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三国演义与三国志12曹操杀吕伯奢的历史记载和责任分析

天权国学社 2023-09-21 19:41:08

京剧“捉放曹”包括了中牟县陈宫放曹操和后面曹操杀吕伯奢全家两个内容。按照《三国演义》,曹操刺杀董卓不成,逃出洛阳。董卓布告天下,画影图形捉拿曹操。曹操跑到中牟县,被抓住。县令陈宫感佩曹操心怀汉室,匡扶天下的豪气,弃官和他一起逃亡。后来曹操投宿父亲故友吕伯奢家,吕伯奢出门打酒招待二人,曹操听到隔壁磨刀和谈话的声音,以为吕家人要抓自己去请功,先下手为强,杀了吕家全家,然后发现吕家人其实是要杀猪款待他们,曹操和陈宫无奈逃走,半路遇到吕伯奢大家归来,曹操一不做二不休,连吕伯奢一块杀掉。告诉陈宫:“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发现曹操此人奸诈凶残,想要杀了曹操,又觉得自己放了他又杀他,未免不义,便于当夜弃曹操而去。

这就是捉放曹的整个故事情节,而历史上真正的捉放曹是什么样的,我们来看看《三国志》的记载。

在这个专题当中,说一件事的时候,我会把所有涉事人员传记当中的记载都陈述一遍,做一比对。但很遗憾,《三国志》当中并没有为陈宫做传,没有他的传记,那只好就看曹操传记当中的记载了。

《三国志·武帝纪》当中说,董卓废了少帝,另立献帝之后,看曹操顺眼,想让曹操当骁骑校尉。曹操不想在董卓手下干,就跑了。“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因为曹操这么做让董卓很不爽,董卓为了这个要捉拿他。所以这里顺便说一句,孟德献刀那段也是罗贯中先生虚构的,这么看罗贯中这个拥刘贬曹也不是做得特别绝,也为曹操量身定做了很多的英雄事迹。

不说这个了,说曹操到了中牟县之后的事。《三国志》上说:“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邑中或窃识之,为请得解。”就是说曹操到了中牟县之后,一个亭长看他可疑,把他抓到县里,县里有人认识他,烦人托窍把他捞出来放走了。您注意,这里面没有陈宫什么事。

拿杀吕伯奢一家这事儿呢?《三国志》里面根本就没有记载,但这也不是罗贯中虚构的情节,在裴松之做的《三国志注》当中有记载,而且裴松之先生保留了对这件事的两种说法,也并没有对孰是孰非进行自己的判断。

一种说法是《魏书》当中的,说曹操在逃跑的道儿上去拜访吕伯奢,吕伯奢不在家,结果吕伯奢的五个儿子带着人来抢曹操的马和钱,被曹操亲手杀了几个,这里面没说曹操把他们家灭门了,就是死了其中几个。

另一种说法是《世说新语》当中的,说曹操去吕伯奢家里做客,当时吕伯奢没在家,他的五个儿子热情接待了曹操。但是曹操当时是逃犯的身份,有点儿疑神疑鬼,觉得这几个人要暗害自己,杀了八个人跑了。西晋的历史学家孙盛又给补充了一点,说当时曹操听见有餐具的碰撞,锅碗瓢盆叮当乱响,以为是兵器的声音,觉得是他们拿刀动枪,那肯定是要抓自己,就来了个先下手为强。这种记载除了没有陈宫,基本上和《三国演义》上写的差不多,罗贯中应该就是采用的这种说法。而且,这条记载里还提到曹操说了那句着名的“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也就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请注意一点,曹操说这话时的语气。按说这个应该在《三国演义》里面有,因为描写人物的语气表情这个是文学的功能。但恰恰《三国演义》里没说,《三国志注》里面倒有,说的是曹操“凄怆曰”。就是说曹操在说这个话的时候是一个很难过的表情和语气。人类的语言很有意思,同样的话,用不同的语气说出来,意思完全不一样。这个“凄怆”就是难过悲伤的意思。曹操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其实是很难过的,用文字表达出来就是:“怎么办呢?大错已经铸成,唉!那就宁愿让我对不起天下人,别人天下人对不起我吧。”您注意没有,这个“负人”,曹操并不是心安理得甚至沾沾自喜,而是有一种背负道德包袱的感觉在里面。他这话的意思就是这个沉重的道德包袱就由我来背吧,别让别人替我背。这就是一种已经无法挽回之后的悔恨和无奈。

《三国演义》里面并没有记录曹操说这个话时候的表情和语气,只不过由于曹操白色的脸谱,使我们都先入为主地觉得曹操说这话就是一种满不在乎的洋洋得意,所以才觉得曹操这话很是恶毒,但这是罗贯中先生文字的本意吗?不得而知了。

由于在两处都有记载,而且这两处的记载有很多一致的地方,曹操去过吕伯奢家,吕伯奢没在家,最后也没被杀,吕伯奢的儿子有五个,曹操在吕伯奢家拔剑杀人了,所以这件事是确实发生了。但到底是吕伯奢的儿子打劫曹操,还是曹操疑心生暗鬼,这个就没法定论了,但曹操杀完人之后心里应该也不是很舒服。

刚才说了,《三国演义》当中采用的是《世说新语》的记载和孙盛的补充说明。而且又给丰富了一下,把餐具碰撞变成了捆好的猪,还加上了曹操最后杀吕伯奢,让陈宫对曹操很失望,单就按《演义》里描写的,责任就都是曹操的吗?

看看陈宫是什么表现,曹操听到后院有磨刀的声音,跟陈宫说:“这声音不对劲,咱们看看去。”陈宫跟着他去了,这点儿谁都没毛病。然后听到吕家人说:“把它绑起来杀了吧。”曹操一听就说:“坏了,他们就是要杀咱们,先下手为强吧。”您看后面“遂与宫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您看,杀人这事是曹操和陈宫一块上的,陈宫也有人命。其实曹操因为长期被通缉,当流窜犯,所以有点惊弓之鸟,但凡有点杯弓蛇影的事,他都很是警惕,这个我说实话,可以理解。可陈宫呢,您转变身份时间不长啊,怎么也说动手就动手。后面的情节陈宫还是以谋士的身份出现的,按说应该心思缜密,做事稳重,这会应该拦住曹操,让他做好准备,然后再自己观察核实一下,怎么也说杀人就杀人。等杀完了,发现那头猪了,他说了句话:“孟德心多,误杀好人矣!”你干什么去了?

然后曹操看到吕伯奢,又把吕伯奢也给杀了。陈宫真急了,“刚才还能说是误会,现在明知是错,你还杀人?!”曹操给的理由是怕吕伯奢回去发现作案现场,然后报案抓他们。其实还用报案吗?他们本来就是通缉犯。而且吕伯奢要带着村里人来追的话,您看吕伯奢骑的是什么,驴,那会儿的老百姓有驴就不错了,你们二位骑的是快马,再加上吕伯奢回家还耽误时间了,等再想追,那还能追得上?

其实我们静下心来想想,曹操他们杀完人很顺利地就离开了,说明他们把吕家人杀绝了,否则早有人报信了。吕伯奢是个老头,他回了家,看见五个儿子的死尸,他会是什么反应?估计当场就得死。而且当时没有社会保险,都是养儿防老,老吕风烛残年,后面他靠谁啊?也就是说曹操他们做了这个事,就已经把吕伯奢推上了死路,区别就是让他回家,那么他看到真相之后,受到巨大刺激,伤心欲绝,当场死亡;或是作为无依无靠,孤苦伶仃的老疯子惨死。不让他回家,直接趁他不备,让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稀里糊涂就魂归那世,没有太多的精神刺激和痛苦。虽然很残酷,而且都是不地道,但还是后者对老头更好一些吧。

我觉得,曹操这是经过了近乎残酷的计算之后做出的抉择。而陈宫却很难有这样的计算能力,他只能看到已经错杀了人,就不能再错。照他那意思,偷偷溜了就完了,其实这样反而是对老头最大的伤害。所以跟曹操对比,他也就是一个普通人,而曹操是一代奸雄。这个“雄”字还真不是谁都配用的。

那您可能要问,曹操要真是这么想的,为什么不跟陈宫直说呢?我觉得一是他这么说了陈宫也不见得能理解。再一个,无论如何,他们做的也不算光彩,所以曹操要解释的话,也就是一个将错就错,陈宫的不理解反而会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曹操则矮了一头,所以曹操要表现出一种强横,在气势上不输陈宫。你要说强词夺理也行,反正他就是要压住陈宫。

这么看来,陈宫在也并不是什么标杆式的正面人物,确实是这样,在后面的情节当中,陈宫也有些个并不露脸的事情,那么咱们下一段就专门说说陈宫。

曹操误杀了吕伯奢一家吗?史料记载又是怎么样的呢?

“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在《三国演义》中,这句话是曹操个人形象的代言词,一句话道尽了一代千古奸雄的自私与残忍。

这句话到底是谁记录下来的呢?

在《三国演义》第四回中,伴随着“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出场的人物是“陈宫”。

话说当年曹操刺杀董卓失败,逃出城外,途中路过牟县,被守关的将士抓获,送至牟县县令陈宫处。陈宫说:我姓陈名宫,母亲和妻子都安置在东郡。曹公如此忠义,陈某敬佩不已,愿弃官追随曹公,曹操听后非常高兴。

陈宫、曹操

当天夜里,陈宫便收拾好行李,二人换了一身衣服,各自背了一把剑,准备飞奔到谯郡。

路上,二人路过曹操好友吕伯奢家,打算借宿一晚,明一早出发。

吕伯奢吩咐家人杀猪款待,自己前往西村买酒,二人舟车劳顿,便在屋内小憩片刻。曹操生性多疑,听到外面有磨刀霍霍声,便以为吕伯奢家人要杀死自己。于是,曹操先下手为强,将吕氏家人杀尽。

曹操后来才知道,吕伯奢磨刀的原因是要杀猪款待自己。

离开时,二人恰巧遇到买酒归来的吕伯奢,曹操因担心吕伯奢将告发自己,于是挥剑砍死吕伯奢。

陈宫因为此事,非常的后悔,大声的责备曹操大不义,曹操却回答“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因此认定曹操是不义之人,于是离他而去。

曹操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明代通俗文学作品,每个人物都有属于他的“人设”,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乱世之奸雄也。曹操与董卓一样残忍、自私,所以陈宫弃之而去,甚至辅佐吕布对抗曹操,这就是曹操的“人设”。

陈宫、曹操

然真实的历史并非如此。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设是“奸雄”二字,所以在整个作品中,涉及曹操的故事,都要突出曹操“奸雄”的一面。如果曹操是被逼无奈才杀死吕伯奢一家人的话,那就违背了曹操的人设。所以罗贯中只能这样写:曹操冤杀了吕伯奢一家。

曹操

在正史上,对于曹操借宿吕伯奢家中一事,有如下记载:

1、《魏书》曰: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译文:曹操与朋友来到老友吕伯奢家中借宿,当时吕伯奢不在家,他的儿子和宾客想图谋曹操的马匹和财物,然而被曹操就地反杀。

2、《世语》曰: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译文:曹操来到吕伯奢家,吕伯奢不在家,他的五个儿子备上好酒好菜,曹操心想,我俩关系也没那么铁,为啥款待的这么好。便起疑心,持剑干掉了吕伯奢的五个儿子和宾客。

根据以上正史,发生在吕伯奢家中的整个事件应该是这样的:

曹操一行人来到吕伯奢借宿,吕伯奢当时不在家,并非去买酒。当时只有五个儿子和宾客在家。吕伯奢的五个儿子对曹操异常的热情,这引起了曹操的怀疑。吕伯奢的五个儿子当时垂涎曹操一行人的马匹、财物。抢了也是白抢,曹操是个通缉犯,他不敢报官。

可是,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骨感的。还没等这五子动手,曹操等人就听到了磨刀霍霍的声音,先下手为强,曹操手刃八人。

杀完人后,曹操通过审讯活口,才知道的吕伯奢之子的图谋,否则,《魏书》中的记载也根本不会流传下来。

其实,《三国演义》中曹操的经典名言:“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在正史中应该换做:“宁可我先下手为强,也比后下手遭殃要好”。

读到这,大家可能还有一个疑问,吕伯奢五子为何要垂涎曹操的马匹、财物呢?一个被官府通缉的逃犯,身上也不可能有很值钱的东西。换言之,吕伯奢也是一大户人家,有庄园、有宾客,为啥目光这么短浅?

重点在那马匹上,黄巾之乱前,汉灵帝搜括天下马匹,在黄巾军之乱后,马匹价格更是大涨。当时的曹操是俸禄二千石的高官,相当于现在的市级领导,所乘的骏马自然价值不菲。

那样的好马市场价在100万钱左右。折合成黄金,也在20斤左右,以现在黄金的价格300元/克,这匹马大约值600万元。

这些钱能买下多少个庄园?吕伯奢的五个儿子怎能不心动?何况曹操在当时又是通缉犯,不敢报官,可以直接黑吃黑。

曹操又只是吕伯奢的朋友,大不了求财不害命,也就能和父亲交代了,有这样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品《三国志》(四)之曹操杀人原因

? ? ?死在曹操手上的人很多,这其中有自己的亲人,也有大臣重臣,还有文人雅士以及无辜之人。那么曹操为什么要杀了他们呢?据我分析,原因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曹操的事业不允许任何人亵渎和阻挠,更不可指手画脚。这是为人君的大忌,也是他们的底线。

? ? ? ? 首先,死在曹操手里的人是,某京官大臣。当时,曹操还只是一个小小的地方官。很多人见到京官也就是朝廷重臣,能躲就躲,能睁只眼闭只眼就睁只眼闭只眼。但是,曹操不是,他要做事业就要敢别人不敢的事,杀鸡儆猴。曹操到任之时便制定了一套规则,晚上过了多少时辰后宵禁就不准有任何人出门逛街,如有违抗者杀之。此人便是曹操开刀第一人,这一刀便一下子把曹操的名声打响了,从此便有“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曹操为什么要杀此人?我觉得原因有以下几点:

? ? ?一,曹操首次出任地方官,需要立威。二,曹操年轻气盛,不懂世事。三,曹操内心里还是对自己建立起一套规矩充满了希望,他有一定的自我要求,这也是他的底线。认为,只要自己尽心尽力就能够得到朝廷重用。殊不知,此时的朝廷已不再是当初的模样,已经衰落不堪,摇摇欲坠。四,曹操之所以如此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曹操还是善良的,至少,此刻的曹操是忠于汉朝的。所做的事情也是为挽救衰败的朝廷,只不过人微慎言,心有余而力不足尔。因此,曹操才打出这一“杀威棒”,打响自己的名声,从此,奠定曹操起事的基础。

? ? ?曹操所杀第二人便是自己的叔父吕伯奢。有人说,这是曹操疑心太重。也有人说,曹操本性如此,生性残暴不仁。更有甚者说,曹操自私自利。因此便有那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名句。这些原因怎么来的?《三国志》(魏书)里提到:

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世说新语》记载: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杂记》记载: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 ? ? ? 如此看来,无论《魏书》,还是《世说新语》或《杂记》,都印证了曹操杀吕伯奢家人这一事实。但根据这些史料,也印证了很重要一条信息:曹操根本没有杀他父亲的故交兼结义兄弟吕伯奢。杀没杀吕伯奢,这一点是问题的关键,对于评判曹操的品行是否拙劣、卑鄙至关重要。杀了吕伯奢,曹操就是无情无义、罪无可赦的阴鸷小人,纵能他日后做出再大的功业,依旧将被历史钉在道德良心的耻辱柱上;没杀吕伯奢,曹操的一生的是非功过都将划入正常的历史范畴。

? ? ? ? 对于曹操杀人的动机,这三份史料也有不同的表述。根据《魏书》,我们可以知道,曹操之所以要杀人,是因为吕伯奢一家要谋财害命,曹操杀人也算正当防卫。

? ? ?《世语》的记载则是说曹操自己当时已经背叛了董卓,怀疑吕伯奢一家会向董卓告密,这样才不得不痛下杀手。

? ? ? ? 而孙盛《杂记》的记载则更接近《三国演义》的故事,说曹操还听到了食器的声音,所以怀疑吕伯奢一家要害死自己,于是情急之下制造了吕家灭门惨案(吕伯奢除外),杀到最后却发现是自己误杀人命,不禁凄然感叹道“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意思是:还是宁愿让我对不起别人,也不要让别人对不起我吧。虽然这句话和《三国演义》中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意思差不太多,但语气却很有轻重之不同。“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其实更多地表达了一种误杀好人之后的无奈心境,而非赤裸裸的冷血无情之人生信条。

? ? ? ? 如果以上这些史料还算确凿可信的话,(至少比老罗的《三国演义》确凿可信)那么,曹操也并不是如我们想象的那么冷血狠辣。

? ? ? ? 这里,曹操杀了吕伯奢一家,属于无奈之下做出的选择。当时那种情况下,董卓大军到处追杀,前有伏兵后有追兵,如何能轻易相信他人?即使是自己的亲亲叔父又如何?人性的贪婪不可轻易考量。把他报官可升官加爵,何乐而不为?虽然后期发现,误会好人,也是无奈之举,可以原谅。

? ? ? ? 曹操所杀之人第三人,便是荀彧。众所周知,荀彧乃是曹操心腹大臣,重中之重的大臣。没有荀彧亦没有曹操之事业。那又为何如此?

? ? ? ? 据我分析,原因是:曹操和荀彧产生了分歧,这是最致命的一点。曹操的政治主张是建立自己的政权,所有的规定由自己来定。而荀彧的内心一直向往都是汉室宗亲,希望可凭自身能力挽救衰败之汉室。即使自己人微甚言,也要为之。实在不行,可依附大树。前期“大树”乃袁绍也,后期见之不可成事,便移之曹孟德麾下。为什么选择曹操呢?我觉得,他特别善于观察这些人主之人性。从那“四胜”之说可以见得。《三国志》裴松之注:

则见太祖问之,太祖乃以绍书示彧,曰:“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彧曰:“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易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寡,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原为用,此德胜也。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太祖悦。
? ? ? 故此,可以见得荀彧对人性的分析相当透测。因此,在第一时间做出正确的选择,助曹操取得天下之大业。同时这也能间接的实现自己的梦想“匡护汉室”。还有一点原因,起初的曹操,特别是起兵后前十年,曹操都是忠于汉室的,真正的匡护汉室。因此,他们君臣能上下一心,共图大业。只不过,后期不能如愿而已。

? ? ? ? 后期的曹操,看到无论自己如何尽心尽力匡护汉室,都是无能为力的。索性破罐子破摔,尽力将此彻底干净的抹除掉,建立自己的宗室政权——魏国。而荀彧无论时局如何发展,内心永远属于汉室。在他的内心,只有汉室才是正统,才是王道。这里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大异?我觉得最最重要的原因是,曹操和荀彧属于不同的阶级阵营。曹操属于寒门崛起,后起之秀。而荀彧则属于士大家族,属于真正的儒家士子。他的家人都是读书之人,名门之后,也是当时士族阶级。当时的士族和庶族存在着相当大的分歧。士族推从除了读书人可以做官外,还有另一个条件,必须得是出身名门望族之后。而庶族则提倡只要读书即可为官。当时,曹操任用之人绝大部分都是庶族子弟。只要有才又有能,无论出身如何,都可为官,曹操都会重用之。

? ? ?除了上面那一点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两人的政治主张不同。曹操力主推翻汉室,建立属于自己的新政权。而荀彧则是主张匡护汉室,企图凭借自己的能力重新完善汉室大厦。一个看见房屋旧了,快倒塌了决定彻底推翻,重新起建。一个则是决定重新修缮,换换房梁顶住即可。要不,如若漏雨漏风,可再次覆盖瓦砾即可,不必大动干戈,纯属多余。因此,两人意见相左,分歧之大,慢慢接踵而至。到最后,撕破脸皮,刀剑相向。

? ? ? ? 曹操觉得:荀彧,你为何不能理解我呢?难道你看不见,你忠于的汉室早已不是当初那个汉室了吗?我的内心也想如此啊!可是事与愿违啊!你为何不能继续忠于我呢?我建立的政权哪里比不上你内心里的汉室政权?没有我,哪里有现在老百姓的安居乐业?既然你不能忠于我,当然也不能忠于别人。你去吧!在那边建立自己的汉室政权吧!这里都是魏国食禄,没有你的汉室食禄,所以,你只有一死了之。

? ? ? ? 而荀彧则想,主公啊!当初的你去哪啦?为什么你不能从一而终呢?为什么要那么狠心,一定要把一个好好的房屋彻底毁坏?难道就不能和我一起把它修缮一下吗?修缮一下又不费什么力,为啥不愿意呢?你难道不知道忠于正统才是你最终能取得大业的根本砝码吗?这天底下所有的读书人都是忠于汉室的,你要破坏这一切,他们能答应吗?虽然,不知道他们怎么想,我首先不答应。失去了我们的支持,你还能走多远?既然如此,那我们还是就此别过吧!祝你好运!

? ? ?曹操所杀之人第四人杨修。很多人说,杨修特别聪明。在我看来都是小聪明,真正的聪明都是大智若愚。在那个年代,封建专制年代。君主的思想是不容属下随意猜测,否则,他们的统治无法实行。当然,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去猜猜君主们成天想些什么?得到答案后可以第一时间做出选择,让君主满意。这是君主们需要的,一个在必要的时候替他分忧解难的臣子。解他心中所需,而不是制造麻烦。所以,对现代人来说,杨修冤也。而那个时候则不冤,纯属弄巧成拙。

? ? ? ?曹操所杀之人第五人孔融。“孔融让梨”我们从小都听说过,这个故事,表现出来孔融这个人不但有才也有德。有德之人,便是做官之首选条件也。当时,所有的做官之道全部被士族阶级所把控,他们推从既要读书又要出身名门,同时,一定要有德。有德之人,可以重用之。因为,他的名声比较大,曹操第一时间任用。没想到,内心里既然对曹操所做的事,意见从从。并且多次在大庭广众之下,提出违背曹操意愿的政治主张。这是曹操的底线,忍无可忍,便找一个不是理由的“理由”,杀之而后快。古代君主们的政治主张是不容许别人亵染,更不可指手画脚。这就是封建专制统治的压制性。

? ? ? ? 曹操所杀之人第六人张衡。这个纯属没事找事,狂傲不逊,谁都不放在眼里,尤其是君主们。好像这样才能体现自己的清高雅致,与众不同。逮谁骂谁,把别人视如粪土,自己则是黄金白银。这样的人不死,天下人岂能服之?

? ? ? ? 曹操所杀之人第七人崔琰。崔琰是当时文人雅士,也是一名谋士。在曹操帐下做事时,做了很多好事大事。替曹操分担了很多,可以他对曹操尽心尽力,没有一点分心离心的夙愿。他的死冤枉,有人嫉妒,纯粹眼红,并且崔琰为人正直。从不附炎趋势,不抱团体党羽。也许是他伤害到别人的既得利益,担心自己的政治诉求得不到夙达,便只好告之曹操。曹操后期因为年龄问题,有些事情分析不出真假来,便做出错误的决定。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曹操谁都不信。做为君主,可以凉之。

? ? ? ? 曹操所杀之人第八人“神医”华佗。这个就是曹操的疑心了。他不相信华佗的医术可以高明到给别人动手术的地步。限于当时的条件,给人开颅动脑确实风险很大。即使医术精湛,可限条件限制无法实施。别说当时风险很大,即使今天也是如此。手术不是随便能动的。

? ? ?曹操所杀之人第九人董承父女。这是曹操的底线,曹操心里一直在为自己建立的政权努力着,可不成想后院起火,岂能容之?而且还是联系到自己。如此,只有把他们通通赶尽杀绝,方可痛快乎!

? ? ?这些人大部分都是曹操身边的人。之所以杀他们,很多都是碰到了他的底线。所以,不管我们做什么,首先不要去触碰到上司的底线,红线。一旦如此,只有死无葬身之地,终身后悔。在公司里上班也好还是做其他的事业也好,领导们大多喜欢的都是知道他们心思,同时又“装傻充愣”的勤快能人。不但可以分担领导们的负担和重担,同时,还能为领导们分忧解难,更不会给领导们带来麻烦困难。

? ? ? 总之,一句话,做啥事都要看形势和环境。允许做啥和不允许做啥一定要第一时间做出决定来并且做好它,才是我们做普通人做事的本分和应有的责任。

? ?2020-04-28于惠州? ? 陈先月

揭秘曹操为什么杀吕伯奢 曹操杀吕伯奢歇后语

曹操为什么杀吕伯奢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是曹操的经典台词。这句话是源自哪里呢?便是曹操错杀吕伯奢这回。

曹操画像

既然是“错杀”,便是中间有什么误会,具体是什么呢?首先,故事发生的背景,是曹操在陈官帮助下逃走了,正好逃到吕伯奢的地界上,吕伯奢正好和曹操的父亲是好友,于是吕伯奢便好心的收留曹操,并且,打算好酒好菜的招呼,所以,吕伯奢命令自己的家人要杀只猪来给曹操做下酒菜,自己便出去买好酒去,坏就坏在这里,曹操真的是一个疑心病很重的人,所以,当曹操听到磨刀声的时候,便觉得吕伯奢要来杀掉自己,于是,曹操便自己事先拿刀将吕伯奢的家人全杀掉了,当吕伯奢买好酒回来之后,看到的便是这样的场景,于是,曹操在情急之下便将吕伯奢也杀掉了。

当然,以上的故事是《三国演义》带给我们的,我们都知道,演义毕竟和真实的历史是有区别的,所以,真正的历史是怎么样的,我们都不知道,有的资料《魏书》,记载的是:因为吕伯奢的儿子把曹操的武器偷了,于是曹操便杀了他们全家。还有的资料,比如说《世语》和《杂记》中便是和《三国演义》中记载的一样,但是在相对来说比较权威的《三国志》中,并没有以上的任何说法,也就是说,可能曹操错杀吕伯奢是虚构的。

曹操杀吕伯奢歇后语

曹操杀吕伯奢歇后语――将错就错

曹操错杀吕伯奢

我们都知道,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个疑心病很重的人,在曹操的眼中,所有人都是不忠的,所有人都会害他,曹操不会轻易相信其他人,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会有曹操的一句最恨的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曹操杀吕伯奢――讲错就错”就是讲的因为疑心,曹操错杀吕伯奢的事情。故事是怎样的呢?

当时是曹操在逃跑,逃到吕伯奢的地界,因为吕伯奢是曹操父亲的结拜兄弟,所以,吕伯奢必然会很高兴,并且想要好酒好菜的招待。就是这样的想法,使得吕伯奢的家人送了命。因为吕伯奢的家人需要杀鸡来为曹操做下酒菜,便需要磨刀,曹操在半夜听到磨刀声,就以为是吕伯奢的家人想要害自己,于是就自己拿刀杀掉了吕伯奢的家人,并且,当时情况紧急,曹操也就把吕伯奢杀掉了。之后,曹操便看到厨房摆放着猪、鸡子什么的,才知道原来是自己杀错了。但是,跟他同行的陈官也是这么说的,但是曹操就觉得杀错就杀错了,自己也并没有悔恨之心。而且还脱口而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这些都是《三国演义》中讲述的,但真正的历史资料中,并不一定是这样的。在《三国志》当中就没有这样的说法。不管怎么样,“曹操杀吕伯奢歇后语――将错就错”一直流传到现在,比喻那些疑心病重的人。

吕伯奢到底是不是想杀曹操

我们都知道这样一句歇后语:“曹操杀吕伯奢歇后语――将错就错”,关于曹操错杀吕伯奢这件事,历史上有很多版本,但是却很少有版本说是因为“吕伯奢准备要杀曹操,曹操才杀掉吕伯奢全家的。”事情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曹操剧照

吕伯奢,其实是《三国演义》里面的一个小人物,他的出现就意味着曹操的那段“黑历史”,也就是曹操疑心病犯,错杀吕伯奢全家,但是“死不悔改”,还发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说法,真的是有些残忍。

其实,很多历史资料关于这段故事的记载都是不相同的,比如说《魏书》上曾记载:“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也就是说,是因为吕伯奢的儿子先抢去曹操的钱财兵器,才使得曹操杀掉他们的。在《三国演义》确实说:曹操逃到吕伯奢家中,吕伯奢盛情款待,准备杀头猪为曹操做下酒菜,但是曹操却误以为是吕伯奢想要杀自己,便狠心的将吕伯奢全家杀死。其实我们可以根据以上的两种说法,自己来分析一下。首先,《魏书》其实是有专门记载曹操,并且,有人说,《魏书》是由曹操亲口述说的,所以,可能写的会有曹操的相关借口,并不是那么的属实,另外,在《三国志》中,其实并没有写“曹操杀吕伯奢”或者“吕伯奢杀曹操”的事情,所以这个事情可能就是个传说。

吕伯奢全家多少人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有这么一个小人物――吕伯奢,吕伯奢见证了曹操的疑心病,也因为曹操的疑心病而命丧黄泉。

吕伯奢剧照

吕伯奢是出现在《三国演义》中的一个小人物,成皋人,也就是现在的河南荥阳人,关于吕伯奢的具体描述并没有多少,生卒年代也是不清楚的,只知道,吕伯奢是曹操父亲的好友。

所以,在面对曹操的时候,吕伯奢也是一直都很关心,并且带着一种长辈的关怀去接待曹操和陈官,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有写到:“宁我负天下人,毋天下人负我!”,为什么这样呢?事情还得从曹操被捉,然后有陈官偷偷的帮助下逃跑,跑到吕伯奢的地盘,吕伯奢知道曹操后,便邀请曹操到家里做客,然而,当吕伯奢想要磨刀杀猪为曹操做下酒菜时,便出现:“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就是这样,曹操就把吕伯奢全家杀掉了。

虽然在《三国演义》和其他的比如说《三国志》,《世说新语》等等上并没有吕伯奢具体的情况,但是,却提到,曹操杀掉吕伯奢全家,总共八人。也正是因为这个“八”的数字,突出了曹操的狠心,之后曹操又遇到买酒回来的吕伯奢,也把吕伯奢杀掉了,所以,可以说,曹操杀掉了吕伯奢全家九人,虽说比起曹操杀掉的人数来说,“九人”算是很少的,但是就是因为自己的疑心,把原本想要帮助自己的好人都杀死,确实不应该,而且,曹操还没有一点悔恨之心,现在想想,也是醉了。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346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