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奇异瑰丽的岁月,虽远远比不上盛唐的泱泱大国气象,却是以其独特的气质浸润出了无数的文词大家:
或柔婉多情如柳永、李清照,
或潇洒豪放如稼轩、东坡,
就连那征战沙场的赫赫名将岳飞,
大笔一挥也是一首器宇轩昂的《满江红》。
辞彩华章,怎可辜负?
宋代文人之精神气质,
透过这本 《苏轼传》或可领略一二,
为你讲述“千古第一文人”苏轼的旷达与深情。
01.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古人云,人生有四大幸事: 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
文人学子们寒窗苦读数十年,历尽三更灯火五更鸡,无一不渴望自己能够金榜题名、光宗耀祖。芸芸众生中能够蟾宫折桂者凤毛麟角, 可对于四川眉山的苏家来说,这份荣耀和喜悦来得格外猛烈!
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年),父亲苏洵带着两个儿子进京参加科考。苏轼才思敏捷、下笔如有神助,一篇洋洋洒洒的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一气呵成,这篇文章见解独到、析理深刻、笔力遒劲,迅速得到了当时的文坛盟主欧阳修的青睐;而且,弟弟苏辙也是毫不逊色。最终,两兄弟都顺利地一举登科。
就这样, 一代才子苏轼华丽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三苏更是名动京城。在后人所评的“唐宋八大家”中,苏家父子便占去三个,故清代张鹏翮在“三苏祠”写下这样一副对联:
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
▲“三苏祠”前厅门楹联
苏轼,是名副其实的大才子,他担得起世人千百年来的推崇和赞美,称他是“千古第一文人”毫不为过。
其文,如行云流水,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其诗,如天地奇观,“笔所未到气已吞”,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其词,豪爽狂放者有之,婉约蕴藉者有之,清秀淡逸者有之,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其字,笔章淋漓,灵趣盎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苏黄米蔡”;
其画,大胆创新,强调神韵,不拘形似,与文同并称“湖州画派”始祖。
在诗词书画文各个领域,苏轼都自成一家、独领风骚!
就连吃喝玩乐,苏轼也比他人更胜一筹。
试问,谁人不晓东坡肉呢?
“这极贱的黄州猪肉,遇到东坡大诗人,着实是三生有幸了。”
02.
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虽然广有才名,可他的仕途之路却十分坎坷,他这一生都在宦海中浮沉。《水调歌头》中那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正是对他人生的真实写照。
1
爱民如子,政绩斐然
苏轼初入仕途时做过许多年的地方官。
任杭州通判时,他实地勘察,挖沟修渠,疏通水道,使得钱塘六井终年清碧涓涓。
任密州知州时,他赈灾除蝗,除盗安良,济贫济困,百姓对他感恩戴德,称他是大救星、大恩人。
任徐州太守时,面对突如其来的涝灾,他不舍昼夜,抗洪抢险,安定民心,使洪水回归黄河故道,解了全城百姓之危。
八年的地方工作历练,使得苏轼的眼界更加开阔,思想更加深刻,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忧国忧民的士大夫形象: 无论他是朝廷重臣,还是仕途失意,凡东坡为官之处,都留下了泽及后世的非凡政绩。
2
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但是在官场上,苏轼嫉恶如仇、刚直不阿的性格并不讨喜,他对王安石新政的弊端慷慨陈词,同时也对旧党的堕落腐朽进行毫不留情的批判。苏轼对于心中底线的坚守,使他遭到了许多人的弹劾和污蔑。于是,便有了后来的“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9年),从乌台诗案中侥幸逃生的苏轼,被冠以“诽谤朝政、妖言惑众”的罪名贬谪黄州。
湖北黄州是苏轼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这里曾经的苏轼死去了,取而代之的是那个豪放旷达的苏东坡,这里的山水、流云、一草一木都被诗人幻化成了笔下的华美词章。
3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苏东坡晚年时曾这样形容自己的一生: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五年黄州、三年惠州、四年儋州是他政治生涯的最低谷,但正是在这些偏远荒蛮之地,他挥毫泼墨、纵笔驰骋,写下了一批光耀日月、传诵千古之诗词文赋,呈现出种种耐人寻味的风韵与情趣。
这份心远地偏的超然旷达,颇有几分陶渊明的影子。
想来在无数个孤寂清冷的乡村静夜,诗人独自把盏、举头望月,也曾孤独彷徨,所以才有了那“飘渺孤鸿影”、“寂寞沙洲冷”的声声叹息。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又作“谁见幽人独往来”)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但是一味的自怜自艾终非东坡本色,大醉大悟之后,他索性像陶公一般寄情山水、躬耕田园,悠然自得地做起了山野老翁。
那日,东坡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他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于是便有了那首唱响大江南北的《定风波》: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03.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王国维先生曾言: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世人也都将苏东坡视作豪放词的开山鼻祖,一首《江城子·密州出猎》写得豪气干云、狂放疏阔,令人耳目一新,强有力地打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花间词的香艳软媚之风,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后世以辛弃疾为代表的“辛派词人”便多受苏轼的词风影响。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但即使是苏轼这样的热血男儿,也有温柔多情的一面,从他为妻子王弗写的悼亡词中便可见一斑。
彼时,
她十六岁,是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
他十九岁,是意气风发的青年才俊。
二人门当户对,乃是天作之合。
婚后二人更是琴瑟和谐,伉俪情深:苏轼读书时,她陪伴左右、红袖添香;苏轼与宾客议事时,她在幕后听言、替苏轼出谋划策;苏轼在官场冲锋陷阵,她便以自己的聪慧,辅佐夫君辨人剖事。
这样情投意合、恩爱和睦的一对璧人,在那森严的礼教下显得格外难得。
然而,天公不作美,王弗在27岁时便撇下苏轼和不满七岁的儿子,撒手西去,相濡以沫十一年的贤妻忽然间与苏轼阴阳相隔,这在他的心头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痛。
十年后,苏轼在密州任知州,午夜梦回之际又见亡妻,内心积压多年的思念如决堤之河喷薄而出,他悲痛不已,提笔写下了这首哀婉凄绝的《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被后人称为是 “悼亡诗千古第一”。一代武侠宗师金庸先生也对这首词颇有感触,在《神雕侠侣》中,杨过和小龙女曾相约十六年后在绝情谷底相见,当杨过寻小龙女而不得时,口中念的正是这首词。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其间涌现出的风流人物更是数不胜数,但能像东坡这般自带“偶像魅力”的却不多。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说:“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 由此可见,东坡之名在中国几乎是无人不晓、无人不爱的。
对于孩子来说,他不仅仅是课本中出现的一个诗人、语文考试时一个得分的考点,更代表着一份宠辱不惊的豁达,一种随遇而安、潇洒自如的心境。
读东坡传、品东坡诗,常与苏子一起泛舟于赤壁、望大江东去、赏清风明月,不惧前路艰险、不畏命途多舛,这样的人生何其幸哉!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明朝公认的“明朝三大才子”,可能对比江南四大才子很多人不是特别熟悉,所以详细列举一下情况。
解缙
才华名气:明初学者、文学家,被公推为博学第一,有治国安邦之才。
家庭背景:出生在江西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据传解缙自幼便有着过人的天赋,被称为“神童”
地位:得中进士,官至明朝中央权利中心,深得朱元璋器重。
朱棣时期,成为翰林侍读学士,直接任命解缙为
《永乐大典》一书的总编辑兼总工程师兼总设计师。
人生结局:被明成祖朱棣以“无人臣礼”治罪、冻死牢中。
杨慎
才华名气:“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家喻户晓的《三国演义》的开头词《临江仙》,作者可不是罗贯中,而是杨慎。
被评为博览第一,人称"无书不读"。
家庭背景:明朝著名政治家杨廷和之子。
地位:正德年间状元,官居翰林撰修。
人生结局:跟皇帝叫板的杨廷和被罢了官,杨慎被两次动了大刑,最后充军发配云南,一去三十年,死在南疆。
徐渭,号文长,所以徐渭又称徐文长。
才华名气:自小被称神童,学富五车。自认书法第一,其实绘画冠绝。最多才的一位--诗、书、字、画、兵法样样精通。
家庭背景:出身官宦家庭,庶出,刚满百日父亲便过世,二十一岁与潘氏成婚,入赘潘家。
地位:一生都没得到一官半职,科举屡试不第,后无奈中年做了师爷。
人生结局:胡总督器重他,但不想胡总督却是首辅严嵩的人,严嵩倒台后,一起吃了“锅烙”。主人下狱后,徐文长怕株连到自己, 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选择自杀结束自己生命,但几次自杀未遂,最后精神失常,贫病而逝。
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文征明、祝枝山和徐祯卿就不用再细说了。唐寅以诗文画工为绝,祝枝山善行文书法为妙,文征明诗文书画"四绝"皆通,徐祯卿则以诗文称雄。
文征明
一生写过大约526篇诗文,是一位高产文人。并且创造出了"细柳间藏猛虎"一般大气而文雅的"文氏书法",成为"吴门书法"的代表人物。文征明善画山水、花竹、人物,以山水为"绝"。
唐伯虎
书法超尘脱俗、别具一格,他同样抛弃了朝廷规定的"标准书法"。2013年在佳士得拍卖会上,唐伯虎《庐山观瀑图》拍出了36亿人民币的天价。【辟谣:无此记录,只是谋取暴力的假新闻,唐伯虎的作品最多拍出7000多万】
祝枝山一生共写下138篇诗文,流传并不广泛,在四大才子中他的诗词造诣也不如文征明和唐伯虎深厚。
徐祯卿书法造诣不如祝枝山深,绘画造诣不如唐伯虎绝,文化学识不如文征明广,但文学成就却不是其他三人能及,《明诗别裁集》(清沈德潜编选),录徐祯卿诗达23首之多,文征明只有2首收录。
三大才子PK四大才子
地位上来比较,肯定三大才子胜1分
才华名气上来比较,各有千秋,众说纷纭,平
仅代表个人观点。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 明朝三大才子,其文学造诣、当时的地位,都要甩江南四大才子几十条街。 这就好比,你问梅西、C罗、阿扎尔和四位中国球员谁足球水平高,席琳迪温、勃勃迪伦、阿黛尔和中国台湾地区的F4谁在音乐史上地位高,完全不是一个等量级的。
人物简要介绍
解缙 , 明朝才子中排名第三 ,是《永乐大典》的总编纂。《永乐大典》是明成祖朱棣的野心的充分体现,他要修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书籍,集古今读书之大成,超过历朝历代。为此,就必须选出一个学识、能力等各方面能力压其它读书人,让其心服口服。最终,他选择了解缙。而事实证明,解缙正是那个最合适的人选,其文章、学识确实让人无可挑剔。
杨慎 ,明朝首辅杨廷和之子, 其在明朝才子中可排第二 。其水平之高,我们用一件事就可以看出。有一年,杨廷和主持科举考试,按照惯例,为了避嫌,其儿子及家人都不能参加考试,否则一旦考中大家就会议论纷纷,抱怨不公平。但奇怪的是,杨慎就偏偏在当年参加考试,而且考了第一名,却没有一个人说什么。似乎,大家已经默认,以杨慎的水平,考第一名是理所应当的……后来,因为党争,杨慎被流放四川,从此修养身性,一改往日恃才傲物作风,专心研究学问,名声大震。著名的《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词的作者就是杨慎。
徐渭,明朝才子第一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文武双全,文章、诗、书、画无所不通,无所不精,可以和唐朝王维媲美。他是青藤画派的鼻祖,后来的书画大师齐白石对徐渭佩服之极,曾对众人说:恨不能早生三百年,做一个为徐渭磨墨的书童。郑板桥也有一方印章,写到:青藤门下走狗。要知道,徐渭可是自认为:书法第一,诗第二,文章第三,画第四。然而,仅仅靠画画,已经折服众人了。此外,他还是胡宗宪平定东南倭寇的军师兼总参谋。
(★徐渭·树下休憩图)
江南四大才子,其实应该叫吴中四大才子,包括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其中,唐伯虎以画出名,祝枝山、文征明以字出名,而徐祯卿以诗出名。
人物全方位对比
1.从才华大小比
徐渭、杨慎、解缙, 都是文、诗、书、画四绝的人,可谓跨学科的大学问家 。徐渭是样样精通,杨慎、解缙画以文章和诗出名,书、画相对稍差,但要注意,这只是相对自己最擅长的稍差而已。和其他人比,他们认为最差的画都可以丢出来甩别人好几条街。
唐伯虎等四人, 文章、诗、书、画,只是主攻其中一项,且造诣一般 。如果说勉强可比的话,也只有徐祯卿的诗勉强可与三位大神一比。
2.从当时的 社会 地位来看
解缙是永乐大典总编纂,大学士,朝廷重臣,一度很得朱棣信任。杨慎是名门之后,因干预朝政失败而入蜀地,后刻苦钻研,实地考察,学问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徐渭则文武双全,帮助胡宗宪出谋划策,为平定东南倭寇立下了汗马功劳。此外,其文学造诣已公认当时无双。总结一下,他们都是身在朝廷中枢,做出过显赫成绩的文人。
相比之下,唐伯虎等四大才子,多是官场的失意潦倒之辈,未曾通过文章等证明自己的价值。他们的名声,更多是民间趣闻野史流传,当时的文坛、画坛对他们的成绩并不以为然(徐祯卿除外)。
总结: 明朝三大才子,与所谓的江南四大才子,无论是文学造诣,还是对当时的影响,都完全不是一个重量级的。在文章、写诗、书法、画画等方面,明朝三大才子完胜。在对当时 社会 影响当面。也完胜。江南四大才子,之所以现在有偌大名气,主要还是因为周星驰的《唐伯虎点秋香》等改编影视剧的影响,对比我们微微一笑就好了,不能把戏说当正史。
关于这个问题,我认为江南四大才子与明朝三大才子完全不是一个等量级上的。我们之所以了解江南四大才子,主要是来自于当年周星驰的电影《唐伯虎点秋香》。留给人一种好厉害的感觉。然而实际上,明朝三大才子才是才子界中的顶级选手。
明朝三大才子
明朝三大才子指的是解缙、杨慎及徐渭三人。
首先是解缙, 解缙以博学著称,主持编纂了《永乐大典》,总裁《太祖实录》、《古今列女传》。《永乐大典》是当时最全面的百科全书,其内容除了儒家学说之典籍,还有天文地理、释藏道经、园艺、戏曲等方面,其内容包含之广是中国 历史 上绝无仅有的。由此可见解缙之博学。抛开这些令人目眩神秘的东西,其个人文学成就还有一箩筐。于书法一道,解大才子书法为当时第一人。解大才子的草书开晚明狂草先河。朱棣对他的评价是: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少解缙。
其次是杨慎, 说起来这位仁兄优点惨,自己状元出身,还有个当首辅的老爹,却因为大礼仪之争流放云南三十多年,最终克死异乡。不过也正是因为这段经历,才有了博览第一的称号。毕竟,每天呆在山旮旯里,似乎不看书也没有别的事情可做。对于才子们来说,看了书干嘛?当然是写书了。这位老兄著述多到100余种,包含经学、文学、史地、诗词等。不可谓不高产。
最后就是徐渭了、 这位可是最多才多艺的一位了,文学、书画、戏曲、军事无一不精。每一项都取得了少见的成就。是我心中的明朝第一才子。在军事上,他是当时东南抗倭总督胡宗宪的首席幕僚,除徐海、捉汪直都是处于他的定计。可以说,没有他的出谋划策,就没有胡宗宪的东南抗倭成功。徐渭自称书第一,诗次之,文次之,画又次之。这位大才子自认为最不用心的书画一途,却有点让人颠倒三观的意思。清代大画家郑板桥、齐白石老先生看了他的画,都自称“青藤(徐渭的号)门下走狗”。其才气可见一般。
江南四大才子
江南四大才子又称为吴中四才子,指的是即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四人。他们都是苏州人,且是好友关系。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三位以书画著称,独徐祯卿以诗歌闻名。这四位都有不少作品流传于世。
来个小小的对比
第一、从头衔上来说, 虽然说从头衔来考量一个人的成就会让人觉得肤浅,但是他还是存在实际意义的。明朝三大才子是纵贯整个明朝200多年 历史 选出来的最顶级的三位才子,这是后人对于他们在文坛所取得成就的一种认可,同时他们流传于世的作品之多,影响之深远是远远超出其他人的。
相对于江南四大才子,其实他们是具有一定地域性的。四人处在同一时期,又是同一地方的人。如果说冠绝于人的话,那也只是比同时期同地域的人要强,如果与同时期其他地域才子相比,不见得有优势。
第二、从文学成就上来讲, 明朝三大才子中,解缙的代表为《永乐大典》,这部大典就其有史以来最全百科全书即可说明其成就。杨慎的《临江仙》中“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道出多少人的记忆。徐渭,画作开创“青藤画派”,书法开启和引领了晚明“尚态”书风。这些都只是三位才子成就中最具代表的部分,其他的也是评价非常高。
江南四大才子基本是每人主攻一门学问,且没有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作品。从文学成就上来说相差还是非常大的。
大山结束语
对于才子而言,文学成就是第一位的,在这一个方面中江南四大才子与明朝三大才子确实没有可比性,更何况三大才子中还有徐渭这么一个怪胎,他能够在文学之余在军事及戏曲领域取得成就。让人不得不感叹他们的才华。
谈一谈个人看法,如有不妥之处,请多包涵。
这个问题中,从字面上看是让明代三大才子组队,去比明代江南的四大才子,是团体比赛。
我认为,明代三大才子队整体实力远远高于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基本可以说,没有可比性。
其一:明代三大才子谢缙、杨慎、徐渭三位大才各有千秋,也各有极为厉害的一面。
谢缙,洪武年间中进士,官至内阁首辅,相当于宰相,主持编撰《永乐大典》,公认明代“博学第一”,你说厉害不厉害。可惜下场太惨,在召狱中冻死。
杨慎,更了不起,居然中了状元,因为他爹是杨廷和,爹是朝廷首辅,儿子中状元,居然没人说他暗箱操作,因为在当时,他的才华已经是公认的了,他不中状元才奇怪。明代公认“博览第一”,后被嘉靖皇帝贬到边疆开荒。留下那首千古之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善终。
徐渭,诗、书、画、兵法都很厉害,齐白石和郑板桥都说“愿为青藤门下走狗”,也就是徐渭的走狗,可见徐渭艺术造诣之高。他曾辅佐胡宗宪平定东南倭寇之患,东南第一军师,曾经教导过李成梁的儿子李如松,李如松在朝鲜把丰臣秀吉打的晕头转向,你说厉不厉害。可惜结局也不好,在困病中孤独死去。
其二,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这四位都很有才华,诗书画也都有很高的造诣,尤其是唐伯虎,得益于现在的影视作品,使他的名气最大,也被演义的如神一般。流传于世的作品呢,也都是十分珍贵且价值极高。但他们多混迹于民间,靠诗词书画立身,类似于今天的影视明星,很有名气,艺术贡献很大,但 社会 贡献并不是很大。
总的来说,明代三大才子都层当过政府高级官员(徐渭是吏),都有较大的 社会 贡献,都有很高的 社会 地位和 历史 地位,都是公认的才华和事迹,他们所在的高度不是江南四大才子可以相比的,差着境界呢。所以,三大才子地位之高毫无疑问,江南四大才子还是不上场比试的好,因为不是一个重量级的选手。
没法这么作比较吧~所谓江南四大才子,唐寅、祝枝山等四人,主要成就是在书画艺术领域,他们代表明代江南的极致生活美学。至于前面三位才子,解缙和杨慎都曾是高居庙堂之上的文官领袖,若论才气,他们的才华主要是文学领域,杨慎是个奇人,光是这首《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已经牛叉到不行了。至于徐渭,是个天才,书画双绝,也立志有为于家国,可惜在胡宗宪死后精神失常,最后变成了天才+疯子,结局凄凉。
各有千秋,侧重点不一样!
解缙主编《永乐大典》。擅长书画的人 历史 上有的很多,《永乐大典》这种级别的百科全书整个世界 历史 上也没几次,所以我觉得解缙三人高于唐伯虎四人的水平。
沙雕啊,三大才子是大明王朝几百年的才出的顶级人才,四大才子只是江南的,带有地域性,与全国性没法比。
各自有各自擅长的领域 古人统称才子 放到今天是不同领域的专家 或者是跨行业领军人 或者是斜杠青年 哈哈哈哈 四大才子主要以书画见长 杨升庵主要是学问和文词 当然升庵说话爱夸张 为清人诟病 一方面是清人考据比较严谨 一方面还是能看出清人比明人死板 升庵是比较奔放那类人 解、徐二人 看楼上都说得好详细了
论文~解缙、杨慎、徐渭们高;论艺~四才子高,大致是这样
历史上的才女有很多,有远嫁匈奴的千古第一琴女蔡文姬,有再嫁私奔爱人的卓文君,有续写《汉书》的班昭,还有叱咤官场的上官婉儿,还有富有咏絮之才的谢道韫。到了近代,也有挥笔成章的张爱玲、萧红等。可唯独只有李清照担当得起“千古第一才女”的名号,这是为何呢?
第一、她的倾世才华无出其右
李清照的才华毋庸置疑,她流传下来的千古名篇有很多,而相比之下,蔡文姬、卓文君等流传下来的诗词名篇却很少,我们对她们印象比较深刻的,也就只是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或者是卓文君的《白头吟》。
而李清照的名篇,传唱度要比她们广得多。有“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无奈;有“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憔悴;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苦;更有“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的豪气。这些名句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她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甚至成了小说名,被改编成了电视剧,影响力可见一斑。
做个简单的对比,我们大家应该都知道“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但是估计少有人知道这句诗是出自卓文君的《白头吟》吧。而相比谢道韫,或许我们也只知道那句“未若柳絮因风起。”其他更多的,我们知道的也是寥寥无几。
而与近代张爱玲、萧红作对比,张爱玲的小说艺术毋庸置疑甚是高妙,可是却也走不出局限,她的小说与李清照的词作相比涉猎不够广泛,并且她的小说从民国传到今天,波及范围和影响力也是比不上李清照从宋朝流传至今的诗词。而萧红因为生病而早逝,留下来的作品较少,也是一大遗憾,她的名气也自是比不上李清照。
同时,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爱好收集古文物,在收集的同时,两人还合作《金石录》,是中国最早的金石目录和研究专著之一,评论独具卓识,对中国古文物的研究活动起着强烈的推动作用。李清照个人所做的《金石录后序》更是成为历代史学家们考究的对象。
其他才女著作的普及度较狭隘,而李清照诗词的普及度更广,并且她对中国古文物的研究有着杰出贡献,这便是她的风头能盖过其他才女的最大原因。
第二、她的浪漫爱情旷古绝今
李清照和其他才女相比有着不错的姻缘,她与丈夫赵明诚情谊相投又是一见钟情,在当时更是一段才子配佳人的传奇佳话。婚后的李清照更是因为有了爱情的滋养,写出了更多的千古名篇,最著名的当然是那首《一剪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她与丈夫的感情久久萦绕于她的心上,刚从眉间消散,却又涌上心头,这样的爱情怎能不令人向往?
相比之下,其他才女的感情就要显得坎坷。蔡文姬结了三次婚,虽然三次婚姻也似乎都充满了传奇色彩,但仔细咀嚼,不难发现,蔡文姬每次出嫁几乎都是身不由己迫不得已,她没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当然弱过李清照许多。
卓文君能够不惧世俗,与司马相如私奔,放到现代社会,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可是在当时却是一段“耻事”,因此,在以前的年代,卓文君或许会因为这个原因,而被李清照所比下去。
放到近代,张爱玲的恋人胡兰成是出了名的风流浪子,或许也有读者会“厌屋及乌”而不太喜欢和胡兰成曾经有过一段恋情的张爱玲吧。他们之间的故事,自是没有赵明诚与李清照般充满了浪漫色彩更令人向往。
李清照与赵明诚的一段令世人传唱的爱情佳话,也是她名气盖过其他才女的一个原因。
第三、她的爱国热情令人敬佩
李清照虽然只是一个婉约词人,可是她也有着与豪迈词人一样的豪情壮志。她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既强烈讽刺了面对金人进攻无所作为的宋朝政府,也无比强烈的激励当时的有识之士奋起反抗。那首《渔家傲》“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古往今来一直激励着世人勇往直前。
她虽然只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可是她的词中却透露出一种巾帼不让须眉的豪迈气势!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李清照虽不能亲身实践,可是她的精神心灵却无不流露出“侠之大者”的庄严气势!
相比之下,卓文君、谢道韫等极少探出闺阁的才女,在为国为民这一层面上,着实已经输给了李清照太多太多。而上官婉儿,她是武则天的重臣,有着“巾帼宰相”的美誉,在爱国、为国这一层面上虽是高于李清照一等,可是在前面提到的诗词传唱度中,她已经不如李清照许多了,所以即使有着宰相官职的弥补,她的才气,依然掩盖不住李清照。
李清照,她不只是一个热爱诗词、贪图儿女情长的小家碧玉形象,更是有着远大抱负与理想的巾帼英雄,这一点又让她的人格魅力升华了一个档次。
第四、她的休夫举动惊撼世人
在赵明诚逝世后,为了在战火中保护与赵明诚一起收藏的文物,李清照顾全大局,下定决心再嫁他人,此人叫做张汝舟,可是婚后,李清照才发现,张汝舟原来想要的只是自己手里的文物,这些文物是李清照与心爱之人一起收藏的,她宁愿死也不愿将文物交给张汝舟。为了得到这些价值连城的文物,张汝舟甚至对李清照施加虐待。
而李清照在面对一个不爱自己甚至虐待自己的男人之时,她能够毅然决然的站出来,留下一纸休书状告官府。在宋朝,女子有如此跨越礼法的行为,自是免不了牢狱之灾,可是李清照不怕,她就是敢于抛弃世俗理念,打破常规在别人不敢下笔的地方痛下笔墨。
李清照休掉了自己的丈夫这种摒弃男尊女卑观念的精神,放到现代为她担当“千古第一才女”名号加分不少。
做个对比,班昭,为兄长班固续写《汉书》,这是非常值得令人敬佩的一件大事,可是班昭自己曾著有《女诫》。里面不断宣扬着男尊女卑的观念,提倡“三从之道”和“四德之仪”。
在古代宋明理学开始对女性行为严加规范的那段时间,班昭的《女诫》是非常迎合时代潮流的,可是放到现在,却少不了让人嗤之以鼻。男女是否平等,这是评判一个社会是否步入现代化的最重要准则,而班昭的《女诫》却极力宣扬女性应当保持卑微地位,勤勤恳恳侍奉丈夫、公婆。
这样的理念放到现在,谁会接受呢?如果让你选择,你是会选择倡导男女平等的李清照,还是宣扬男尊女卑的班昭呢?
同时,李清照的休夫举动,不仅在现在大受赞叹,在当时也是俘获了众多百姓对她的敬仰。李清照休夫后被判牢狱之灾,而沿街百姓因为佩服她的举动,纷纷向官府为李清照求情,官府拗不过众多百姓的请求,特意为李清照减刑。从这一点也能看出李清照在当时的影响力。
为男女平等社会的建立贡献一份力,这也是李清照力压群芳的一大原因。
总结
李清照“千古第一才女”的名号,当然不止局限于一个简单的“才”字,她的人生不仅有诗情画意,更有着浓浓的爱国之思,同时她的骨子里时时刻刻透露着对男尊女卑社会的强烈抨击,而那段令人神往的倾城之恋,也为她加分不少。如此种种相加在一起,便诞生了“千古第一才女”!
我们要学习赵一曼崇高的名族气节,和对共产主义事业忠贞不渝的革命精神,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民族解放献出最宝贵的生命,表现了中华女儿的英雄气慨和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她的伟大的英雄形象和光辉业绩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坚毅不拔开拓前进,为全人类的解放奋斗不息奋斗。
赵一曼(1905年-1936年8月2日),字淑宁原名李坤泰,四川省宜宾市白花镇白花场村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抗日烈士。曾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于黄埔军校六期,曾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率军民与日寇浴血奋战在白山黑水之间。
1935年11月在与日军作战中,赵一曼为掩护部队撤退腿部负伤后在昏迷中被俘。日军为了从赵一曼口中获取到有价值的情报,找了一名军医对其腿伤进行了简单治疗后,连夜对其进行了审讯。在狱中,日本人动用酷刑,她没有吐露任何信息。
赵一曼忍着伤痛怒斥日军侵略中国以来的各种的罪行,日军见赵一曼不肯屈服,使用马鞭狠戳其腿部伤口,身负重伤的赵一曼表现出了一个中国人保卫民族的决心,痛得几次昏了过去,仍坚贞不屈,没说出一字有关抗联的情况。她说;我的目的,我的主义,我的信念,就是反满抗日。
扩展资料
新中国成立后赵一曼的名字传遍全国,她的事迹被拍成电影,她的光辉形象也将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哈尔滨人民把她战斗过的一条主要街道“山街”改名为一曼大街,在她遭受非刑的地方,建成了一座革命烈士纪念馆,以志永久纪念。
赵一曼在慷慨就义之时,留下了对儿子的期盼;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303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