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军品大王李长东结识了开国上将杨至成之子杨珠江,杨珠江大为赞赏李长东的红色收藏精神,不怕吃苦,几十年如一日奋斗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坚持红色收藏事业。并且为他签名合影留念,鼓励他继续发扬延安精神,不断前进,越做越好。
作为将军后代,杨珠江长期致力于红色文化的传承,现任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外交委员会副会长。他曾到过无数个省市考察红色文化的传承,对有些地方具有非常深厚的红色文化渊源却不懂得保护和传承,杨珠江痛心疾首,“革命遗迹一旦破坏,再复原也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和价值。”
据悉,杨珠江的父亲杨志成在遵义会议后,到达陕北,杨至成任军委采办处主任和红一方面军后勤部部长,参加东征、西征战役。说起父亲杨至成,杨珠江一脸自豪与怀念。其父杨至成上将被毛泽东称为红军大管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之父。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作的开拓者和重要领导人,他在革命战争年代,为人民军队后勤保障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陕北瓦窑堡是一片红色的土地,父亲在这战斗过,所以我对陕北印象很深。”杨珠江说,他希望陕北继续保护好革命遗址,以教育后人,铭记革命先辈,传承革命精神。
延伸阅读
杨至成(1903.11.30-1967.2.3),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上将。贵州省三穗县八弓镇木界村人,侗族 。
在革命生涯中,历任连政治指导员、连长、军部副官长、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务部部长、中央军命军事委员会总经理部兼红军总兵站主任、总供给部部长兼政治委员、中革军委先谴工作团主任、军委采办处主任、红一方面军后勤部部长、军委后勤部部长兼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总兵站部部长、中共中央军委总供给部部长兼黄河两延卫戌司令员、抗日军政大学校务部部长、东北人民自治军后勤部政委、东北野战军军需部部长、华中军区和中南军区军需部部长、中南军政委员会轻工业部部长、中南军区第一副参谋长兼后勤部部长等职,参加南昌起义、湘南起义、红一方面军长征、东征战役、西征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兼院务部部长、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等职,为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67年2月3日在北京病逝,享年64岁。
杨至诚
杨至成(1903.11.30-1967.2.3),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上将。贵州省三穗县八弓镇木界村人,侗族。在革命生涯中,历任连政治指导员、连长、军部副官长、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务部部长、中央军命军事委员会总经理部兼红军总兵站主任、总供给部部长兼政治委员、中革军委先谴工作团主任、军委采办处主任、红一方面军后勤部部长、军委后勤部部长兼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总兵站部部长、中共中央军委总供给部部长兼黄河两延卫戌司令员、抗日军政大学校务部部长、东北人民自治军后勤部政委、东北野战军军需部部长、华中军区和中南军区军需部部长、中南军政委员会轻工业部部长、中南军区第一副参谋长兼后勤部部长等职,参加南昌起义、湘南起义、红一方面军长征、东征战役、西征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兼院务部部长、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等职,为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67年2月3日在北京病逝,享年64岁。
中文名:杨至成
别名:杨梦清(乳名)、杨序清(学名)、杨至诚、李康(留苏名)
国籍:中国
民族:侗族
出生地:中国贵州省三穗县八弓镇木界村
出生日期:1903年11月30日
逝世日期:1967年2月3日
职业:军人
毕业院校:黄埔军校五期、苏共远东局党校、伏龙芝军事学院
信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参加南昌起义
参加湘南起义
长参加征
参加东征、西征战役
参加辽沈战役、平津战役
代表作品:《杨至成诗文集》
军衔:上将(1955年)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11月30日,杨至成生于贵州省三穗县木界村一个富裕大户人家。7岁开始读私塾。
1921年(民国十年),杨至成毕业于省立农业中学。
大革命时期
1923年(民国十二年),杨至成在重庆入川滇黔联军,任军需官。
1926年(民国十五年)春,杨至成随联军到广东,考入黄埔军校第5期。同年经周逸群介绍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7年(民国十六年)春,正当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时,杨至成在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转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反击叛军夏斗寅部的战斗。后被派到由贺龙任军长的国民革命军第20军3师任连政治指导员。
土地革命时期
1927年(民国十六年)8月,杨至成参加南昌起义。起义部队南下广东作战失利后任连长,随部艰苦转战于闽粤赣湘边。
1928年(民国十七年)春,杨至成参加湘南起义,在与前来镇压起义的国民党军许克祥部作战中右腿受伤。同年4月随朱德、陈毅到井冈山,任工农革命军(后称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28团1营4连连长。在参加反国民党军“进剿”作战中腹部受伤,随即在反“会剿”作战中兼任留守处主任,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负责伤病员的管理工作,解决给养和医药供应。
1929年(民国十八年)1月,杨至成随红4军向赣南、闽西进军,任军部副官长。
1930年(民国十九年)起,杨至成任红12军副官长,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务部部长,中央军命军事委员会总经理部兼红军总兵站主任、总供给部部长兼政治委员,先后组织建立了中央苏区的“赤色邮政”,红军的有线电话网和无线电通讯联络,建立了枪械、弹药、被服、纺织、鞋袜、卫生材料等20余个工厂,建立和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保障红军的物资供应,并创办了后勤学校。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中,虽遭受“左”倾领导人的错误打击,被降为供给部科员,但仍勤勤恳恳做好组织分配的每一项工作。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10月,杨至成随红一方面军长征。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1月,遵义会议后,杨至成任中革军委先谴工作团主任。到陕北后,杨至成任军委采办处主任和红一方面军后勤部部长,参加东征、西征战役。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12月,杨至成任军委后勤部部长兼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总兵站部部长。
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爆发后,杨至成任中共中央军委总供给部部长兼黄河两延(延长、延川)卫戌司令员、抗日军政大学校务部部长。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冬,杨至成因积劳成疾赴苏联就医。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起,杨至成先后入苏共远东局党校、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
1941年(民国三十年),苏德战争爆发后,杨至成与刘亚楼、卢冬生等准备经蒙古回国,但由于边境地区遭日军严密封锁,被迫滞留乌兰巴托,靠卖苦力甚至讨饭为生。
解放战争时期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1月,杨至成回国后,任东北人民自治军(后改称东北民主联军)后勤部政治委员。一边组织领导后勤工作支援东北解放战争,一边组织建设后勤学校和开展军工生产,初步奠定了东北部队物资供应的基础建设。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杨至成任东北野战军军需部部长,大力组织扩建军需工厂、兵站、医院和仓库,为部队进行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提供了物资保障。
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夏,杨至成随第四野战军南下,先后任华中军区和中南军区军需部部长、中南军政委员会轻工业部部长、中南军区第一副参谋长兼后勤部部长。在中南地区组织领导创建各类军需工厂、仓库、医院和学校,同时组织接收和发展了地方轻工业。
建国之后
1955年,杨至成调任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
1958年,杨至成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兼院务部部长。
1962年,杨至成任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
1967年2月3日,杨至成因突发心脏病在北京逝世。
主要成就
制作首批军装
1929年4月,杨至成用5万元筹款,建立了一个临时被服厂,领导全厂职工不分昼夜加班,生产出4000多套带领章、红五星军帽、挎包、绑腿、皮鞋的灰色军装,让红四军第一次穿上红军统一制作的军装。
创办赤色邮政
1930年4月至1933年7月,杨至成以瑞金、宁都兴国为中心,开设了五条兵站线,即建宁——广昌——宁都线;建宁——石城——宁都线;东陂——洛口——宁都线;招携——黄陂——宁都线;瑞金——宁都线。把兵站线建设成为瑞金首都连接前线、四通八达的“传递网络”,把中央出版的《红色中华报》、中央军委的《红星报》和其他报刊、书籍、信函、邮包等发往各地、各部队,而基层的信件、邮包也能通过“网络”及时送到目的地和收件人手里。
东征战役保障
1936年2月,杨至成领导后勤部筹集棉布2000匹、棉花8000斤、毛皮2000张、粮食330万斤、食盐5000斤,建立起被服厂、兵工厂和3个后方医院,组织起1000人的运输队、3000人的担架队。后勤保障迅速准确,使红军在两个多月的东征战役中歼国民党7个团、缴枪4000多支、筹款30多万银元、扩大红军8000多人。
辽沈战役保障
1948年6月,杨至成以佳木斯为中心,在佳木斯、哈尔滨、牡丹江、齐齐哈尔和鸡西等地很快建立起具有相当生产能力的机炮厂、手榴弹厂、子弹厂、雷管厂、电器厂、被服厂、鞋帽厂、制药厂等军工厂36处,50多个兵站和医院、仓库,职工达2万多人。仅手榴弹厂月生产能力就达到20多万枚,被服厂日产量9000多套、布鞋厂日产量1万双。为辽沈战役提供军衣、帽、鞋300多万件,其他物资20万件,有力地保障了东北解放战争的供给。
主要作品
《杨至成诗文集》,2013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再版。
所获荣誉
1955年,杨至成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二、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
亲属成员
人物评价
新华社:杨至成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作的开拓者和重要领导人。
1988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解放军将领传》第六集评价:杨至成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在40多年的奋斗中,他出生入死,历尽艰险,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欣欣向荣,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为军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建立了众多勋劳,受到党、军队和人民的尊敬。他忠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信共产主义必定胜利。他有很高的觉悟和很强的组织纪律性,一贯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时时事事顾全大局,光明磊落,廉洁奉公,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无私地走过了杰出共产主义战士光辉的一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杨至成是红军大管家。
人物纪念
文章
《由苏联归国后的杨至成将军》
《杨至成为红军“管家”》
《卓著功勋铭青史崇高精神励后人——纪念杨至成将军诞辰110周年》
《纪念杨志成将军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在三穗县召开》
书籍
《杨至成将军》(1996年05月,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杨至成将军传奇》(王国华编写)
视频
《开国上将之杨志成(中国将帅65)》
《中国将帅》杨至成
电影
《杨至成火线供给》
故居
杨至成故居位于中国贵州省三穗县八弓镇木界村。
纪念馆
2003年,三穗县人民政府建立杨至成纪念馆。该馆占地面积460m2,建筑面积约200m2。展览大厅收藏有从南昌起义、红军长征、抗战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后各种资料、图片、书画和杨至成身前的许多珍贵遗物,共有照片86张、衣物10件(套)用品8件,书籍6本,文件25份,书信4封。
伍道清是杨至成上将的第二任妻子,她是朱德妻子伍若兰的校友和同村同姓的好友。1928年9月,19岁在井冈山结婚。生一子冬伢,后寻子无下落。妻子后因战乱失踪。25年离别后1954年8月突然到武汉找到杨至成。后到青岛见面。
1929年1月30日,井冈山被敌军攻破,伍道清随同红五军突围向赣南撤走。
在大汾的突围战斗中,她行动不便掉了队。战士们旋风般地开走了,她无法跟上,沿着部队退去的方向走了十几里,天黑时流落到一个村庄。村里有个尚无子嗣的土豪,发现了疲惫已极、又饥又寒的伍道清,一看就知道是从井冈山冲出来的红军。土豪见对方的身孕不小了,想要她肚里的孩子,便把她藏进一个旧砖窑。伍道清在剧烈的奔跑中伤了胎气,又受寒生病,无法逃走,只得由这个土豪摆布。挨到4月底,伍道清生下一男孩,土豪让她喂了4个月奶,就强行将小孩抢去做儿子,把伍道清卖给大汾一个砍柴为生的农民为妻。
伍道清在大汾,望眼欲穿地等待着红四军返回井冈山的消息。半年过去了,10个月过去了,传来的消息越来越坏,传说朱毛的队伍被敌军撵得东逃西躲。伍道清很想到赣南去寻找杨至成,无奈又怀上了打柴农民的孩子。她感到去赣南的勇气越来越不足了,只有终日以泪洗面,痛苦不已。 1936年4月,伍道清与打柴丈夫带上孩子,回到耒阳老家。
远在赣南苏区的杨至成,也时时思念着伍道清。在中央苏区的几年中,杨至成曾多次托人打探伍道清的下落,就是毫无所获。 1934年10月,担任红一方面军后勤部部长的杨至成,参加了长征,艰难地到达陕北。鉴于他在8年的战争中多次负伤,积劳成疾,体质很差,中央安排他赴苏联治病疗养。在苏联的8年,杨至成仍然记挂着伍道清,曾几次通过国际邮线,写信到湖南耒阳,向伍道清老家打听讯息,然而得不到一点回音。1946年,杨至成回国参加解放战争,担任东北野战军后勤部部长。新中国成立初期,杨至成继续打听伍道清的下落,托中央南方老革命根据地访问团的耒阳籍领导干部伍云甫,帮助寻找伍道清。这时才得知伍道清在逆境中为求生存已随他人的情况。-----《考验人生——段子英革命纪实》?段子英 初稿 徐洪涛 整理
段子英:(1912—2002)女,湖南耒阳三顺段家冲人。衡阳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毕业。湘南暴动后随部队来到井冈山。1929年初段子英与爱人王展程在遂川戴家埔遭遇当地的挨户团,随后王展程被敌人杀害,段子英则被卖给一个药店老板做妻子,后被母亲接回湖南。1937年3月,重新回到了党的怀抱。新中国建立后,任湖南省机械工业厅副厅长。2000年在长沙逝世,2002年10月将骨灰安放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内。
至于伍道清的家庭情况这些就不清楚了。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253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中国历代帝王语录:看看那句最霸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