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项羽进行军事对抗的是刘邦,在战争进行到关键时刻,相持不下的时候,韩信才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说明刘邦不像史书中说的一样无能,是有真本事可以跟项羽真刀真枪的的干,还可以逼的项羽东归。韩信虽然是军事奇才的战神,但是仅限于战役指挥,却无法像刘邦项羽一样,在乱世中建立自己的军队,拥有自己的班底,挑起一杆大旗,雄霸一方争夺天下。
韩信是军事家,不是政治家,不懂帝王之术,不会权谋权术,政治低能儿。韩信打仗百战百胜,少有败迹。在很短的时间内秋风扫落叶,横扫六国,战绩辉煌。占领齐国后,私欲膨胀,听信蒯越之计,向刘邦讨封齐王,当时刘邦正与项羽对峙,力不从心,几番劝韩信助战,围攻项羽,韩信推三阻四,迟迟不动,犹豫不决。刘邦为此咬咬牙切齿,骨子里恨透了韩信,听了张良陈平劝告,违心封韩信为齐王;也埋下了杀身之祸。
韩信的能力仅在军事,其他都是弱项。反观刘邦麾下能人济济,有萧何、张良、曹参、陈平、周勃、樊哙等等各类人才,连不对付的雍齿和原来的对手英布等都能为其所用。就连项羽都有旧楚国作为根据地,还有那么多江东父老做后盾,最终以失败告终。而韩信哪里有这些。综上原因,韩信最多能赢得几场战役的胜利,最终会败在刘邦的手下。
所以,韩信只能被称作“兵神”、“军帅”,而不能成为帝王,他没有帝王的特质。如果造反的话,只可能成为下一个项羽,而已。
韩信拥兵自立反叛刘邦,也不能灭刘邦统一天下。
刘邦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参与了反抗秦朝统治的战争,他目睹了强大的秦朝走向灭亡的经过,从中吸取了经验教训。平定天下后,他延续了秦朝的官僚体制,但并没有继承严酷的秦朝法治,他是从底层一步步爬上来的草根皇帝,深知老百姓的疾苦,连年战争,人口减少。为了恢复生产,解决劳动力短缺的问题,采取了释放囚犯,军人复原,流民返乡等政策。加紧恢复社会秩序。他采用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轻徭役薄税负,让老百姓安居乐业,不在像秦朝的高压政策让老百姓感到喘不过气来。老百姓人人想安居乐业,韩信即使想拥兵自立反叛刘邦,老百姓也不愿意跟随。没有支持者也就不能取胜了。
看看当时造反的英布,他的军事能力也是很强的,一开始英布击溃荆王刘贾,楚王刘交,刘邦亲率两路大军夹击英布,英布在刘邦的围剿下彻底失败,英布在楚汉战争时期也是叱咤风云的人物,项羽对他都很忌惮,但在刘邦面前败的那么彻底,从此没有了东山再起的机会,因为刘邦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做后盾,天下大势已归大汉。其它势力已经不能阻挡大汉统一天下的步伐了。
韩信军事能力在当时是最出色的,但他政治能力一般。在天下民心已经归于大汉的情况下拥兵自立,最终也会失败。这就像康熙时期的平西王吴三桂在康熙削藩时联合耿精忠,尚可喜拥兵自立,盛极一时,但三藩看似强大但总体上还是以局部的力量对抗一个强大的大清政权,康熙派兵平叛,最终剿灭三藩,消除了大清的隐患。
我认为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个假命题,为什么呢?因为韩信根本就不可能造反,这里的不可能不是说韩信不想造反,而是他根本没机会造反!更不用说造反去灭了刘邦。
1
大家不要认为刘邦这个大汉朝的开国皇帝很弱,他能从一个小小的亭长成为一个开国皇帝,能拜当年还是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官的韩信为大将军统领全军就说明刘邦识人用人驭人的能力是非常强的。当初韩信领兵出征确实立下很多战功,手中也时常握有重兵,但他确实没有机会造反。
当初汉军平定三秦之地后,刘邦令韩信东进平定燕赵齐等地,韩信也不辱使命,灭赵降燕破齐,灭了项羽大将龙且及二十万楚军,项羽大惊。而此时刘邦被项羽围困荥阳,形势危急,于是他下令要求韩信来解围,结果韩信趁此机会要求刘邦封他为代理齐王,而刘邦不得已之下只能封他为齐王,征调他的部队去伐楚(征调这个词很重要,后面会讲到),但此时项羽也派人来劝说他反刘邦,日后与他平分天下。
2
所以如果说韩信这辈子有能力有机会灭了刘邦的话就是此时了,乍一看这时候的韩信是整个楚汉战争中最为至关重要的因素,但事实上韩信根本没得选,他当初拒绝项羽并不是完全处于对刘邦的忠诚而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迫不得已,就是这个“迫不得已”才是韩信根本无法造反的原因!
我们可以把目光回到韩信平定赵国后的那段时间,公元前204年韩信平定赵国,与此同时刘邦出成皋,有一次,他与夏侯婴进入韩信,张耳的大营,那时两人还没起床,刘邦轻而易举的拿到了统兵大印!当两人醒来后,刘邦就夺了两人的军队,命令张耳备守赵地,任命韩信为相国,收集没有调到荥阳的赵兵去攻打齐国。
这是韩信第一次被轻而易举的夺权,第二次:
3
韩信在齐地,手握三十万大军,而当时刘邦被围荥阳,虽然刘邦被迫封了韩信为齐王,但与此同时他也带走了韩信的这三十万大军!
当初张良向刘邦献计就封韩信为齐王,然后刘邦派张良去齐地封王了,除了封王张良还带来了一句话:“徵其兵击楚”,然后由灌婴“将齐军击楚”。也就是说韩信的大军被调给灌婴指挥了!
于是韩信的军权第二次被轻而易举的夺走,第三次:
公元前202年,刘邦约韩信,彭越攻击楚军,各路汉军包围楚军于垓下,最终楚军大败,项羽自刎乌江,楚汉之战结束。大战结束后刘邦还至定陶,驰入韩信军中,收夺了他的兵权,后改封韩信为楚王。
这是韩信第三次被夺军权!
所以我们可以最后来看一下,从一开始刘邦能轻而易举的进入韩信的中军大营到之后接二连三的调走韩信的大军夺走他的军权,不难发现,刘邦对韩信大军的控制力是非常强的,再细想之下,韩信几乎就是处于刘邦的掌控之中!
4
也可能当初韩信大军中的众多中高级将领都是当年跟随刘邦造反的沛县元老,虽然跟着韩信征战,但他们却是刘邦的坚定支持者,如果韩信有造反之心,我想很大可能韩信最终会成为一个光杆司令,不会有太多人响应他!
这也是当初蒯通极力劝谏韩信自立,韩信却没有答应的主要原因吧!但不管怎么说,韩信没有造反是事实,所以他的死也是很可惜。
当然了假如韩信在齐地时,他决定造反而且手下将领都愿意跟他造反的话,那么毫无疑问刘邦肯定会完蛋,但这种假设真的没有成立的可能。
如果韩信当初在刘邦羽翼未丰的时候选择拥兵自重,那么他有很大的概率会取代刘邦,毕竟韩信当时的兵力比起刘邦来只强不弱。而且韩信还是刘邦成就大业的道路上最大的助力,如果没有他,很多时候刘邦早就输得一败涂地。刘邦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他被包围的时候才会选择求助韩信。
秦国没落的时候,刘邦的势力并不算其中最强大的,因为其余国家的贵族们都有称霸的心思。而在战国时期,最厉害的莫过于战国七雄,没有秦始皇的管制,没有了秦国,这些国家都恢复了国号。就比如说项羽,他就是楚国人,还是楚国的贵族,他打着楚国的名号起义,支持他的人可不少。
而韩信的第一战就打败了章邯,拿下了关中之地。打赵国更是背水一战,以一敌十,如果不是韩信带兵,这一战输得彻底。和齐国对战的时候,韩信遇到了项羽手下的大将龙且,他用一计让龙且损兵折将,让项羽没有足够的兵力,也是因为如此项羽在垓下之战中被逼到了乌江。
此时的韩信兵力已经到达了30万,而刘邦呢?他就只有20万的兵力!这也是韩信拥兵自重的最好时机,想想他的战术,想想差别巨大的兵力,韩信赢刘邦的几率是百分八九十。可是韩信并没有这么做,理由就是刘邦对他有知遇之恩,正是这份所谓的恩情成了韩信的催命符。当刘邦意识到韩信会对他有威胁时就动手除掉了他。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303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九千九百岁&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