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唐高宗要逊位与武则天还是欲令其摄政一事,虽然许多历史学家乃至业余爱好者都特别感兴趣,却很少有人深究。首先发端此事的是《旧唐书》。随后的《新唐书》《资治通鉴》也都积极呼应,奋力跟进。但由于“底片”不好,“洗”出来的照片更加失真。可以说,三家史籍都有概念不清,逻辑混乱的问题。更让人不敢相信的是,这些封建史家全然不顾手中的笔有多重,多大的谎都敢撒,堪称嘴胆包天,笔胆包天。如果说他们史德有疵的话,还真不大会冤枉他们。
一、《旧唐书》的记载。
1、《旧唐书卷五•本纪第五•高宗下》:
(上元二年,即675年)三月丁未(三日),日色如赭。丁巳(十三日),天后亲蚕于邙山之阳。时帝风疹不能听朝,政事皆决于天后。自诛上官仪后,上每视朝,天后垂帘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预闻之,内外称为“二圣”。帝欲下诏令天后摄国政,中书侍郎郝处俊谏止之。
2、《旧唐书卷八十四列传第三十四•郝处俊传》:
(上元)三年,高宗以风疹欲逊位,令天后摄知国事,与宰相议之。处俊对曰:"尝闻礼经云:'天子理阳道,后理阴德。'则帝之与后,犹日之与月,阳之与阴,各有所主守也。陛下今欲违反此道,臣恐上则谪见于天,下则取怪于人。昔魏文帝着令,身崩后尚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遂欲躬自传位于天后。况天下者,高祖、太宗二圣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也。陛下正合谨守宗庙,传之子孙,诚不可持国与人,有私于后族。伏乞特垂详纳。"中书侍郎李义琰进曰:"处俊所引经旨,足可依凭,惟圣虑无疑,则苍生幸甚。"帝曰:"是。"遂止。
3、《旧唐书卷八十一•列传第三十一•李义琰传》:
上元中,累迁中书侍郎,又授太子右庶子、同中书门下三品。时天后预知国政,高宗尝欲下诏令后摄知国事,义琰与中书令郝处俊固争,以为不可,事竟寝。
问题:一是《旧唐书》自己与自己在时间上打起了架。《旧唐书•高宗本纪》说的是“上元二年三月十三日”,而《旧唐书•郝处俊》则说的是“上元三年”。时间至少差了多半年。你《旧唐书》正走着却分了岔,弄出一条歧路,让后来者作何遵循呢?二是在概念上也互相矛盾。《旧唐书•高宗本纪》说的是“帝欲下诏令天后摄国政”,而《旧唐书•郝处俊》则说的是“高宗以风疹欲逊位,令天后摄知国事”。摄政,或曰摄知国事,指代国君处理国政。见《礼记》:“昔者周公摄政,践祚而治。”至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总统缺位,由内阁代行职务,亦曾一度沿称摄政。而逊位则是让位,即把皇帝的位子让给别人当。这是有原则性的差别的。尤其是《旧唐书•郝处俊》里那一句,前半截是“欲逊位”,后半截是“摄知国事”。以己昏昏,何以使人昭昭?
《旧唐书•李义琰传》里的这句话前还有半句话:“时天后预知国政,”更耐琢磨。好像是说武则天已经在替高宗处理国政,正在“实习期”,高宗“欲下诏令后摄知国事”只不过是让其“转正”。试想,后来宰相会议没有通过,会不会重把她拉下来?完全不敢想象,朝廷会这样弄事。
二、《新唐书》的记载。
1、《新唐书卷三•本纪第三•高宗》:
(上元二年)三月丁巳,天后亲蚕……
没有提高宗尝欲下诏令武则天摄国政的事。
2、《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五•列传第四十•郝处俊传》:
上元初,帝观酺翔鸾阁,时赤县与太常音技分东西朋,帝诏雍王贤主东,周王显主西,因以角胜,处俊曰:"礼所以示童子无诳者,恐其欺诈之心生也。二王春秋少,意操未定,乃公朋造党使相夸,彼俳儿优子,言辞无度,争负胜,相讥诮,非所以导仁义,示雍和也。"帝遽止,叹曰:"处俊远识,非众臣所逮。"迁中书令,兼太子宾客,检校兵部尚书。
帝多疾,欲逊位武后,处俊谏曰:"天子治阳道,后治阴德,然则帝与后犹日之与月,阳之与阴,各有所主,不相夺也。若失其序,上谪见于天,下降灾诸人。昔魏文帝着令,帝崩,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欲身传位天后乎?天下者,高祖、太宗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正应谨守宗庙,传之子孙,不宜持国与人,以丧厥家。"中书侍郎李义琰曰:"处俊言可从,惟陛下不疑。"事遂沮。
3、《新唐书卷一百零五•列传第三十•李义琰传》:
上元中,进同中书门下三品,兼太子右庶子。高宗欲使武后摄国政,义琰与郝处俊固争,事得寝。
问题。一是在时间上,把上元二年三月发生的高宗欲令武则天摄政件事放在了郝处俊八月“迁中书令”之后。据《旧唐书•高宗本纪》:(上元二年)“八月庚子(二十九日),太子左庶子、同中书门下三品、乐成侯刘仁轨为左仆射,依旧监修国史。中书门下三品、大理卿张文瓘为侍中。中书侍郎、同三品、甑山公郝处俊为中书令,监修国史如故。”同样,《新唐书•高宗本纪》也说:“(上元二年八月)庚子,张文瓘为侍中,郝处俊为中书令,刘仁轨为尚书左仆射,戴至德为右仆射。”很显然,《新唐书•郝处俊传》的时间依据是抄自《旧唐书•郝处俊》。二是在概念,即性质界定上,《新唐书•郝处俊》说的是高宗“欲逊位武后”,但《新唐书•李义琰传》又回到了“摄国政”上。依然是自己与自己矛盾。
三、《资治通鉴》的记载。
《资治通鉴•唐纪十八》“上元二年”条:
三月,丁巳,天后祀先蚕于邙山之阳;百官及朝集使皆陪位。
上苦风眩甚,议使天后摄知国政。中书侍郎同三品郝处俊曰:“天子理外,后理内,天之道也。昔魏文帝着令,虽有幼主,不许皇后临朝,所以杜祸乱之萌也。陛下奈何以高祖、太宗之天下,不传之子孙而委之天后乎!”中书侍郎昌乐李义琰曰:“处俊之言至忠,陛下宜听之。”上乃止。
《资治通鉴》在时间以及郝处俊的职务的记载上脱胎于《旧唐书•高宗本纪》。而性质则界定为“使天后摄知国政”,似乎排除了“逊位”说。
郝处俊所言“魏文帝着令”见《三国志卷二•魏书二•文帝纪第二》“黄初三年(222年)”条:九月甲午,诏曰:“夫妇人与政,乱之本也。自今以后,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又不得横受茅土之爵;以此诏传后世,若有背违,天下共诛之。”两《唐书》所谓的“身崩后尚不许皇后临朝”,以及《资治通鉴》所谓的“虽有幼主,不许皇后临朝”,魏文帝诏书中没有原话,全是封建史家演绎之言。不管此事是否属实,三家史籍共同的矛盾之处有三:
第一,如前所述,“摄政”与“逊位”有清楚的边界,不能混为一谈。
第二,《旧唐书》中的“今陛下奈何遂欲躬自传位于天后”,《新唐书》中的“今陛下奈何欲身传位天后乎”以及《资治通鉴》中的“陛下奈何以高祖、太宗之天下,不传之子孙而委之天后乎”,与“摄政”风马牛不相及。尤其是《资治通鉴》,只要你前面说的是“议使天后摄知国政”,那后面的话就对不上茬口。高宗没有说要把大唐江山传位给武则天呀!
第三,就一个事件的时间和定性,出现了两《唐书》自己跟自己打架,《新唐书》又和《资治通鉴》打架,两《唐书》《资治通鉴》又互相厮打的热闹场面,不知道这些封建史家到底有何“实录”作根据?
要说,我还真想相信《新唐书》所说的高宗“欲逊位武后”是真,但事实告诉我,高宗一是也有私心,二是不憨不傻,明明有一大把成年儿子,怎么会要把皇位交给武则天呢?说到天边,无非是要武则天代他处理国政。等他身体好了,再交给他。但把皇位交出去,高宗就成了“边上皇”了。他的祖父李渊当年不牛吗?后来当了太上皇也只能等死,何况高宗去当个“边上皇”,更只能“边上黄”了。高宗不会啊!
敢不敢说这事是封建史家编造的?估计八九不离十。因为高宗提出的问题,即“苦风眩甚”的问题,说到底,宰相们都没有给出正面回答。这病一发作,还真的不能上朝,不能处理政事。既然皇帝上不了朝,迫切需要宰相们给他拿出个“怎么办”来。宰相们,你们既然反对武则天出面,还有没有其他办法,把高宗解放出来,比如太子摄政。据《资治通鉴》:咸亨四年(673年)“八月,辛丑(十九日),上以疟疾,令太子于延福殿受诸司启事。”这不证明太子可以在皇帝不在的情况下代理政事吗?所以,大臣们正常的回答应该是:臣下认为,太子摄政比天后更合适。如果接下来皇帝说太子有病,你们也可以说还有雍王呀。可是,郝处俊们并没有按照正常的逻辑回答皇帝,而是造了个“逊位”的大帽子扣到高宗头上,然后引经据典地痛批一通。这不成了诡辩了吗?当然也可能是编造时没有把圈转圆。
其实,高总何尝不想把权力交给太子!据《资治通鉴•唐纪十八》“上元二年”条:“五月,戊申(初五),下诏:“朕方欲禅位皇太子,而疾遽不起,宜申往命,加以尊名,可谥为孝敬皇帝。”而《旧唐书•卷八十六•列传第三十六•高宗中宗诸子》说得更明白:
上元二年,太子从幸合璧宫,寻薨,年二十四。制曰:“皇太子弘,生知诞质,惟几毓性。直城趋贺,肃敬着于三朝;中寝问安,仁孝闻于四海。自琰圭在手,沉瘵婴身,顾惟耀掌之珍,特切钟心之念,庶其痊复,以禅鸿名。及腠理微和,将逊于位,而弘天资仁厚,孝心纯确,既承朕命,掩欻不言,因兹感结,旧疾增甚。亿兆攸系,方崇下武之基;五福无徵,俄迁上宾之驾……”
高宗诏书中的“将逊于位……既承朕命……旧疾增甚……俄迁上宾之驾……”说明,高宗已经将逊位于皇太子的意见告诉给李弘了。但是,李弘接诏时竟然激动地说不出一个字来,弄得病情加重,不仅不能上位,而且很快就去世了。李弘逝于上元二年四月二十五日,不知道高宗要逊位于他的诏命始于何时。一个“俄迁上宾之驾”的“俄”字,让我们想到会不会就是一个月前,封建史家所说的三月十三日之后“帝欲下诏令天后摄国政(另一说‘逊位’)”?分析到此,惊出一身冷汗,敢不会是有人玩弄移花接木之术?
如果是正常发生的历史事件,且封建史家笔不走偏,会写成这样吗?武则天后来“革唐命”,当了大周皇帝,谁的责任?呵呵,就是你李治!终于被封建史家抓到“始作俑者”了!看来,封建史家是一定要千方百计地、处心积虑地、拿着放大镜不放过任何细节地、甚至捕风捉影地寻找证据,以把高宗牢牢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主办单位:隋唐史学会
审稿:王恺
编辑:零零
管理:刘端
(ID:隋唐史学会)
欲知隋唐事 ,走进隋唐史!
交流河洛文化,传承隋唐历史!
欢迎您关注洛阳市隋唐史学会!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242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三年造袁大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