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陈新甲代表大明与大清和谈,崇祯却说:是你自己干的,和我没关系

博古观今 2023-09-21 12:00:45

崇祯十五年(1642年),松锦之战爆发,大明战败,主帅洪承畴被俘虏,松山、锦州相继失守。这场大仗彻底断绝了明朝通过武力战胜清国的希望。明朝兵部尚书陈新甲成了替罪羊,不断地被言官弹劾。

不过,崇祯却站在陈新甲这边,因为陈新甲正在执行一项秘密:与清和谈。陈新甲在对清的问题上与杨嗣昌相同,认为应先与清和谈,集中兵力消灭农民起义军。不过,杨嗣昌没有顶住朝廷的压力,和谈失败。陈新甲受崇祯信任程度远不如杨嗣昌,当然更不敢轻易提出和谈。不过,在松锦大战前,陈新甲曾私下和清接触,表达了和谈的看法。

松棉战败的同时,崇祯派去剿灭李自成的傅宗龙、汪乔年也相继被李自成击败,明朝的危机突然凸显,大明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崇祯只能授意陈新甲秘密与清和谈。皇太极本人一直以来就有和明朝和谈的想法,所以和谈过程很顺利。

然而陈新甲的家童却不小心将和谈的密函传说各省驻京办事处传抄,和谈之事才公开于众,朝中群臣哗然。崇祯帝恼怒之下,将陈新甲下狱,后来处死陈新甲。

此次和谈看起来是毁于陈新甲的家童泄密,其实就算是不泄露,和谈也不大可能会成功。几年前杨嗣昌操作与清和谈没有成功,是因为朝中压力太大,崇祯却没有给予支持。面对同样的情况,崇祯就能全力支持陈新甲吗?

朝中众臣反对和谈是吸取宋朝的外交策略的特点,认为和谈是丧权辱国的事情,支持和谈会留下不好的名声,所以一定要反对到底。崇祯本人也是害怕承担和谈后所留下的恶名,所以明知和谈可能会使大明的局势有所改善,但却不敢公开和谈,只让陈新甲秘密和谈。

和谈是否能够成功,并不是取决于明朝和清朝和谈的过程和双方的条件,而是取决于崇祯的决心和态度。崇祯有坚定的决心支持和谈,力促和谈成功,和谈就一定能成。但问题是崇祯的决心是摇摆的,他害怕承担和谈所产生的责任和后果,这就注定和谈必定会失败。

和谈是秘密进行的,但崇祯能永远不公开和谈的秘密吗?即便和谈成功,崇祯也不打算公开吗?崇祯如何隐瞒到底?

其实崇祯不需要隐瞒到底,如果和谈成功的话,崇祯直接把责任往陈辛甲身上推,说是陈新甲私下和谈,并非崇祯授意,再把陈新甲认罪杀死。届时,和谈已成事实,众臣再怎么反对,明朝又不能反悔,大明和清将暂时停战,崇祯就能积蓄力量对付农民起义军。最重要的是,有陈新甲这个背锅的,崇祯不会背负骂名。这就是崇祯的如意算盘。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和谈没有成功就提前泄密。陈新甲这个和谈主持者知道的事情太多了,崇祯只好把他下了大狱,否则他大嘴巴到处乱说是崇祯指使的,那崇祯岂不是身败名裂?陈新甲在狱中时曾上书自辨,大学士周延儒、陈演等人也曾出力援救,但崇祯还是杀死了陈新甲。其实,能当官当到朝廷里面的人,都不是一般人,如果没有崇祯授意,借陈新甲十个胆,他都不敢去和谈,陈新甲必定是得到崇祯的授意。这些大臣恐怕也鄙夷崇祯的为人吧?

如果崇祯想促成和谈,他必须高调下令进行和谈,并勇于承担责任,顶住朝中的压力,这是给予陈新甲最大的支持,和谈必能成功。但崇祯却不想承担这个责任,所以只让陈新甲秘密和谈,和谈则必失败。以崇祯这种不敢担当的性格,不管让谁去和谈,都不可能成功。

内容素材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删除

清朝曾三次主动与明朝议和,如果议和成功明朝就不会灭亡了吗?

明朝曾有三次与大清议和的机会,但明朝始终没有把握住这三次救命稻草,让自己走向灭亡。后金大汗皇太极登基之初,就向明朝抛来了橄榄枝,希望两国能够互派使者通过和议达到和平相处相互尊重。

第一次议和是在天启七年10月,天启皇帝刚刚驾崩,崇祯皇帝登基刚两个月。当时两国正在交战,互不来往,通信设备又不足,于是皇太极就通过偏道向明朝表达善意。皇太极满怀希望的派蒙古族一个叫都令的喇嘛去明朝传达信号,希望明朝能够承认大金政权,彼此和平相处,友善往来。并且希望能够派使者进京祭奠天启皇帝,但崇祯皇帝迟迟没有回信。皇太极并没有灰心,而是继续等待议和的时机。

第二次议和是在崇祯元年。宁远总兵祖大寿的士兵与后金士兵发生磨擦,磨擦过程中一些明朝士兵被俘。按照以往的惯例,被俘士兵要么被威胁投降,要么被杀害。但这一次皇太极却一反常态,他认为这是与明朝议和的最佳时机,并写信给祖大寿,信中说只要大明愿意议和,就派使者进京祭奠天启皇帝。《皇清开国方略》记载信的内容“我欲通两国之好,共图太平……。”

祖大寿身为一名武将,他的职责是打仗,对议和之事必然嗤之以鼻。《皇清开国方略》这样记载祖大寿的回信:“吊丧者为谁?讲和者为谁?”意思是你有什么资格给我大明皇帝吊丧?你有什么资格跟我大明议和?语言中充满傲慢和不屑。

仅管如此,皇太极为了表示诚意,送还了俘虏,并让俘虏带话给祖大寿,希望能与明朝议和,希望能派使者进京祭奠天启皇帝,但均无任何答复。

皇太极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的要求议和呢?主要原因是因为皇太极继位之初,是由四大贝勒共同执政。努尔哈赤设立了四大贝勒,即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四大贝勒当中皇太极最小,排在最后。

努尔哈赤死后,继承大统的皇太极与其他三位亲王一同主持朝政,三大贝勒与皇太极都南面并坐,他们“共议国政,各置官属”,被称为四大贝勒时期。

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况且三大贝勒手中握有兵权,权利之大足以对皇太极造成相对威胁。如果三大贝勒同时发难,皇太极大汗之位难保,这让皇太极一直耿耿于怀寝食难安。对于与明朝的议和也不过是皇太极的缓兵之计,他想通过议和腾出时间集中精力对付三大贝勒,削弱他们的权利,收回他们的兵权,让自己的权利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以达到专制集权的目的。接下来十几年时间皇太极也是这么做的,他通过打击逐渐收回三大贝勒的权利,稳固了自己的权利,达到了政治目的。

还有一个问题不得不让皇太极面对现实,就是后金兵马数量太少,根据历史记载,清军入关前的数量只有15—16万左右。而大明则是一个疆域广阔、经济发达、实力雄厚的庞大帝国,大明兵多将广数量庞大。以兵马数量上来讲,好不夸张的做个比喻,大明就像一只大象,而后金就好比几只蹦跶的蚂蚁,看不到有任何胜算的机会。与其如此,不如通过友好协商让大明承认自己,先与大明和平相处,通过休养生息等自己足够强大了,再与大明一决高下。

很多人会说崇祯应该接受皇太极议和,腾出手来集中对付国内的农民起义。但我们注意到两次议和是发生在天启七年和崇祯元年,而李自成农民军起义是在1629年,即崇祯二年。也就是这两次议和都还没发生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另一个问题,崇祯为什么不肯接受议和?我们都知道大明对外政策向来都十分强硬,自建国以来就没向哪个国家屈服或主动示好过,抵御外敌从来都不含糊。对于后金,明朝的态度很明确,就是剿灭。更何况崇祯皇帝新登帝位,年少得志意气风发,立志要消灭后金收复辽东振兴大明,怎么可能轻易接受议和呢?

但局势的发展并不是崇祯皇帝能预料得到的,越往后局势就越不利于大明,乃至崇祯皇帝被整个局势搅得焦头烂额、心力憔悴。

第三次议和发生在崇祯十五年,对大明来说这一年的局势已经非常不堪,国内农民起义如火如荼,战火即将烧到京城。关外松锦之战明军大败,明朝精锐部队消耗殆尽。大明江山在风雨中飘摇,内外交困之际崇祯下密旨让兵部尚书陈新甲与清军议和。但由于消息不慎泄露,引起群臣愤慨,崇祯为了挽回面子杀了陈新甲。杀陈新甲是崇祯人生中又一大败笔,等于直接断了自己的退路,也断了大明的退路,明朝只能迅速走向灭亡。

三次和议都谈崩了,假如三次有一次议和成功,大明还会灭亡吗?如果前两次议和成功,崇祯是完全有精力对付后来的农民起义,也不至于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如果是第三次议和成功,急命各路军队进京勤王,胜算虽不可知,但至少不会腹背受敌顾此失彼,至少还有回旋的余地。

清军占领明朝关外之地后,皇太极想和崇祯议和,为何崇祯却不答应?

因为皇太极想和崇祯议和只是表面功夫,崇祯和皇太极心里都清楚这场议和没有任何的意义。皇太极占领明朝关外之地后,已经占领了主动的位置,皇太极选择在这个时机议和就是想看看明朝的态度,也可以摸清明朝现在的实力。崇祯对皇太极的想法也是有多了解的,崇祯只要答应和皇太极议和,就表明明朝实力大幅度的下滑,皇太极将会更加的得寸进尺,明朝将会面临更大的麻烦。

其实当时崇祯也有和清朝议和的打算。崇祯悄悄派了陈新甲去和皇太极谈判。,没有想到这件事情走漏了消息,很多朝中的大臣都知道了这个消息,很多人都有不满的情绪。明朝一直号称上邦大国, 现在竟然和一个外邦的少数民族议和,实在是非常失面子的事情。

崇祯看到这么多的人提出反对的意见,就把所有的罪责推到了陈新甲身上。陈新甲因为替崇祯背了黑锅而惨死,崇祯和清朝议和的计划也就泡汤了,但是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崇祯还是没有想到很好的解决办法,摇摇欲坠的大明王朝正在走向灭亡。

皇太极之所以提出要和明朝议和,就是害怕明朝集中力量对付清朝。如果明朝答应和皇太极议和,后面的局势必然是明朝放松对皇太极的警惕,集中力量去对付国内的李自成。这样皇太极就有了很好的机会来发展壮大自己,如果明朝一直在边关囤积重兵, 皇太极也是很难进入关内的,即使勉强进入关内,也会造成很大的伤亡。只有让,明朝和李自成先打起来这样清军才会有机会。?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240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