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浙江有一个名叫王有则的人,此人很有经商头脑,最早以走街串巷贩卖土特产为生。后来他看到由于战乱不断,不少田地都抛弃荒芜了,王有则认为这个生财的良机,就拿出全部积蓄购置了大量的农具和种子。当时为了躲避战乱,不少百姓成为流民,王有则就把这些人组织起来,发给他们农具和种子,让他们为自己种地,由此发家。
在尼姑庵,生活虽然清苦,但由于远离了是非和人们的议论,王采玉的心境慢慢平和了下来,并决定在这里了此一生。一年多后事情出现了转机,这一天她的堂兄王贤东来见王采玉,给她介绍了一门亲事,男方是自己的东家蒋肇聪。蒋肇聪以经营盐铺为生,家中颇有积蓄,妻子去世后想娶个继室,但一直没有遇到合适的人选。
此时王贤东想到了自己的堂妹王采玉,觉得她年纪轻轻就和青灯古佛为伴,心中不忍,就有意撮合这门亲事。最终在堂兄和母亲的劝说下,王采玉还俗,嫁给了大自己22岁的蒋肇聪,并先后为他生育了二子二女,长子取名为蒋瑞元,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蒋介石。可惜的是,她没能看到蒋介石当上总统就在1921年的时候病逝了。
当时蒋介石在国民党中已经有了一定的地位,因此王采玉的葬礼上许多国民党内的要人都赶来参加。孙中山不仅亲自撰写了祭文,还为蒋母墓题写了墓碑:“民国十年,蒋母之墓,孙文题”。在碑的上面,刻有“壶范足式”四字,意为女中模范。此外,胡汉民还为蒋母做了墓志,汪精卫则做了墓铭。后来随着蒋介石地位的不断提高,蒋母墓也多次扩建。蒋介石还在距母亲墓地不远处修建了三座房屋,命名为“慈庵”,后来他每次回溪口,都要在这里住上一段时间,以寄托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蒋先生的名字我想是家喻户晓的,很多人都知道这个人的存在,而他这一生当中对他影响最深的人就是他的母亲,他每次一到清明节的时候都会带着自己的家人去拜祭母亲,就在台湾的日月潭景区,他专门修了一个慈恩塔,这个塔就是为他母亲所建的,更希望台湾的人能够记住孝顺父母,心里一直都明白慈恩的含义。
他母亲叫王采玉,本名为彩玉,老家是浙江的,她的出身是好的,从小家里就很有钱,她的父亲也就是蒋先生的外公,是一个很有文化的生意人,一开始的时候靠贩卖土产挣了不少钱,当时因为战乱的原因,很多人都开始背井离乡的四处逃亡,所以王采玉的父亲王有则就把这些人都召集了过来,把那些没人要的荒地一起开垦了,也是因为这样财富越积累越多,王采玉从小的生活都是很好的,一直跟着父亲学习,女红也做得很好,父亲一直都宠着她。
但就在她19岁的时候意外法神了,1882年父亲突然病逝,家里也开始衰落了下来,她有两个弟弟,可惜其中一个爱上了赌博天天无所事事,另外一个更是有精神病,所以她作为姐姐就必须把这个家扛起来,做点女红攒钱给家里,当时也到了婚配的年龄了,母亲就把他给安排到了竺家,她嫁过去之后老是和丈夫吵架,甚至丈夫还家暴她,但是她都忍受了,后来生下了一个儿子,丈夫态度就改变了,她也开始被宠爱了起来。
谁知道没多久孩子就去世了,王采玉还难受着就又被丈夫家暴了,后来没多久竺某也去世了,整个村里的人都说她不仅克子还克夫,她打算出家从此远离红尘,当时正好有个尼姑去世了,她和母亲说自己要出家,被母亲拦下了,但还是选择了带发修行,结果有一次碰到了一个道士,让她还俗,说她将来富贵命,会生下个好儿子,但王采玉已经打算在佛门过一辈子,不想回红尘。
结果还真是,她有个堂兄在一个盐铺里当跑堂的,盐铺是蒋家开的,在当地那可是有名的富豪,王采玉就在堂兄的帮助下嫁给了蒋肇聪,他本来有妻子但早早就去世了,所以就内心很孤独,然后堂兄知道了就立马想到自己的妹妹,两个人相差22岁,但还是在一起了。1886年的时候进入了蒋家,1887年她生下儿子,也就是蒋先生,后来还生了三个但都夭折了,1895年的时候丈夫也去世了,她只剩下了儿子,但想到道士当年说的话,她决定用心去培养自己儿子。
在6岁的时候送儿子去读书,花再多钱也愿意,儿子也从小就争气,在14岁的时候王采玉给儿子和19岁毛福梅订下婚约,但是儿子并不喜欢这个老婆,因为这个女子是封建时期典型的旧社会女子,一个字都不认识,两个人感情很不好,19岁的时候他去了日本上了军校,他回来之后和毛福梅总是吵架,甚至不小心踢了她的肚子,导致流产,而王采玉对此也是骂了他一番。
好在毛福梅又怀孕了,并且生下了蒋经国,王采玉对这个孙子很是喜欢,1910年的时候他被孙中山器重,事业上升阶段,结果1922年的时候王采玉去世了,也没看到以后的儿子,但她的所作所为都影响了蒋先生一辈子。
母亲怀胎十月生下我们,这是母亲最伟大地方,让我们有机会可以亲眼看看这个世界;母亲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无微不至的关怀,也是让我们得以身心健康的重要人物。因为有了母亲的关爱,母亲的教育,人才能够成为一个人格完整的人,这在很多名人的成长过程中就可以看出来。
中国古代有一个最著名的故事,叫做孟母三迁。孟母就是孟子的母亲,我们都知道,孟子是儒家学派的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他的很多思想对于儒家学说体系的构建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与孔子齐名,被人们称为“亚圣”。这样伟大的一个人物,他的母亲在他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个故事说孟子在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孟子的母亲是一个十分坚韧的女性,守节没有再次改嫁,在那个时代一个女人独自抚养儿子长大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孟子那个时候跟母亲住在墓地旁边,孟子耳濡目染,跟着其他的同龄人一起玩儿丧葬游戏,孟子的母亲认为这样不利于孟子的身心健康,所以决定搬家。第二次他们住到了一个集市的旁边,古代对于读书是十分推崇的,对于商业则是一个贬低的状态,所以孟子在这里学习商人的姿态让孟子的母亲再度感到不安了,决定又一次搬家。这一次孟子的母亲带着孟子住到磕学堂的附近,孟子开始学习诗书礼仪,一举一动都十分守礼,孟子的母亲终于安心了,觉得自己找到了合适居住的地方。孟子最终也能够学有所成。
这个故事就很好地体现了母亲的重要性,因为母亲对于孩子的养育有着一定的想法,所以才能把孩子养育成一个很好的人,如果母亲不重视孩子的教育,那么最后教出来的孩子也不会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在清朝末年的时候,也有一位母亲十分伟大
这位母亲原本是一位尼姑,在还俗后才嫁人,然后生下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最后成为了影响世界的总统。
这位总统就是民国时期的著名人物蒋先生,蒋先生曾经在日记里写道:“"无论阴历阳历,凡为母亲忌辰之日,不食荤,不动气,不御色,以为终身自惩自戒,冀减不孝之罪于万一。”由此可见,蒋先生对于母亲的态度是十分尊敬的,是一个十分孝顺的人,甚至专门为了母亲在日月潭里修建了一座塔,叫做慈恩塔,顾名思义,就是感念母亲的恩情的塔,以此来祭奠自己的母亲,并且号召全台湾的人都对自己的母亲常怀感恩之心。
这位伟大的母亲叫作王采玉,出生于浙江,原本家境是很好的,这样家境很好养出来的女孩子落落大方而且知书达理,王采玉本该是跟大家闺秀一样的成长,但是那样无忧无虑的生活没有持续王采玉的一生。在王采玉十九岁的时候,作为家中主心骨的父亲因为生病去世了,从此家道中落。
原本王采玉的家里不至于毫无积蓄,但是不幸的是,王采玉的两个弟弟都成了王采玉的拖累。一个弟弟喜欢赌博,经常拿家里不多的钱才出去赌博,然后输光所有的钱财;而另一个弟弟则患有精神上的疾病,需要大量的钱财去治疗。王采玉在这个时候,也没有放弃家里人,开始用自己精湛的女红技艺去接一些活来补贴家用。
十九岁的女孩子在那个时候已经可以嫁人了,王采玉的母亲为王采玉安排了一门看起来很好的亲事。王采玉对于母亲的话不疑有他,于是很快嫁了过去,丈夫的家境不错,但是这个丈夫却并非王采玉的良人。
在王采玉对于爱情仍然有憧憬的时候,这个男人打破了她的所有憧憬。丈夫姓竺,这样文质彬彬的一个姓,却并不是一个十分温柔的人,这个丈夫对于王采玉经常是稍有不顺就动手打骂,王采玉不堪他的暴力,但是碍于从小接受的女性教育,对于丈夫仍然是选择了忍气吞声。
忍气吞声也并没有给王采玉带来任何的改变,甚至丈夫变本加厉了,王采玉为了丈夫生下了一个儿子,在这个家的生活状况才算是好了一点。但是不幸的是,这个儿子很快就因为生病早早地夭折了,丈夫家里人都责怪王采玉的不是;岂料“福不双至,祸不单行”,对王采玉肆意打骂的丈夫也染上了病,很快就不治身亡。这样的接连变故对那时候的一个女人来说是身份艰难的,所有人都在说她命中带煞,所以才克死了自己的丈夫和儿子。
不堪这样的言论的折磨,万念俱灰的王采玉选择了出家为尼。在这个时候只有六根清净的佛教能让王采玉的心灵能够得到片刻的安息,但是母亲却极力反对王采玉的决定,从小就听话孝顺的王采玉不能违背母亲,所以听了母亲的话,选择了带发修行,这样在以后王采玉也能有机会还俗。
虽然是带发修行,但是王采玉已经没有还俗的想法了,佛门带给了王采玉难得的清净,王采玉能够享受到片刻安宁。
据说就是在王采玉当尼姑的期间,曾经有人预言,王采玉以后会生下一个儿子,这个儿子是一个贵人,以后的成就非凡,所以劝王采玉还俗找人再嫁。但是王采玉当时听了只是淡淡一笑,并没有放在心上。
但是很快这个人的话就有一部分应验了。王采玉的堂兄突然找上了门,要为王采玉介绍一门亲事,对方是王采玉的堂兄王贤东做工的东家,东家平常人好,妻子去世后再也没有娶过,王贤东突然想到了自己这位堂妹,虽然东家蒋肇聪大了自己的堂妹22岁,但是蒋家家大业大,堂妹嫁过去绝对不会吃亏。
王采玉听了堂兄一番话,心念一动,想起了那句预言,正好当年答应了母亲带发修行,就是为了一朝可以还俗,所以王采玉答应了这门亲事,正式还俗。
王采玉嫁过去以后,夫妻二人虽然年纪相差较大,但是这一任丈夫对于王采玉疼爱有加,夫妻二人生活的十分顺心,王采玉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也就是蒋先生,这位将来会影响世界的人物。而她的丈夫并没有陪伴王采玉很久就去世了,王采玉开始独自培养儿子。
王采玉在培养儿子这方面从来不吝啬任何的花费,为了儿子的成长花了很大的工夫。蒋先生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了自己不符合封建礼教的一方面,王采玉却始终支持儿子,认为这是儿子有志向的表现,甚至筹集了学费送儿子去日本留学。
王采玉对于儿子一生的教导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虽然最后王采玉没能等到儿子光宗耀祖的那一天,但是蒋先生会永远记得自己的母亲对于自己的教育。所以母亲对于一个人是十分重要的,更重要的是要做到言传身教,只有母亲优秀,孩子才能耳濡目染,学习到良好品质。
唐太宗贞观年间(公元626年——649年),王顺山悟真寺发生了一件奇事,在京城一带引起轰动。
某一个盛夏之夜,悟真寺一个僧人燥热难耐,睡不着觉,就跑到寺庙门外的蓝溪洗澡纳凉。
忽然间,僧人听到有人诵读法华经,声音微弱,仿佛从很远的地方发出来的。
当晚,月朗星稀,僧人可以看到方圆数十里的地方,他环顾四野,“阒[qù]然”不见一人,大为惊骇,惊慌失措地跑回寺庙里,向其他僧人描述刚刚发生的怪事儿。
王顺山位于陕西蓝田境内,古时候叫玉山、玉润山,因二十四孝之一的——孝子王顺“担土葬母”而得名,此山兼有华山之险、黄山之秀,被誉为“陕西小黄山”。
明代诗人刘玑赞美王顺山:“天下名山此独奇,望中风景画中诗。”
王顺山距离京城长安一百二十华里,登临主峰玉皇顶,可俯瞰长安城全貌。
王顺山
王顺山地貌奇特险峻,特殊地形可能具有吸音作用,导致出现声学静区现象,一些声音留存在了某个区域的电磁场中,类似录音机磁带一样。
在雷电暴雨、月朗星稀等异常天气,声音或图像会声影“再现”,现代科学家称之为“大自然超声像之谜”,至今仍在探索之中。
出现声影“再现”并非唐朝王顺山这一孤例,玉门关附近的峡谷在阴雨天气会出现战马嘶鸣,兵器铿锵碰撞的声音,故宫红墙曾出现古代宫女行走的画面,陕西咸阳某峡谷出现过人哭喊的声音等等。
书归正传,回到唐朝的王顺山悟真寺。《宣室志》记载:僧人们听说怪事,感到不可思议,于是就在次日夜半时分,结伴来到了兰溪之畔,大家倾听了好一会儿,果然听到了细微的诵经声音。
大家四处查找,最终确认声音来自于某处的地下。众僧无比惊骇,匆匆做好标记,逃离现场。次日,在方丈的主持下,僧众全部来到现场,在昨晚标记的位置开始挖掘。
众僧挖地三尺,掘出一具骷髅,骷髅整体已经腐朽,唯有头颅上还有部分保存完好的肌肉,嘴唇、舌头还很新鲜湿润。方丈认为此骷髅是无价之宝,于是命人抬来一口石函,将骷髅装进去,抬回寺院,埋藏在千佛殿西轩供奉。
此后,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石函内就会发出细微的诵经声音,不久,消息传出,数以千计的善男信女蜂拥而至,纷纷围观聆听,对石函进行顶礼膜拜,一时间,悟真寺香火极为鼎盛。
石函内的骷髅成了无价之宝,悟真寺僧众精心保护,严加看管,拒绝外人靠近。唐玄宗开元末年,一位来自新罗的留学僧人来到悟真寺,请求在寺内暂居。
当时有很多来自倭国、新罗等地的僧人到大唐留学,大多居住在长安城周边的寺院,悟真寺的方丈也没有太在意,就容留了新罗僧人。
新罗僧勤快好学,没多长时间,就和寺内的僧人很熟悉了,俨然成了寺院的一分子。
一年后,悟真寺骷髅珍宝忽然不见了,当然了,新罗僧也随之不知所终。史料记载:“新罗僧客于寺,仅岁余,一日,寺僧尽下山,独新罗僧在,遂窃石函而去。”
为了窃取宝物,这位新罗僧竟然足足表演了一年,可谓最有耐心的窃贼。
“寺僧迹其往,已归海东矣。”骷髅珍宝失窃再度在长安城引发轰动,朝廷派员追查,始终没有找到。
寺内僧人追踪途中得知,这位新罗僧不敢耽搁,日宿夜行,早就渡海东归了。
踏破璀璨的历史长空,瞭望星辉里斑驳的流光闪烁,千年的风霜,冻结了多少英雄传说,那古今横贯的天地长线,串联着生命最初的力量,带给人惊奇,带给人追忆,那历史的浩繁画卷,是永不老去的心灵天宇!
历史上每个朝代的征兵制度都是不同的,有些朝代比较宽容,有些朝代则是比较严酷,比如强制征兵,进入了兵营便不许退出,要么战死沙场,要么就是加官进爵,清朝的士兵即使老的不能打仗,士兵世袭的也不少,简单的解释就是如果想离开兵营,那么得有你的儿子来接你的班。明朝便是如此,在军户制度下,从出生便决定了谁是士兵,除非该人家中在无男丁。
古代的军队之中几乎都有这样一个规定,那就是即使没有战事,也要留在军营中,并不能随意的回家,如果遇到战事那就更惨了,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家一趟。那么这些士兵们,想自己家中的妻子了怎么办呢?可别小瞧历史上古人的智慧,统治阶级当然也想到了这一点。
历史上士兵们想妻子了无非是这四种办法!
第一种:便是统治阶级为其考虑的办法,那就是会在当地开一座风花雪月的场所,士兵想去花钱便可以。
第二种:便是每个月都会准几天假的,带兵将领也不傻,他们自然会为其考虑。当然这种的只能是离家近的,古代交通工具不发达,如果离家太远,想回家可是难于上青天。
第三种:办法是人们最不齿的,那就是对女俘虏以及百姓下手,历史上有许多带兵将领非常残暴,打下一座城池之后,不会去规范手下的行为,便会有许多天怒人怨的事情发生。
第四种:办法就是,向家中写信寄托自己的相思之情,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信,往往几个月后其家人才会收到。
纵观古今历史,这些士兵们在外保家卫国,家中的妻子都是自己一个人撑起一个家,上要照顾父母,下还要照顾自己的孩子,这类女子都值得我们敬佩。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304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