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由于闭关锁国政策,这导致他远远落后于西方各国,在近代和西方列强的数次冲突,都以满清的惨败而告终。大清为了改变这种局势,开始大肆购买西方的先进武器,还组建了装备西方武器的新军。
晚清组建新军,就是为了壮大自身的武装力量,更好的抵御外敌和控制天下,但是不曾想到,这支新军最终落在了袁世凯手中,并成为了大清的掘墓者。慈禧健在时,袁世凯对她马首是瞻,唯命是从,但是慈禧去世后,她的接替者载沣没有能力控制现状,并指挥不动新军,只能重新请袁世凯出山,并将权力都交给袁世凯。随后,袁世凯利用革命力量,威逼利诱溥仪退位。
溥仪退位之后,权力就落在了袁世凯之手,那么,溥仪不是皇帝了,他手下的9位封疆大吏,最后结局如何?
一、闽浙总督松寿。
大清灭亡时,它的9位封疆大吏只有1位为大清殉国了,他就是闽浙总督松寿。松寿是个顽固分子,在武昌起义爆发后,各地起义已成燎原之势,势不可挡时,松寿还要抵抗到底,他将武器散发给当地的百姓、妇女,希望他们站出来一起抵抗革命力量,但是大清早已失去了人心,他手下的旗兵也没多少战斗力,所以很快被击败。大局已定之后,松寿选择吞金自杀,为大清殉国。
二、湖广总督瑞澄
大清的灭亡,瑞澄要负很大的责任。四川因为修路,爆发了保路运动,他将湖北的新军调往四川去镇压保路运动,这造成湖北境内防务空虚。恰好此时,官府得到了革命人员的名单,并抓捕了首要的十几个人,导致一时间人心惶惶,最终革命党人为了自保,提前举行了武昌起义。当时瑞澄没有选择坚持镇压,而是见形势不妙,选择逃跑了,这让官军群龙无首,乱作一团,导致局势失控。
他先是逃到了上海,后来害怕清廷治罪,又逃到了日本。大清灭亡之后,他又返回上海,在1915年病逝。
三、陕甘总督升允
升允也是一位忠于大清的总督,在武昌起义爆发后,他开始率兵反攻西安,想拿下西北这片土地,为大清日后东山再起保住一块立足之地。但可惜,他还未拿西安,大清就亡了。后来,升允来往于天津等地,和满清的遗老遗少联系,想要复辟,但最终未能成功,他在九一八事变前去世。
四、四川总督赵尔丰
赵尔丰是一位比较有才干的人,曾率兵击败了英国人支持的西藏叛军,确保了我国版图的完整。不过四川保路运动爆发后,身为四川总督的他,却选择了血腥镇压,这导致运动愈演愈烈,最终被迫调湖北的新军入川前来镇压,造成了湖北空虚,让革命党人乘虚而入,发动了武昌起义,所以大清的灭亡,他也要负一定的责任。赵尔丰因为杀人太多,在武昌起义后,经审判后处死。
五、云贵总督李经羲
李经羲是李鸿章的侄子,为人比较开明,他推动了云南讲武堂的发展,为我国培养了不少军事人才。李经羲做总督期间,对革命活动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没有过多打压,所以他口碑较好,武昌起义爆发后,他被人保护送出了国境。后来回国后,投靠了袁世凯,成了袁世凯的嵩山四友,其他三人是徐世昌、赵尔巽、和张謇。李经羲结局不错,于1925年,在上海病逝。
六、两广总督张鸣岐
两广地区是革命力量的主要活动地区,所以这些地区的革命势力比较强大。武昌起义爆发后,张鸣岐见局势不妙,很识时务地带着钱财逃跑了。后来回国后,他投靠了袁世凯,但让人气愤的是,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他却做了汉奸,最终在日本兵败后,他在人民的谴责声中去世。
七、两江总督张勋
张勋出身底层,能做到两江总督的位置,满清贵族的提携起了重要作用,所以他的内心很感激满清。张勋是个满清忠实的拥护者,大清亡后,他还不让士兵剪辫子,依旧遵循大清时期的传统。
后来,在冯国璋与段祺瑞之间爆发矛盾后,张勋以调停两人之间的矛盾为名,带兵入京。随后和满清遗老一起,做了一出复辟的闹剧,但仅仅只过了12天时间,张勋就被段祺瑞击败,复辟的闹剧也落下了帷幕。张勋随后在天津隐居,一心经商,不问政事,他的结局不错,最终病逝于天津。
八、直隶总督张镇芳
张镇芳和袁世凯关系亲密,袁世凯被迫回家隐居时,推荐他做了直隶总督,后来载沣又不得不将袁世凯重新请回来后,张镇芳又成了袁世凯的心腹。他在袁世凯的复辟活动中出力颇多,所以袁世凯失败后,他也被抓起来了,但在1918年被释放,随后做了天津任盐业银行董事、董事长。
九、东三省总督是赵尔巽
赵尔巽是满清九大总督中地位最高的一位,因为东三省是满清的龙兴之地,所以满清格外重视,东三省总督的地位也比较高。溥仪退位后,赵尔巽也失去了权势,袁世凯看重他的威望和影响力,想请赵尔巽在他手下做事,但被赵尔巽婉拒,后来袁世凯又请赵尔巽负责编撰清史,这次赵尔巽没有拒绝,不过他还未完成清史的编纂工作,就病逝了,也是他人生的一个遗憾。
清朝末年,有句著名的话,?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句话不但揭示了大清朝的结局,而且预示了大清朝封疆大吏们的命运。
清朝的总督,是清朝地方的最高行政和军事长官。按照清制,清朝共设置有十一大总督。其中,除了漕运总督,主要负责运输江南八省的米粮至京城;河道总督,负责治理黄河、淮河,以及运河等河道之外,其他的九位总督,绝对都是地方的军政一把手,是实实在在的封疆大吏。
清朝的九大总督分别是:东三省总督、直隶总督、两江总督、两广总督、闽浙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四川总督和云贵总督。
我们下面就分别来介绍这九大总督的末世总督结局。
一、东三省总督赵尔巽
东三省是大清的龙兴之地,所以,清廷对东三省非常重视,专门设置盛京将军一职,主要由旗人担任,负责全权管理东三省的军政事务。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廷裁撤盛京将军,改由东三省总督管辖。
1911年,曾经担任过盛京将军的赵尔巽,再次回到了东北,成为了最后一位东三省总督。
赵尔巽任职期间,重用张作霖、袁金铠等人,坚决拥护清朝统治,反对共和,并对革命人士进行了残酷镇压。
1912年,民国成立后,赵尔巽虽然表示了赞成共和,还是被解除了职务,被迫隐居青岛。
此后,赵尔巽在袁世凯的拉拢下,出任清史馆馆长一职,负责编撰《清史》。直到1927年,《清史稿》编撰完成,赵尔巽也在同一年去世,享年83岁。
虽然历代正史,都遵循下一代编撰上一代的惯例,但是,编撰《清史稿》的赵尔巽,因为是清朝遗臣,并且对清朝的感情很深,所以,不免会美化清朝呀。
二、直隶总督张镇芳
直隶总督的管辖区域,在京畿重地及其附近,所以,在东三省总督设立之前,直隶总督是各大总督之首,也是最受皇帝重视的总督。
最后一任直隶总督张镇芳,的确有点?惨?。他的前任陈夔龙,因为不愿接受袁世凯的邀请出任民国政要,称病告假。
张镇芳的姐姐嫁给了袁世凯的大哥,两个人因此有了姻亲关系。于是,袁世凯就想到了自己的这位同乡加亲戚,任命张镇芳署理直隶总督。所谓署理,就是暂代的意思,还没有转正。
结果,张镇芳刚刚做了10天直隶总督,屁股还没坐热,就被袁世凯赶去了河南,做了河南都督,负责镇压豫西白朗起义,同时取缔革命党。
张镇芳因为办事不利,被袁世凯撤职。之后,张镇芳支持袁世凯称帝,又支持张勋复辟。在复辟失败之后,张镇芳被逮捕入狱。但是,张镇芳人脉甚广。经过多方通融,最后由其养子张伯驹,以他的名义捐了40万元赈灾款后,获准保外就医。他在天津待了3个月后,重获自由。
此后,张镇芳不再涉足政治,而是专心商业,先后担任了北方银行董事长、盐业银行董事长。
封疆大吏又称封疆大臣或者是封疆大员,是古代的省级官员,相当于现在的省委书记和军区司令的职位。在清朝末期,封疆大吏就是清朝的总督,是清朝的正二品大员。这些总督一般身兼数职,权利比较广泛,军政都有涉略。清朝的九大总督分别是东三省总督、直隶总督、两江总督、闽浙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陕甘总督、四川总督、云贵总督。
在这九大总督中,东三省总督成立的时间最晚,但是地位是最高的。清朝末期,最后一位东三省总督是赵而巽,清朝灭亡后,他被袁世凯派去编修清史。直隶总督地位仅次于东三省总督,是极其重要的职位。
清朝最后一位直隶总督是张镇芳。清朝灭亡后,张镇芳跟随袁世凯,帮助张勋复辟,最后被判无期徒刑。由于有财有势,托关系,远离官场从商。在清朝末期两江总督最有名的就是李鸿章和曾国藩,他们力挽狂澜,拯救国家于水火之中。清朝灭亡前,最后一任总督是张勋,就是复辟失败那位。
大清最后一位闽浙总督名叫松寿,他是唯一一个为国捐躯的总督。湖广总督,最有名气的莫过于晚清四大重之一的张之洞,武昌起义后,逃亡日本。最后卒于上海。两广总督名叫张鸣岐,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墙头草加汉奸,他支持袁世凯复辟,给日本人当汉奸,最后抑郁而终。最后一位陕甘总督名叫升允,他积极支持溥仪复辟,后来复辟无望,不久之后就去世了。最后一任四川总督名叫赵尔丰,他的哥哥就是东三省总督赵尔巽。武昌起义后,他因反动被处决。最后一位云贵总督叫李经羲。武昌起义后,跟随袁世凯。最后卒于上海。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304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