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这是对一个国家。最基本的礼貌和尊重。放在现在就相当于驱赶对方的外交人员。我们都知道,一旦一个国家赶走了另一个国家的外交人员就相当于进入了战备状态。随时准备攻打该国。这是我们现代的规矩。放在当时也一样。如果有人想要破坏这个规矩,就会遭到其他诸侯国的群起而攻之。
春秋时期是最重视礼仪。这也就是为什么孔子一直推崇实行周朝旧法。儒家讲究的修身养性跟知礼义廉耻和周朝的规矩如出一辙。还有各种有趣的规矩。而他们打仗就更有意思,春秋时期打仗先要下战书。约定时间跟地点。然后战书里面的用词也要十分恭敬。
双方都会优待敌军的使节要举办宴会跟欢送会。宴会上是一定要有歌舞节目的,而使者会作为客人进行道谢。春秋时期的战争是不允许奴隶跟平民上场作战。他们只参战不作战。只负责喂喂马呀,扛扛行李这的后勤工作。担任作战任务的是士,也就是最低一等的贵族男子。又称作为战士。作战地点必须为两国的交界处。
自从人类文明发展开始,战争作为一种争夺利益的暴力手段,就随之诞生,漫长的战争史上,交战的双方相互之间也保持了一定的默契,并且形成了一些规则,比如说最为简单的“两国交兵不斩来使”,在战争当中,不能以任何方式伤害对方传达信息的人员。
公元前596年,楚国派遣使节申舟出使齐国,因为土地的摩擦问题,楚国和邻国宋一直有矛盾,因此楚庄王在辞别申舟的仪式上特意交代他,不要出使宋国。没想到这句话却被宫人泄露了出去,传到了宋国的执政官华元的耳朵里面,这下他不高兴了,楚国这是小肚鸡肠嘛!那就别怪我做小人的事情了!因此特意派遣人前往申舟经过的交通要道设伏,杀死了楚国的使臣,有从人逃回了楚国,楚庄王听说了这个消息,气得浑身发抖,《左传》记载他“投决而起”,立刻派遣大军,包围了宋国国都9个月。为此宋国只好派遣华元来到楚国军营,向楚庄王低头认错,楚国军队因为连日的围城,粮草也快吃完了,决定趁好就收,两国随即约定保护双方使节,华元则作为和谈的人质来到楚国居住,这也是第一个有纸面协议的不斩来使约定了。
汉永平十八年,汉平帝去世,因此车师和匈奴趁机反叛,匈奴大军将耿恭和数百名士兵围困在孤城当中,几个月后,汉军粮食耗尽,但是耿恭亲自激励士兵振作,和他们同起同睡,并且用水煮铠甲弓弩,吃上面的皮革兽筋,汉军打退匈奴一波又一波的进攻,城里面也只剩下几十人,这也让汉军有些动摇,耿恭心生一计,当北匈奴单于派使者进城劝降,耿恭竟然派人杀了那个使者,还在城头烘烤北匈奴使者尸体,这让单于彻底大怒,加派部队继续围城,而士兵们得知了这个消息,明白自己一旦投降,下场肯定是非常惨,因此更加只好更加卖力坚持。最终数天之后,耿恭等人总算等来了汉朝的援军,守住了这座孤城,最重要的是他们拖延了匈奴的攻势,耿恭斩了来使,却借此获得了战略上的胜利,这也算战争史上罕见的一幕了。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是古代战争中一条不成文的规矩。虽然没有强制的约束力,但是双方即便杀红了眼,也没有人能够轻易的打破这一规则。
在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诸侯国之间经常交战,孟子就说过春秋无义战,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还是讲规矩的,首要的一个原则就是要下战书,这叫师出有名。在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都是贵族的运动,而且是以车站为主,双方都要通过使者来约定战争的时间,在作战的时候还要选进一个开阔地点,这个使者正式称呼被称为行人,行人的主要任务就是出使各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双方都以维护周天子的统治作为幌子进行攻伐。而对于前来沟通作战地点的使节是没有敌意的,而且更不会随便的斩杀,很多时候这些使者都会得到很高的待遇,但是到了战国之后,所谓的礼仪早就被抛到九霄云外了,战争充满了各种阴谋诡计。
斩杀使者反而会中断一些信息的来源。比如说司马懿就通过蜀国的来使判断出诸葛亮的饮食出了问题,已经活不长久了。战争期间互相派遣使者已经成为战争的一个部分,使者都是双方将帅的工具。一些将领也可以通过厚待使者来瓦解敌方的君心,比如说在关羽知道自己的后背被东吴人给偷袭了,于是他就不断的派遣使者去沟通,而吕蒙正好抓住这一点,每次都厚待关羽的使者,让他们得到了很多的好处,还允许他们回家去报平安。而关羽的士卒知道自己的家人在得到了东吴的厚待,于是他们就不在听从于关羽的命令,数万精锐瞬间走时一大半,最终导致关羽兵败身亡,可以说在这个问题上,关羽吃了大亏教训非常的惨痛。
如果在战争期间斩杀对方的时间,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最直接的一点就是斩杀对方的使节会激怒对方,导致对方死战。但有时候斩杀使者也能瓦解敌方的军心。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并不是说说而已,而是一种蕴含着更多政治军事智慧的事情,在一般的情况下不要斩杀敌方的使者,否则会让自己陷入被动。其实斩杀使者并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毕竟使者的地位无足轻重,关键是如何的利用使者达到激励自己的士气或者瓦解敌方的军心的作用。这也是一种战争艺术。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326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