论家的鼻祖。


从他的武功来看,他从小就骑射,功夫也很好。历史记载了邓湛将军的失败。


作为长子,集文武全才于一身的曹丕在太子之争中具有先天优势,接受了他的指示


曹植很有才华。记载“太子太多”,即有几次差点被封为太子,说明曹操觉得只有这个儿子的文才让他满意。


但几经考验,曹植“任性而不上进心”的性格越来越不受曹操待见。曹操的接班人,首先是要选一个能控制局面的人。外面有强大的敌人虎视眈眈,还有鹰眼狼眼的重要大臣。曹奠定的山川得以继承。继任者的选择必须谨慎。曹植无疑是有才华的,但是因为性格的原因,最后失去了太子的地位。


苏尼病毒


为了稳定军心,刘备的中年儿子刘禅四处奔走,得到了儿子刘封。


刘峰不姓刘。原姓寇。他的祖先罗侯寇的家族也是长沙郡的大贵族。刘备爱才,被培养为接班人。后来,发生了一些变化。因为窦的出生,他的家产自然留给了儿子,所以刘峰失去了接班的机会。


后来,刘封因救关羽不利,被义父刘备无情杀害。据史书记载,诸葛亮的想法是“诸葛亮自以为印章厉害,但改天下之后,他就很难控制了。他敦促他的前任删除它。”但是只有刘备一个人做了最后的决定。


刘峰被杀前忏悔。叹了口气说:“我后悔没有用孟子的话。“孟是孟达。他劝刘峰回去的时候说,如果刘峰回去,他会被诬陷,危及自己的生命。


从刘备杀死刘封的原因来看,刘封在施救中存在过错。关羽失荆州,战死沙场。罪恶感无处不在。说到背后捅了糜芳和傅士仁,包括关羽自己的错,都比刘封的大。


刘封之死极有可能如诸葛亮所说。刘峰很勇敢。刘备死后,刘封虽然不是亲子,但也有未成年主人的身份。刘禅很难控制它。让我们利用这个错误,早点根除它。


吴东


孙权晚年确实昏庸,尤其是在寻找接班人的问题上。先是太子孙贺建立,后又扶持太子巴。结果朝廷分成两派,互相争斗,孙权却视而不见。


局势变得越来越失控。朝廷两个大臣派系互相攻讦,造成了恶劣的风气,影响了国家的正常运转。孙权大怒,处死了许多重要的大臣,包括吴栋的中流砥柱鲁迅。


太子被废黜,鲁王去世,这大大削弱了吴栋的权力。孙权死后,吴栋也进入了衰落期,最终走向灭亡。


虽然三国在汉末纷争了几十年,但司马师得益于继承人的无能,最终统一了天下,建立了西晋。

曹家的“太子之争” 为什么以最笨者胜出?

曹丕笨吗?我不觉得,反而觉得曹操这些儿子,曹丕和曹操的本性最为相似,也是个心狠的人,有其父必有其子。

按说曹冲很有希望成为太子的,自幼聪慧又非常懂事,曹操特别中意自己的小儿子曹冲,怪就怪这孩子早夭,才13岁就去世了。

当时确实有不少人以为是曹丕害了曹冲,就连曹操都疑心于曹丕,不过,曹丕确实是背锅侠,曹冲是得病死的。曹操也是自作孽,要是他不杀掉神医华佗,或许自己心爱的儿子也不会那么早就去世了。

另外再说曹植。

这个人善于诗文,为人善良,也算是聪明的人,但是呢,他这个人和杨修关系好,不如曹丕慧眼识人,找到了更聪明更稳妥的司马懿。

杨修和司马懿谁上谁下,谁更有能耐,不用多说了吧,要是杨修有能耐他也一统三国了,但是他没有,还是司马懿更有心机,更知道进退。

杨修太看重于太子的地位,一心要把曹植给扶上太子之位,结果曹植不争气,喝醉酒创司马门,这可是死罪。面临大臣们的弹劾,曹操压力山大啊。

还有就是曹丕是长子,不得不说这对他成为太子是很有利的,曹操毕竟还要看很多老臣的脸色,不能自己独断专行,那么老臣都比较传统,一直都秉承着「李长」的原则推荐太子,所以,大臣们都站曹丕的话,说明太子之位已经在曹丕身后了,就差曹操点头,他就可以坐上了。

不过,曹丕为了争太子付出了不少心血,怪不得年纪轻轻就去世了,真是可惜了。

曹丕和曹植嗣子之争曹植注定是输家?

曹丕和曹植为了争夺嗣子之位,也是煞费苦心,只可惜曹植可能注定是输家。虽然曹植有才华,也被曹操看重,但是曹植做事始终不太稳重,经常做出令人诧异的事情。而曹丕更得人心,身边的帮手也更多,其实曹操更想让曹植继位,但是无奈曹植身边没有厉害的帮手,曹操如果狠心一点早点立下太子估计也会被曹丕破坏。

嗣子之争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曹操在当魏王期间也遇到了嗣子的问题。按道理将当时曹丕作为曹操的嫡长子是无可争议的继承人,然而曹操对另一个儿子曹植的才华喜爱有加一度有立曹植为嗣子的想法。曹操对接班人的选立犹豫不定,这就造成了后来曹丕和曹植两兄弟为了争夺王位而明争暗斗。

曹植在文采在曹丕之上,但是其势力却远不如曹丕。《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记载:“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脩等为之羽翼。”从这里可以看出曹植身边能拿出手的人不过三个人,他们分别是杨脩、丁仪、丁廙。说起杨修熟读三国的人肯定对这个人有所了解,《三国演义》里杨修因为恃才放旷被曹操所杀。至于丁仪、丁廙二人许多人可能对他们不了解,只知道他们是曹植的心腹。

丁仪、丁廙两人是兄弟,他们的父亲丁冲是曹操的好友。当初汉献帝流亡在外,丁冲得知后写信力劝曹操迎接汉献帝可以说丁冲是个深谋远虑的人。事后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将丁冲加封为司隶校尉,由此足见曹操和丁冲两人的关系的确很不一般。丁冲病逝之后,曹操感念他的功劳想把自己的女儿清河公主嫁给丁冲的儿子丁仪,丁仪这个人之所以能获得曹操的厚爱除了萌受父恩以外,主要还是要归结于他的确也是个很有才华的人。

丁仪......父冲,宿与太祖亲善,时随乘舆。见国家未定,乃与太祖书曰:"足下平生常喟然有匡佐之志,今其时矣。"是时张杨适还河内,太祖得其书,乃引军迎天子东诣许,以冲为司隶校尉。《魏略》

清河公主是曹操的长女,所以她的婚姻曹操是十分重视的。曹操打算将自己的掌上明珠嫁给丁仪足见他对丁仪是十分赏识的。然而丁仪的这段姻缘却被曹丕给搅黄了,当时丁仪和曹植很亲近,曹植又是曹丕的王位竞争人。因此曹丕便对曹操说丁仪这个人的眼睛有问题形象不好不适合娶清河公主,不如将清河公主许配给夏侯楙。曹操于是便听从了曹丕的建议将清河公主许配给夏侯楙。后来曹操征召丁仪为曹掾,见到丁仪之后曹操与之交谈发现丁仪的确是个才华横溢的人。于是曹操悔恨的说道,丁仪是个有才的人,即使两眼都瞎了娶我的女儿也没有什么不妥,我的儿子误导了我啊!而丁仪得知曹丕干预了清河公主的婚事导致自己无缘驸马之位,于是便对曹丕怀恨在心更加于曹植亲善。

寻辟仪为掾,到与论议,嘉其才朗,曰:"丁掾,好士也,即使其两目盲,尚当与女,何况但眇?是吾儿误我。"时仪亦恨不得尚公主,而与临菑侯亲善,数称其奇才。及太子立,欲治仪罪,转仪为右刺奸掾,欲仪自裁而仪不能。乃对中领军夏侯尚叩头求哀,尚为涕泣而不能救。后遂因职事收付狱,杀之。《魏略》

丁仪为了拆曹丕的台多次在曹操面前夸赞曹植,而曹丕得知后对丁仪也是深恶痛绝。曹丕当上太子之后便开始筹划报复丁仪,曹丕曾暗示丁仪自杀而丁仪惜命多次向中领军夏侯尚哀求。夏侯尚和曹丕关系很好,但是也没能救下丁仪。曹丕派人捏造罪名将丁仪下狱,不久丁仪及其兄弟丁廙全家都被处死。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350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