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姜畲,不晓得好多年前,第一次见到这名字的时候,我想到的是一个人——
杨家将里的佘太君。
(剧照)
不会的字就读一半,我觉得,应该读赊。
果然,没读错。
有朋友在我文章后留言,讲讲姜畲的来历。
我看了下,只提到姜畲的现在,经济建设之类的,似乎是没有提到它为何叫姜畲。
好在,我淘到本不错的书,《湘潭地名志》,凡有点故事的村庄名,都会把历史啊传说啊之类的写进去。
姜畲呢,名字之源,有两个说法。
其一:
相传明朝正德皇帝游江南时在此地赊姜而得名。
如果此说为真,那么姜畲的姜,姜是老的辣的那个姜。
但稍一分析,就觉得有点不靠谱。
明武宗到过哪些地方,我不想去考证,但反正他很忙。
你看,一会在姜畲赊姜,一会呢,又在韶山狮子山逛寺庙,在瓦子坪杀不孝子……
他就算喜欢乱跑,不告诉太后皇后,不告诉文武大臣,好歹要带个太监随从吧,包袱里放几坨银子吧几根金条吧?
(剧照)
买个老姜还要赊,这简直是丢了老朱家的脸啊。
其二:
清朝光绪年间所修《湘潭县志》记载,姜畲,湘驿之大市也……南方以烧田为畲,畲有赊音,转呼为车,姜氏垦畲之地。
还说,此处集市由来已久——因为挨湘潭县城很近——是县境西部物资集散地。早在明朝《长沙府志》里,就已有姜畲市之名。
这个说法,远比第一个更让人信服。
烧田,就是“焚烧田地里的草木,用草木灰做肥料的耕作方法 ,指粗放耕种的田地”,这很符合初到一地的农民的做法。
姜畲呢,意味着最开始开发此地的人,姓姜,姜子牙的姜。
姜畲名人辈出,最为人所熟知的,自然是旷代逸才杨度了。
这本传记,我是在看完《曾国藩》之后看的,作者,都是唐浩明。
只不过,据说,后来再出版时,直接改为杨度,而把旷代逸才扔了。
因为这四字,乃是袁世凯所赐匾上的。
杨度是个聪明人,留学、立宪、工农革命……他无役不与。人生最大的败笔,则在组建筹安会,拱袁世凯当皇帝。
老袁一高兴,就送了块匾给他,评价不可谓不高啊。
只是,清朝虽然只亡了几年,但帝制早成过街老鼠,袁世凯一口大黑锅就甩出去了——
杨度误我!
爷啊,你不想当皇帝,杨度再BB,也没用啊……
(杨度)
杨度之前,姜畲还有个名人,李腾芳。
《明史》载,他是“万历二十年进士。改庶吉士。好学,负才名”。官场浮沉几十年,多次去职,“丁内艰,加礼部尚书以归。魏忠贤恶腾芳与杨涟同乡。御史王际逵因论腾芳被察骤起,丁忧进官,皆非制。遂削夺。崇祯初,再以尚书协理詹事府。京师戒严,条画守御,多称旨,代何如宠掌部事。卒官。赠太子太保”。
被夺职回湘潭时,他赞修城墙,编修县志,与建万楼,留下很多翰墨文章。
姜畲有塔岭村,相传乃李腾芳在蛇形山建造宝塔,村子遂以村名。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226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