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历1912年,清废帝溥仪宣布退位。为追求这样一个结果,很多家族已经等了几辈子,甚至许多人为此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1911年等不及的人们甚至自己操起了家伙,发动了双十起义。实际上,双十起义之后的清朝,已经灭亡了。那么,为什么人们还要等一年,等来这个《清帝退位诏书》呢?
清朝都亡了,《清帝退位诏书》还有什么用?你看下内容,就懂了。大概介绍一下当时的情况,这个时候清废帝溥仪年仅6岁,所以招数其实是隆裕太后临朝称制代替他下发的,从溥仪后来的情况看,他自己多半是不愿意退位的。与此同时,作为交换,袁世凯给了清朝及它的集团以各种优厚待遇。
那么,这样一个被当时大多数人所抛弃的朝代,其皇帝的诏书还有什么价值呢?袁世凯又为什么把溥仪的这道诏书看得如此之重呢?直接带着北洋军队冲进皇宫,将他们赶出来,把他们的财产剥夺,不是更有利于后来民国的发展吗?其根本原因在于,清朝引起了当时民国的先天不足。我们来看《清帝退位诏书》的三层意思吧!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第一层意思:从名义上宣布清朝的结束,从此一切清朝复辟运动为非法。诏书的实际起草人是实业家张謇,他当时任职中央教育会长,江苏议会临时议会长,江苏两淮盐总理。这诏书的用词倒是为溥仪留了不少颜面的,称他是“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实际上这是跟公义没啥关系,主要还是“兆民之好恶”作用太大了。
那么,这一层对于袁世凯有什么意义呢?因为当时天下其实被两方势力所掌握,一方是以孙中山为主的人,另一方面则是袁世凯为主的军阀集团,清朝本身在军事上的影响力已经微乎其微了,在政治上则还有一定的价值。所以孙中山和袁世凯双方争执不下,尤其是孙中山演说能力极强,很多地方军阀都站在了他的一边。
袁世凯想要“窃取”革命果实,就必须证明自己比孙中山的功劳更大,更加具有合法性和正义性。而他当时手中最好的合法性就是自己推翻清朝,吊民伐罪。但是又不能完全暴力推进,因为北洋军阀实力有限,不能全部耗在跟清朝遗老遗少的战争当中去,所以最好就是清朝皇帝自己下一个退位诏书,承认退位,并承认袁世凯所主持的民国。
“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第二层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袁世凯用来交换清帝退位的代价。比如,对清朝皇室的优厚待遇,对清朝皇帝培养的集团的优厚待遇。这些东西很明显是不利于后来的民国的统治的,是清朝皇帝给袁世凯下的“套”,但是袁世凯不得不接受,他需要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高权力,然后凭借着他手中的权力和武力,到时候一切皆可打破。
按照诏书设定好的程序,民国没有办法成为一个像古中国那样的以皇帝为首领的大统一集权国家——因为“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也没有办法成为一个正常的现代国家,因为清朝的皇室、皇帝都还在,但又不是君主立宪制,同时他们还拥有不小的财产和势力,使得袁世凯难以彻底放开手脚。
而实际上,袁世凯这些给清朝皇室的优厚待遇在当时就引起了不少人的反对,甚至有人直接骂他是清朝的包衣。而袁世凯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寿命那么短,还没有来得及打破这些条条框框就死掉了,这些优厚待遇后面是冯玉祥打进溥仪的住所,武力才解除了这些条件。再看退位诏书的第三层意思:
“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
这层意思也是袁世凯最想要的,总的来说就是清朝皇帝命令自己的官员听从袁世凯的命令,从此不能违背袁世凯的意愿。同时也是宣布袁世凯所主导的民国才是清朝唯一合法的继承者,这也是袁世凯最想看到的,有了这样一条诏书,孙中山等人就没有办法跟他争夺天下的权力了。
怪不得溥仪都退位了,袁世凯还对他这道《清帝退位诏书》念念不忘,因为这道诏书给他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而不是清朝还有多大权力。
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任皇帝溥仪宣布退位。无论如何这一天都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天。
这一天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登基之后,两千多年帝制的正式结束(虽然之后上演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事,可都只是过眼云烟);也是统治268年的满清寿终正寝的日子。可是这么重要的一天,却不常常被提起。原因可能有很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临近的两个日子??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1912年1月1日的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从现代人的视角看,似乎都比这一天更为重要。
?只见新人笑,那看旧人哭?,历史想来是这样喜新厌旧,被记住的永远是兴起的、后来的力量,对于逝去的那些东西却常常选择性忽略。历史深处【军人时代】这一期就和大家一起回顾一下,1912年2月12日,清帝逊位前后的事情,让我们看一下两千多年的帝制是如何结束的。
清帝逊位的大背景我们前几期已经详细介绍过。甲午战败、庚子之乱之后,认清局势的晚清朝廷进行了一系列求变的政治军事改革,特别是摄政王载沣搞的预备立宪,最后却以臭名昭著的?皇族内阁?让清廷的政治声誉彻底破产。政治声誉破产,因铁路国有化又导致全国范围内的保路运动,民众和清廷彻底走向了对立面。在这种背景下,武昌的新军发动起义,短时间内17省宣布独立,清廷丢掉了大半江山。
迫不得已,清廷起用赋闲在家3年的袁世凯。可面对如此窘迫的局势,袁世凯能怎么办?从撒手不干的前摄政王载沣手上将这个乱成一片的烂摊子拿过来。袁世凯和已经宣布独立的十七省代表就?君主立宪?还是?共和?进行了长达两个多月的谈判。名义上谈判的是两方清廷和十七省联合代表,可实际上是三方在谈。清廷起用的袁世凯,早被各省代表看作了实际的和谈对象。
此时此刻,实际上已经独立的各省,对于君主立宪没有任何的兴趣,早认定了只有?共和?一条路可走。在谈判期间,同盟会的老大、革命的旗帜性人物孙中山在1911年12月底回国。很快共和的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实质上已经否定了?君主立宪?的可能性。接下来,就是南京临时政府逼迫首鼠两端的袁世凯早日和清廷摊牌,让清廷早日退位,并承诺拥立袁世凯为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
从南北方和谈开始,清帝逊位已经排上了日程表。袁世凯1月16日摊牌,隆裕太后在召开几次御前会议无果的情况下, 2月3日全权委托袁世凯与南京临时政府谈判清帝退位条件,实际上已经接受退位。在清帝退位前一天2月11日,隆裕太后接受了退位条件。
在2月12日,清廷最后一位皇太后隆裕太后和未成年的溥仪一起下发三道旨意,宣布退位。这三道旨:一道是退位诏;二是公布优待条件的诏书;三是?劝谕臣民?诏。三道诏书,需特别说明的是第一道,正是这道诏书,宣布了中国两千多年帝制历史的正式结束。诏书字数不长,据说出自晚清最后一位状元张謇之手。
诏书只有319个字,全文如下:?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于涂,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义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
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
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319字确实不多,而且一大半内容在介绍背景,再又一小半在讲客气话。最核心点题的文字并不多,但正是这些文字,又如遗诏一样,决定了之后政治局势的走向。这一句就是?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
据说这句话在张謇一开始写的诏书中并没有,是隆裕太后看了之后要求加上去的。可以理解隆裕太后此时的担心,那远在南京的革命党们远没有近在身边的袁世凯可信,我交出政权可以,但我一定要交到我信任的人手中。而从武昌起义爆发,隆裕太后可以依靠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袁世凯。我走了可以,安排一个可信任的接班人,这样的想法,想必当过大领导的人,都深有同感。
从君主制到共和制,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都流了很多血,中国、沙俄却在流血很少的情况下就做到了。不提“革命”的彻底性,单就结果来讲,中、俄似乎与时俱进一些,没办法,概天下大势浩浩汤汤也。
在初生的民国政府与袁世凯统领的大清政府的博弈过程中,清廷最后颁布的《清帝退位诏书》在最大限度上避免了流血冲突,为清朝政府寻求了一个相对体面的隐退出历史的形式,赋予了新的中华民国以正当法理性,在政体完成变革的前提下,又消除了革命者的早期躁动情绪,维护了最初各边疆民族所憎恶的“驱除鞑虏”口号下的正常统治,也使得大家都把“破除”的革命初心及时扳到了“建设”的正常轨道上,《清帝退位诏书》的积极意义远大于消极意义。
以下为《清帝退位诏书》原文:
我们来反思一下,假如没有这份《清帝退位诏书》的产生,缺少了转圜余地,中国的历史进程将发生怎样的改变?激烈的战争将难以避免,最后的结果难料,无论是君宪制的北方还是共和制的南方取得胜利,都不敢妄称最后的“胜利”,“南北分治”这种分裂模式将可能成为中短期局面,战争带来的民族仇视心理将很可能促成血战到底的结果。在漫长的战争中,北方获胜,或者还可以维持一个大一统的疆域,假如南方获胜,固然可以保持铁血十八省的基本盘,也可能乘胜利余威啃下汉化的东北地区,但蒙藏新疆区域有很大可能乌云蔽日,统一难度极大。
从国际形势上讲,长期“内战”的结果将否定前朝构建的各类外交体系,把一切推倒重来,外国势力渗入的局部地区难免冲突加剧,甚至沦为直接殖民地,沙俄与日本这类有领土野心的凶邻恶邻不会放过这种机遇窗口,会攫取到最大的领土利益,这才是未来的中国的心腹之患,也将是初生国家的难以承受之重。
说起最终的结果,经历过长期内战之后,国家最后也有机会舔着巨大的伤口、带着惨痛的记忆完成涅槃重生,痛定思痛,这次革命的“彻底性”终将显现,或者,这个初生的国家,是一个充满着进步希望的理想国度。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258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中国历史上十大着名饭局,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