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历史上在杭州的徽商及相关统计大全

街口镇 2023-09-21 13:57:47

明清时期,徽商雄踞中国数百年,除盐业外,典当、茶叶、木材、文房、漆行、食号等都遍地开花,创造了“无徽不成镇”的神话!

杭州因为离徽州近,且商业发达,成为了徽商竞相角力的主要城市!再说,在没有马路的古代,徽商坐上船儿,沿着新安江而下,到达杭州也最为惬意!

那么有多少徽商在杭州留下足迹和故事呢,如今又有那些留存!今天就总结一下历史上在杭州的徽商及相关人物!如果你有更多的信息,欢迎留言补充告知!万分感谢!

1.徽州塘:大量的徽州商人在杭州登岸的地方,被人们称为徽州塘,杭州江滨,因近盐官,徽州盐商云集于此,徽州人聚集,甚至有了所谓的“徽州弄”。注:白塔中河入口,是明清时期杭州重要的内河运输入口。

2.过塘行:明末清初随江道沧桑之变,大潮头移至海宁,使望江门至六和塔一带江面水位远低于杭城内河水面,以致龙山、浙江两座水门,改闸为坝。水位差使得南星桥三廊庙至闸口一带,出现一个独特的行业,这便是历史悠久的“过塘行”,当时沿江十余里竟有119家。

历史上大运河南运的物质,到了杭州要跨江到对岸的西兴,然后,经浙东古运河转往绍兴、宁波一带。或上溯至钱塘江另一头,江山港清河码头,翻越仙霞岭古道,运往南方各省,这样形成了一条贯通我国南北交通的主动脉。

由于改闸为坝,自江入河或者自河入江的货物,都需要翻过塘堤,再另外装船。过塘行就是专承办货物过塘的。货物过塘一般不过3日,其间货物有损,由过塘行赔偿,类似现在保险业,如货主“头寸”紧,过塘行也会垫支过塘费甚至船运费,但需付息,又类似现在金融业。那时商家诚信为本,欠款未还清,绝不另托过塘行。这过塘行里亦分帮派,也有各自地盘,例如徽帮行专驳皖南茶叶、生漆,京帮行以京广洋货为主,开梢帮行专理杂货,义乌帮行专司粮食,从不越界。南星桥的过塘行都是向官府登记注册,领取“执照”,又缴了“税”的,因此有专营权,别人便不得染指。

货物过塘转运要卸下,因此南星古桥一带有许多仓库堆场,因为货物转运耽搁时间不长,一般也就三两日,所以过塘行不自设仓库,都是临时租用的。许多民居房间和后院,随时出租。精巧货色入室,粗笨木料堆在后院。倘若骑马从长街过,沿途是竹木堆栈,空气中散发一股原木特有的清香。

历史上徽州人经营的过塘行有很多,但是有记载的徽商过塘行,目前发掘的只有余锦洲过塘行、徽侨传达总公司转运过塘。

3.新安惟善堂:位于凤山门外,兴建于清嘉庆年间,是徽商的善后互助组织,由经营成功的商人捐集资金,得以长久维持与有效运作,凡徽州六邑棺木的停厝,运棺和助葬等事宜,均积极投入,建立起良好的善后制度,亦树立了良好的道德准则,赢得了政府的支持,协力实现了对寓杭徽商的有序管理。

4.徽商木业公所:又称徽国文公祠。位于杭州候潮门外。清乾隆年间由婺源木商江扬言创建,其子江来喜又在钱塘江边上自闸口下至秋涛宫,购置3690余亩沙地,用来置放木材。新安江是徽木外运的主要信道,明清时期四季可运输,80%以上的徽木由新安江而下,抵达杭州,使杭州成为徽木的主要集散地。这3690余亩沙地,便是徽商用来停泊木排,堆运木材的栈场。毁于咸同兵燹,后有重建,如今不存。

5.程正大木行(位置为推测):程保胜(1899—1966),歙县渔梁人。祖父在广西柳州经营茶叶、绸布,父早逝,母项得庆在本县县城经营客栈和米店。保胜22岁经营木材,两年后被杭州大兴木材公司老板胡茂余聘为公司经理,两年获利5万余元。后因得罪老板的少爷而解职。27岁开设“程正大”木材公司,踏遍黄山和绩溪山林,苦心经营,发展迅速,居歙县木商之首。

6.紫阳书院:杭州清代4大书院之一,明清两代,安徽盐商成为了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人,但是能够当上盐商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首先要取得“商籍”,而后他们的子弟就可以进入杭州的书院读书和参加各种考试了,这有点儿像当今的高考移民。因为有很多徽商的子弟到崇文书院去上学(下文会讲崇文书院),但他们做生意的地方距此院较远,于是他们就找到了领导,然后在聚集之地建起了一座书院,这就是紫阳书院的来由。紫阳书院的初期建造都是由安徽的盐商捐款集资,为了后代能够考取功名,这些盐商对此确实慷慨解囊,如其建设及日常所需巨额费用均由侨寓杭州的徽州盐商汪鸣瑞(歙县人)独立承担,徽商吴琦等也每年捐银四百两以补膏。紫阳书院坐落在杭州太庙遗址旁,现在为杭州紫阳小学!

杭州紫阳小学

7.吴山汪王庙:位于杭州吴山之上,隋末汪华领兵保江南六州免于战事,后在杭州建有汪王庙纪念,到了清朝,主要系徽商组织维护,解放后大炼钢铁时期拆毁!如今仅存遗址!

吴山汪王庙遗址

详见超链接: 吴山汪王庙遗址探访

8.吴元大茶庄:歙县人方寿祖创办于1919年,位于望江门大街石库门内,首创茶叶邮包业务,首在辽宁打开销路,而后扩大到山东禹城等地,及至津浦、胶济、陇海等铁路沿线各城镇的一些茶店。大销路茶叶有中低档旗枪,还有茉莉、玉兰、桂花窨制的花茶以及白茶“寿眉”。该茶庄的茶叶罐绘有“多子商标”,并分别绘有“母子图”或“五子图”等。1953年停业!

9.胡雪岩故居和其管家故居:胡雪岩管家(绩溪人)故居就在胡雪岩故居对面,现在改为杭州地方志馆!胡雪岩故居就不多介绍了,大家有空去看看,气派的很啊!

10.张小泉:明崇祯年间(1628年),徽州黟县人张小泉率子近高逃难来杭,凭自己从父亲张思家学得的制剪技艺,在吴山东麓大井巷觅宅地一块,搭棚设灶,选用龙泉云和好钢,自产自销,招牌仍用张大隆,由于产品资料好,日渐出名,如今张小泉剪刀为中国老字号商标。

张小泉剪刀博物馆,杭州大关路33号

11.胡庆余堂:胡雪岩开创的胡庆余堂,在如今的河坊街,就不多介绍了,去河坊街游玩,可以进去逛逛!

12.胡开文:民国时在杭州的保佑坊一带,开有胡开文磨墨庄!当时的保佑坊是杭州最热闹的一条街,即如今的中山路御街羊坝头南侧段!

1919年的羊坝头一带保佑坊(中山御街)

13.安徽会馆:位于柴木巷,在柴垛桥西侧(大概在今上城区公安局河对面),安徽会馆是一栋气派的徽派建筑,内尚具园林,小肖山石之胜,系李鸿章创办,在当时,各地商人聚集杭州闹市区,所以在这一块有很多商会会馆,会长系徽州人,民国时变成小学,后来和其他几个学校合并演变成杭州第六中学,如今的杭六中就在安徽会馆(已不存在)边上数百米!

安徽会馆旧照(现已不存)

14.方正大茶庄及方冠三故居(千里莫言家)方舜琴故居(琴庐):民国杭州最大的3家茶庄之一的方正大,坐落在羊坝头有一栋5层洋楼,在边上还有其创始人方冠三故居,是一栋很大的徽派建筑宅院,其儿子方舜琴的宅院叫做琴庐,也是一栋很大很漂亮的宅院!位置大致在今天的绿城元福里楼盘南侧!

80年代的方正大茶楼庄总部(现已拆除)

拆除前的方冠三故居(千里莫言家)-章胜贤拍摄

方冠三,字“重謩”,莫言即謩字上下拆开!

详见超链接:民国杭州3大茶庄,2家为徽州人创办,今天讲述方正大的故事! 15.奎元馆:原址不详,现门店在解放路,系徽人创办的面馆,1867年(清同治六年)创办,后来被宁波人买下,片儿川是奎元馆发明的,奎元馆的名气不多说,敢称江南面王,蔡廷锴、蒋经国、李济深、陈叔通、梅兰芳、竺可桢、盖叫天、周璇、金庸等都曾光顾,招牌为沙孟海提写,对联为朱德提写。

如今解放路154号奎元馆(原址不详)

16.程霆声故居:曹霆声、曹久如兄弟是民国时期着名的徽商,歙县民国四大富绅之一,在全国各地都设有商号,如上海的文新恒绸缎驻沪批发部,恒丰绸庄,怡康纸行,安详当铺,吉祥当铺,九如昱房产,环球帽厂,怡康百货批发部,怡丰百货门市部,在武汉开有怡丰裕商号,另外在芜湖,歙县,屯溪,天津,太原等地都有其商号!在杭州开有文新恒绸缎厂。并在杭州中河盐桥旁兴忠巷买有宅院(现在庆春路中河交叉口庆余亭附近,兴忠巷现已不存),文新恒丝绸缎厂位置不详,不过在那时,杭州松木场和大观山果园都是其资产。程氏兄弟还出资建造了民国徽杭公路安徽段,成立了鸿飞汽车运输公司,负责歙县到昱岭关的运输业务。

民国文新恒绸缎

17.歙县新州叶氏支祠:叶家明末由歙县迁居杭州,时代维系族谱,在杭州丁婆岭下(杭州动物园对面)建有叶氏支祠(叶道传建立),后毁,到了1915,叶为铭在杭州紫城巷(现涌金广场边上)购6分地建祠,以一己之私,独力兴建“歙县新州叶氏支祠”。筑南向楼屋三间,供族姓先人木主,三党姻娅无后者,则别设一龛附祀;又建西向小楼三楹,为守祠子孙居住,并自撰“紫城庙记”,命儿子良材、良木,集魏碑双钩上石。碑为俞廷镌。其建祠意旨大致谓:“姓无祠则无祭,无祭则族姓无相聚,甚或期功之亲,偶有漓析,即终不相通问。族谊离,而睦亲任都之谊,更无以存,宗族文献无考,如此而期门祚之昌盛且久远者悖矣。”

叶道传:(生卒年不详)清代官员、盐商。字省三,号诚斋,安徽歙县新州人。客籍浙江仁和(今杭州)。曾官户部云南司员外郎。后辞官隐退,置身盐贾。官府征课、缉私,多赖其力。道光三年(1823)浙中大水,当局办理赈济,与从弟道春多方出力助赈。又创建宗祠,捐巨额盐券作为义产。

18:柳浪闻莺的2栋徽派建筑:本世纪初,西湖南线改造时,从徽州歙县三阳乡整体搬迁过来的两幢徽式古建筑,近西湖的一幢叫周家老宅,门牌号是柳浪闻莺4号。靠里面供游客喝茶打牌的是柳浪闻莺5号,叫洪氏会馆,洪氏会馆的门楼砖雕精美动人。

如果去西湖边柳浪闻莺游玩,留意下这2栋徽派古建筑!

19.汪庄:汪裕泰茶号汪立政其儿子汪自新在杭州建立的别业,也叫青白山庄,解放后改为西子国宾馆,另外杭白菊创始人也系汪自新!汪自新还为民国着名的琴痴!留下不少风雅故事。

汪自新

西湖汪庄内景

汪自新私宅“汪庄”琴堂《千今百古琴巢》牌坊,民国15年立,现不存,照片拍摄于民国

详见超链接:一个非常牛逼的奇人,名字却埋没于一座庄园之后。

20.叶为铭:(1867-1948)祖上明末迁到杭州,歙县人,西泠印社4位创始人之一!为近代中国金石书画界巨子之一,富收藏,精书汉隶、古篆,为治印、拓碑、考据能手。着作丰富,已行世者,有《广印人传》、《金石家传略》、《叶氏印谱存目》、《列仙印玩》、《说文部目》、《补遗广印人传》、《增订陈介祺着传古别录》,合为叶氏丛书,并为艺林珍重。在1926年夏,叶为铭请黄宾虹、黄山寿、吴昌硕、吴谷祥、陆廉夫等25位画家去歙县作《歙县访碑图》,并祭祖扫墓。1935年,叶为铭在《浙江省立图书馆馆刊》第四卷第五期发表《徽州访碑记》,辑录了《宋建炎三年造大圣菩萨宝塔碑》 1936年,又汇集歙县两百多种铭文碑记,在古稀之年编纂《歙县金石志》十四卷。叶老对故乡歙县观念极浓厚,对继承新安文化,发掘新安文化工作极热心,从书法到考据,均以新安文学为规。终其身不忘故乡新州(歙县徽州古城河对岸西北侧,南宋曾迁州府至此,称为新州,现在叫新州村),书写也好,治印也好,着书也好,都以署名“新安”二字为豪。

从左至右依次为:丁辅之、叶为铭、王福庵、吴隐

详见超链接: 西泠印社创始人竟有徽州歙县人

21.黄宾虹故居:在岳庙后的栖霞岭下,位于西湖栖霞岭31号,是着名画家黄宾虹的旧居。黄宾虹自1948年秋移居此处,曾作西湖山水画多幅,自称“愿作西湖老画工”。1955年3月病逝后,家属将其先前作品及收藏一万余件全部捐献国家,1959年9月,旧居辟为国家黄宾虹先生纪念室。纪念室系独门小院,由庭院呈方形,园中央置黄宾虹全身汉白玉雕像一座,四周伴以松、竹、梅等林木。展览厅设二层楼房内,楼下画室陈列画家用的红木画桌、文房四宝、木质沙发等;楼上作品陈列室一百六十五平方米,展出画家具有代表性的山水、花鸟画十二幅。遗物陈列室展出画家年谱、着作、手稿等。

2017年,黄宾虹的《黄山汤口》以7200万元起拍,最后以3.45亿元成交。

22.崇文书院:清朝杭州4大书院之一(在曲院风荷内,今已不存),崇文书院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位于西湖跨虹桥西。明朝巡盐御史叶永盛每逢春秋公务之闲暇,召集徽州籍子弟聚于跨虹桥西的湖面画舫中,现场出题考课,然后命各舟荡漾分散,称为"舫课”。这种奇异的授课形式,后来竟成了杭州四十二景中的一景,“崇文舫课”的情状一直延续到了清朝。叶永盛调离之后,徽商在跨虹桥西建院舍,称“ 紫阳崇文书院”。清康熙四十四年,康熙南巡,题榜“崇文”,遂更名为“崇文书院”。

叶永盛:字子沐,泾县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明神宗万历三十二年前后在世。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擢御史,巡盐两浙,按江西。居御史九载,疏数十上,声震中外。累升太仆寺卿。叶永盛和叶为铭祖上都为歙县蓝田叶氏后裔。

杭州的崇文书院,紫阳书院(现紫阳小学),安徽会馆(演变成现杭州第六中学),都与徽商有关,虽然这些教育机构成立都由政府牵头,但实际筹资建造和运营都是徽商,可见徽商和杭州的教育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23.徽州洞:在灵隐寺景区,有一处徽州洞!

灵隐景区西南入口处的法云古村介绍图板上就有徽州洞字样

24.小江村:历史上徽州商人在此登岸,聚集而居,以歙县江村人居多,故而被人们称为小江村!位于西湖区双浦镇。

明清之际,然后到民国,在杭州的徽商不计其数,恐有数百位之巨。如果你知道更多的信息,请留言告知,万分感谢!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267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