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比洪秀全大两岁,他们一个是湖南湘乡人一个是广东花县人,按常理来说这二人是不会有什么交集的,但十九世纪中叶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却把两人的命运错位地柔和在了一起。他们是各自阶层最有优秀的代表,他们的矛盾不可调和,绝没有和谐共处的可能。矛盾不可调和最终只能通过暴力的手段来解决,于是在1851年洪秀全在金田村点燃了第一个火把。这个星星之火只用了二三年的时间就变成了燎原大火,整个清王朝被烤的通红,在这场大火的熏烤下清廷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面对这场危机,清政府的武装力量根本不堪一击。清廷曾经引以为傲的八旗,早已成为腐朽、堕落的代名词,在道光时期就已不堪大用,取而代之的是绿营兵。而绿营兵的状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因为工资低,外加官长克扣,这些兵基本都有自己的谋生手段,当兵只是一个副业而已。没有纪律、没有训练,打仗不会扰民有术,想要他们去战场上与太平军火拼,简直是天方夜谭。
而早期的太平军纪律还是很不错的,在如火如荼的形势下,太平军很有朝气,能打仗敢打仗。所以在1851年到1853年,绿营兵被打的溃不成军,太平天国的势力发展的极快。官方武装绿营抵抗不住太平军,清廷只得寻求另一种解决办法。于是,曾国藩和他的湘军就登上了历史舞台,太平军也终于迎来了他的劲敌。
那么具有私人属性的湘军为什么能抗住太平天国的攻势呢?以下这四个方面很能说明问题:
一,湘军是一支有信仰的队伍
曾国藩很注重湘军的精神教育,他是这支部队的最高统帅,同样也是部队的精神导师。太平天国大肆攻击孔子的儒家学说,儒家是当时的主流思想,曾国藩更是认为儒家是中华民族瑰宝,洪秀全主张废孔教,在曾国藩的努力下,洪秀全就成了全民的敌人,自然也就成了全体湘军的眼中钉肉中刺。在这个信仰的感化下,消灭洪秀全不仅是军事上的目的,更是维护中华道统的需要。正如曾国藩的讨贼檄文所说的那样:凡读书识字者,又焉能袖手旁观。讨贼檄文原文如下:
举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岂能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苦于九泉,凡读书识字者,又焉能袖手旁观,不思一为之所也?
这篇檄文的威力之大,不输十万雄兵!
二,湘军超强的凝集力
湘军的组织模式很奇特,曾国藩任用的官佐一大半都是湖南湘乡人,利用乡土观念和宗教观念来把部队凝聚起来。到了战场上,这种超强的凝聚力往往可以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
三,湘军工资高
绿营兵战斗力低下,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工资低。曾国藩吸收了这个经验,他对湘军是很慷慨的,湘军还不成规模时,陆勇每月可领取四两二钱,水师可领三两六钱,比绿营兵高的可不是一点半点。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因此湘军在战场上犹如猛兽一般。
四,湘军的高配置只有信仰是打不过洋枪洋炮的,曾国藩当然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从一开始就很注重武器的配置,尤其对大炮他是极其重视的。有信仰、有大炮,才是他战胜太平军的两大法宝。
曾国藩根据南方的水文情况,对水师的建设同样极为重视。陆勇和水师紧密配合,优势互补对太平军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威胁。
面对这样湘军,太平军是很难取胜的,但也并非太平军一点取胜的机会也没有,是洪秀全一次次的失误,才把这丁点的希望给抹灭掉的。
1853年3月8日,洪秀全率领五十万大军兵临南京城下,十一天后太平军攻入城中。气派的两江总督府经过大肆的修建后,就成了天王府。从此以后,洪秀全就无心天王府外的事物,他深居宫中开始享福,金钱美女成了他生活的所有。当杨秀清向洪秀全提起严峻形势时,洪秀全这样回答道:
朕奉上帝圣旨、天兄圣旨,下凡作天下万国独一真主,何惧之有?不用尔奏,政事不用尔理,欲出外往,欲在京住,由于尔。朕铁桶江山,你不扶,有人扶。尔说无兵,朕之天兵多过于水,何惧曾妖乎?
不知道杨秀清听到天王的这番言论后,会有什么感想?正是由于洪秀全的不作为,才让杨秀清一家独大。与九千岁杨秀清一路成长起来的其他诸王,需要到东王府请安商议国事,见到曾经的老伙计还要下跪请安。
杨秀清的狂妄,让与他平辈兄弟极不舒服,你是挖煤的,我是种地的,凭什么你就这么牛?在得到洪秀全的支持后,北王韦昌辉终于举起了屠刀。天京事变,就这样顺理成章的发生了。作为这支农民军的核心,洪秀全起不到团结部下的作用,内讧是早晚的事。相比于有超强凝聚力的湘军,离心离德的太平军早就输掉了这场战争。
1864年,湘军攻破南京城,为清朝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这场燎原大火终于熄灭了。面对这支挽救了清廷的彪悍部队,曾国藩陷入了深深的忧虑。他想起了之前的一件事,一次弟弟曾国荃回乡去招募兵丁,把一支部队交给他代管,曾国藩虽是湘军的最高统帅但在这支部队面前却显得很苍白无力。兵丁开始不守规矩,为了以防万一,他只得让弟弟速速归营来管理这支不安的部队。这件事对曾国藩影响很大,他一手创建的这支部队由于家族、家乡观念很重,造成兵丁只认直接上司,而不知道最高统帅,更没有国家观念。这些兵丁就像是某一个将领的私产一样。曾国藩深知如此的危害性,所以在剿灭太平军后,就解散了很多湘军。
湘军退出历史舞台后,李鸿章的淮军继承了部队私人属性的传统;甲午之后淮军又逐渐褪去了主角光环,这种私人属性的传统又被袁世凯的北洋军所继承。
面对辛亥革命,只听命于袁世凯的北洋军眼中根本没有清廷,清廷不得不重用袁世凯。手握重权的袁世凯,很快就成了清廷的掘墓人。袁世凯活着时,北洋军尚且能勉强维持和平的局面,等袁世凯死后北洋立刻就分裂了。这些只认某一将领的军队,根本没有国家的观念,于是就分成了奉系、皖系、直系等派别。
太平天国灭亡后,曾国藩发现湘军一个巨大隐患,五十年后果应验
从这一点上来说,曾国藩可谓是近代军阀的鼻祖,而他所创建的湘军是军队私有化的开始。曾国藩的湘军维护了清廷的统治,但也埋下巨大的隐患。五十多年后,正是这个巨大的隐患,灭亡清廷,也把中国带进了动荡的军阀割据时代。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228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