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三器
中山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国家,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河北省平山县中山国第五代国王厝的陵墓中出土了三件青铜器,分别是中山王厝铁足铜鼎、夔龙饰刻铭铜方壶、胤嗣刻铭铜圆壶,合称“中山三器”。中山三器的出土为研究中山国的历史文化、工艺水平、民族精神等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1
历史文献价值高
中山三器的历史文献价值之所以高,是因为在其刻铭中传达有多种重要历史文化信息,例如铭文中有“惟十四年,中山王……”它直接让考古工作者能推断出王墓以及器物制作的准确年代。又如铭文中有“惟朕皇祖文武,桓祖成考……”“昔者我先祖桓公、昭考成王……”由此使我们明确得知,中山国君共有文公、武公、桓公、成公等共七代。中山三器铭文中所载史料,填补了史书文献之不足。40多年前,河北省考古工作者对中山国城址、王陵墓地的勘察和发掘所获资料异常丰富,中山三器的出土,其中长篇铭文的释出,就像一把钥匙,为了解古中山国开启了一扇大门,进而可以探求其中的诸多奥秘。
2
铭文之篇长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属西周时期多见长铭,其中西周宣王的毛公鼎铭文多达497字,为金文篇长之最。到东周晚期进入战国时代,铜器铭文多为短篇,字多者十几个字,少者几个字,而中山三器打破了这一旧说,中山三器铭文总和为1101字,其中大鼎铭文有469字,仅次于毛公鼎,创下战国时期青铜器长铭之最。中山方壶铭文450字,在众多青铜器刻铭中亦鹤立鸡群。
3
器物制作之精美
我们说中山三器制作之精,除了它的造型优美,铸造精良之外,其铭文刻制技法之纯熟亦足令今人叹为观止。着名青铜器修复专家高英先生观看了中山三器刻铭,曾异常激动地说:“真不知古人当初是怎样刻制的。”高英先生自幼得名师传艺,一生从事青铜器修复业,数十年中所见青铜珍品无数,而在中山三器面前,高先生有如此感叹,这绝非偶然。中山三器铭文字形修长,横平竖直,笔画挺秀,字中曲线之委婉柔丽更楚楚动人,堪称青铜器刻铭之绝品。
4
承载民族之精神
“纳礼与器,器以载道”,器物表达人的价值和人生哲学,承载人的精神追求和道德观念。中山王厝铁足铜鼎和夔龙饰刻铭铜方壶表达了中山国人天圆地方的处世哲学和豁达的精神追求,一言九鼎则蕴含着中山先民忠勇稳定、厚德包容的价值理念。
器物是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族文化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中山三器”是中山先民挥洒自己的气韵和才情,融注自己的智慧和思想,创造出的属于自己的超凡艺术。为了更好的研究和传承文化,要注重挖掘器物的文化内涵,发挥器物跨越时空的优势,以器物为载体去探索那些令人心驰神往的神秘王国。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guoxue/13240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