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为何司马懿发动政变时,曹家会人心尽失,中下级军官还几乎都倒向司马懿

趣看历史 2023-09-21 19:05:50

继承了汉朝正统的曹魏政权本应该成为万姓归心,四方仰德的唯一合法政权,为什么没能像汉朝一样长时间的死而不僵呢?

一、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寒门出身的创业者,在他的一生中,始终秉承着联合名门望族同时吸纳平民英才的用人之道,凭借其出色的个人魅力和手腕,将诸多势力完全整合成为一个统一整体,这样士族、寒门、平民、皇室,北方所有的政治势力都被曹操捆上了曹家的战车。

在建安时代,人才以各种形态出现在曹操的幕府之中。有颖川荀氏这样的豪门望族、汉室宗亲刘晔这样的皇室成员、察举为官的政府公务员、行伍出身的“五子良将”以及诸曹夏侯子弟。

这样复杂的鸡尾酒政府可以说达到了各方制衡的相对稳定,既保证了名门望族的地位,又丰富了人才储备,就像合力公式F0=F1+F2,其合力之大不可估量!这时候,势力相对薄弱的外姓诸将和诸曹夏侯是曹魏政权的柱石,掌握了中外实权,逐渐的羽翼丰满。

这些势力的逐步壮大是曹魏政权稳定的基本条件,他们与曹家真正的一荣俱荣,是维护曹家政权最坚强的力量,初代的曹魏政权因此而稳固。

二、法尧禅舜,继承大统

转眼间,曹操已经是风烛残年的老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我相信他始终是倾心于曹植继承自己的事业。

随着太祖武皇帝的衰弱,当初跟随他的“圆桌骑士”们也大多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光。支撑曹魏的擎天柱,或者说世家大族头上的封印开始松动了,他们不想被约束。所以他们不能允许国家的继承人继续维持曹操的用人政策,他们看中了地位危机的嫡长子——曹丕!

看看现在曹丕身后的人,大多数是北方的大士族,他们的势力盘根错节;看看现在曹植身后的人,大多是年轻的政坛新锐。在“黑暗势力”的阴谋与阳谋的攻势下,曹植败了,失去了继位的资格,曹操只能选择他的长子,他也许对子桓仍然抱有一丝幻想,希望他子承父业,压制豪强,他拼上了一生的基业,豪赌最后一局。不幸的是,这一次孟德没那么幸运。

继位的文皇帝继承了父亲的多疑,他的屠刀首先伸向了诸曹夏侯。也许是夺嫡过程太过惊心动魄,曹丕对诸曹夏侯由为警惕和苛刻,清洗了政府中一大部分亲族势力,取而代之的是士族势力的官员,曹氏宗族通通被限制在封地,同时严加看管。同时,他承认了“九品官人法”,这等于是正式和士族势力妥协,从此以后,曹魏政府大多是由士族势力组成,从此不复曹操时代的盛况。但好在曹丕足够腹黑,大权并未旁落。

三、摘果子

世事无常,怎能料到,曹丕起的太早。到了曹睿时代,士族控制政府的大势已经不可逆转,诸曹夏侯中,新人缺乏历练,老兵凋零殆尽,除了曹真和曹休几乎没有能够拿的出手的人才,这俩人还是曹操时代的人物,而外姓诸将只剩张合,也是曹操时代的人,史书上外姓诸将后代也没有突出的作为。

随着曹魏政权的最后精华的陨落,士族势力彻底挣脱了封印,这些人等了很久,从东汉末年董卓入京时士族就有代替宦官和外戚掌握政权的野心,只不过被袁绍玩儿脱了。这一次他们志在必得,他们就像潜伏的野兽,定住了王座上年幼的皇帝。稍有可乘之机,士族代表人物司马懿立刻发难,他赌的就是曹爽的愚蠢,这次幸运女神没有眷顾曹家。

在司马懿掌握了中央政权后,曹魏各地发生叛乱,比较着名的史称“淮南三叛”。具体过程在这里不做详细介绍,我想说的是,虽然发生了反对司马家族的反叛,但需要看到的是,反对司马家只是表现形式,其本质并不是维护曹家政权的战争,而且世家大族争夺中枢控制权的战争。至此,曹丕种下的种子,长出了邪恶之花,曹魏政权就此被士族摘了果子。

曹丕为了权力不惜以出卖曹操的政策为交易筹码,其执政时代开始,过分打压诸曹夏侯势力,排挤外姓诸将,最终被士族势力取代,到了摘果子的时候,自然没人在意曹魏这棵果树的想法。

司马懿靠着三千死士夺权,曹操部下犹在,却为何不管?

在中国漫长的五千年岁月里面经历过不少次的王朝更迭,这其中既有一些是因为历史的发展和战争引起的,还有一些是因为某朝篡位而造成了朝代更迭。一般来说,篡权的奸臣大都有充足的准备,带齐了兵马才能去做这样的一番大事。但是司马懿靠着三千死士就夺取了曹魏政权。而当时还有不少忠于曹操的老臣,他们却坐视不管。其实这是因为当时这一场政变更像是臣子之间的斗争,甚至还有太后的支持。

首先当时曹魏政权中掌权的人是曹爽。曹爽对于除了曹氏之外的大臣或者不和他一队的大臣是打压和迫害的态度的。也就是说当时基本上朝政是曹爽和几个兄弟在掌控。很多人对于司马懿是比较同情的,因为他多年来为曹氏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还是被曹爽架空了权力。而这一场夺权的政变爆发的时候很多人觉得这只是司马懿对曹爽的一场争斗,并不是涉及到篡位这么大的事情。

其次当时的皇帝曹芳年纪很小,郭太后垂帘听政。而且当时郭太后并不是曹芳的亲妈,也就对他没有什么感情。而且当时曹爽掌权时候太后也没有什么话语权。因此,司马懿在向太后诉苦之后,太后对于这一次的行动是默许或者说支持的态度的。

最后当年终于曹操的老臣在曹爽掌权时候基本上都已经去世或者没有实权了。朝中更多的是这些人的后代,当时司马懿通过政变夺权时候很快将一部分反对的人也打压了下去。因此他才可以靠三千死士来夺权。

为什么曹睿死后,司马懿才发动兵变?

在三国中,魏蜀吴国内都有权臣,蜀国的诸葛亮,魏国的司马懿,吴国的诸葛恪等人。在吴蜀两国,虽然权臣都是权倾朝野的,离皇位仅仅有一步之遥,但是都没有篡位,只是魏国,司马懿并没有篡位,是他的孙子篡位,这和司马懿脱不开关系的,是司马懿给他打下的基础,可是司马懿兵变,为什么要到曹睿死之后呢?在曹睿死之前,司马懿也已经是雍凉的大都督了,手握着十万魏兵,为什么非要等到曹睿死后呢?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在曹睿时期,司马懿还不具有可以兵变的实力,虽然有这十万魏兵,是他们的大都督。但是司马懿还在雍凉一带抵御诸葛亮,要是司马懿带领着魏兵杀进长安,很可能收到诸葛亮和魏国将领的包夹,要知道,诸葛亮可是很想除掉司马懿这个心头祸患。即使司马懿有能力坚守住诸葛亮的进攻,但是此时的魏国还是有人的。他也不能两方作战。能不能成功不说,说不定自己还一败涂地。

其次,魏主曹睿是个很精明的君主。明着曹睿实在打压宗亲,但是也一直在打压司马懿,曹睿深知君王之道。当司马懿在西面抵御诸葛亮的时候,才十几岁的曹睿已经统兵作战,在东南方向抵御陆逊的进攻了,可知曹睿也具有一些统兵的才能,不是懦弱的君主;况且魏兵不仅仅在司马懿手中,淮南一带还有诸葛诞,辽东一带还有公孙渊的部下。兵力都不亚于曹睿。

最后是司马懿一直没有机会。在朝中还有一些有威望的宗亲,比如说夏侯玄、夏侯霸、曹爽等宗亲。在曹睿死后,曹芳继位之时,司马懿还一直被曹爽打压着,一直没有机会翻身,更不要说是猴精猴精的曹睿时期了。后来曹爽和皇帝带着大臣出城祭祖,才给了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为何曹操的部下都无动于衷?

高平陵之变发生的时候,曹操去世已经30年。想当年,曹操手下那么多忠于他的能臣武将,按理说这些能臣武将的后人应该都还在,他们当时怎么没有联合起来抵抗司马懿呢?其实,也不怪他们不出手,而是发生高平陵之变的时候,曹操的老部下都去世了,而这些部下的后人也都不中用,只能眼睁睁看着曹爽失败。

曹操在世的时候,重用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等这些人,这些人在世的时候就是维护曹操统治的根基。不过,这些人都和曹操同辈,曹操去世后,他们也先后去世了,看不到后面的政变。他们留下来的子孙也都没有什么能力,靠着父辈的功绩,只能混个小官当当。在这些重用的人中曹休、曹真去世的比较晚,他们在位的时候,算是全面压制住了司马懿。不过他们去世之后,这些人的后代就不是司马懿的对手了。

曹操也任用了许多寒门,这些人也拥有很强的能力,比如许褚、徐晃等人。他们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了许多功劳,他们也都忠心曹操,可是遗憾的是他们很少活到司马懿发动政变的时候。曹丕当政的时候采用了“九品官人法”,在大士族当道的情况下,这些寒门将领的后人也难以出头。

曹操的老部下大多活不到司马懿政变的时候,这些人的后代要么平庸,要么混不出头,因而,他们没有能力和司马懿对抗,只能看着曹魏灭亡。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338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