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7月,刚刚入伍两个月的张耀祠被调往江西瑞金沙洲坝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的警卫连。
这一日,是他参加红军后第一次站岗,班长安排他站在了毛泽东办公室门前。
当时毛泽东在党和军队内的职务已经被剥夺了,备受排挤和孤立。毛泽东身形高大,而张耀祠第一眼看到的他却是憔悴而消瘦的。
那段时期,几乎没有人会来找毛泽东,他在空闲的时间出门走了一圈,再按照原路返回。
张耀祠下哨之后兴奋地跑回了宿舍,对全班的战友们炫耀:我今天看到毛主席啦!
图|1966年,毛泽东与张耀祠(左一)在一起
他没有想到自己这一生都将和毛泽东密切联系着,新中国成立之后,更是毛泽东生活之中必不可少的"大管家"。
张耀祠,江西于都人,3岁父亲撒手而去,10岁大哥重病逝世,他和二哥都是辛劳的母亲一手带大。
1929年,朱毛红军解放了张耀祠的家乡,让张耀祠看到了穷苦人民的希望,他带着家乡50多名青年参加了少共国际师。
张耀祠当过儿童团长、少先队大队长、乡共青团支部书记。他年纪不大,办事机警果敢,带着小同志们放哨、查路条,防止敌军的特务混入苏区之中。
1934年4月,张耀祠调任八军团保卫局侦查科,不久就参加了长征。
图|油画《遵义会议》
1935年1月7日,中央红军强渡乌江,攻占了贵州重镇遵义。
为了保证中央首长的安全,张耀祠和几位同志受国家保卫局局长邓发的派遣,提前进入遵义进行调查了解,并且向群众们宣传共产党的政策和主张。他还忙着张罗杀大肥猪,庆祝胜利。
两天之后,遵义城之中喜气洋洋,中央红军领导同志们在国家保卫局特务队员保卫之下走向遵义大街,群众们欢呼雀跃。
而张耀祠等侦查科、监察科的同志们则身穿着便服,默默守护在群众之中。
张耀祠看着毛泽东走过了桥,在经过府衙门前时,顺脚踏上了一条长板凳,站在高处朝着欢呼的群众们不断挥手。
他说:"中国工农红军来到贵州,是要同你们一道,打倒统治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军阀王家烈,打倒蒋介石!"
张耀祠听着毛泽东信心十足的演说,和群众们一样心潮澎湃。
1月15日,在遵义柏公馆的客厅之中召开了中国共产党党史之上具有重要转折意义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张耀祠和保卫局的同志们执行了3天的会议安全保卫任务。
他看着博古以及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坐在会议室的门口,一口接一口地抽烟,满脸沮丧。会议之后,邓发命令张耀祠所在的班负责看护李德,不能让他逃跑或者自杀。
图|1947年,毛泽东转战陕北行军途中
1937年1月,张耀祠随同中央机关到达了延安,在陕北生活了整整十年。
1947年初,蒋介石调集25万大军分三路进攻陕甘宁边区,中共中央审时度势,作出了暂时撤离延安的战略决策。
中央警备团团长刘辉山,政治委员张廷桢,参谋长古远新和政治处主任张耀祠带领着两个连和一个骑兵中队,负责保护中央和毛泽东撤离。
而毛泽东却坚持要留在陕北,他说:"留给我们4个半连,其余的人立即过黄河。"
张耀祠知道,毛泽东这么做,就是想要拖住胡宗南,保住大部队。
后来毛泽东转移到了靖边县王家湾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之中。蒋介石大骂胡宗南无能,密令即便损失三个师,也要生擒毛泽东。
国民党利用美国提供的新式无线电测向仪测出王家湾一带有电台群,胡宗南命令军长刘戡率4个半旅偷袭王家湾,活捉毛泽东。
在极其凶险的形势之下,毛泽东下令离开王家湾,中央机关和部队分散隐藏在山沟之中,监视敌人的动向。
图|1949年7月,毛泽东和随同转战的机要人员在小河村合影
刘戡在王家湾扑了个空,率军在附近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地搜查,最近的时候距离他们只有四、五百米远。
而毛泽东却胸有成竹:"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正好是胡宗南和马鸿逵管界的结合部,胡、马二人勾心斗角,正好就给我们钻了空子。只要我们沉住气,敌人不一定会发现我们。只要敌人不发现我们,就是到了眼皮子底下都不准开枪。"
为了以防万一,毛泽东、周恩来和任弼时做了最坏的打算,商定3个人从3个不同的方向突围,就算是一个人逃出去也是胜利。
幸而此时彭德怀司令从敌人的广播之中听到胡宗南正在集中兵力偷袭中央军委,立即派王震率领一个旅,联合绥德地方部队和游击队火速支援,刘戡为追击王震的骑兵部队和毛泽东"擦肩而过"。
此次危机之后,张耀祠对毛泽东的深谋远虑敬佩不已。
图|1947年12月,毛泽东在陕北米脂
12月26日,那是毛泽东54岁的生日,他这一天都在忙碌着,连吃饭都是卫士们一直催着才去。那天的饭和平时没有什么区别,依旧是黑豆压扁和小米煮成的"钱钱饭"和酸白菜。
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11辆吉普车和10辆大卡车组成了车队,浩浩荡荡前往北京。
毛泽东兴致很高,对张耀祠一行人说:"1947年3月18日,我们撤离延安;1948年3月22日,我们由陕北向华北进军;今天是1949年3月23日,我们又向北平前进了。3年3次大行动都是在3月份,明年3月份,应该解放全中国了。等全国解放了,我们再也不搬家了。"
那时候的他们都知道,解放的光明就在触手可及的地方。只是没想到进程如此之快,解放军势如破竹,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在亿万同胞的殷切期盼之中正式成立了。
1950年,离家20年的张耀祠终于回家了。家中的老人和乡邻都以为他已经牺牲了,见到他的时候,无不激动地泪流满面。张耀祠也是到家之后才知道母亲在1935年逝世的消息,他心中愧疚、悲恸,在老家留了一个星期才回到北京。
图|8341部队
1953年5月,中央警卫局局长汪东兴告诉张耀祠,中央决定成立中央警卫团,负责保卫党中央领导核心,张耀祠正式调任为中央公安部九局副局长兼中央警卫团团长。
中央警卫团以中央警卫师一团为基础,代号为8341部队。
一直以来,老百姓对8341部队充满好奇,甚至有传闻:8341是一位老道长写下的,暗喻毛泽东将活到83岁,自遵义会议起担任中共领袖41年。这其实都是谣传,张耀祠是最清楚"8341"由来,这是按照编制序列命名的一个代号,名义上叫团,实际上的编制是师的编制,待遇也是按照师的级别给的。
后来8341部队发展到八千多人,人数比一般的师还要多,而且全是精兵。
作为中央警卫团的团长,张耀祠大部分的时间都是陪在毛泽东身侧。毛主席身边的医生、护士长、卫士长、大师傅、服务员、管理员和司机都归他管,各方面都要他操心,都要考虑得很周全。
按照张耀祠的话来说,他的职责就是安排毛泽东的衣食住行。
1966年8月以后,毛泽东一直在中南海游泳池工作、居住,张耀祠常年守在那里,就住在毛泽东卧室咫尺之遥的更衣室之中,和毛泽东朝夕相处。他的住处其实离游泳池很近,步行最多一刻钟,他却几乎不回家。
每次毛泽东出门,张耀祠都要忙好一阵子。
图|上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在专列上召开调研座谈会
50年代初,毛泽东乘坐过几次飞机。后来考虑到他的安全,就尽量不安排他乘坐飞机了,而是乘坐火车。
张耀祠话不多,每次毛泽东出行之前,都是他亲自组织,亲自给外地打电话,不让任何人参与。
毛泽东有他的专列,一共十四节车厢,毛泽东一般都在中间一节。在六、七十年代,形势紧张,为了他的安全,专列中配备了一百多名全副武装的8341部队战士。这些都是张耀祠在调动。
毛泽东手不释卷,出门之前,张耀祠要调运三、四箱毛泽东常常会用到的书籍,以便主席在路途之上需要之时,可以马上拿到。
毛泽东对杭州这个江南城市有着独特的偏爱之情,每当北京寒风凛冽之时,他就会想念杭州的江南冬景,也常常移居到杭州。
毛泽东休闲运动的方式也很简单,除了游泳,便是爬山。
1953年12月底到1954年是3月初,毛泽东带领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小组前往杭州。这是新中国的首部宪法,工作量非常大,毛泽东工作之余坚持爬山锻炼,风雨无阻。杭州城四周几十座山,毛泽东几乎都爬过,张耀祠则一直跟在他身侧,陪他看遍了杭州的山景。
图|毛泽东在杭州登山
毛泽东爬山都不是事先安排,全凭兴之所至。他也反感兴师动众,不希望自己休闲爬座山还要提前清场。他自己想好了要爬哪座山,什么时候去,直到临走的时候才通知张耀祠。
因为都是临时选择的登山地点,给张耀祠的护卫工作增加了困难,他无法提前去侦查山道的安全。好在毛泽东挑选的爬山时间是傍晚4点到晚上9点,山上基本上也看不到人,没有遇到过危险的情况。
张耀祠是一位很谨慎的同志,他一直在心中提醒自己:毛主席的衣食住行没有小事。他曾经为了毛泽东的安全,建议毛泽东戴墨镜和口罩。毛泽东很不高兴,嫌弃这些东西累赘。而且毛泽东身材很高大,即便戴上了这些,也容易被人们认出来。
后来毛泽东干脆什么都不戴,他老人家大半辈子为人民打拼,几乎没有什么特殊的休闲爱好。在山间自由自在地游览,就好像回到了少年时在韶山的天真时光。
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信佛,毛泽东小时候也因为母亲的影响,每日给家中的佛神上香叩拜。在半山腰如果遇到了寺庙,毛泽东还是会饶有兴趣地走进去,和里面的和尚攀谈几句,和尚们总是又惊又喜,说毛主席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毛泽东爱游泳,喜欢到大江大河之中去游,张耀祠记得毛泽东曾经游过北戴河、长江、珠江、钱塘江等等。张耀祠虽然会游泳,但根本游不过毛泽东。为了保护毛泽东,张耀祠在8341部队之中挑选出一批擅长游泳的战士,训练之后就陪同毛泽东一起游泳。
毛泽东爱游泳这事儿也有一段故事,有人未经毛泽东的同意在玉泉山特地为他建造了一座游泳池,毛泽东到玉泉山看到游泳池之后却很不高兴,当场批评了有关人员。
1954年4月25日,毛泽东写信给刘少奇、陈云和刘少奇,说明这个游泳池的建造费用从他的稿费之中扣除,为了警戒,这个游泳池封闭不用。
图|毛泽东和工作人员合影,毛泽东右侧为张耀祠
在"行"这一方面,张耀祠花费的心思和精力是最多的。而在"食"上,毛泽东的餐桌上,都是些简单不过的菜肴,一天两顿饭,很少吃三顿。燕窝、鱼翅什么的,根本上不了毛泽东的餐桌。张耀祠最关心的,还是如何让毛泽东吃得更好一些。
毛泽东餐餐都离不开辣椒,50年代的时候,毛泽东很喜欢吃红烧肉。后来医生劝他红烧肉里面的脂肪高,不能多吃。毛泽东就改为每天吃鱼,平时都是吃鲢鱼之类的,他最喜欢吃的是武昌鱼。张耀祠就请供应处想办法从武汉运武昌鱼来。
毛泽东还喜欢喝茶,最钟爱的就是杭州的龙井,张耀祠每年都会向杭州订购龙井茶叶。
毛泽东对身边的同志们很随和,很亲切。
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夫人访华之时,毛泽东正在武汉。她向外交部提出想要见毛泽东一面,外交部考虑到她去武汉不太方面,婉拒了马科斯夫人。马科斯夫人流了泪,外交部知道之后赶紧报告给毛泽东,毛泽东说:"那就见见吧。"
马科斯夫人乘坐飞机到了武汉,见到毛泽东之后非常激动。她告诉毛泽东她已经紧急联系了菲律宾驻华使馆,请他们尽快从菲律宾运送些新鲜的芒果送给毛泽东和他的子女们。
没有多久,几筐芒果空降武汉。毛泽东是不怎么爱吃水果的,这些芒果就搁置在那里了。张耀祠怕水果放久了放坏了,就请张玉凤向毛泽东报告一下,是否能够送些芒果给他在北京的孩子。
毛泽东笑道:"你们照顾我,比我的子女周到多了。谢谢你们,请转送给大师傅、警卫员和护士们吧!"
张耀祠按照毛泽东的意思,将芒果分给了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
图|1955年5月,毛泽东给中央警卫团一中队战士亲笔写的《出差守则》
很多人都会想当然觉得毛泽东作为一国主席,收到的礼物都会是贵重的东西。其实,毛泽东收到的外宾赠送的贵重礼物都交公了,各地送的礼品,他通常都不收。实在没法退回去的,他会让供应处折价,把钱寄给送礼的人。他还会要信访处写信,要求下不为例。
老朋友送的礼,毛泽东是收的,过一阵子之后,他还是会送一些其他实用的礼物。张耀祠只记得有一次有一位友人送给毛泽东一袋小米,毛泽东喜欢粗粮,高高兴兴全部收下了。
毛泽东体质很好,不太容易生病,每次生病的时候,打针吃药都是难事,因为毛泽东怕打针,也不喜欢吃药。张耀祠还是会为毛泽东准备一些必备的药物,比如安眠药、感冒药之类的。
相比于吃喝,毛泽东穿衣更加简朴。他几次叮嘱张耀祠,每次添置衣服,一定要经过他的同意。他的睡衣已经很破了,补了几十处,灰布头、白布头、蓝布头,有什么布补什么布。张耀祠问了几次,毛泽东都不愿意换新的,偏要说旧的穿的舒服:"我穿在里面别人看不见,我不嫌就行了。我的标准是不露肉,不透风就行。"
图|1962年春,毛泽东在江西向塘机场(前左一为张耀祠,右一为张玉凤)
进入北京城之后,毛泽东经常要接见外宾,他需要一双新的皮鞋。经办的同志觉得黄色的好看,就给他定制了一双黄色的皮鞋。这双鞋给管外交的同志们见了却觉得不合适,他对毛泽东说:"在外交场合,穿黑色的皮鞋显得庄重一些,还是再定制一双黑色的皮鞋吧。"
毛泽东却不以为然,这黑色皮鞋的规矩是洋人定的,没必要跟着洋人走,何必再做另一双。于是,那双黄皮鞋毛泽东一穿就是好多年。
他衣着简朴,但很讲究卫生,常洗常换,即便在烽火连天的岁月之中,他依旧如此。
毛泽东的住房几次都需要翻新,他觉得要花费不少经费,就一直将就着。
从前长征行军的时候,毛泽东住在老百姓家中,从来不睡在别人家的床上,总是打地铺。后来住到了中南海,有条件睡棕榈床和席梦思了,他依旧睡着硬邦邦的木板床。
他所用的一切都是能省则省,他很注重节约水电,火柴用完了,火柴盒都要留起来,买些散火柴装进去再用。
毛泽东唯有买书很舍得花钱,他的个人书库就是一个小型的图书馆。毛泽东常常手不离书,躺在床上要看书,吃饭的时候要看报纸,他的床上三分之一放的都是书。会客厅和厕所里面都要放着他指定的书和铅笔。
他读书的范围很广,历史、自然科学、哲学、经济学、政治、文学等等,他都看,张耀祠记得他将《资治通鉴》看了20多遍。他曾对张耀祠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天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没有书,就没有我毛泽东!"
图|1966年12月26日,毛泽东生日时在中南海同工作人员合影(后右一为张耀祠)
每次毛泽东外出视察的时候,张耀祠都要根据毛泽东的需要在外地帮他借书,杭州、上海、广州、武汉、庐山等地的图书馆,都留下了张耀祠为毛泽东借书的记录。
毛泽东晚年患上了白内障,无法再看书了,很不习惯这种离了书本的生活。他让张耀祠为他找一位专门念书的先生,张耀祠邀请北京大学的芦荻同志专门为他读古文和诗词。她每天要为毛泽东念两、三个小时的古文,边念边谈,芦荻说,毛泽东是一位"嗜书如命"的人。
毛泽东对身边的人几乎没有什么脾气,最生气的时候,毛泽东会说:"有屎就拉,有屁就放!"让那人痛痛快快说出来,他也好痛痛快快和他辩论一番,说完也就拉倒了。
毛泽东年过八旬的时候,还像个不服输的青年,还叫张耀祠和他掰手腕。张耀祠故意摆出了要较量的架势,但并没有用多大力气,故意让毛泽东赢了。他笑着对毛泽东说:"主席,你的手劲真大,我可比不过你。"毛泽东哈哈大笑起来。
张耀祠默默守护在毛泽东的身边,很多很细节的小事情,很多不起眼的小物件,张耀祠可能要花很多很多时间去安排妥当。
毛泽东晚年看不清,不肯动手术。张耀祠拿出了毛泽东50年代曾经戴过的眼镜,找配眼镜的师父配,但这副眼镜已经过去许多年了,并不适合毛泽东。最后他们只得带回三副相差25度的眼镜给毛泽东试戴,从几百度一直尝试到一千多度,毛泽东才勉强能看清楚。
如果说战争年代的张耀祠看到的是毛泽东的睿智和英勇,那么,在新中国建立之后,张耀祠看到的却是一位慈祥的老人家,简单、善良、直率、朴素,有的时候还像个老顽童。
自从张耀祠任职中央警卫团团长之后,日子就这样在细碎的小事之中度过,他对毛泽东也积累了深厚的感情,将他当作自己的长辈、亲人一样,乐观坚强,遇到再凶险的情况都能保持镇静。
1976年1月8日上午10时,张耀祠接到了北京三〇五医院的电话,告知他周恩来在医院病逝。
张耀祠撂下电话之后立刻跑到毛泽东的卧室,病重的毛泽东正坐在沙发之上。张耀祠向他汇报:"刚才接到电话,总理在上午9时57分病逝!"
毛泽东听完,久久都没有说话。
图|毛泽东和张耀祠
张耀祠心中悲痛,他站在那里一动不动,抬起头看着毛主席的脸色沉重,只是无力的对他挥了一下手,张耀祠便离开了毛泽东的卧室。
在张耀祠的印象之中,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关系很好,周恩来每次来看毛泽东,都先给秘书打个电话,然后来到毛泽东的住处,两人一块聊天,甚为融洽。周恩来向来尊重毛泽东,而毛泽东也很倚重周恩来。
张耀祠这么多年在毛泽东的身边,清楚他的喜怒哀乐,也知道此时此刻的毛泽东,需要一个人静静地待着,静静得和周恩来告别。
这就是张耀祠在毛泽东身边生活,认真,严谨,时时刻刻被毛主席的温情所感染。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离开了人世,张耀祠一下子空闲了,没有原来那么忙了。但他和毛泽东身边的所有同志一样,常常想念起主席的音容笑貌。
他记得毛泽东最爱的舞曲是《浏阳河》,那时候他每周六都要来人民大会堂安排舞会,他原来不会跳舞,总是跟在毛主席的身侧。大家都劝他学跳舞,就算是为了毛主席,也要学一学,他就学了……
从17岁站在毛泽东办公室的门前,到60岁仍旧守在毛泽东的病榻旁,张耀祠曾经把毛主席的生活中所需要的点点滴滴当作自己生活的全部,见证了这位老人的喜怒哀乐。他对毛主席充满着感恩和崇敬,将43年的时光视为人生最为辉煌的时期。
图|1970年毛泽东和张耀祠及身边工作人员在中南海游泳池前合影
2010年10月30日,张耀祠突发心脏病逝世,享年94岁。
他的追悼会有上千人参加在,在告别厅之中,毛主席生前的专职摄影师钱嗣杰老先生长叹一声:"唉!主席身边的人,又少了一个……"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248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