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东亚为什么盛产“做题家”

光明网 2023-09-21 18:43:59

要表现执政基础来自人民大众,最常用的策略,就是用中立客观的技术理性选拔人才,尽量使社会问题非政治化。所以,看起来最公平、严格的选拔性考试就成了共同的选择,为社会提供着关于公正和阶层流动的基本预期。根植于“精英治国”的筛选性理念是盛产做题家的文化渊源。

东亚人普遍擅长做题

做题家就是考试小能手,擅长做题考试,而实际能力水平和考试成绩未必一致的人。

做题家是中国的特产吗?当然不是。放眼世界,整个东亚都是做题家的高产区。“东亚做题家”几乎是全世界人民的刻板印象。这个梗进入了影视剧,还被编成表情包,活生生将亚洲书呆子变成了国际流行词。

不论是“美国高考”SAT,国际经合组织发起的学生能力国际评估PISA,还是单测数学与科学的TIMSS、单测读写能力的PIRLS,甚至单门学科竞赛——东亚文化圈各国各地的学生都排在前列。这种优势在小学阶段就表现出来,并且一直持续到高中。对于这个如此引人注目的现象,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规模、人均教育投入,乃至智商,都无法完全解释。

《经济学人》统计了近年来各国PISA成绩的变化,发现当教育投入达到一定水平(6-15岁人均总投入5万美元)时,花更多钱就不再是成绩的决定性因素。中国虽然公共教育投资相对极低,但如果算上家庭教育支出,多数城镇孩子在义务教育阶段获得的投入仍超过了这一水平。经济水平和教育投资不能完全解释各国成绩的差异,东亚人民对做题和考试的狂热,有更复杂的因素。

东亚教育体系有共同特点

长久以来,很多人将中国人对应试教育的重视归因于“科举情结”。不过,这个判断并不太经得起推敲。科举文化充其量只能算“东亚做题家”的影响因素之一。科举制度虽然影响深远,但科举选拔的人才在规模上从来就不是中国古代官员的主流。在整个帝国,不经考试、通过恩荫、荐举产生的官员远多于他们。而且东亚也并非都流行科举。韩国、越南同中国一样,长期开展科举,新加坡则没有科举,而日本很早就抛弃了科举。

今天中国内地的人才选拔制度,和港澳台地区并不相同,跟日本、韩国、新加坡、越南等国家差异更大。有的是“一考定终身”,有的是多次考试,有的是连考带申;有的是统一录取,有的是高校自主录取。但它们都在最近百年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约而同地进入了培养“做题家”的行列。

但东亚教育体系有共同特点:知识面窄而内容深的教学方式、大量做题练习、普遍的补课班,以及看重考试,让考试在人才选拔过程中占据中心地位。

若以PISA和TIMSS等国际测评的成绩来论,东亚第一“做题家工厂”并非中国大陆,而是规模更小的新加坡。新加坡的教育格局跟北京上海类似,同样遍地是补习班。《经济学人》曾刊文称,新加坡教育有三样法宝:基于教育研究的教学和习题设计,更窄更深的教学内容和追求人人掌握的强化训练,以及更出色的教师。新加坡的制度比中国教育筛选性更强。从小学到高中,学生会面临数次分流,分流的学校层次直接影响未来发展。比如在小学阶段就会面对几次筛选:从三年级的优才班(GEP)选拔,一年一度的按成绩分班,到六年级的小六离校考试(PSLE)。新加坡学生的每轮选拔都是拿钱堆出来的。《联合早报》等媒体曾统计,67%的新加坡家庭会送孩子去至少850所补习班上课,每年花费11亿新加坡元。不过,在月收入低于4000新元的家庭,只有20%的孩子上补习班。

筛选性教学理念源头

是“精英治国”

由此可见,“考试指挥棒”决定了国家的整个教育生态。这套筛选性教学理念根植于“精英治国”——通过某种方法将人分为三六九等,筛选出精英,让他们掌握权力。

在东亚,“精英治国”不常被讨论,却大量被实践。从新加坡到日本、韩国,意识形态和制度虽有不小殊异,但全都信仰“精英治国”。这很可能是源于近现代东亚地区都曾经历的威权统治史。这方面,日本堪称先驱。明治维新在建立威权统治的同时,也树立了比西方还要严格的精英教育等级观。

要表现出执政基础来自人民大众,最常用的策略,就是用中立客观的技术理性选拔人才,尽量使社会问题非政治化。所以,看起来最公平、严格的选拔性考试就成了共同的选择,为社会提供着关于公正和阶层流动的基本预期。有异曲同工之效的,还有以考试为主要进路的科层官僚制。发达的科层官僚制也正是东亚政治的最大共性。

东亚之外也有“做题家”

世界上也有国家和地区,那里的孩子不怎么应试做题,却能在PISA和TIMSS等国际测评中取得高分。比如芬兰。该国的教育模式以小班制、讨论课、不做题、少考试、效果好着称,在十多年前是全球各国集体学习的对象。不过,和所有的“素质教育”一样,芬兰式教学有个致命的问题:它是为一个平等而富裕的社会设计的。如果社会天然存在不平等,那么当基础教育变得高度宽松,家庭教育和课外培训就会拉大这个差距。近年来每年有一万多名新移民进入芬兰,并且大多不会说本地语言,也拉低了芬兰学生们的平均成绩。

每个国家的基本理念都包含人人平等,但不同的国家对于“平等”的定义是不同的。有的认为,尽量不丢下一个孩子,让所有国民有公平的机会接触到相对均质的教育资源,这是“平等”。有的则认为,参加同样的考试,成绩好的(不管原因是天生聪颖还是家长肯投入资源)就应该被筛选出来作为精英,这才是“平等”。

前者的典型代表是芬兰、加拿大、瑞典,后者的典型则是东欧国家和东亚国家,更多的国家是在两者之间找平衡。这两种教育模式都能够产生优秀的学生,但只有后者会成为“做题家”的海洋。

东亚之外,全球公认的另一个“做题家”产地是东欧国家。在经济水平更低、公共教育经费更少的情况下,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学生们长期在TIMSS排前列,波兰、斯洛文尼亚等国也在PISA名列前茅,表现甚至好过一些更富裕的西方国家。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德国。柏林墙倒了三十余年了,前东德和前西德属地的“做题家”水平至今仍有差距。前东德孩子家乡的经济相对落后,教育经费和好学校相对较少,但就是比前西德孩子更能做题。这或许是苏联体制的历史余韵。

有办法不再生产“做题家”吗?

大凡培养做题家的教育体系,改变的力量总会指向“减负”——虽然在今天,这个词基本上已经被等同于学校甩锅、逼家长花钱上补习班,被污名化了。然而,当教育已经成为军备竞赛,极大浪费社会资源,影响家庭生活质量,降低生育率,并造成阶层再循环,让所有人同时降低教育投入的“减负”,可能是终结这种无限内卷的唯一办法。

2019年,一直不减负的新加坡也开始了“减负”,希望通过取消部分考试、高校扩招等,降低教育竞争烈度。新加坡的生育率本就极端低下,人口维系主要靠移民,数十年来一直将“精英治国”贯彻到底。如今竟然连新加坡也开始“减负”,可见这场昂贵的教育军备竞赛对社会的拖累有多严重。但问题在于,在本就信仰“精英治国”的地方,社会的筛选性并不会随着教育压力的降低而下降。“减负”也只能覆盖公办教育,只要通过考试筛选成为人上人的动力依然强大,减负就很难成功。

苏联也都搞过“减负”,“减负”这个词就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一直延续至今,但不仅未起到“减负”效果,还拉大了社会教育水平差距。日本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推行“宽松教育”,结果在增加家庭教育负担的同时也带来严重的学力下降的问题。这些国家和地区依然在减负和加压的循环中断断续续地培养“做题家”。(摘自大象公会作者张蔓生)

古代中国为什么能够主导东亚并且让欧洲眼红?

作为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有着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从秦朝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国家以来,再到后来的汉朝,包括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之间的历史各朝代大多都保持了长时间的世界领先地位。即使是近代以来,晚晴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但经过几十年的卧薪尝胆后,我国现在又成为了世界大国之一。

冷战格局时,当时的世界形势叫做“一超多强”,“超”即超级大国,也就是现在的美国。能成为超级大国,光有一个军事优势还不够,还要有超强的经济实力和政治话语度。

而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可以源源不断的吸收来自于欧洲的先进思想,而优秀的移民又更加促进了美国的发展。其次,美国并无像亚洲和欧洲的国家那样经历封建社会制度,封建思想残余对其新制度的对抗十分有限。最后就是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不但土地面积大,而且地形又都是以平坦开阔的平原为主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一战和二战都未在美国本土爆发。

可以说任何一个超级大国的诞生,肯定都是离不开优秀的硬件条件。

接着再从古代说起,比如曾经打遍天下无敌手的蒙古帝国。在大家眼中,都会把蒙古的崛起简单的归结为武力值,武力确实是其中重要因素,但是如若没有贸易税收,和东方丝绸和瓷器在欧洲的热销,蒙古也很难延续百余年。或者也可以说,蒙古扩张的同时,也在无形中造成了早期的经济全球化。

那么古代中国又为何能经常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之巅的位置呢,这就要说到茶叶、丝绸和瓷器了。相传丝绸起源于黄帝时期,而养蚕缫丝则是黄帝的妻子嫘祖所发明,因为其中过程复杂,早期是作为一种奢侈品而存在,等到汉武帝时期丝绸之路的开辟,丝绸一经传播到西方马上就受到贵族的追捧和欢迎。


西方贵族需求量大,但是又没有制作技术,只能是从东方进口,而古代运输只有靠着牛、马等牲畜,而且距离又远,跨过的国家多也就意味手续繁多,税务繁多,等到丝绸到了西方后,要比收购价高上数百倍。到了7世纪左右,欧洲人终于无法忍受高昂的丝绸价格,但是又无法跨过中间商,于是便想到派间谍潜入东方偷学技术。

虽然欧洲人最后果然是将蚕卵带回,但是并未大规模的生产,除了一部分供应给皇室贵族使用外,剩下一部分则是以高价在市场出售。

相比于丝绸而言,烧制瓷器就更是件技术活,尤其是南北朝时期的中国瓷器技术再次取得进步,刚一传到西方马上就受到贵族欢迎,而中国也凭借丝绸和瓷器获得了巨额的贸易顺差。时间长了后,欧洲人再次决定自己研发,并从提炼玻璃和炼金的方法中获取烧制瓷器技术,虽然也算是烧出来了,但是成色要差得多,根本无法对中国瓷器形成挑战。

15世纪后,因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对于陆上以及地中海贸易的封锁,欧洲也逐渐开始了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新航路的开辟。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等手工制品又通过广州、泉州等口岸源源不断的从海上出发抵达欧洲。

18世纪后,法国人殷弘绪再次以传教士的身份进入中国窃取制瓷技术,在景德镇潜伏七年之后,殷弘绪终于学得技术,并发现了制瓷的核心——“高岭土”。到了1768年,法国的利摩日市也发现了高岭土,此时再配以殷弘绪“偷学”来的技术,利摩日也一下在欧洲火了起来,俨然成为了欧洲的景德镇。虽然利摩日瓷器的整体工艺照比中国还差了些,但还是凭借极高的性价比迅速占领欧洲瓷器市场。

待瓷器之后,香料、茶叶等初阶农产品,在欧洲列强的坚船利炮下可以满世界的获取,直至晚清的衰落到灭亡。曾经被古代中国“垄断”的手工技术,如今则换为了被欧美垄断的高尖端技术,所以我国的发展任重而道远,不过我们正在路上

为什么东亚黄种人国家都很发达

从地球范围来看,东亚黄种人非常的NB,远的就不说了,在地理大发现前,东亚与世界其他文明基本是分割的,独立发展的,谁优谁劣不好说,到了近代,西方进行工业革命后,进步神速,发展远超其他文明,到19世纪,西方白人已基本占领了整个世界,其他种族不是被奴役就是被彻底毁灭,但西方的势力侵入东亚后,遭到了意外。东亚黄种人在与他们的第一次交锋中,明显落于下峰,但东亚黄种人不像其他种族那样,被彻底奴役和消灭,而是学习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自强抗争,迅速赶超。首先崛起的是东亚日本人,从国门被打开,日本发奋图强开始,只用了不到50年时间,日本就打败了欧洲最大的强国俄罗斯,成为近代第一个打败白人的国家;又用了短短几十年,日本人把白人势力从东亚驱除,接连打败了英国荷兰法国等传统白人强国。二战失败后,又是只用了短短30时间,就迅速超越绝大多数白人国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再看韩国台湾新加坡香港,同样在战后,只用了短短几十年时间,就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上超越了很多白人传统强国。最后说中国,中国从鸦片战争被白人羞辱打败开始,同样只用了100年时间,就成为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与白人强国并驾齐驱,统治世界,在消除西方计划经济的影响后,同样创造了世界震惊的经济奇迹,短短时间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

东亚的经济概述

沿海和内陆经济差异大,沿海是水稻、茶叶、蚕丝主要产区,工业较发达;西部畜牧业较发达。

朝鲜半岛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韩国汽车、电子、服装工业发达,蒙古畜牧业占主要地位,日本经济高度发展,科技力量雄厚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332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