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这次战役结束后,开国少将傅崇碧昏睡了4天,瘦了25斤

历史客栈 2023-09-21 19:23:01

1951年4月,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打响,志愿军长驱直下,消灭联合国军4万余众,但是,志愿军部队战线过长、供给不足的弊端也暴露了出来,再加上美军依仗空中力量将供给路线掐断,志愿军顿时陷入了无粮的绝境。

更致命的是,数万美军正一窝蜂地涌来,企图一举围歼志愿军主力部队,千钧一发之际,彭老总果断发起了铁原阻击战,派第63军死守铁原一线,为主力部队赢得撤退时间。

第63军的军长,就是傅崇碧将军。

实际上,在此之前,第63军就已经出现了粮食短缺的情况,傅崇碧也早早预料到了美军会反扑,再加上第63军正处于纵深推进最靠南的位置,一旦出现敌情,第63军势必率先顶上,因此,还没等接到彭老总的命令,傅崇碧就已经带领全军做好了阻击美军的准备。

考虑到美军拥有强大的现代化攻坚武器,傅崇碧果断放弃以往的阵地防御战术,转而选择以攻为守、主动出击,充分发挥志愿军近战、夜战和肉搏战的优势,和美军搅在了一起,这样一来,美军的大炮和飞机就没有了用武之地。

尽管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但铁原阻击战的惨烈仍然超出了傅崇碧的想象,2.8万名志愿军将士们在铁原阵地,同数万美军厮杀了整整13个昼夜,伤亡两万多人,整个63军几乎拼到弹尽粮绝,就连军长傅崇碧也因为受伤严重,昏死过去。

战役结束后,傅崇碧在医院里被抢救了4天才醒过来,见到彭老总后的第一句话依然是:“我要兵!”

据说,在这短短的十几天时间里,傅崇碧将军一度瘦了25斤!

反观美军,在铁原战役中也没有占到什么便宜,造成了两万多人的伤亡,就连李奇微也因为部队伤亡惨重而受到国内的谴责。

其实,在傅崇碧将军的革命生涯中,像铁原阻击战这样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例子并不在少数。

早在红军时期,有一次,傅崇碧带着十几个人,遭到了反动民团的围堵,眼看子弹都要打光了,傅崇碧心一横,带领大家从悬崖上跳了下去!

幸运的是,就在即将落地的时候,傅崇碧的脚缠在了树藤上,没有落到地面,当时他的头距离地面仅仅只有一丈距离了!

这时候,不死心的敌人还往下扔了一颗手榴弹,就落在傅崇碧的头下方,也许真的是命不该绝,这颗手榴弹竟然没响!

就这样,傅崇碧再次捡回了一条命。

不过,由于在跳崖过程中傅崇碧的脸撞到了石头上,划出了一道深深的伤口,这道疤也跟随了傅崇碧将军后半生。

这样虎口脱险的例子,傅崇碧还经历过很多次,正如他所说:“我向来认为,对于一个革命者来说,生命、时间和岁月,并不纯属于个人。对于我们这些矢志献身革命、经历过多年革命战争的人,生与死早已被置之度外了。”

1985年,69岁的傅崇碧主动提出离休,把工作岗位让给了年轻人。离休后的傅崇碧将军,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了读书上,他说:“过去没有时间坐下来读书,退下来以后时间充裕了,就要坚持读书和学习。”

更值得一提的是,2001年,傅崇碧派儿子回到老家四川通江县,带着自己毕生的积蓄20万元,全部捐给了当地,要求建一所希望小学。

晚年病重时,有记者去采访他,傅崇碧坦然地说:“扪心自问,我的一生无愧无悔,更无他求。现在,尽管时有病痛,但我的一天都过得非常充实,精神愉快,应该说这是革命生涯对我个人生命的馈赠。”

2003年1月17日,傅崇碧将军病逝,享年87岁。

对垒十国联军,拯救数十万志愿军,战后军长傅崇碧呐喊:我要兵

63军血战铁原,单挑十国联军14天,拯救数十万志愿军

一:李奇微带来的变化

1951年4月,驻朝美军和联合国军发生重大人事变动。

原第八集团军司令和联合国军地面部队司令李奇微,正式接替麦克阿瑟,成了联合国军总司令。

前三次战役的势如破竹,让志愿军战线一路从鸭绿江直抵37 线,可第四次战役开始,接过指挥权的李奇微,让攻守之势发生变化。

不同于妄自尊大的麦克阿瑟,李奇微是个小心谨慎善于观察对手的敌人。

从他出现在抗美援朝战场开始,就致力于观察分析志愿军的特点,进而在实践中验证,到了第四次战役的时候,精明的他,通过志愿军“礼拜攻势”周期性,明白志愿军的软肋就是后勤补给。

1951年4月22日,志愿军发动第五次战役,这次战役设定的目标就是全歼美军3到4个整编师。

可惜的是,李奇微的战术变动,引发形势逆转。

在李奇微指挥下的美军,接受命令的地面部队司令范弗利特,率领联合国军且战且走,以每天撤退32公里的节奏,诱敌深入。

撤退的同时,还依靠远程火力和空中力量,不断消耗我军作战部队跟后勤补给线。

这追不上,甩不掉,要决战不可得的局面,整整持续了近四周,等到我军将士兵临汉城附近的时候,士兵久战疲惫,后勤问题更是越发凸显起来。

而早有预谋的美军,则恰好相反,他们后勤充足,损失不多,士气正旺。

此消彼长情势下,志愿军总指挥彭德怀元帅意识到,这次想要完成既定目标,歼敌3到4个师,是无法完成的任务。

可前线将士对于美军且战且走诱敌深入的战术,甚少有警觉,在他们看来,这不过是美军不敢硬碰硬的体现,在他们看来,敌人和之前并没有多少不同。

二:范弗里特的决定

1951年5月18日,就在中朝联军攻势尚在进行的时候,联军地面司令范弗里特就发出了准备反击的指令。

早已知晓志愿军攻势只能维持最多一周的范弗里特明白,在志愿军后勤出问题,粮弹耗尽撤退的时候,发动反击会发生什么。

于是,前线指挥的他,悍然将李奇微要求的一线平推反击,改为迂回突击穿插,目标也很明确,歼灭战。

五月二十二日,中国军队进攻刚停止,范弗里特的反攻立刻开始了!

筹谋已久的范弗里特,用机械化装甲部队和摩托化步兵部队,组成反击先锋,配合强大的空军掩护,对战略撤退中的志愿军发起了猛烈反击,他们迂回穿插,意图深入敌后。

骑一师七团突击队、二十五师“德尔温装甲支队”、美十军“牛曼尖兵”特遣队向撤退中的志愿军后方猛插过去,紧随其后的则是一直养精蓄锐的十三个师联合国军!

仅仅三个小时不到的时间,志愿军受到突袭打击,“牛曼尖兵”一只不足一个连的部队,居然在中国军队腹地穿插20公里,如入无人之境,直接抢占了天险屏障昭阳江北岸渡日。

突袭过后,滞留37 线附近的二十七军、十二军、十五军、六十军彻底暴露。

紧随其后,60军防线也出现问题,中线王近山部和东线宋时轮部,联系中断,被拦腰斩断的战线形势岌岌可危,东线中线都形势不妙。

数十万大军,面临被美军消灭的危险。

危难时刻,各军虽然境况险恶,却依旧不慌,互相掩护互相支援,且战且走,除60军180师后撤迟缓被全歼之外,大多数主力都暂时脱困。

三:彭德怀的死命令

暂时的脱困,并不意味着安全,刚刚打完仗的志愿军,后勤问题依旧。

面对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如果不派军阻击,难免被二次穿插,再次陷入困境。

如何做,怎么办?属于彭德怀元帅的决断时刻来了。

彭大帅目光炯炯聚焦铁原地区,这是我军后勤补给线也是后方交通枢纽,遏控公铁辐射四方,是战场胜负的关键,必须守住。

如果这个战略要地守不住,让联合国军占据了这个交通枢纽,他们将能进退自如,志愿军就更危险了。

可当时的局势是,铁原地区地势并不利于防御,平坦的路途,是机械化装备为主的联合国军重大利好。

修筑防御阵地时间也不够,十多个国家的军队,在美军带领下正蜂拥而至。

可即便形势如此,彭德怀依旧没有放弃,反而下达了一个死命令给63军,那就是命令他们:死守铁原,阻击联合国军15-20天。

当时的63军属19兵团编制,入朝的时候一个军的正规编制应该是5万人,而受命阻击美军的63军加上配属的194师总计兵力也仅2.4万人。

就这2.4万人,要在连续作战近一个月,弹药严重不足的境况下,完成坚守宽达25公里多阵地的任务。

而他们的对面之敌也强悍无比,美军四个整编师4.4万人配合数千联合国军部队,装备各型火炮1600余门,坦克300多辆,还有随叫随到的空中支援。

接到命令之后的19军团司令杨得志,深知63军无论人数还是装备甚至后勤都处于绝对劣势,没有必胜把握也害怕完成不了任务。

可彭德怀依旧下达了决断的命令,因为他知道,这样的形势,如果没有人拼死阻击,志愿军将陷入更大的困境。

为此,他给杨得志的回话是:就算把63军打光,也要坚守铁原15到20天。

彭德怀命令背后是难掩的伤感,受命的年轻军长傅崇碧哪会不知?

35岁的傅崇碧坚定的说:即使63军打到最后一人,也不会让范弗利特再前进半步。

将为军之胆,一将悍不畏死,一军奋勇争先。

一问一答间,悲壮而又荡气回肠的铁原阻击战就此拉开序幕。

三:63军浴血铁原

1951年6月1日,联合国军5万人马,配合坦克冲锋,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之下,开始了进攻。

铁原地区是一片平原,这仗怎么打?

63军军长傅崇碧在研究敌人进攻特点和阵地防御形势之后,决定改换战术,兵力配置上施行纵深梯次配备方式,将作战部队分批配置,第一线兵力最少,后方兵力渐多,后备队时刻准备。

当前线将士牺牲之后,后方部队渐次补充前线的方式跟敌人展开争夺战。

正面战场安排妥当之后,63军还部署战术分队,在敌军行进中不断骚扰敌军延缓敌军前线展开速度,同时还发挥我军擅长夜战的特点,不断在夜间组织小分队,夜袭敌军。

志愿军战术开花,层层抵抗,战场形势陷入短暂的胶着状态。

眼见于此,深信火力制胜论的美军开始了最强手腕,那就是火力投射。

仅仅一个小时不到的时间,敌军就在我189师阵地发射了足足4000吨的火炮,漫山遍野的浓雾配合饱和攻击的火炮,将整个189师阵地给淹没。面对连成一片的炮火,189师师长蔡长元没有硬拼,而是将全师分散,组成了200多个小单位,在阵地上这200多个小单位若远若近互相配合又互补分离,宽阔的正面给了小单位足够的距离。

敌人进攻的时候,这小单位互相配合,层层阻击敌军前进。

敌人炮击的时候,这小单位分块隔离,让敌人火力齐射优势无法发挥。

穷则战术开花,达则给老子炸.....

这句看似调侃的话语,都是曾经的伤痛教训。

189师就用这成功的战术顽强阻击敌人前进,眼见战术成功,187跟188师也开始纷纷效仿。

一时间志愿军阵地上,小分队林立。

他们配合默契,他们前仆后继,他们死战不退,他们用血肉谱写了时代最强音。

敌军受到新战术阻击,原本指望能横推志愿军,结果战斗却陷入相持阶段。

时刻运动的志愿军,让战术呆板的美军一筹莫展,可即便如此,敌军火力优势依旧让我军伤亡惨重。

硬耗不是办法,我军又一次调整战术,将防御阵线收缩,以坚守据点的方式,集中有限兵力,遏控关键防御节点。

伤亡过大的团缩编成营,营缩编成连,以此类推.....

各个独立战斗的小分队,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战场形势灵活改变战术。

比如张英辉的188师,在6月3日接替189师进入阵地之后,发现阵地附近居然有不少战壕和防炮洞。

这位在华北游击队待过,干过地道战的师长灵机一动,对这些战壕和防炮洞进行改造,组成了一段堑壕防御网。

这一创造性战术,让美军装甲部队陷入了噩梦,美军坦克稍有不慎,就会跌落堑壕中,被志愿军反装甲武器一顿轰。

据战后统计,前前后后,在堑壕防御网中被击毁的坦克装甲车,多达一百多辆,敌军的坦克优势,硬生生被地道战给打怕了。

尝到战术创新甜头的张英辉师长,后续有组织了大量神枪手,组建狙击小组对美军重要目标展开阻击战。

著名神枪手郭恩志就是其中代表人物,这郭恩志带领40多阻击手对垒美骑1师一个加强团兵力,用伤亡16人的代价,击退敌军13次冲锋,杀敌800多,随后顺利突围,创造了战场奇迹。

那一刻的志愿军63军,就这样用花样百出的战术,在战场上跟武装到牙齿的美军,争锋相对,寸土不让,守护了友军撤退的安全。

他们是真正,最可爱的人,最值得夸耀的英雄。

而就在63军血战的同时,有一个人的心,一直和他们连接在一起,那就是彭德怀元帅!

四:傅崇碧,我要兵

铁原血战持续进行的关键时刻,不放心的彭德怀,面对下属劝说指挥部后撤的言语不为所动,一直待着离前线仅仅100多公里的地方。

按照彭德怀的想法,63军不退,我怎么能退?

铁原阻击战进行了多少天,彭德怀元帅就揪心了多少天。

经过十二天血战之后,志愿军主力终于完成了回撤任务,并且在后方布置了完整的防线,得知消息的李奇微长叹一声,也命令联合国军开始撤退,铁原阻击战结束。

巨大的牺牲换来了惨胜,联合国军也在铁原地区付出了1.5万人伤亡的代价。

在友军配合下,撤回后方休整的63军将士,迎来了彭德怀元帅的亲自看望。

当看到63军将士们,一个个衣衫褴褛、伤痕累累的时候,少有流泪的彭德怀语带哽咽的说了一句话:祖国感谢你们。

说完再也说不出第二句话。

四天之后,正在治疗的63军军长傅崇碧苏醒,面对彭德怀元帅,说的第一句话依旧是:我要兵。

他一语出口,在场人无不泪如雨下。

彭老总立马坚定的告诉他:给你兵,我给你补两万。

一周后,两万新兵补充入63军。

行文如此,已然泪目,茫然不知所云,只有血火河山,壮秀云景,白雪皑皑,呼喊声声,仿若入梦!

只恨生不逢时,未能与君同往。。。


历史上最惨烈的战役?

上甘岭战役,交战双方先后动用兵力达十万余人,反复争夺43天,作战规模由战斗发展成为战役,其激烈程度是战争史上罕见的。"联合国军"炮兵和航空兵,对两山头共发射炮弹190余万发,投炸弹5000余枚,把总面积不足4平方公里的两高地的土石炸松1~2米。志愿军防守部队贯彻"坚守防御、寸土必争"的作战方针,依托坑道工事,坚决抗击"联合国军"的进攻。整个战役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争夺表面阵地;第二阶段,坚持坑道斗争;第三阶段,实施决定性反击 10月13日,范佛里特确定总攻开始时间为14日凌晨四时。当天午夜,美韩军的攻击部队进入出发阵地。

上甘岭战役从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历时四十三天,双方在面积仅3.7平方公里的两个高地进行了激烈的争夺,投入的兵力、兵器逐步增加,由战斗发展为战役。志愿军参战部队依托坑道与敌反复争夺二十九次,击退敌营以上规模冲锋二十五次,营以下冲锋六百五十三次。最终只失去了537.7高地前沿的两个班阵地。

兵员统计
上甘岭战役从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历时四十三天,双方在面积仅3.7平方公里的两个高地进行了激烈的争夺,投入的兵力、兵器逐步增加,由战斗发展为战役。志愿军参战部队依托坑道与敌反复争夺二十九次,击退敌营以上规模冲锋二十五次,营以下冲锋六百五十三次。最终只失去了537.7高地前沿的两个班阵地。 战役中志愿军共投入步兵为十五军四十五师之一三三团、一三四团、一三五团,二十九师之八十六团、八十七团;十二军三十一师之九十一团、九十二团、九十三团,三十四师之一零六团,合计十五军5个团,十二军4个团,共9个步兵团加上战役中陆续补充的2000余新兵,共4.3万余人。投入炮兵部队有:炮兵第二师、炮兵第七师、火箭炮第二零九团,第六十军炮兵团,共11个炮兵营,计火箭炮24门、75毫米以上口径火炮110门(不含迫击炮)。高炮部队有:高炮第六零一团、六一零团各一部,高炮独立第二十营、独立第三十五营,计高炮47门。 “联合国军”共投入步兵10个团又2个营:其中美第七师3个团、韩第二师4个团、韩第九师3个团、埃塞俄比亚营、哥伦比亚营。空降兵1个团:美军第一八七空降团。地面部队合计11个团又2个营。支援部队炮兵十六个营又3个连,8个坦克连,以及各直属队及第105新兵编练师9000余人,参战总兵力约6万人。共有105毫米口径以上火炮300余门。坦克2个营,170余辆。航空兵1个大队,飞机约100架,共出动约3000余架次。
物资

伤亡
美军: 死365人 伤1,174人 被俘1人[5] 韩军: 死1,096人 伤3,496人 失踪96人[6] 官方资料: 11,500人 联合国军估计:19,000人。上甘岭战役,志愿军先后打退敌人900次的进攻,志愿军十五军阵亡5200余,伤6200余;十二军阵亡1900余,伤2300余,合计阵亡7100余,伤8500余,共伤亡1.56万,伤亡率在20%以上。击毁敌大炮61门,坦克14辆。“联合国军”共消耗炮弹190余万发,航空炸弹5000余枚。最激烈时一天中就消耗炮弹30万发,航空炸弹500余枚。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342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