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通过“靖难之役”篡逆而起的永乐皇帝明成祖朱棣,除了“篡逆”的行为后世颇多指摘,以及登基之后倒行逆施,大肆屠杀建文旧臣的行为招致抨击外,对其在位二十二年的评价还是甚高的。
而纵观朱棣执政的二十二年,也可谓丰功赫赫:重开大运河,编修《永乐大典》,经营边疆,西部建哈密卫,东北设努尔干都司,册封蒙古三部,西南改土归流,册封西藏活佛,往吐鲁番,伊梨,哈密派驻署理宗教事务的“僧纲司”,巩固发展大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对外遣陈诚通西域,派郑和七下西洋,通好外邦,向大明称臣的属国多达八十余个,最远抵中非地区。派军平安南,不战而威服日本,五次北征蒙古,平鞑靼,克瓦剌,大展天朝军威……文治武功,伟业赫赫。
因而《明史》在承认其“倒行逆施,惭德亦可掩哉”的同时,也赞道他“幅员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而这“卓乎盛矣”的时代,自然英杰辈出,文有编修《永乐大典》的大明三大才子之一解缙,操持国事,开大明内阁先河,创“阁体诗”的“三杨内阁”,武有平安南的名将张辅,以及五次亲征漠北的朱棣本人,还有“威服四夷”的杰出外交家郑和,陈诚。
然而诸多光辉夺目的人物,却掩映不住一个人的光辉-——永乐朝户部尚书,被海内外诸多明史学家赞为“永乐盛世大账房”的名臣---夏元吉。这全因一个最简单的道理:这个集列朝所有“鸿业”于一身的时代,列列伟绩,归根结底都离不开一个字---钱。
为这最简单的道理,且让我们看看他默默无闻,却值得尊重的一生吧。
夏原吉,字维喆,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生人,生于江西德兴,后随做教谕的父亲迁居湖南湘阴,据说其母生他时,梦见屈原来到房中,故称他是三闾大夫(屈原)转世。
看似出身“高贵”,却自幼家境贫寒。十三岁时父亲过世,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小夏元吉“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不但刻苦读书,更兼在附近教蒙学以贴补家用。
他学苏东坡之法,将每月的工钱分三十份悬挂在墙上,每日取用一份,微薄的收入,竟能被他支配得井井有条。其师知道后惊叹道:小小年纪,尤善理财,来日必理大明天下之财。数年之后,身担大明朝户部尚书重任的夏元吉,果然实现了老师的这一预言。
洪武年间,夏原吉考取举人,为节省学费,他进入了大明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其刻苦态度颇得执掌翰林院的宋濂的赏识,经宋濂推荐被选入翰林院负责抄写文稿,别人时常“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在“上班时间”嬉笑打闹,唯独夏原吉正襟危坐,安心抄录,每次都既快又好的完成任务。
其兢兢业业的态度也引起了朱元璋的注意,随即破格提升为六品户部四川司主事,从此,在这个掌控大明朝财政大任的部门里,夏原吉开始了终其一生的辛劳。
和大明朝首任户部尚书杨思义相比,夏原吉为人低调沉默,但一语既出,必切中要害,与喜好旁征博引,口才卓越的杨思义全然不同。
但两人都是“通才”,不拘泥于四书五经,于算学和工程制造都多有研究,更重要的是,两人也都有过“贰臣”经历,建文皇帝朱允文即位后,升他为户部右侍郎,“靖难之役”三年间,他操持国家财政,供应前线军粮,费心费力。
后建文帝事败,永乐皇帝大兵入城的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1403年),不知城中变故的夏原吉正在值房“上夜班”,连夜点算城防所需用度,却被最先卖身投靠朱棣的兵部尚书茹常率兵闯入,绑了交到朱棣面前,声言夏原吉在靖难之役中“助纣为虐甚多”,激得朱棣也颇为恼火,问夏原吉有何辩解,夏原吉却不慌不忙答道:“君上殉难,臣子理当死节,只是请殿下容臣三天。”
朱棣一愣:为什么?夏原吉答:“户部尚有账目未点算完毕,此事关乎黎民生计,请容臣三天内做完,再随先君赴死。”
这个临危不惧且至死还“牵挂工作”的能臣,终于打动了朱棣,当即下令将夏原吉释放,官复原职留任,两个月后又提拔为户部左侍郎,事实证明,他没有看错人。
就在升官为左侍郎数月后,永乐元年(公元1404年)四月,夏原吉得到了他任上的第一个重要差事:赴江南治水。彼时江南,是大明朝物产最为丰富之地,但是税收的主要财源。
可自洪武三十一年以来,连年暴雨成灾,导致粮食减产,国家赋税大损,此事朱棣颇为重视,早在入主南京初期,就先后派遣工部侍郎吴中,兵部侍郎方宾于建文四年八月,十二月两次下江南治理,可这两位跟从朱棣北来的“老班底”不通南方水情,以至徒耗民力,劳而无功。因而夏原吉此行,朱棣甚为重视,行前专门派督御史俞士吉送水利书籍给夏原吉。
两个月后,又派户部右侍郎李文郁前往协助,夏元吉到后,先反复考察水情,然后力排众议,更改传统治水方法,提议从吴淞河至太湖之间开凿运河,并在沿途设置水闸,控制流量,以求“涝则分洪,旱则灌溉”之效,动用民工10万人,夏原吉以身作则,布衣麻服吃住在工地,亲自督工,旁人劝他注意休息,他却答道:民工都在辛苦,我怎能独享安逸。
众人闻之感奋,工程大进,次年,他又督造了连通白秋河至太湖的工程,将江南两大河流贯通起来,至永乐二年九月全线竣工,从此“苏淞农田大利”。
值得一提的是,西方采用相同的治水方法,则还要等到二百年后的美国田纳西水利工程时。其江南治水功绩,连朱棣的第一谋士姚广孝也为此称赞夏原吉道:古之遗爱也。
初建奇功的夏原吉自此得到朱棣荣宠,归南京后愈加器重,不久后升为户部尚书,正式担当“大账房”。他更借此劝谏朱棣废除“文字狱”,并为朱元璋时代因文招祸的文人们“平反昭雪”。
一番开导,终令朱棣下达了“大明朝不因文杀人”的训诫,一批之前蒙冤几十年的文人,诸多被封杀的诗文着作,均从此重见天日,而明朝此后文化繁荣,百家争鸣,更从此开始。
而夏原吉在永乐时代的最重要作用,却是和永乐时代一系列“大功业”紧密相连的:造宝船下西洋,编修《永乐大典》,南征安南动兵三十万,五次北征蒙古,平均每次动兵五十万,经济花费更是天文数字,对比前朝后世,号称“丰庶”的隋朝炀帝时代,后人赞为“富宋”的北宋徽宗时代,累积“十大武功”的清乾隆时代,上述的“大动作”仅进行了一两样,便招致国库空虚,苛捐杂税丛生,百姓负担激增,以至变乱四起。
但永乐时代,虽说难免劳苦百姓,却终能将这些“大动作”一一完成。个中的奥妙,正在于夏原吉的“理财之能”,清朝历史学家赵翼曾赞叹说:历朝论理财能者,唯桑弘羊夏原吉二人也。将之与西汉经济学家桑弘羊相比,评价可谓甚高。
而夏原吉之所以能顺利解决这些问题,正在于他高人一筹的经济眼光,朱棣的历次“大动作“中,不断有人提议用增加赋税的办法解决筹款问题,每次夏元吉都坚决反对,他的诀窍,可以概括成一句话:“裁冗食,平赋役,严盐法,钱钞之禁,清仓场,广屯种,以给边苏民,且便商贾”。
这些方法中,“裁冗食”最难办,其内容涉及到“机构精简”,减少皇室开支用度,甚至限制朱棣本人花费等问题,夏原吉知难而上,永乐四年,借筹措下西洋经费为由,请旨裁剪中央到地方闲散衙门200个,分流近千人。
朱棣每年给诸皇子的赏赐,也经其谏劝,每年俭省近三分之一,朝廷禁军,经其核算淘汰大量老弱残兵,建成兵少战力精的“三大营”,这件件事情都是“得罪人”的,曾有人向其贿赂以图“方便”,夏原吉将众人的贿赂之物尽数挂在家中屋檐下,以表清廉之意。
接着流言四起,不断有人在朱棣面前进谗言,好在朱棣对其信任有加,多次告诫群臣:“构陷夏原吉者,处重罪”。
其他的几条也开展起来,“平赋役”,增加对富户阶层的税收,减免贫民阶层税收,并允许乡民出钱代劳役,“清仓场”,即清理各地仓库,严查贪污,每遇贪墨要案,他亲自核算,屡屡揭穿贪官伎俩。
“广屯种”,招募内地无地乡民去边塞耕种落户,却不是朱元璋时代的“强制迁移”,而是国家出台“优惠”,用免税政策和经济补助吸引农民前去落户,结果九边各地二十二年来“户口增倍”,最早从内地“闯关东”的人,也恰是这一时期。而各个政策里,最关键也最难办的却是两样---“严盐法”,“钱钞之禁”。
“严盐法”,即洪武朝时杨思义倡导的“开中法”的再调整,“开中法”自洪武年间实施以来,对巩固国防,加强边地防务起了重要作用,但到永乐时期却情形大变,自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起,朱棣开始主动出击,先后五次大规模对蒙古用兵,虽捷报频传,但每次出师都在30万人以上,加上“下西洋”“开运河”“通西域”等大动作同时进行,财用自然捉襟见肘。
无奈之下的夏原吉“跳跃性思维”,变“开中法”为“严盐法”,即由每年商人向九边输粮换取盐引,变为商人仅向北征蒙古的“出发地”集中输送粮食换盐引,这小小的调整,虽减少了九边其他边镇的收入,却保证国家可以短时间集中大量钱粮,打好北征之战。
后来迁都北京时,也故伎重演,解决了大明迁都的经济难题,虽说是“权宜之计”,可毕竟解决了问题。“钱钞之禁”却是朱元璋时代的“历史遗留问题。”
洪武时代,朱元璋发行纸币,即“洪武宝钞”,但当时明朝发行纸币并无“准备金”,导致纸币贬值,物价飞涨。
到永乐时代,虽出台禁令,严禁民间金银交易,但老百姓依然对宝钞采取抵制态度,具体方法是,每到用宝钞交易时,就故意哄抬物价,每到用铜钱交易时,便恢复常价,虽时常重惩,却屡禁不止,以至一度“纸不如铜”。
夏原吉却反对用强,反而对症下药,一方面紧缩银根,保障宝钞信誉,另一面让宝钞价格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食盐挂钩,以维持宝钞经济价值。“经济手段”确是管用,不久后物价渐趋稳定,国家财政日益平稳。
身为“大账房”,又面临国家每年“花费如流水”的情景,自然养成了夏原吉“用度谨慎”的特点,每年他“谏阻奢靡事百件”,甚至包括宫廷开支和藩王用度等行为,永乐时代的各式“大活动”,如接待外国使节,修筑河道,乃至练兵设防,样样用款,但凡是由他负责,皆小心百倍,认真核算,做到能省则省,为此也时常与兵部,户部等部门的官员发生争执,由此得了一个绰号:夏刺头。所谓“刺头”,在当时民间方言里,是“小气鬼”的意思。
而这“刺头”也终于刺得朱棣龙颜大怒。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欲发动第三次北征,一举平灭鞑靼太师阿鲁台。
但深感国家财政日益吃紧的夏原吉竭力阻止,触怒了朱棣,加上一直深恨夏原吉的国公张辅以及汉王朱高煦的争相挑拨,夏原吉被解除职务,送“内宫监”长期关押。幸好深知其才的太子朱高帜从中调解,方才保住了他的性命。
抄家的时候家中仅布衣和瓦器,朱棣闻之感叹:“果然刺头也”。而北征的结果也不幸被夏原吉所言中:朱棣连续发动远征,“严盐法”渐被滥用破坏,国家财税捉襟见肘,国库空虚,从夏元吉下狱的永乐十九年(1421年)至朱棣病逝于第五次北征归途的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仅大米的价格,就从一石一贯宝钞,上升到五十贯宝钞。
朱棣病逝后仁宗朱高帜登基,赦夏原吉出狱官复原职,首任要务还是解决这“通货膨胀”问题,夏原吉殚精竭虑,再改“严盐法”,允许商人用宝钞直接换盐引,规定以三百贯换一引,另外继续对皇帝“刺头”,禁绝宫廷奢靡消费。
明宣宗朱瞻基登基后,夏原吉主持改革商税,减少国内关卡,鼓励商品流通,削减收税比例,做到“税少而财增”,经永乐时代日益空隙的国库,终重新充裕起来。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夏原吉退休,数月后病逝于家,赠太师。
这位历事洪武,永乐,洪熙,宣德四朝的“大账房”,堪称“永乐盛世”“仁宣之治”两大黄金时代的关键人物。
补充一点的是,素来被认为“刺头”的夏原吉,也有大方的时候,比如每年划拨给各地收养孤寡老人的养济院的经费,从来都是逐年增加。
但凡有各地闹灾,划拨救济粮米均大大超过预算,私生活方面,其亲弟弟从老家来看他,他仅赠米两石,但京城周边乃至老家的孤苦学子,却时常得其无私资助。在这位“大账房”眼里,钱用在老百姓身上,也就用在了“刀刃”上。
朱棣不是昏君。朱棣不是昏君,抛开他喜欢杀人,被很多人称为暴君不说,他完全是一代明君。
他在位期间将由靖难之后的疮痍局面发展至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盛世,史称“永乐盛世”。大明成祖朱棣,汉族,是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年-1424年在位,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帝、永乐大帝、永乐皇帝等。
朱棣在位期间改革机构,设置内阁制度,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交趾),在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西北设立哈密卫,在西南贵州等地区建立行省行政区划,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版图的统一与完整。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 。
相关说明
朱棣是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帝王之一,也是最具争议的帝王之一。有人认为朱棣文治武功,功勋卓著,是一代明君的楷模;也有人认为朱棣不仅是逆臣贼子,而且杀人无数,手段残忍到令人发指,是不折不扣的一个暴君。
朱棣夺取皇位并不能算作恶,但他在夺位后滥杀忠于建文帝的大臣,并株连众多无辜的人,这一点就不能为他洗白了。比如《大明风华》中女主角孙若微的生父景清就是被株连九族,景清从小长大的陕西真宁寨子村被屠成了废墟,所以真实历史上根本没有孙若微这个遗孤。
朱棣在位22年,期间干出了不少大事情。比如五征漠北(包括《大明风华》中所说的远征阿鲁台部)、占领安南(今越南)、迁都北京等等。这些事情乍看上去都非常了不起,可在这些所谓的功绩背后,却是无数明朝百姓的噩梦。
朱棣得位不正,所以他急于想通过开疆拓土来证明自己才是真命天子。可是连年的征战却迅速耗光了明朝的国库,百姓们不得不为满足永乐大帝好大喜功的心愿而背上沉重负担。
话又说回来,如果开疆拓土能有所收获也算是物有所值。可五征漠北从来没有取得过决定性的胜利,占领安南虽实现了开疆拓土,但安南各阶层人民不断反抗,明朝方面花费了极高昂的代价才勉强维持住了在安南的统治。后来朱棣去世,宣德皇帝朱瞻基很快就下令放弃这块让明朝耗尽国力的属地。所以这两件被记在朱棣名下的开疆拓土功绩,其实没有那么辉煌。
以上内容参考:-朱棣
在大明朝初期,能人异士数之不尽,其中首当其冲的便是刘伯温。常言道:''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能与诸葛亮齐肩,甚至略胜一筹,可见刘伯温的非凡之处。然而,我们今日要将的并非刘伯温,而是一个和尚——一个不输于刘伯温,甚至再造大明的和尚,其名姚广孝。
姚广孝何许人也,他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黑衣宰相。有明以来,能够以文臣的身份入大明祖庙的人唯有姚广孝,可见他在大明初期帝皇心中的地位。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和永乐盛世,都隐藏着他的身影。那么这个和尚究竟有过人之处呢?以至于后世的李贽曾言,''我国家二百余年以来,休养生息,遂至于今。士安于饱暖,人忘其战争,皆我成祖文皇帝与姚少师之力也。''
一、和尚一悦,浮尸漂橹
姚广孝,生于元朝后期至正年间,家中世代行医,其年幼时,元朝僧官气势之浩大,令他叹为观止,并心怀向往。年方十四,他便剃度出家,法号道衍,广孝之名缘自后来成祖朱棣授予。
显然,道衍和尚是个懂得培养自己,韬光养晦之人。他成为和尚之后,潜心学术,精通儒学以及阴阳术数,善吟诗赋。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待道衍学有所成之时,他便开始游历大好河川,广交善缘。
期间,他游经嵩山寺之际,曾结识术士袁珙。当时,道衍和尚并未要求其为之相面,但袁珙见他相貌不禁大异,并言道:''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
按照正常出家人的观念,''形如病虎,性必嗜杀''之言,并非是何种好话,可是道衍不惊反喜,这又是为何呢?原来刘秉忠正是姚广孝心中钦慕向往之偶像。刘秉忠是何人?他乃是元朝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道衍以其为楷模。显然,袁珙的话说到了他的心坎中去了。
然而,纵然道衍心中有成就一番大事业的志向,但世事变幻,风云际会之际,他却不急于寻找自己的明主,而是虔心在寺庙修行。因为道衍是个非凡的和尚,他具有非常的野心,在他心中坚信着,自己要成人之所不能成之事,方能证明自己。
终于,道衍的机会来了。与其机会来了,不如说他自己把握住了机会。
二、王戴白帽,荧惑守心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八月,朱元璋一生挚爱的马皇后病逝,被安葬在南京钟山南麓的孝陵。此时,明成祖朱棣已经奉父皇之名镇守北平,是为燕王。这位并不被父亲看好的王子,自然不会错过向父亲展现孝心的机会,因为他的心中跟道衍一样,有着非同常人的野心。
马皇后葬礼之后,几个从外地赶回应天的藩王为表孝心,希望朱元璋派高僧随他们回藩府,助他们回守藩地后,为马皇后诵经祈福。朱元璋见儿子们如此有孝心,自是高兴得答应,遂命僧录司推荐僧人。
当时的道衍和尚听闻此讯后,主动向僧录司主持该事的僧人表示,希望将他推荐给朱棣。说起来道衍的选择看似悬奇,但人以类聚,道衍和尚虽人在寺中,却心怀四海,并趁着此次诸王在京,早已谙熟诸王的性格与才干。当其初见朱棣之时,便认为其有帝王之相。
其实初次见面,常年征战的燕王朱棣对这个看似羸弱的和尚其实并不是很能瞧上眼。然而,当道衍出口说出一番话后,朱棣当即改变了他的看法。那么道衍说了什么呢?他曾与朱棣密谈:''如果燕王能让我跟随你,我一定为您奉上一顶白帽。''朱棣虽然心有猛虎,但闻言也不禁大惊失色。这话有何深意呢?原来''王''戴上''白帽''便成了''皇''。
当朱棣心中平复以后,又感到惊奇与欣喜,因为这些年来,能洞悉他内心深处想法的仅有道衍和尚,所以他认定这个和尚不一般。于是,朱棣也不藏着掖着,与道衍相谈甚欢。后来,道衍得以和朱棣前往北平。到了北平后,道衍任庆寿寺住持,市场出入燕王府,与朱棣密谈。
三、逆天改命,出兵靖难
公元1398年,明太祖驾崩,建文帝即位,当即便迫不及大实行削藩之策。朱元璋在位期间,为了留给太子朱标一个太平盛世,把与他征战天下的开国元勋都屠戮待尽,可他却没想到,朱标走得太早。后来,由二皇子和三皇子都因各种缘故和意外而无缘皇位,朱棣心想怎么也该轮到自己当皇帝了。可是令他失望的是,他的父皇丝毫没有念及他为大明王朝征战天下的功劳和苦劳,坚持嫡长继承之制,立朱标之子朱允文为皇太孙,是为建文帝。
朱元璋走后,留给朱允文的政事官员不少都是迂腐的儒生,缺乏主政经验和丰富的斗争经验,全凭书生意气做事,有心无胆。他们深知皇帝朱允文最忌惮自己的四叔父,因为不管于理于法,或者论劳苦功高,他的这位叔父都是他皇位的最大威胁者。
然而他们却不敢直接对朱棣下手,他们若想奉行削藩之策,就只能挑软柿子捏,于是对那些实力较弱的诸王进行下手。这些诸王也不敢反抗,任凭中央的处置。慢慢地,尝到一点甜头的中央文臣们信心开始膨胀,不停地试探和挑战朱棣的权威。
此时的朱棣心中也不禁有些许不安,他知道现在北平城实力不足,还不足以和中央抗衡,于是便和道衍商讨应对之策。道衍密劝朱棣不能一味地逆来顺受,否则朝不保夕,现在虽然不能动手,但也应该准备起兵之事。朱棣反问,''现在百姓都支持朝廷,又该怎么办''?本来自古以来藩王谋反,极少有成事之人,特别是太平盛世之际。姚广孝却道:''臣只知道天道,不管民心。''
为了起事把握更大,道衍还向朱棣举荐了故人方士袁珙以及卜者金忠,坚定朱棣的决心。于是,朱棣开始率领着几经朝廷苛责后,只缩军剩余二百的死士在元朝皇宫地下修建厚墙环绕的地穴,打造兵器,训练军队。终日在地表饲养鸡鸭以掩盖兵器之声。
俗话说,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公元1399年,即建文元年,燕王府中百户倪谅发现朱棣准备起兵之事,当即向应天告发朱棣谋反。此时建文帝和朝中大臣都认为朱棣的实力已经被削弱得所剩无几,可以开始下手了,当即下令逮捕燕王府官属。
此时,燕王老部下都指挥使张信暗中向朱棣报信,朱棣见此时虽然只有二百兵力,但已经退无可退,只能立即起兵。于是,朱棣以诛杀建文帝老师齐泰和黄子澄以清君侧之名义,奉天之命,靖难王师。
四、靖难功成,藩王称皇
起事当日,朱棣举办了一个誓师大会,以鼓励为数不多的军队,增加他们的士气。可是令他始料未及的是,当时风云变色,将紫禁城屋檐的瓦片刮落下来,这不仅令当众的军官大惊失色,更令朱棣惴惴不安,因为他本就并非名正言顺。然而,此时姚广孝挺身而出,大声叱道:''真龙飞天,定有风雨相随;屋瓦落地,天令更换黄瓦。''
要知道,在明清时期,黄色已经成了帝皇专属的颜色,黄色的瓦片只有帝皇的寝宫才能采用。道衍一番急智硬是令大凶之兆变成大吉之兆,令那些惶恐不安的士兵比原先更加振奋,同时还安定了朱棣的内心。
接下来就是商讨起兵的具体事宜了,毕竟朱棣早先还未完全做好准备,朝廷便率先发难了,令朱棣十分被动。朱棣经过多年作战经验,再加上与道衍等人商议之后,决定他率军出征,而道衍则负责辅助太子朱高炽镇守北平。
并且经由道衍分析和建议后,朱棣决定先从北平北上,直取宁王属地。因为朱元璋在位时期,宁王颇为受宠,朱元璋为此将元朝遗留下来的重骑部队朵颜三卫分给了宁王。这支蒙古骑兵纵然在大明骑兵强盛之际,也可与之争辉,更何况在已经承平三十年,当年老帅都已化作黄土的今日呢?
在朱棣连蒙带骗,威逼利诱之下,宁王只能将这支精锐部队给了他的老哥。结果当朱棣事成之后,他却违背当初给宁王好处的诺言,逼迫其迁徙至江西。后来到了大明中期,他的子孙不满先祖遭遇,试图效仿成祖朱棣,结果被明武宗朱厚照令王阳明率军将其击败,可见宁王这一脉真是憋屈。当然,这是后话。
自从得到了这支精骑部队,再加上朱棣原本就师从蓝玉等名将,以及自身天才般的军事天赋,一路凯歌,无往不利,势如破竹得从北平杀往中原大地。
公元1400年,朱棣已经兵至山东,然而在此处他遭遇了靖难之役中最大的劲敌——盛庸。由于盛庸的存在,令朱棣围城济南三个月也未能夺下山东,在道衍和尚的要求下,朱棣只能暂时退回北平进行修养。然而,更为严峻的事将在不久的东昌之战中到来,此战中大将张玉为了救朱棣于生死之间,不慎战死。
若说道衍作为军师是朱棣的左膀,那么张玉作为主帅便是朱棣的右臂,张玉的死去令朱棣大受挫折。本来张玉之死令朱棣打算再度退守北平,稍作调整,然而此时道衍却极力劝谏,坚决不允许朱棣停下步伐。在姚广孝看来,此时盛庸部队在久经鏖战以后,也同样筋疲力竭,缺乏粮草,只要朱棣坚持下去,势必能够取得胜利。果不其然,朱棣听信道衍建议后,虽然历经惨败,但也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转眼间,1401年都快结束了,然而此时朱棣却还在长江以北,此时朱棣不禁怀疑自己猴年马月才能取得胜利。于是,他再度跟道衍商议他心中所感。后来,久经思索后的道衍跟朱棣建议,他们战争之初打得旗号就是清君侧,而实际上,只要他们除掉朱允文,这大明的江山仍是朱家的,既然如此,攻城拔寨的意义就显得不是很大,这样也会耗光靖难之师的精力,不如绕道直取南京。
在道衍的建议下,朱棣如梦初醒,一改以往的战略方针,不再拘泥于一城的得失,转而击败淝水和灵璧一带的南京,渡江进入应天。
五、事了拂衣,不念荣华
公元1402年,朱棣在南京称帝,是为明成祖。但听闻姚广孝的建议后,朱棣迁都北平,更名京师。
朱棣在位时期,道衍被授予僧录司左善世。两年后,道衍拜太子少师,复姓为姚,被永乐赐名广孝。姚广孝在位时期,朱棣都称他为少师,不直呼其名,礼遇盛隆。期间,朱棣命姚广孝蓄发还俗,但却被他拒绝。然后朱棣又赐予他府邸和宫女,姚广孝仍坚持不受,并一直居住在寺庙中,上朝居官服,下朝后仍着朴素的僧衣。
后来纵然他赈灾有功,得到的丰厚奖赏也被他散尽给乡人。似乎他生来便只是为了完成为自己和朱棣逆天改命的使命,财色在他面前只是虚妄。
若说朱棣在位时期,姚广孝除了治理国家外,其最大的贡献当属与解缙一同督造《永乐大典》,这本百科全书的存在,令中国许多典籍在后来近代百年动乱中不至于连姓名都给丢失了。与此同时,他对太子朱高炽的教导,也令大明朝在永乐盛世之后,出现了仁宣之治。可以说,姚广孝再次缔造了一个大明朝。
然而,令他感到遗憾终生的是,到了晚年以后,姚广孝却因靖难之役,而被姐姐所摈弃责骂,心中不禁怅惘。
纵观姚广孝一生,如果作为一个和尚,那他的确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得道高僧,他的心中始终牵挂着凡尘俗世,甚至早先出家的目的便醉翁之意不在酒,贪念功名。然而他却是一个出色的阴谋家以及出色的政治家。因为他的存在,大明朝建国初年掀起了腥风血雨,但也因为他的存在,才会令朱棣有机会一展抱负,创造后来的永乐盛世,以及后来的仁宣之治。
姚广孝既是乱世枭雄,又是盛世能臣,是雄主身边的绝世魔兵。古人有云:''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正所谓英雄不问出处,但也看引领之人如何取舍。就如现今美国之于中国的关系一般,如果正确认识双方,能够坚持和平,正确引导中美关系,最终便是共赢;倘若双方只看到彼此的''缺点'',那最终只会留下矛盾和冲突。''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所以坚定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中国最为睿智的体现。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332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为什么我选择新加坡 这7个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