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中后期,新旧两党激斗,虽非你死我活,但失利者多被远逐。
宋徽宗崇宁二年(1102),苏轼的学生兼好友,着名诗人黄庭坚,被诬幸灾谤国,下诏羁管广西宜州。
此时,他已是57岁的老头了,他的人生,只剩下三年。
(左一黄庭坚剧照 图源江西网)
当然,这时他想不到这些,他想的,反而是老百姓。
很多朋友知道,湖南乃四塞之地。
北有洞庭,南在南岭,西边是高耸的雪峰山,东边以罗霄山脉与江西分界。
曾经亦因为这种交通不便的闭塞,而成战乱频仍的北方人士避乱之地。
然而,到了唐末,因黄巢起义而人口大减,更经五代十国,难有恢复。
《田氏族谱》载:
宋太祖曾问邵州路大牧蒋琼:
卿守邵州路,黎民何如?风俗何如?
琼奏曰:
臣守邵州之地,因唐时黄巢作乱,杀戳天下人民,绝灭烟火,骸骨盈野,地僻人稀,无民耕种,是以无功。
赵匡胤说:
朕都城内外,或者将江西太和圳上一坊,不拘李姓张姓,五丁抽二,三丁抽一。
于是,蒋琼将江西太和“圳上田家二百七十余户移居湖南各都府”。
族谱之内的一些故事,或有夸张,但他们从江西迁来填充湖南,却并非虚假之事。
宋太祖之后,江西太和移民湖南,并未停止。
元丰三年(1080),也就是宋太祖下达命令百多年后,朝廷又有将太和之民迁往湖南中部的诏令——
移民不分老幼,不分宦民,不分富贵,五丁抽二,三丁抽一,奉诏入楚,以实梅邑。
黄庭坚正是在这年为太和县令,在兹三载,移民之事,没有操心。
朝廷一张纸,百姓两行泪。
本来在太和生活得好好的,多少代好不容易有了点成绩,结果,却要父子相别,兄弟分离。
谁愿从文史风流的进士之乡,去往民风彪悍的峒蛮之地开梅山?
(泰和古村 图源泰和网)
史书里短短几句毫无感情色彩的话,我们却能想见,太和到处哭声震天,凄惨不已。
但朝廷的命令,能违抗吗?
背着包,拄着棍,一步三回头,眼睛都哭红。
别说什么义无反顾了,这种词,没人性。
从太和到湖南中部的梅邑,也就是如今新化、安化、湘乡、邵阳之地,直线距离300多公里,但在那个只能徒步翻越大山的年代,有多少人没有能够到达目的地?
这些,心思细腻的黄庭坚,又岂会不知?
所以,20多年后,虽是被一贬到底,但他过湘潭时,仍折转湘乡探望友人,考察移民之事,成效到底如何。
历史悠悠,一个谪官,他做过些什么事,尤其是这种在朝廷眼里的小事,不可能被记入正史,但我们从黄庭坚的诗里,可以知道,那晚,他敲开了湘乡云门寺的大门借宿,并且留下了一首诗:
空馀叔子两青碑,无复山翁白接罱。
卧对江流悲往事,行穿云岭扣禅扉。
松风半入烹茶鼎,山鸟常啼挂日枝。
见说北归应有日,道人先作鹿门期。
悲往事,所悲的,自然有他此刻关心的移民之事。
(云门寺 图源湘乡网)
不过,亦有论者认为,此诗并非黄庭坚所写。
文人的笔墨官司,我参与不了,但我倾向于相信,黄庭坚在太和主政三年,被称黄青天,他想着治下那些远离的乡民,想看看他们过得好不好,顺道来访,实乃人之常情。
如今这些地方的人,又有多少知道,自己来自于江西呢?
又有多少人能感受到,始迁祖们的无奈与痛苦呢?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255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