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下都营建之由
公元前11世纪中叶,武王灭商,建立了周王朝。周朝建立之初,以周公为代表的统治集团,为维护国家政权,全力推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燕即为召公奭的封国,因召公要辅佐周王打理朝政,故由其子就任封国,最初定都于晏都,后迁于蓟(今北京西南琉璃河一带),此即为后世所称的燕上都。
而当时燕国政权不断受到戎狄的威胁,中山国也不时侵扰,为摆脱困境,燕国于是在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间的地带筑城屯兵以御强敌,此即为燕下都的前身。
燕下都历史之谜
“黄金台”之谜
重温燕国的辉煌历史,燕国最为显赫的君主燕昭王与成就了其英名的“黄金台”,最为引人瞩目。诗仙李白曾描述“黄金台”的盛况:“燕昭延郭隗,遂筑黄金台,剧辛方赵至,邹衍复齐来……”
鲍照《放歌行》:“岂伊白碧赐,将起黄金台。”元代《南城咏古》诗十六首:“落日燕城下,高台草树秋。千金何足惜,一士固难求……”除了文学描述外,史籍中也有零星记载,《战国策·赵策》和《史记》分别记载:“(燕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改筑宫而师之。”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历史记载都讲述了燕昭王为了振兴燕国,采纳郭隗的建议,拜郭隗为师,听郭隗讲“千金买马骨”的故事,并为其修筑了一座崇台,经常来此受业,在崇台上置千金,广招天下贤士。因此,“黄金台”就成为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之所。成语“请自隗始”即来源于此。这段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千古佳话,世代传诵。
寻找“黄金台”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由于没有考古上的佐证,众说纷纭,一说是定兴陈村的“金台陈村”,一说是燕下都内的“张公台”,一说武阳城就是黄金台,称为“大金台”,一说是满城县东10公里处的“金台”。还有学者直言“黄金台”不应在燕下都一带而应在燕上都蓟。
如此多的“金台”着实令人迷惑。实际上,如果我们不拘泥于寻找“黄金台”的具体位置,换一种思路或许其就不成为谜了。“黄金台”是因燕昭王礼贤下士,不拘一格招人才的德政而名扬天下,这种美德为历代所赞誉和传诵,文人墨客难免附会演绎,故而会出现诸多的“金台”,但它们都是“礼贤下士”美德的载体,寄托着人们的美好希望。其实,最初的“黄金台”已无从考证了。
“荆轲壮别地”之谜
“太子丹送荆轲出国门,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荆轲作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高渐离击筑,宋意和之。荆轲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荆轲于是升车而去,终已不顾。”这就是《战国策·燕策》为我们记录下的荆轲易水壮别的一幕,也定格了这位侠士所铸就的燕赵慷慨悲歌的精神。
萧寒易水古今流,荆轲壮别知何处?考古学者对此也多莫衷一是。北魏学者在记载故临易城(今易县)风物时称,“荆轲送别之地疑于此也”;而唐代史家在《史记正义》解,燕太子丹送别荆轲之地,“在幽州归义县界”(即今燕下都城北);也有学者称,相传在南易水之阴有一个荆轲壮别之地;还有学者认为是《战国策》中记载的“祖泽”,而“祖泽”位于今安新、容城、雄县一带。西晋文豪左思在《魏都赋》中描写的白洋淀一带,与“祖泽”的古地理环境相近。文献记载粗略,使得“荆轲壮别地”成为谜团。其实,“荆轲壮别地”在何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种矢志不渝、坚定意志、独立自存的侠士之气,那种将生死置之度外,成就有价值生命的“慷慨悲歌”,铸就了燕赵儿女之魂,使燕赵文化的独特气质为天下志士所仰慕。
走过了两千余年的燕下都,经过岁月的淘洗,风雨的剥蚀,只是褪去了昔日繁华,然而其古朴雄伟的古城墙,气势恢弘的古台基,依旧巍然伫立在易水之畔,任时光流逝,静静地诉说着往日的威严和曾经的辉煌……
来源:亚洲考古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277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