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元气少女QMQ
如果你看过中国古装剧,那么你一定对"天干物燥,小心火烛"这句话不陌生;如果你熟悉中国古代史,那么你肯定知道,在中国古代,有一种特别的职业叫"更夫",或称"打更人",这是带着浓厚中国色彩的古代文化字眼。
所谓打更,在古时候又叫击柝(tuò),柝是木头做的一种响器,俗称梆子。打更,即击柝,就是夜间巡逻,一边走一边敲梆子。
古人的生活与我们相去甚远,现代社会的夜晚更是街市如昼、光怪陆离,现代人自然会感到好奇,为什么会有"更夫"这个职业呢?古代人大晚上不老实在家待着睡觉,跑出来敲锣打鼓、一顿瞎吆喝为的是哪般?
别以为聪明的古代人是没事儿找事,其实打更的作用可不小!
打更的重要作用有两个,首先第一个就是报时,又叫做报更。
现代人,特别是我们这一代人,生活在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智能时代,想要知道现在几点,对我们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只要随手滑开手机屏幕就能看到时间,如果你点开世界钟表,甚至还能随时随地知道地球的另一端是什么时间。然而,古时候因为科技水平有限,对于人们来说,"计算时间"和"报时"都是不容易的事情。
中国最早的计时器是春秋年间的"漏刻",所谓"漏刻",就是人们通过水滴来测算时间,"漏刻"发展到明清年间,就升级为更为精密准确的"四级漏刻",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铜壶漏刻就是公元1745年所造的四级漏刻。
"漏刻"虽然可以计时,但是初期操作起来比较复杂,而且耗费人力较大。所以古人又发明了圭表,圭表又叫日晷,即通过太阳的影子来测量时间,比起"漏刻",日晷使用起来倒是简便许多。
除此之外,如果是比较短的时间段的话,人们也会通过焚香的方式来记录时间。西方的"自鸣钟"传入中国要等到明朝后期,但是"自鸣钟"是舶来品,价格昂贵,仅有官宦、富贵人家能够使用。老百姓们要知道时间,只能靠更夫了。
宋代诗人洪适说:"说与谯门漫打更,却怕催归骑",有了更声,老百姓们才能知晓归家的时辰,对于古代人来说,夜晚的更声是不可或缺的东西。
更夫出门打更,也并非只是像电视上演的,随便吆喝几声就能完事的。
在古代,无论是在京城还是地方,都会设有"谯楼",这是专门负责计时和报时的地方。"谯楼"一般位于城池的正中心,街道向四周延伸。在城内兴建的楼房,一般不得高于"谯楼",这是出于城市防卫考虑,在谯楼上登高远眺,可以更好地观测到远处的情况,防范城池外的敌情。
所以在古代,更鼓分明则代表了地方的治安状况良好。谯楼更鼓如果每天都能按点报时,说明此地外无敌人入侵,内无强盗横市;相反,如果地方行政运转糟糕、盗贼蜂起,哪还能顾得上报时呢?
谯楼地位重要,所以其规模一般不会太小,如宋代程度的铜壶阁,楼身以砖石筑成,"上下两层,一共十四间房,宽十丈深五丈六尺",其壮观程度可见一斑。
谯楼里安排轮班人员时刻守卫漏刻,记录时间,然后更夫则分班报时。不同地方的更夫想要知晓时间,还可以看谯楼上的各种鼓角与旗号,看懂这些鼓角旗号的信息,需要知晓特定的"密码系统",所以更夫们也是要接受正规的"岗前培训"的。可见,古代谯楼更鼓制度的运转是十分严密的。
更夫敲梆子报时也是有讲究的:全夜一共划分为五个更次,戌时(晚上八点,古时两小时为一更)敲一记锣,连续敲两记梆(记为一次),这为一更天;亥时(晚上十点)锣声两记,梆敲两次,这是二更天;三更天之后,梆子只敲一记就记为一次。除了夏季,其他季节在凌晨五点到六点之间还会加一次"亮梆子",只敲梆子不敲锣。
▲现代景区中的打更演员
除了报时之外,更夫还充当了另一个重要的角色:防火队员。
古代走火一般都发生在深夜,一旦发生火灾,救火不及时就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据二十四史记载,从西汉至清末,中国就发生了八百七十八次火灾。这还仅仅只是有据可考的数据,在防火设备低下、史书记录不到的小地方,火灾的次数肯定是不容乐观的。所以,夜间防火就成为一种必要手段。然而,大家都知道,在中国古代实行宵禁制度,夜晚是不允许寻常百姓出行的。
所以,作为在夜间行走唯一合法的人——更夫,就担起了监控火险的这一重要职责。更夫夜间定点巡锣,敲锣报时的同时还会喊上他们的口号"天干物燥,小心火烛。",这也算是最早的官方消防队"宣传语"了。如果真的遇上火险,更夫就会用力敲响手上的锣鼓,叫醒熟睡的居民,搬来"火钩"、"云梯",寻水救火。到了明清年间,大城市里还会分区分片派遣更夫轮流出门清查火种,这也是为了预防火灾。
可见,更夫这职务虽小,但作用却不可小瞧。
随着时代的进步,精确的手表、训练有素的消防队以及智能监控设备取代了更夫,打更这一职业渐渐地也就消失在了人们的生活里。但在中国一些农村里,依稀还可以见到打更人的身影。安徽省黟县西递镇的西递村于上世纪末成立了一个"防火打更队",每到夜里,队员们就会拿上手电,出门打更,嘴上吆喝的依然是那句熟悉的台词"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打更的传统虽然不再,但决心守护一方平安祥和的打更精神依然影响着中国人。
参考资料1、《打更杂考》,王老诚2、《百年“防火打更队”》,何春中
现代人有钟表,所以不是很明白古代人对于打更人的需要。打更一般两人一组,19:00落更,21:00二更,23:00三更,1:00四更,3:00就是五更了。古代人因为睡觉都比较早,所以一般打完五更就会起床准备一天的事情,就连皇帝也是如此。当然除了报时之外,打更人还有其他的任务。
首先,打更有驱鬼驱邪一说。这就要说到打更的起源了,打更起源于秦朝,成形于汉朝。这种在夜间敲打报时的方式,最开始是巫师驱除逗留在宫中的邪灵的。刚开始的打更者都不是普普通通的人,最起码是个有点驱鬼能力的巫师。直到后来才慢慢出现更夫这个专门的职业,更夫一般是两个人,两人互相为对方壮胆。再打了五更之后,据说逗留在民间的鬼怪就要四散而去。
古人因为对科学认知的有限,对黑夜有种天然惧怕的心理,对于胆小的人来说,更夫报平安的声音让他们感觉安心。当然,让大家心安的还有更夫的另一个职责,这就是巡夜防火。
打更人走街串巷,不仅仅是报时,还要注意家家户户的动静。在古代人们夜里取暖或者照明用的都是柴火或者煤炭,而家中的家具包括房屋的结构都主要是木质的,穷人家们更是在床上铺着稻草,所以对于古人来说防火非常关键。如果出现了意外,火势迅速蔓延,睡在木头稻草之中的人们迅速毙命,一家烧起来马上就牵连成片房屋,逃都没时间逃。所以打更人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注意家家户户的情况,提醒熟睡的人们提防家中的取暖设备,防止火灾发生。
另外打更人大声呼喊,对正在作案的盗贼也有震慑作用。作为证人,如果打更人能够帮助官府抓到不法罪犯,还能得到一笔赏金。从这两方面来说,更夫工作关系到家家户户的安全,所以这个职业在古代还是比较受人尊重的。
至于打更人是怎么计算时间的这个问题,我们都知道古代人的时间都是通过日升日落来计算的,到了晚上,通过月亮大约能算出时辰,但是如果遇到阴雨天还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后来更夫们计算时间就开始使用漏刻,漏刻的毛病就是冬天是容易结冰,渐渐的,就出现了沙漏。两人轮流守着沙漏,到了点就出门巡夜打更,这就是更夫每天的工作内容。
打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夜间报时制度,由此产生了一种巡夜的职业——更夫,更夫也俗称打更的。
打更是个较为普遍的职业。
在古代,人们缺少精确的报时手段,晚上的报时就几乎全靠打更的了。甚至很多农村城镇都有打更的。那时候大家晚上少有文化娱乐生活,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人们听到更夫的打更声,便知道了时间,按惯例该做什么,人们都过着一种按部就班的平静生活。解放后,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钟表的普及,人们对时间的要求远非打更可以满足了。自然而然的,打更这门古老职业也就逐渐消失了。
别看小小的打更,那可还有许多讲究。
打落更(即晚上七点)时,一慢一快,连打三次,声音如“咚!——咚!”,“咚!——咚!”,“咚!——咚!”;
打二更(晚上九点),打一下又一下,连打多次,声音如“咚!咚!”。“咚!咚!”;
打三更(晚上十一点)时,要一慢两快,声音如“咚!——咚!咚!”;
打四更(凌晨一点)时,要一慢三快,声音如“咚——咚!咚!咚”;
打五更(凌晨三点)时,一慢四快,声音台“咚——咚!咚!咚!咚!”。
总体来说是由慢到快,连打三趟便收更结束。但为什么又不打六更(凌晨五时)呢?因为古人早睡早起,五更一过便开始起床做家务了,“一日之计在于晨”嘛,就连皇帝也在五更天便开始准备上朝了。
另外,还有种说法就是五更天鬼在串,此时不宜惊动他们以免影响他们回不到阴间而在阳间为祸,当然,这是古人的封建迷信了。
古代没有钟表,无法精确掌握时间。在白天的时候,还能通过观察太阳高低,确认大致的时间。但到了夜里,这个事儿就很头疼了。对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倒无所谓,反正天黑就关门上床玩老婆,天亮就起床下地干活。但对于另一些需要夜间工作的人,比如读书人,官员或者手工业者,掌握时间就比较重要了。
当然,古人已经发明出了一些计时工具,比如用点香计时,比如沙漏,或者夜观星象等。但这些要么需要较强的专业知识,要么设备安排和维护比较麻烦,不可能人人用得起。
因此,采用打更这种模式,每隔一定的时间,通过更夫敲锣和喊话,让还没睡觉的人知道现在大致几点了。
至于打更的人怎么掌握时间,那就好办了。就是咱们前面说的这些计时工具,比如更香,点燃一支是一个时辰或半个时辰,时辰到了再点一支,很容易掌握现在多少时间。负责定时的人观测到时刻变化,告诉更夫,再由更夫敲锣告诉所有人。这样,一个地区只需要维护一套计时设备,通过打更实现时间共享,这也算古代科技不发达时候的一种信息广播平台。
综合一下,古时更夫晚上打更的主要作用是:报时!
兼具防火防盗防老王!
所以在古代,打更是非常有必要的!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331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明太祖朱元璋为何要打死徐达的夫人谢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