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建文帝下落之谜终于揭开 专家:真没想到,此地竟是他最后落脚地

蜀山笔侠 2023-09-21 11:22:19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逝世,他的死给整个明朝在接下来的数百年历史进程中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原本半隐退状态下的朱元璋重新复出执掌朝政,而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则接替父亲成为了新的皇储。

在朱元璋的构思中,大明应该由藩王们镇守边关,而长子朱标则继承大统。朱元璋在朱标的身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的死打乱了朱元璋的一系列布局,而朱允炆作为皇储来说也比朱标要逊色不少,因此这个皇位坐得着实不太安稳。

太子朱标虽然没有继承到老朱的暴躁性格,反而仁义谦恭,但他毕竟是从小接受帝王教育的,再加上底下的弟弟们对这个宽厚的大哥也多为信服,所以倒是还算个不错的继承人;但偏偏朱标早逝,嫡长子同样早逝,只剩下庶次子。

老朱不管''嫡庶有别''将朱允炆立为储君,还将其母吕氏扶正,这下子差点没气死其他儿子们。''你不仁我不义'',等老朱一去世,野心勃勃的朱棣就率大军直逼紫禁城。公元1402年,皇宫燃起了熊熊烈火,兵败的朱允炆却从此人间蒸发不知所踪。

朱棣登上皇位后十分担心建朱允炆有朝一日会重新纠集势力前来重新争夺权力,更担心民间有人打着朱允炆的名义起兵,所以他便在全国各个地方安排了密探,秘密帮他寻找朱允炆的下,甚至就连下南洋的郑和,一开始其实也肩负着去海外寻找朱允炆行踪的任务。

朱棣当时有个十分位高权重的大臣名叫胡濙,他是朱棣心腹。朱棣在永乐五年表面安排胡濙外出寻访张三丰,而胡濙真正接到的任务其实是去秘密探访朱允炆的下落,并向朱棣报告一些民间隐情。

胡濙在民间找了朱允炆的线索十几年,但始终没有找到半点有用的消息。直到永乐二十一年,这天朱棣已经就寝,而胡濙却突然半夜突然求见。正常人被打搅了美梦,必定会心烦意乱甚至怒意横生,而朱棣也是如此。但朱棣一听说是胡濙求见,他瞬间就从床上弹起,并和胡濙在密室交谈了一整个晚上。

显而易见,胡濙在民间呆了十几年,突然不经指示来找朱棣,那么他必定是带着朱允炆的情报而来的。《明史》关于这件事的描述原文是:''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翻译成白话文来看,意思就是胡濙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统统向朱棣汇报了一遍,一直谈到凌晨四点才出来,能交谈这么久,其中信息量一定很大。

紧接着《明史》又写下了这样一句至关重要的话:''至是疑始释'',意味朱棣终于打消了心里的疑虑,多年想要找到朱允炆的心结总算解开了。那么胡濙到底和朱棣说了什么?经过明史研究者们的推理,胡濙必定是确定了朱允炆已经没有威胁,才敢将这些消息上报给朱棣。

那么朱允炆到底去了哪里呢?这件事已经成为了一桩千古悬案,不同的史籍给出了完全截然不同的说法。在《明史》中曾提到过,朱允炆后来很有可能出家为僧,并在云贵川地区有过生活的痕迹:滇黔巴蜀间,相传有帝为僧时往来迹。''。

清朝时期也有史书记载朱允炆生活在狮山正续寺,并剃度出家为僧:''止于狮山正续寺数十年'',所以朱允炆最后的落脚地应当属于云贵一带,在此地出家为僧,这也是为何之后南明会选择将重心放到西南地区的原因之一。

建文君王千年失踪之谜,建文君王下落是什么?

朱允炆在靖康之役之后就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了,再也没有人知道他何去何从。估计朱元璋也不会想到,这个自己精挑细选的皇太孙,竟然就当了三年的皇帝,也辛亏朱棣不是外人,要不是老朱家的人自己抢了自己的皇位,估计朱元璋心里就更加的愤恨不平。其实朱允炆之所以没保住自己的皇帝之位,还是因为他德不配位,并且这和朱元璋也有着脱不了的干系。

朱标自从出生,就被朱元璋当做是自己的继承人培养,在古人看来嫡长子的意义重大,代表着自己的香火,也代表着自己终于后继有人。朱元璋二十七岁才抱的朱标这么一个大儿子,可想而知朱元璋对于朱标的到来多么的高兴,而且这还是他最爱的马皇后所生,所以朱标当真是活在朱元璋心尖上的儿子。

正是如此,所以在朱标去世以后,朱元璋真的接受不了这个打击,先是发妻后又是嫡长子,这对于年迈的朱元璋来说实在是太难以接受。但是再难以接受,朱元璋也得接受。为了能缓解他的丧子之痛,他突然觉得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和朱标好像。无论是眉眼还是性格,朱允炆简直就是朱标的翻板,再加上在朱标重病之时,朱允炆悉心照顾,朱元璋把这一切都看在心里。于是在选继承人的时候,就准备爱屋及乌的让朱允炆继承。

而且为了给朱允炆扫清继位的障碍,朱元璋又开始新一轮清洗功臣。朱元璋是害怕那些功成功高盖主,但是没想到的是竟然到最后朱棣打过来的时候,朝廷上竟然没有良将可用。就这样,朱允炆在继位以后开始作死削藩,朱棣便找到了了合适的机会去清君侧,最后朱允炆下落不明。

明朝建文帝是怎么死的?是被永乐大帝杀了么

明朝建文帝的最终归宿至今仍是未解之谜,存在自焚说、出亡说、出家说等多种说法,但无论哪种说法都并非被永乐所杀。
说法1:自焚说。
被载入正史的是最先传出来的“阖宫自焚说”。
《太宗实录》记载说,朱棣攻破南京城,率领众人抵达金川门。“诸王文武群臣父老人等皆欲出迎,左右悉散,惟内侍数人而已”。看着身边几个内侍,他不禁叹息说:“我还有什么脸面见他?”遂“阖宫自焚”。
朱棣进宫后,到处寻找建文帝,最后在一片灰烬中找到一具面目全非的尸体,有人说这就是建文帝。于是朱棣令以皇帝的礼仪将其埋葬。夺取皇位这一年,朱棣在给朝鲜国王的诏书中说:“高皇帝弃群臣,建文嗣位,权归奸慝,变乱宪章,戕害骨肉,祸几及朕。于是钦承祖训,不得已而起兵,以清敦恶。不期建文为汉奸逼胁,阖宫自焚。”假惺惺地表明,自己不过是想要“清君侧”而已,自己没有想到会导致建文帝的自焚。
首先创“焚死”说的是清代的王鸿绪,他在其所著的《明史稿.史例议》中花了大量篇幅专门沦述建文帝必定焚死。此外,清代的学者钱大昕在作《万斯同传》的时候,也采用了这个说法。至于永乐年间的《实录》和清代修编的《明史》,也都是重复这个说法。建文帝自焚而死一说大有盖棺定论之意。
但是,大多数人认为焚死说不可信,他们认为建文帝并没有丧生火海中。这些人从“正史”的字里行间,找到了另外一些蛛丝马迹。其中最能引起人们怀疑的即是《明史》。
《明史.恭闵帝本纪》中关于建文帝死亡的记载如下:“都城陷,宫中起火,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壬申葬之。”人们以此为发端,提出疑问:既然是“不知所终”,怎么能辨认出那个被烧得面目全非的尸体就是建文帝?而既已发现了帝尸,为何又说是“不知所终”?这种自相矛盾的记载难道不值得人怀疑吗?
更有人认为这段话根本就是含混的诡语,因为“帝后尸于火中”似乎可以理解成仅仅得到了皇后的尸体。而乾隆年间补纂《明史本纪》称:“棣遣中使出后尸于火,诡言帝尸。”则更为明确地道出当时根本就没有找到建文帝的尸体,不过“诡言”而已。
说法2:出亡说。
《太宗实录》的可靠性为人们所质疑,因为朱棣就曾经三次修改《太祖实录》,目的就是要美化自己,为自己夺取皇位寻找冠冕堂皇的理由。《太宗实录》所记的建文帝自焚事,就有很多人持怀疑的态度。由于永乐朝的政治高压、文网严密,对建文帝出亡之事没有留下记载。天顺、正德朝之后,严峻的政治环境有所好转,关于建文帝出亡说的史料开始多起来。我"天子"玺(白石)们发现,越是早的史料越是含糊,越是晚的史料越是具体。
万历二年十月,12岁的神宗曾向张居正问及建文帝下落一事,张居正回答:"国史不载此事,但先朝故者相传,言建文皇帝当靖难师入城,即削发披缁,从间道走出,后云游四方,人无知者。"可见首辅张居正也倾向于建文帝出亡之说。值得注意的是,民间传闻已经入天子耳中,而且这时谈论建文帝出亡已经不再是禁忌话题。关于建文帝出亡一事,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中的记载最具有代表性。他认为建文帝并为自焚,而是在大臣的保护下由密道逃出南京。
建文四年夏六月乙丑,帝知金川门失守,长吁,东西走,欲自杀。翰林院编修程济曰:"不如出亡。"少监王钺跪进曰:"昔高帝升遐时,有遗箧(qiè),曰:"临大难,当发。"谨收藏奉先殿之左。"群臣齐言:"急出之!"俄而舁(yú)一红箧至,四围俱固以铁,二锁亦灌铁。帝见而大恸,急命举火焚大内,皇后马氏赴火死。程济碎箧,得度牒三张,一名应文,一名应能,一名应贤。袈裟、帽、鞋、剃刀俱备,白金十锭。朱书箧内:"应文从鬼门出,余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会于神乐观之西房。"帝曰:"数也!"程济为帝祝发。吴王教授杨应能愿祝发随亡,监察御史叶希贤毅然曰:"臣名贤,应贤无疑。"亦祝发。各易衣披牒。在殿凡五六十人,痛哭仆地,俱矢随亡,帝曰:"多人不能无生得失,有等任事著名,势必穷诘;有等妻子在任,心必萦系,宜各从便。"御史曾凤韶曰:"愿即以死报陛下!"帝麾诸臣,大恸,引去若干人。九人从帝至鬼门,而一舟舣(yǐ)岸,为神乐观道士王升,见帝,叩头称万岁,曰:"臣固知陛下之来也。畴昔高皇帝见梦,令臣至此耳!"乃乘舟至太平门,升导至观,已薄暮矣。俄而杨应能、叶希贤等十三人同至。
上面这段文字的真实性的确让人有所怀疑,可谷应泰偏偏讲得栩栩如生,真是令人真假难辨。建文帝到底是自焚而死呢,还是由密道逃离南京?史学家对此各持一说,尚无定论。当年清朝编修《明史》之时,明史馆中诸史臣即对此意见不一。撰写《明史·恭闵帝本纪》的徐嘉炎认为建文帝未死于火,而是逊国外逃。而同在明史馆的著名学者朱彝尊则相信《明实录》的记载,认为建文帝已死于火。于是,正如我们所见,《明史·恭闵帝本纪》便有如下的表述:"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看来当时谁也拿不出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只好选择这种折中的意见。
说法3:出家说。
众多说法中流传较为广泛的是出家为僧说。有记载说,建文帝在南京城被攻破后出亡为和尚,晚年还曾经返回京师,去世后埋葬于北京西山。在《明史·程济传》中写道:“金川门启,济亡去。或日帝亦为僧出亡,济从之,莫知所终。”在《明朝小史》中的记述则更为生动:“高皇大渐时,封钥一小匣,甚固,密授帝,戒以遇危难始启。及靖难兵入城,启之,乃杨应能度牒也。遂削发披缁,自御沟中逃出。”
从此,建文帝以僧人身份四处流浪,直到朱棣死后才归来。建文帝在朱棣死后回归的故事在明代王鏊《震泽纪闻》及其他明代四家记述中有传奇般的记载。据说,这个流浪四方多年的老僧在宫内安然地度过了最后的日月,死后葬在北京西山,未加封号,号称“天下大师”。
记载这段故事的王鏊生于1450年,同“老僧”出现的时间相近,后来又做了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的高官,其说大致可信。
关于建文帝并没有死的消息在社会上的广泛流传。这对朱棣来说震动自然很大。他当然知道,自己是冒着“夺嫡”和“篡位”的罪名登上皇位的,正式的皇帝在世或者出逃,对他的帝位是一个极大的威胁。于是一方面他为了安定人心,不得不煞有其事地发布建文帝已死的诏书,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根据传闻中的蛛丝马迹苦苦寻觅。
关于朱棣寻找建文帝的故事也就自然有很多了。如《明史·姚广孝传》说,84岁高龄的姚广孝病危的时候,永乐皇帝亲自到广寿寺看他,他说:“和尚溥洽关押太久,希望能够放掉他。”溥洽是谁?就是皇宫里的主录僧,他就是传闻中替建文帝剃头改装,被认为知道建文帝下落的人。
这样一个和尚被关押16年,可见永乐皇帝对建文帝的下落有多么担心。《明史.胡荧传》则记载了永乐皇帝派遣胡荧暗察建文帝下落一事。永乐21年,以寻访仙人张三丰为名、通行天下州郡乡邑遍访建文帝下落的胡荧还朝时,已经就寝的永乐皇帝深夜召见他,直到四更才出。这再次暴露了朱棣的紧张。
还有人说郑和之所以下西洋,其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明史·郑和传》记载:“成帝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看来,朱棣自己也认为“不知所终”才是建文帝结局的最真实的结论。
随着时间的推移,建文帝的遗迹屡有发现,随之而来的便是新的疑问和新的谜团。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在北大求学期间,居然在颐和园后面的红山上,找到了“前明天下大师之墓”;1928年的《艺林旬刊》还刊出了“明建文帝衣钵塔”及云南武定狮山佛寺塑造的“明天下大师像”的照片,照片的图注肯定地说:“天下大师者,明建文帝也。”看来,建文帝下落之谜,仍然会被史学家及对此有兴趣的读者探究出来。
综上所述,建文帝最终下落,死于何方至今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成为千古疑案。

明朝建文帝朱允文下落之迷有哪些?

建文帝朱允炆是明朝的第二代皇帝,其父朱标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子,早年立为太子,不幸中年早逝。朱元璋按封建礼法传统,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元璋死时,他已21岁了。继位后改“洪武”为“建文”,史称“建文帝”。但在位仅仅四年,即被他的四叔燕王朱棣用武力推翻,而下台后的建文帝下落,却又成了千古疑案,众说纷坛。主要有:

自焚说。据永乐年间《实录》和《明史稿》的记载,建文帝继位后,即用兵部尚书齐泰和大常卿黄子澄谋,定策削藩。领兵在外、身为燕王的朱棣立即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南下,发起“靖难之役”。不到四年,燕王即挥师渡过长江,兵临南京城下,建文帝求和不允,只好死守,但是他的主帅李景隆却打开金川门迎燕王大军入城,满朝文武纷纷投降。建文帝眼看大势已去,不得已下令焚宫,顿时火光熊熊,建文帝携皇后马氏,跳入火中自焚,妃嫔侍从等,大都亦随其蹈火而死。燕王朱棣入宫后,清宫三日,搜查建文帝下落。宫内侍人都说建文帝已自焚,并从火堆里扒出一具烧焦的尸体证明之。燕王见到尸体,分不清男女,惨不忍睹。其继位称帝后,只得以天子“礼葬建文皇帝”。《明史·成祖本纪》及《明史·方孝儒传》均持此说。

削发为僧说。清代名人吕安世和近人蔡东藩等则认为燕军破城后,建文帝无可奈何,遂想一死了之。此时少监王钺告诉他:你祖父临死时,给你留下一个铁箱子,让我在你大难临头时交给你。我一直把它秘密收藏在奉先殿内。群臣急忙把箱子抬来,打开一看,里边有三张度牒,就是做僧人的身份证,上面写好了建文帝等三个人的名字。还放着三件僧衣、一把剃头刀、白金十锭、遗书一封,书中写明:“建文帝从鬼门出,其它人从水关御沟走,傍晚在神乐观西房会集。”据此,建文帝三人剃了头,换上了憎衣,只带了九个人来到鬼门。鬼门在太平门内,是内城一扇小矮门。仅容一人出入,外通水道,建文帝弯着身子出了鬼门,其他八人随之出了鬼门后,就看见水道上停放着一只小船,船上站着一位僧人,僧人招呼他们上船,并向建文帝叩首称万岁,建文帝问他怎么知道我有难,僧人答道:“我叫王升,是神乐观住持,昨夜梦见你祖父朱元璋,他本是出家之人,叫我在此等候,接你入观为僧。”至此,建文帝似削发为僧,继承了祖业。

此外,在《明史·姚广孝传》和《胡濙传》里记载:明成祖朱棣当了皇帝后,对建文帝自焚而死,也产生过怀疑,也有人告诉他那具烧焦的尸体是马皇后的,建文帝削发为僧外逃了。他就把建文帝的主录僧溥洽抓了起来关进监狱长达十余年,逼他供出建文帝下落。并派郑和下西洋“欲寻踪迹”,派户科都给事中胡濙遍行郡、乡、邑长达16年,搜寻建文帝下落,一直到朱棣死前一年的一个晚上,他已睡下了,但听说胡濙回来了,急忙穿上衣服,在卧室单独召见。胡濙访得建文帝离开紫禁宫后,削发为僧,既没有去神乐观,也没有去西南、东南周游避难,而是被僧司溥洽所救,一直藏在江苏吴县普洛寺内,此后一心为僧,无复国之意。近年徐作生也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和实地考察后,指出:永乐二十一年(1423),建文帝死于江苏吴县穹窿山,终年46岁,葬于皇驾庵后的小山坡上。

也有人指出,建文帝自焚身亡是历史真实,因为当时燕军兵临城下,把紫禁宫团团围住,建文帝想逃也来不及了,更何况经考查也无鬼门、御沟逃路。建文帝也深知他的四叔是个贪权无厌、残暴无情的武夫,落在他手里决无好下场,不如以死了之为上策。燕王朱棣也绝不会让建文帝活下去,否则,他就不能当皇帝。朱棣为了不留下“杀侄夺位”之臭名,故意苦心寻找建文帝下落,留下了历史疑案,这可能是朱棣的用心之机。

综上,朱棣在即位后,下令搜寻建文帝,这是历史事实。但他的真实用心及建文帝的真正下落,至今仍是一个未揭开的历史之谜。各类词书字典,也只好注明;“建文帝不知所终”。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231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