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军事史上,莫斯科给人的印象似乎永远都是一个“大坑”,不管实力多么强劲的军队来到莫斯科城下,最终只有铩羽而归的下场。在诸多兵败莫斯科的案例当中,最为经典的莫过于拿破仑和希特勒,他们麾下的军队在当时那个年代绝对称得上无出其右,但灰飞烟灭的结局却让人不得不思考莫斯科是不是真的不可征服?不过我们把目光再往前推一点就会发现,蒙古人也曾经将兵锋直指过这里,不过他们成功了。
俄罗斯首都莫斯科,面积约2560平方公里,比起北京1.68万平方公里,还是小了点。但莫斯科常住人口约1230万,占到俄罗斯总人口1.46亿的约8.42%。我们北京虽然也是大都市,但占全国人口只有约1.55%。莫斯科在俄罗斯的人口和经济分量,大概相当于我们北上广深的总和。总体上俄罗斯比中国人口密度小多了,但是莫斯科却非常拥挤,这个一个人口分布不均,高度集中在大城市的国家。
图-莫斯科克里姆林宫
蒙古人之所以会与后来两位有所不同,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区别还是时代。如果回到蒙古帝国向东欧扩张的年代,我们会发现此时根本没有统一的俄罗斯,相反整个东欧平原上大大小小分布着无数个斯拉夫公国。这些宛如部落一般零散的公国基本上就是一盘散沙,而莫斯科公国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个,因此蒙古人在宣扬武力的过程中基本没有遇到什么有组织的抵抗。
图-中世纪的莫斯科
时间跳转到19世纪和20世纪,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拿破仑时代的沙俄和希特勒时代的苏联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这一时期的俄罗斯人不仅有着恐怖的人口基数,民族意识和组织力也得到大幅提升,因此拿破仑和希特勒遇到的俄国与蒙古人遭遇的俄国完全不是一回事。甚至不客气地说,在欧洲有“野蛮人”之称的蒙古人在面对莫斯科公国的时候要比他们的对手“文明”得多,起码在军事技术方面是这样。
与拿破仑时代莫斯科坚固的城墙和希特勒时代的地雷阵、铁丝网相比,蒙古时代的莫斯科城防只能用“简陋”来形容。当时偌大的莫斯科城市基本没有像样的工事体系,城墙也只比栅栏好一点,而这在蒙古人的抛石器面前基本没有抵抗能力。再者就是后勤的区别,拿破仑和希特勒已经进化到热兵器时代,弹药、粮食、油料等物资需要依靠长长的后勤队伍来保障,任何一个作战链条的失误都可能招致灭顶之灾。
而蒙古人基本没有类似的烦恼,而且出于游牧民族的天性,他们的后勤保障极为简单有效。在各种记载当中,我们基本找不到有关蒙古后勤部队的记录,因为他们的单兵所需几乎完全依靠个人携带。一般情况下,每个蒙古士兵都配备两到三匹马,这样的运力足够保证作战和运输使用。而且在军粮的制作上,蒙古人也有自己的独创性,您肯定听说过“牛肉干”这个词。
没错就是牛肉干,蒙古士兵把风干的肉放在马背上,这样既便于保存,食用起来也方便。饿了吃肉干,渴了喝马奶,如果行军需要,屁股长在马背上都没有问题。拥有这样的军事代差,拔都的军队就是不想打胜仗估计都困难。
两者虽然同为莫斯科城下的失败者,但给我们留下的启示却是迥然不同的。以往很多经验、启示大多是以俄罗斯纵深大、国土辽阔人民人口众多为依据。这些启示没有错,但有些启示可以通过两者之间的比较的出一二: 一、从政治影响看:虽同为入侵,但给俄罗斯和前苏联社会造成的冲击不同。 拿破伦指挥的法军作为当时欧洲资产阶级国家比较优秀的军队,在入侵欧洲很多国家和俄罗斯时造成被入侵国的很大损失是事实,但在同时也摧毁了大多数欧洲国家残存的封建地主阶级、封建农奴主阶级在这些国家的统治基础。打碎了旧的封建国家机器,解放了生产力,推及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先进思想。俄罗斯虽然最终赢得了当时卫国战争的胜利,但其国内的农奴主阶级的统治地位遭到打击是最大的,几乎动摇了沙皇统治基础。俄国的胜利代表的是欧洲反法联盟的胜利,是对当时欧洲大陆资产阶级革命的反攻倒算的封建势力的胜利。这个性质并未因俄罗斯反对侵略的正当性而改变。 希特勒的失败,完全在于其发动的战争的反人类的罪恶本质和对刚刚建立起来的高度集约化的社会主义国家能力的无知。纳粹强大野蛮的入侵,实行残酷的反人类的种族屠杀,目的是毁灭俄罗斯种族消灭俄罗斯人民生存的基础。在主观和客观上都无任何正当性和先进性可言,这样的暴虐侵略不但没有吓倒俄罗斯人民和苏联政府,反而激发了正义人民强烈殊死的反抗,加强了苏维埃政权的凝聚力,苏联军队由此越战越勇,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关键时刻爆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战斗意志。希特勒的最终失败是整个进步人类社会的胜利,是反对纳粹暴政正义人民的胜利。是苏联人民对人类进步事业的重大贡献。苏德战争尽管存在苏德两国争雄的成分,但当它成为二次大战的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进步正义形成为主流。 二、从军事角度看: 当时拿破伦的军队数量、质量并不对沙皇俄国的军队形成多少优势,逐步攻击打下莫斯科也是渐进式的入侵,毫无突然性可言;隆冬严寒、泥泞不堪的道路是沙皇俄国军队的隐性同盟者,个中战场条件法军是不占据优势的。当时的军事后勤保障相对滞后,所以法军的失利既是其战争侵略性的错误,也是其战略战术性的运用偏差导致的。同时也是俄国统帅库图涅左夫针对上述现实情况正确运用战略战术的结果。总结起来个12字:避实就虚、以逸待劳、乘胜追击。 希特勒纳粹军队的入侵则是蓄谋已久,突然袭击。且军力之强、规模之大、手段之残忍世所罕见!对于准备不足的前苏联军队自战争开始,纳粹德军便呈压倒式的优势。但就是这种极端不利条件下,苏联军民一开始就处处抵抗、人自为战、每个村庄、市镇、城市都成为战场。德军的攻击越锐利,苏军的抵抗就越强烈!虽然损失了近500余万军队和大量装备、丢掉了莫斯科以西广大领土,但苏军最终抑制了纳粹德军狂涛巨浪般的总体战、闪电战的势头,稳定了战线。表现出了惊人的国家战争潜力。苏德战争至今,双方在战役规模、战场损失、拼杀的残酷、战争强度和毁坏程度都是前所未有的!这是世界军事历史史上真正的强者之间的对话!是光明与黑暗的大搏杀!苏军的胜利是依靠优越的高度集约化社会主义制度,依靠反对纳粹暴政的不屈人民、依靠全世界共同进步力量的支持才赢得的。反观希特勒纳粹的失败,尽管依靠占据了几乎整个欧洲的资源;尽管军队进行了当时最先进的现代化装备、尽管贯彻了当时最先进的军事理论、尽管使用了世界上最庞大数量、有时质量的入侵军队、尽管占尽了战争初期的几乎所有优势;但依然失败。这启示我们战略、战术的合理性,如果是站在战争的非正义性之上,只能得逞一时!失败是必然的。这是战争规律的再现。 三从经济角度看: 拿破伦领导的法国,由于政局前后反复,加之反法同盟的封锁、进攻,本土国民经济当时尚未恢复。支撑战争潜力有限;占领的区域立足未稳反抗不断,在对俄罗斯的入侵战争准备不足。在战争中损失因后勤保障不足、供给线漫长得不到有效补充,俄国针对性很强的使用焦土抗战政策,致使法军连起码的战场“以战养战”都难以为继,最终溃散失败。反观俄国资源充沛、准备充分、以逸待劳、在自己国土作战补充充分、军队保养良好获胜当在情理之中。 希特勒纳粹德军进攻苏联前,沦为法西斯德国统治下的几乎是绝大部分的欧洲,整体经济实力远远大于刚刚完成几个“五年计划”的苏联。这也是战争伊始德军锐不可当的经济根源!苏联的工业体系相当部分毁坏于沦陷的西部地域,少量东撤重建,经济来源相当部分来自美国等支持同情反对法西斯事业国家的援助。到了整个二战后期,反法西斯的主力的苏联才逐步真正在经济上占据什优势。 由此给我的启示是:战争实际打的是后勤!良好的后勤保障是与敌放手一搏基础!
虽然希特勒还有成吉思汗都曾经远征过俄罗斯,但是最后只有成吉思汗成功了。那是因为成吉思汗在攻打俄罗斯的时候,占了天时地利人和,那个时候的俄罗斯发展的并不成熟,面对强大的蒙古大军,他们没有还手之力,等到希特勒攻打俄罗斯的时候,俄罗斯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强国。
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三位非常厉害的人物攻打过俄罗斯。其中包括希特勒,拿破仑,还有成吉思汗。三聚氰胺是在12 23年的时候,率领着他的蒙古大军征服了俄罗斯,而拿破仑是在1812年的时候攻打俄罗斯的,但是最后却失败了,而希特勒是在1942年的时候向莫斯科出兵的,但是最后也失败了。他们三人都是铁血人物,但是却只有成吉思汗成功地征服了俄罗斯,他们之间跨越了700年的历史,不同时代的俄罗斯实力也是不同的。成吉思汗攻打俄罗斯的时候,那个时候的俄罗斯只是一个比较松散的国家,实力也并不是很强大,面对当时强悍的蒙古大军他们根本就没有还手之力。
后来从彼得大帝时代开始,俄罗斯一步步的强大了,并且成为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也开始开疆扩土,那个时候的俄罗斯正处在一个上升期,所以那个时候拿破仑去攻打俄罗斯无疑是碰了一个硬钉子,所以他们最后会失败。后来到了苏联时代的俄罗斯,他们的帝国版图也一再的扩充,而希特勒太过于疯狂,他不顾一切的向莫斯科出手,那个时候的苏联倾尽全国之力与希特勒对抗,最后导致了希特勒泥足深陷,彻底的失败。
纵观这三人征战俄罗斯的情况来看,成吉思汗征服了俄罗斯是因为他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一开始的时候俄罗斯的实力不够强大,而且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也能适应得了俄罗斯的恶劣天气,在战略补给方面,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大部分都是骑兵部队,他们一路走,一路抢,所以物资方面也是比较充足的。
这好像是历史规律 拿破仑和希特勒都是当时的欧洲霸主 但是他们的失败都是从远征俄罗斯开始的 这并不是说俄罗斯很玄乎 我想可能是西欧与俄国相距太远 而俄国气候是冬季严寒漫长 夏季炎热短暂 如果和俄国交战 选择主动攻入俄国是很不明智的选择 况且作为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 俄国拥有很广的国防战略纵深 打俄国是最划不来的选择 莫斯科冬天的极度严寒不是常年生活在这里的人是不能适应的,零下几十度的温度不要说打仗了,活着都成问题,德军二十万大军包括刚晋升为元帅的保卢斯全部被俘虏,在投降之前其中已经有很多人冻死了。你再想想当初去趟南极那叫探险,何况希特勒打的是有重兵把守的莫斯科,严寒仅次于两极,至于拿破仑更郁闷,沙皇实行的是玉石俱焚的最狠的一招坚壁清野,撤空莫斯科,烧毁一切物资,打下一座空城对拿破仑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在莫斯科连取暖的木棒都找不到,只能悻悻的撤回,回来的途中拿破仑的大军受到哈萨克骑兵的侵扰及严寒的考验,六十万大军回到法国仅剩二万。当然除了恶劣的自然环境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政治及经济道义方面的原因了,但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能造成极大的有生力量杀伤的严寒。
麻烦采纳,谢谢!
对,可以说,都是天气惹的祸,因为前苏联,即现在的俄罗斯大部分地区都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天很严寒,无论是拿破仑,还是希特勒,在进攻俄罗斯的时候都遇到他们无法适应的寒冷气候,再加上后勤补给不足,导致士兵失去战斗力,当然了,还有其他因素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333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开放性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