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堪比天上星辰的众多皇帝中,不乏有名的君主,如唐太宗、康熙帝之流;昏聩的皇帝也不在少数,如周幽王、隋炀帝之辈。昏聩的无非是好色,不懂管理之道又不肯听从良言,只知道享受、压榨老百姓最终断送了小命和江山。但是这些明君就不一样了,每个人不仅治理国家、用人有一套,还多多少少会一些别的技能,有的精通骑射、打猎,有的擅长会写字吟诗画画。
比如乾隆皇帝,在一众皇帝里面创纪录了,据统计写了4万多首诗,不论都是自己写的还是有人代笔,总之数量上无人能比。但是也有这么一个皇帝,大家都骂他是罪人、昏君,但是艺术方面的成就却非常高,他就是宋徽宗赵佶。赵佶年少的时候就对绘画、书法这些文艺气息浓厚的事情感兴趣,也喜欢养稀奇古怪的花鸟石头。因为他并不是太子,所以对皇位这件事情也没有什么兴趣,就整日浸淫在这些事情中,写写画画,很是悠闲自得,一派富家公子哥的德行。
不料,后来自己的哥哥年纪轻轻就去世了,也没有子女,这下谁来继承了皇位就出现了分歧。大臣们有的说让宋哲宗的大弟弟赵佖,但是他视力有问题。后来这个僵局在太后的主持下打破了,最终扶持了赵佶当了皇帝。本无帝王心的赵佶上位以后显眼有点不适应,不知道该做什么。毕竟之前主要面对的都是字画花鸟,现在要管理这么大这么复杂的国家,头疼的不是一星半点。于是大多数时间朝堂上的事务还是由向太后和其他大臣比如蔡京、高俅。
有人替他把烦恼的国事管了,他又可以专心在自己喜欢的艺术上了。赵佶在这一阶段大力发展宫廷绘画,开办画院,亲自培养除了一批有名的画家,比如咱们比较熟悉的张择端。此外,他还特别喜欢收藏,在全国各地收集前世今世有名的花鸟画,数量接近三千件,非常惊人。书法方面,他是“瘦金体”之父,自创了一个书法流派。此外,他还是非常喜欢黄庭坚,经常模仿他的作品,所以赵佶也非常擅长草书、行书,也有很多作品流传到现在。
正因为这么喜欢艺术,追求美,所以导致整个社会上风气开始偏向于浮夸、奢靡,从皇宫到老百姓,都特别注重外表。宋徽宗当时还创办了两个部门,专门从苏杭两地运送稀有罕见的花果树木、怪石珠宝,供自己欣赏参考。很多大臣也跟风学习起来,为了“美”的追求,穿的是华丽富贵,家里的庭院也修得精致气派。最不可思议的是宰相王黼还邀请宋徽宗去参观自己的家,赵佶都连连感叹,说住在这里肯定很快活!既没有追查建造豪屋的钱从哪里来,还夸了一番,实在是让人咋舌!
这股奢靡浪费之风到百姓中间,大家就在服装上做文章,出门一定要穿昂贵的服饰,如果谁要是穿了粗布麻服肯定会被人耻笑,攀比之风严重。于是,这样的风气之下北宋国力日渐衰微,开始走向下坡路,最终导致北宋亡国的结局。其实这也是命运的阴差阳错释然,赵佶如果只是个普通人,一辈子钻研在艺术领域,那么他肯定会成为一代名家。可惜他生在帝王家,还登上了宝座,要做自己不擅长也不喜欢的事情,自然不会有好结果。我们后人也要吸取教训,只有干自己擅长的事情才能有的好结果!
宋徽宗之所以没出息,那是因为他身为皇帝,却处处把自己看成一个词人、一个文雅之士,对于繁杂的国事一概不理,一门心思地钻在他文学帝国里。
可宋钦宗是否没出息,那其实很值得商榷,毕竟当他从老爸手里接过大宋这个烂摊子时,金军已经打到开封城下了,他最后的被俘更多是因为形势所迫,而?非战之罪?。
一、宋徽宗赵佶,总的来说他并不是个暴君、也不是个昏君
当年短命的宋哲宗驾崩后,宰相章惇提议要立哲宗弟弟赵似或者赵佖为帝,可当时垂帘的向太后却以赵佖眼睛不好,主张立神宗次子赵佶为帝,得到了知枢密院曾布、尚书左丞蔡卞、中书门下侍郎许将的支持,章惇无言以对,?轻佻?的端王赵佶就这样被推上了大宋帝位。
向太后此举主要是因为和章惇的执政理念不同,章惇是一个比较激进的改革派,他坚定地执行王安石的改革政策,执政时恢复了王安石变法中的很多被废的法令,罢免司马光掌权后招进朝廷的守旧派官员,并对司马光进行政治清算,就连章惇的好友苏轼,就因政见不合而被送回乡下养老了,这对支持守旧派的向太后来说无疑是一个可怕且强大的政治对手。
章惇所建议的赵似、赵佖等人,在守旧派等人的眼中,自然都会认为这是章惇为了继续行驶改革而立的改革派帝王,所以他们要坚决反对,立了没什么政治属性的端王赵佶为帝。可谁曾想,这一因为新旧党争而引发的帝位之争,最后活活地葬送了整个北宋江山。
乃召端王入,即皇帝位,皇太后权同处分军国事。
刚开始执政的宋徽宗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在向太后去世后开始重用改革派的蔡京,把守旧派官员韩忠彦和曾布都给罢免了,这两人一个是向太后留给赵佶的辅政大臣,一个是赵佶继承帝位的有力后盾,而蔡京更是王安石认为的三位可以继承自己遗志的人之一(其余两位为王元泽和吕惠卿),在被任命为右仆射之时,赵佶就曾向他请教改革的方法,可见赵佶对改革的力度和决心。
制下之日,赐坐延和殿,命之曰:?神宗创法立制,先帝继之,两遭变更,国是未定,朕欲上述父兄之志,卿何以教之??京顿首谢,愿尽死。二年正月,进左仆射。
在赵佶的支持下,蔡京将改革的目标指向了大官僚和地主阶层,给北宋江山攒下了不少财富,可也就是因为这财富,让不懂?居安思危?的赵佶、蔡京等人日益骄满,在对政事上昏招迭出,加上蔡京以公肥私,官僚、地主、百姓的利益都祸害了遍,北宋大地上开始爆发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比如《水浒传》中的宋江以及方腊,历史上都是集中在宋徽宗执政中期爆发的。总的来说,宋徽宗执政初期的功绩可以总结为:
任用蔡京推行新法,并下达了不少的惠民政策,居养院、安济坊、漏泽园制度囊括了百姓生老病死等环节,是真的达到了?老有所养,幼有所依?,并且兴办学校,对北宋教育事业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任用童贯在对西夏战事中取得了非凡的战绩,收复四州、臣服西夏、稳定西北战局,对内一年就平定规模浩大的方腊起义,维稳了北宋内部。可是在之后的合金攻辽的战事中,被辽朝最后的名臣耶律大石击败,也让金军看到了宋朝军事的弱点; 在人称?无能?的宋徽宗治下,北宋经济却是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最高峰,人口超过一亿,税收达到每年一亿贯,据英国经济史学家麦迪森推算:北宋徽宗时期的人均GDP高达六百美元,这一水平就连公认北宋最强时的太祖太宗朝都追不上。 北宋最后亡于金国,最主要还是因为童贯、蔡京等人的好大喜功,他们怂恿宋徽宗接纳辽降将张觉的投降,本来这人是投降了金国的,他的军队和地盘在名义上都是金国的,可此人属辽籍汉人,对宋朝的感情要比金朝高,所以他上表朝廷,表示愿意以四州之地投降宋朝。
此举原先受到了宋徽宗的否决,可在蔡京、童贯的撺掇下还是欣然接受了,最后惹恼了金朝,引得金军南下才至于亡国。这一情况就和战国秦、赵因为韩国上党之争而爆发的长平之战类似,主要还是最高领导者的问题,但就此来说宋徽宗毫无出息,那也是过于片面的。
二、相比于最后禅让避祸的宋徽宗,宋钦宗赵桓从一开始就不愿做这个皇帝
赵桓对皇位有着天生的抗性:
此时金军已即将兵临开封城下,父亲赵佶为了避祸,自己跑龙德宫做了道君皇帝,把一个烂摊子全部扔给自己; 江山不是赵桓搞乱的,金军不是赵桓引来的,可现在却要他一力承担,罪魁晚上们要么隐居避世,要么身居高位,弄权乱政,赵桓不是圣人,也自认没有力挽狂澜的能力; 金军到了相州后,道君皇帝甚至拔腿就跑,完全不顾儿子和江山,那当时也才二十五六的、自幼长于深宫之中、政事、军事一团乱麻,不知道谁能辅助,谁奸谁忠的赵桓,又该如何保家卫国呢? 所以从一开始,赵桓就十分抗拒那件黄袍,多次请辞父亲要他继位的旨意,是宋徽宗先斩后奏,先下诏由赵桓继位,然后自称道君皇帝,直接冲入太子宫中为他亲手披上龙袍,把他推到风口浪尖处,赵桓这时候也只能现实,尽自己所能挽救祖宗基业了。
首先大赦天下,拿出宫廷财物奖赏诸军; 其次捉拿蔡京、童贯等六贼,处死童贯、蔡攸,罢免蔡京,最后蔡京死于流放途中。赵桓违背宋朝?不杀士大夫?的铁令,除了是为了抚慰当时的民心之外,更重要的是让人看到自己的雷厉风行,给各路军队加强士气; 任命主战派李纲协助保卫开封城,并打算御驾亲征,可被劝了下来。 在赵桓的各种努力下,北宋爆发出了他最后的硬气,金人兵临开封城下之时,李纲守卫宣泽门,斩首一百多金兵,通津门、景阳门两战,李纲再斩首数千金兵,完颜宗翰都已经派人来议和了。如果不是赵桓在战与和之间犹豫不决,靖康之耻或许真的不会发生。
李纲守城有余、进攻不足,在战事白热化的阶段,宋军曾经有一次袭击金军大营的军事行动,可惜不成功,而且金军强大,宋军除了李纲外其余各路都败于其手,赵桓毕竟还是个没有经验的执政者,刚一上台就遇到这么大的情况,他自己也怕了,所以在金兵打算议和之时就罢免李纲,起用主降派的李师彦等人,而到了金军来攻时又再起用李纲,这样来来往往,使得宋军始终无法在守城战中消灭金军的有生力量,才给了金军多次卷土重来的机会。
总结:宋徽宗赵佶不是一开始就耽于享乐的,同样宋钦宗赵桓也不是一出娘胎就习惯投降的
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赵佶上台之初,国家已经因为新旧之争而日益颓废,赵构深深明白这一点,为此不惜在新旧派系之间和稀泥,甚至到最后坚定地站在改革派一边,打压守旧派,把北宋又拖了正轨,这是典型的?生于忧患?。
可到执政中后期,国家承平日久,赵佶本人又重文学过于国事,在蔡京、童贯等人的隐瞒下,将国事交于他们管理,自己潜心于文化事业,想着做一个文治武功的皇帝,这点比起安心房事的唐玄宗来或许要好上数倍,这两人都是让国家由盛转衰的直接负责人,只是唐玄宗有儿子李亨、大将郭子仪来给他救火,而赵桓和李纲却不能做到君臣相知,最后一把金火把北宋给烧了精光,徽钦北狩,死于异国,让史书给狠狠地记上了一笔。
至于赵桓那就更无辜了,他在位仅一年,完全就是被父亲强行推上救火的,他能力、经验不足又得日夜担惊受怕,作为一个消防员是很不合格的,但赵桓却足以做一个太平治世的皇帝,在位期间,?声技音乐一无所好?,没有失德之处,甚至差点就逼退金兵,这点比起他那遇事就跑的父亲要好多数十倍,可惜?乱事已成,无可救药?,赵桓对此不应该负上全责。
宋徽宗在位时广收古物和书画,扩充翰林图画院,并使文臣编辑《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等书,对绘画艺术有很大的推动和倡导作用。吹弹、书画、声歌、词赋无不精擅。平生著作极多,都散佚无存。存世画迹有《芙蓉锦鸡》、《池塘秋晚》、《四禽》、《雪江归棹》等图。有词集《宋徽宗词》。
赵佶
赵佶(1082.11.10—1135.06.05),即宋徽宗(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在位),宋神宗赵顼的第十一子、宋哲宗赵煦之弟,宋朝第八位皇帝。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历任镇宁军节度使、司空、昭德军节度使等要职。
宋哲宗于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病逝时无子,向太后于同月立赵佶为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建中靖国”。宋徽宗即位之后启用新法,在位初期颇有明君之气,后经蔡京等大臣的诱导,政治形势一落千丈,后来金国兵临城下,受李纲之言,匆匆禅让给太子赵桓,靖康之变后与长子钦宗赵桓被金人俘虏北去。金天会十三年(1135年),宋徽宗赵佶驾崩于五国城,时年54岁,绍兴十二年(1142年)三月,徽宗棺椁被迎回南宋,葬于都城绍兴永祐陵(今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东南35里处)。
赵佶在位25年,在太上皇位1年零2个月,赵佶善书画。他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体”,热爱画花鸟画自成“院体”。是古代少有的艺术天才与全才,被后世评为“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在位时信任蔡京、童贯、王黼等奸臣,败坏朝纲,使得北宋滑向灭亡的深渊,编写《宋史》的史官,也感慨地说如果当初章惇的意见被采纳,北宋也许是另一种结局。并还说如“宋不立徽宗,金虽强,何衅以伐宋哉”。
艺术主张
赵佶的艺术主张,强调形神并举,提倡诗、书、画、印结合,他是工笔画的创始人,花鸟、山水、人物、楼阁,无所不画,这便是卓然大家的共同特点。他用笔挺秀灵活,舒展自如,充满祥和的气氛。他注重写生,体物入微,以精细逼真著称,相传他曾用生漆点画眼睛,更加生动、栩栩如生,令人惊叹。赵佶的画取材于自然写实的物像,他构思巧妙,着重表现超时空的理想世界。这一特点打开了南宋刘松年、李蒿和夏圭在山水画构图方面的变革之门。
他还强调形神并举的绘画意念。劳伦斯·西克曼在《中国的艺术和中国的建筑》一书中曾说,赵佶的画写实技巧以“魔术般的写实主义”给人以非凡的诱惑力。赵佶提倡诗、书、画、印结合。他创作时,常以诗题、款识、签押、印章巧妙地组合成画面的一部分。这成为元、明以后绘画派传统特征。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264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