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新书丨陈来;高海波主编《刘宗周与明清儒学》

上海儒学 2023-09-21 14:18:28

刘宗周,字起东,号念台,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着名思想家,学者尊称为“蕺山先生”。他吸收了理学、气学的因素,建立了一个以慎独、诚意为宗旨的心学体系,对阳明后学的流弊进行了修正,对宋明理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批判总结。

陈来、高海波 /主编

内容简介

刘宗周是宋明理学的殿军,明亡后绝食二十三日而死。20世纪,在新儒家的提倡下,中国学界掀起了刘宗周思想研究的热潮,后来逐渐影响到海外,使刘宗周研究得到了极大推进。本书集中了三十余位刘宗周与明清儒学研究专家的论文,内容涵盖中晚明的阳明学、刘宗周思想、蕺山学派思想、明清思想等多个专题。其中,既有思想义理的分析,又有经典文献搜集整理,也有整体的学派研究及纵贯的思想史研究,代表了目前刘宗周研究的最新成果。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作者简介

陈来,1952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温州,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当代着名哲学家、哲学史家,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宋元明清理学和现代儒家哲学。

高海波,1976年生于江苏连云港,北京大学哲学博士,清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中华朱子学会秘书长,《中国哲学史》杂志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宋明理学和现代儒家哲学。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目录

一、刘宗周研究

1.气与刘蕺山对明代哲学的总结/张学智

2.《人谱》与李叔同的皈依律宗/何俊

3.恽日初思想及其背景/钟彩钧

4.刘宗周“静气如山”的气象及证成/张昭炜

5.刘蕺山之情论/杨少涵

6.刘蕺山论敬的变化与发展/李慧琪

7.从“理一分殊”“万物一体”到“一统于万”

——刘蕺山融汇朱、王的本体论探析/雷静

8.刘宗周与《阳明传信录》/高海波

9.刘宗周对王阳明思想的“误读”

——以《阳明传信录》按语为例/张慕良

10.刘宗周的《大学》诠释方法/王涵青

11.刘宗周哲学的理气观及与其心性论的关系/朱雷

12.“主静立人极”断章取义源流考论/翟奎凤

13.阳明心学的气学进路

——兼论气学家刘宗周、黄宗羲及其意义/陈畅

14.悔•治悔•无悔

——从儒家视角论道德悔过的意义与困境/王硕

二、蕺山学派研究

1.论蕺山学派刘宗周师弟子的人格气象/张瑞涛

2.《宋元学案》的编撰与濂溪学的新诠

——从刘宗周到黄宗羲、黄百家父子/ 张天杰

3.后刘宗周到后南雷时期之知识社群:以刘宗周证人会复举为考察/孙中曾

4.天理人欲之辨与陈确(1604—1677)的国家意识/解扬

三、明清儒学研究

1.湛若水道德哲学中的情感之维/王文娟

2.王阳明龙场悟道的“来龙”与“去脉”略诠/程海霞

3.明儒王道与湛若水的交往与论学/刘勇

4.“原日身体”与身的形上化

——罗汝芳身心之学的现象学诠释/刘增光

5.高攀龙的主静工夫

——以静坐法为中心/李卓

6.清代思想的异调:王船山政治哲学再探/谷继明

7.王船山人性论思想中的“情”与“欲”/曾美珠

8.清初福建朱子学者对于王学心性论的几种批评/方遥

9.探析朝鲜前期心学的展开特点/高在锡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精彩片段节选#

《人谱》与李叔同的皈依律宗

在刘宗周看来,做人就是要成为人,并予以证明,“学以学为人,则必证其所以为人”;而要证明自己成为人,“证其所以为心而已”,因为“夫人心有独体焉,即天命之性,而率性之道所从出也”。人的主体性源自自身,能否见证到做成人,说到底,是自我的认定。只是,人心这个独体很细微,很难体会与把握,只有在独处时才足以下工夫,因为“止有一真无妄在不睹不闻之地,无所容吾自欺也,吾亦与之毋自欺而已”。这个容不得自欺,也不必自欺的心的一真无妄,刘宗周称之为“诚”。什么是诚?作为主体精神的状态,刘宗周引程颐的反向界定:“无妄之谓诚。”并进一步申明:

诚尚在无妄之后。诚与伪对,妄乃生伪也。妄无面目,只一点浮气所中,如履霜之象,微乎微乎。妄根所中曰“惑”,为利、为名、为生死;其粗者,为酒、色、财、气。

由此可知,妄便放肆,而无妄便是敬,就是认真。刘宗周更干脆断言:“敬肆之分,人禽之辨也。”丰子恺讲弘一修习所呈现的“理”,就是“做人认真至极”,换作刘宗周的理学术语,便是无妄、便是至诚无伪。

文/何俊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气与刘蕺山对明代哲学的总结

蕺山是明代最后一位大儒,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明代后期的社会动荡中度过,朝内党争、北方农民暴动,各种重大社会矛盾盘根错节,这些都以曲折的方式反映在明末的学术思想中。蕺山面对的学术潮流,一为阳明学席卷天下,其弟子中,泰州学派之“猖狂者参之以情识而一是皆良”,龙溪四无说之“超洁者荡之以玄虚而夷良于贼”,是蕺山之学着重针对、思欲救治的主要弊病。

而陶石篑、石梁兄弟所讲的佛教诸论对儒家之学的背离,是蕺山把“证人”作为为学目的之直接原因。从更广阔的学术背景看,蕺山沿东林之波,欲将朱子阳明两派学术统会为一,既保留朱子学以气为万物本原,一切立基于气之上的理性、实证色彩,又要保留阳明学以心为一切思想观念之首出、之统贯的优点,将阳明学突出的价值品格灌注于朱子学的重知系统,开出一有价值统领,有实证基础,同时重实地修养、重士人气节的新学说。蕺山之子刘汋对乃父的这一统会意向以及实际作出的贡献有清楚的说明:

“先儒言道分析者,至先生(按指蕺山)悉统而一之。先儒心与性对,先生曰‘性者心之性’;性与情对,先生曰‘情者性之情’;心统性情,先生曰‘心之性情’;分人欲为人心、道心,先生曰‘心只有人心,道心者人心之所以为心’;分性为气质、义理,先生曰‘性只有气质,义理者气质之所以为性’;未发为静、已发为动,先生曰‘存发只是一机,动静只是一理’。推之存心、致知,闻见、德性之知,莫不归之于一。然约言之,则曰‘心之所以为心’也。又就中指出本体、功夫合并处,曰诚意。意根最微,诚体本天,此处着不得丝毫人力,唯有谨凛一法, 乃得还其本位,所谓‘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此慎独之说也。先生曰:‘诚无为,敬则所以诚之’是也。……先生即诚言敬,而敬不失之把捉;本意言心,而心不失之玄虚。致此之谓致知,格此之谓格物;正心以上则举而措之。盖一诚意而天下之能事毕矣。”

此中对蕺山以诚意为枢纽统贯理学主要宗旨的意思说得甚为明晰。蕺山此一统贯对此后的儒学发展所关甚重,清以后的理学发展也大体遵循蕺山奠定之方向,除极少数杰出者如黄宗羲、王船山、顾炎武之外,就规模之阔大、思辨之精微、境界之高迈、形上思考之深切说,未有能超越蕺山者。他的弟子黄宗羲也以他的思想龟鉴整个明代理学。从这个意义上说,蕺山是明代儒学的总结者,也是整个中国古典形态的哲学的终结者,在中国儒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文/张学智 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

轮值主编丨张志宏

图文编辑丨宋金明 付尚春

*上海儒学推文均源自期刊杂志,不代表上海儒学的观点和立场。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271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