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我军大授衔时,彭老总被授予元帅军衔,而且高居第二,仅次于朱老总,这也是众望所归的。
其实,在大校中,还有一个人跟彭老总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名叫浦通修。
看到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都会想到他们的关系了,没错,这位浦通修大校,就是彭老总的小舅子,也就是浦安修的弟弟。
要说浦通修,就不得不提近代史上着名的浦氏家族。
在上个世纪初期,位于江苏嘉定县(今属上海)的浦氏家族,是当地一个名门大族,诞生了着名的“浦氏三姐妹”浦洁修、浦熙修和浦安修,还有最小的弟弟浦通修。
在浦家四姐弟中,名气最大的,无疑就要数三妹浦安修了,毕竟是彭老总的妻子,这个身份曾是她最大的荣誉,但后来也成为她最大的羁绊。
浦安修出生于1918年,长大后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全面抗战爆发后,满怀报国热情的浦安修,去了延安,被安排在中央组织部训练班当秘书。
当时,彭老总刚经历了一场感情的挫折,李富春就当起了月老,把浦安修介绍给了他。
浦安修也早就对彭老总非常崇拜,很痛快就答应了,两人于1938年10月10日结为夫妻。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一个多月后,即1938年11月19日,毛主席和江青也在延安举行了一场简单的婚礼。
在婚后的日子里,浦安修始终追随丈夫左右,两人也一直被视为模范夫妻,直到彭老总落难。
关于彭老总落难的那场风波,已经无需多说,作为妻子的浦安修,自然也受到了牵连,用浦安修自己的话说,就是“过着绞索套在脖子上的日子”。
因为受不了这些巨大的压力,浦安修最终提出了离婚,彭老总也知道自身难保,为了不连累浦安修,就同意了离婚。
1962年10月,浦安修与彭老总签署了离婚协议。离别之际,两人默默无语,彭老总最后把一只梨递给浦安修,两人一人一半,寓意“分离”。从此,两人再未相见。
相比于浦安修的爱恨纠葛,大姐浦洁修和二姐浦熙修,显然更像是事业型的女强人。
大姐浦洁修生于1907年,同样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远赴德国从事化学研究,旅欧期间曾参与学生爱国反帝运动,等到全面抗战爆发后,毅然选择回国,同宋庆龄、邓颖超等人共同组织中国妇女联合会。
新中国成立后,浦洁修曾几度提出入党申请,然而却都被周总理拒绝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周总理希望浦洁修能以党外身份继续从事统战工作,从而为多党协商制度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浦洁修也的确没有辜负周总理的厚望,自从1949年7月加入民主建国会后,浦洁修便凭借出众的能力被推选为民建会副主席。
就这样,浦洁修负重前行40余年,终于在1991年才真正加入了共产党。
尽管已是耄耋之年,浦洁修仍然高兴得像个孩子,说:“这是我生命的新起点,今后更要努力!”
9年后,即2000年1月13日,浦洁修病逝,享年93岁高龄。
二姐浦熙修生于1910年,选择了新闻行业,在1936年,尚属新人记者的浦熙修,凭借一篇报道声名鹊起,成为《新民报》的第一位女记者。
特别是在1946年的“旧政协”期间,浦熙修通过走访各界代表,写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报道,也让她与彭子冈、杨刚、戈扬并称为后方新闻界的“四大名旦”。
解放战争后期,浦熙修被安排为南京特约记者,在她所撰写的《南京政府的最后挣扎》一文中,深刻披露了国民党内部的腐朽现状,这也使得气急败坏的国民政府将其逮捕入狱。
在长达70天的牢狱生活中,浦熙修虽遭到严刑拷打,但始终没有屈服,最终在我党的积极营救下顺利出狱。
在新中国的开国大典上,浦熙修作为特邀记者出席,毛主席还跟她打趣说:“你可是坐过班房的记者哟!”
在三位姐妹中,浦熙修最早去世,时间是1970年,年仅60岁。
浦家最小的弟弟浦通修,生于1920年,在抗战时期去了延安,在抗大学习,并以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担任政治教员。
后来,浦通修担任过晋冀鲁豫野战军10纵30旅政治部主任、第42军126师政委等职,于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肩扛四颗星。
但是,作为彭老总的妻弟,后来浦通修也受到了牵连,直到1977年,被任命为教育部副部长。
2009年9月11日,浦通修病逝,享年89岁,也是浦家四姐弟中最后一位去世的。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264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战役纪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