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李世民派此人出使天竺,此人却借兵灭了天竺,李世民的反应亮了

屎记 2023-09-21 14:16:02

玄奘西游印度时,与中天竺戒曰王相谈甚欢,玄奘向戒曰王讲述大唐往事:隋末风烟,瓦岗英雄,贞观之治,凌烟阁功臣……引得戒曰王兴起,即派使者出访大唐,大唐亦遣使回访。公元647年,唐朝第二次派王玄策回访印度,结果发生意外。

王玄策还未到达印度,印度国已发生兵变。其时戒曰王己死,丞相阿罗那顺篡位,王玄策途中遭遇阿罗那顺伏击,所带财宝被夺,三十人众悉数被俘。王玄策乘阿罗那顺守军不备,与副手蒋师仁越狱逃走。

巨大的耻辱感撕扯着王玄策的心,他要报仇!但是,没脸回长安搬兵了。于是,王玄策北行入藏,找到吐蕃王松赞干布,借得精兵1200人;又到吐蕃的属国尼泊尔,借兵7000。随后,挥师再入印度,与阿罗那顺交锋,兵力五倍于王玄策的阿罗那顺却不堪一击,一路向东逃窜,直逃至东天竺。王玄策一路追赶,短短一个多月,攻灭中天竺,臣服东天竺,缴获财物、牛羊无数;最后,俘虏阿罗那顺全家,押解回长安,交给李世民处置。

这便是历史上着名的“一人灭一国”事件,千百年来被当作"神话"到处传扬。

虽隔着千年,我们仿佛看到阿罗那顺哀怨痛悔的眼神,看到王玄策威风八面的神彩。

然而,"一人灭一国"的神话,并非王玄策一人能创造的,它是大唐威慑力的直接体现,它证明了一点:唐朝的强大,已到了令人胆寒的地步。

首先,西南诸国,无不敬畏唐朝:

王玄策成功的第一步,是到吐蕃和尼泊尔借兵,两国不敢不借!

要知道,吐蕃王松赞干布并非善类,他曾于638年进犯大唐边境,挑战大唐权威。大唐派侯君集迎战,结果,侯君集还未赶到,前锋牛进达便大败松赞干布,松赞干布震惊,于是遣使谢罪,臣服于唐。现在,看到唐朝有事相求,松赞干布大献殷勤,不仅借了本国的兵,还帮王玄策到尼泊尔借兵。

其次,南亚各国,更不敢得罪唐朝:

王玄策成功的第二步,是他在攻打中天竺时,中天竺众多兄弟邻国,眼看着阿罗那顺灭亡,谁也不敢帮忙。

其实,仼何一国从背后袭击王玄策,王玄策想哭都哭不出来,哪会有机会赢?可是,谁敢得罪唐朝呢?

英雄凯旋。

公元648年5月,王玄策率众回国。出人意料的是,李世民并设有出城迎接,想象中长安百姓夹道欢迎的盛况也没有出现。李世民在朝堂之上听取了王玄策的汇报,然后封王玄策为朝散大夫。

朝散大夫是个什么官,从五品下而已,相当于现在副厅级,可见,李世民并没有把王玄策的“一人灭一国”当回事。

为什么?

读一读李世民平时的讲话,或可明白。

李世民曾说:“今中国强,戎狄弱,以我徒兵一千,可击胡骑数万。”听听,平常唐军是“一千可击数万”,这次王玄策是一万对4万,差得远了。

李世民还说:

翻译出来,有两层意思:

第一,我大唐兵力之强,天下皆知。不管你是匈奴,突厥,还是高昌,土谷浑;也不管你躲在高山,还是隐身大漠,兵锋所至,无不降伏,收拾起来就像弯腰拾草一样的容易。

第二,我大唐并不穷兵黩武,而是效法尧舜,以德服人,要让世界各国都从心底佩服大唐,诚心诚意的归顺大唐; 也即天下归心,一心向唐也。

看出来没有,炫耀武力不是重点,以德服人,天下归心才是重点。

换句话说,李世民不需要王玄策"一人灭一国"来证明唐朝的伟大。唐初大杀四方,征服四夷的战争早就证明了这一点。现在他更需要的,乃是以道德,文化,外交之类软实力征服世界,使天下归心。王玄策借用大唐的无形资产,灭了中天竺,壮则壮矣,难免给人以穷兵黩武的武夫印象。

这,便是李世民的格局,大唐的格局!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271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