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有许多真实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原貌被虚构的故事和传说所取代。这里面有善意的想象,也有恶意的抹黑挤兑。结果以讹传讹,不仅弄混了历史真相,也愚弄了人们的认知。
本篇仅从诸多的虚构历史故事和历史谎言中选择三件来对比一下,看看这虚构故事与史实有多大差距。
广为流传的《三国演义》小说中,孔明三气周瑜是其最精彩的章节之一。通过这一文学作品的渲染,现今许多人可能都不怀疑,或认为周瑜就是被诸葛亮(孔明)活活气死的。
周瑜也因此成了心胸气量狭窄、不能容人的代称;而孔明通过巧计三气周瑜,让其“陪了夫人又折兵”,更彰显出非凡智慧和才能。还留下了“既生瑜,何生亮”的千古笑谈。
但这一故事却与史实完全相悖。历史上真实的周瑜并非是被孔明气死的,而是自己生病而死。
而且,周瑜也不是一个胸怀气量狭小的人物,他对待主公孙策、孙权极尽谦恭,处理军国大事虚怀若谷,对属下同僚也宽宏大量,深得上下敬重。
史料记载:“周瑜身材高大、相貌俊美,志向远大,吴郡人皆称之为周郎。他少与孙策交好,21岁起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后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东吴老将程普说:‘与周公瑾交,如饮醇缪,不觉自醉’。”
在南郡之战中,周瑜的文韬武略得到了充分展示。赤壁之战后,周瑜向孙权献计软禁刘备,直接管理刘备阵营的军队部属。孙权认为曹操在北方仍需牵制,又认为刘备恐怕难以控制,所以没有采纳。
建安十五年(210年),孙权批准了周瑜提出征伐益州的方案,周瑜返回驻地江陵,行至巴丘(今湖南岳阳),突然病卒,年仅36岁。
未见史料上有周瑜跟诸葛亮具体交集的记载。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发挥的作用只是劝说孙刘联盟,并没有参与到指挥。诸葛亮对赤壁大战所出的一些计谋,应该都是三国小说作者罗贯中先生虚构的。脍炙人口的诸葛亮舌战群儒、智激周瑜、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等等,都是三国演义的演绎。据说草船借箭的真实原型实际是孙权的业绩。
水浒好汉武松单臂擒方腊的传说在民间流传甚广。而《水浒传》原着中并没有写武松这段故事,擒方腊写的的是花和尚鲁智深。
(剧照)
鲁迅先生在《谈金圣叹》一文中说:“所以《水浒传》纵然成了断尾巴蜻蜓,乡下人却还要看《武松独手擒方腊》这些戏。”可见,清末民初,江浙一带,《武松独手擒方腊》的戏很受欢迎。
据史料介绍,我国早期京剧中,有与征方腊相关的曲目共三种,即《涌金门》《龙虎玉》《武松单臂擒方腊》(又别名“平江南”)。这三种曲目都被归于“后水浒”戏。
而这些曲目及剧本内容来源于清代北京的《清车王府藏曲本》。此曲本成书大约在清代道光至光绪年间。《龙虎玉》不包括武松擒方腊的情节,而《涌金门》则类似于《武松单臂擒方腊》。但此剧目中的情节与现在传说的情节大为不同:
武松断臂后被方腊追杀,鲁智深生擒方腊后归隐山林,将功劳让与武松。武松带回方腊后,李逵争功,质问问“想你一只手怎么擒得方腊来?”武松无言以对只得“哎呀”一声作为此剧的最后结尾。
有研究者认为,正是由于《武松单臂擒方腊》这一剧名的误导,致使没有仔细看过此剧的艺术家进行了后来的改编。
在田连元先生的评书中,武松擒方腊的大致情节被设计为:武松在追击方腊的过程中, 遇到了鲁智深,在鲁智深的帮助下,单臂的武松和方腊一起滚落山坡,武松把方腊捉住。这既照顾到了水浒传的原意,同时也涉及到了民间传说的“武松单臂擒方腊”。
近年来拍摄的影视剧,大多都加入了“武松独臂擒方腊”的情节,例如邵氏电影《荡寇志》、央视版《水浒传》、新版《水浒传》、长影版《武松》等。
(剧照)
如此多形式渲染,不明就里的人,谁还会不信方腊是被武松所擒的呢?
而历史事实是,征剿方腊的是童贯而不是宋江与众位梁山好汉。
在历史记载中,童贯是北宋唯一一位以军功进太师,封王爵的太监。他在朝中领枢密院事,掌兵权二十年,权倾内外;时称蔡京为“公相”,称他为“媪相”。他虽不是良臣名将,但他确有统兵征战的才能。
政和元年(1111年),童贯进太尉,领枢密院,以宦官之身份而位列三公。这期间,爆发了方腊的睦州起义。因为官员隐瞒迟报,致使义军威势得以壮大,朝廷马上改任童贯为江、浙、淮南宣抚使,派其率准备平燕的十五万兵马前去征讨方腊。
宣和三年(1121年)正月,方腊部将方七佛率六万人攻打秀州,统军王子武据城固守,不久,宋大兵到来,合兵一处攻打方腊义军,斩杀义军九千人,筑起五座高台,迫使义军退守杭州。二月,童贯的前锋到达清河堰,宋军水陆并进。方腊放火烧官舍、府库、民宅,并趁夜逃离杭州。宋将刘延庆、王禀、王涣、王惟忠、辛兴忠相继率兵赶来,收复了所有被方腊占领的城池。四月,方腊及家属邵氏、儿子方毫、宰相方肥等五十二人在清溪洞中被俘,义军七万人被杀。
当时,方腊的藏身之处山高谷深,溪水横流,地形十分复杂。宋军追到此处,一时间没了目标,此时宋军先锋王渊手下的一员小校军官挺身而出。他孤身潜行到溪涧底处,从一个山村野妇那里打听到了路径。一个人手持兵刃,深入溶洞内数里之远,在杀死几十人后,终于捉住了方腊。
当这名小校押着方腊出来的时候,守在洞口的大将辛兴宗率人夺了已经成为俘虏的方腊。因为当时皇帝有诏书“能得腊首者,授两镇节钺”,所以辛兴宗断然夺功为己有。
好在还朝之后,另一名将领杨惟忠向皇帝禀明一切,宋徽宗提拔这名小校为承节郎。这名小校军官,就是后来中兴南宋的一代名将韩世忠。
上述内容已经很详实,方腊实为后来的南宋名将韩世忠所擒获,与武松、鲁智深毫不沾边。
流传许久的凤阳花鼓的一段唱词也迷惑了历史,主要挤兑、污蔑了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这段至今还在传唱的歌词是:“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到有九年荒…”
(剧照)
安徽凤阳是古钟离国,旧称濠州,地处淮河流域。在蒙元统治时期,由于实行歧视性等级制度,汉人的社会地位最低。尤其是淮河以南原来南宋地盘上的汉民,被盘剥的更为厉害。加上濠州一带淮河经常泛滥成灾,不利的地理环境,以及土地贫瘠,自然灾害多发,灾年必然民不聊生。朱元璋早年就是在这种困境下被逼走上造反之路的。
从此可见,凤阳这地方没出朱皇帝时,十年九荒也是常事。
而事实是,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之后,为改变家乡落后状况做了不懈努力。他把自己的家乡改名“凤阳”,定为中都。为了改变凤阳土地荒芜、人烟稀少而多灾的局面,朱元璋又于洪武四年(1371年)二月作出了移民中都,充实凤阳人口的决定。
他先是降旨从苏、杭等州府将无田业者调入凤阳垦种,由政府拨给牛、种、车、粮,并惠以“三年不征其税”。接着,特令“官吏罢职者、民犯流罪者,俱发凤阳屯田耕种”,后来又强令“迁徙江南富民十四万户以实凤阳”。
在营建中都和移民垦屯之外,朱元璋还效仿汉高祖刘邦恩泽故乡沛县的作法,下诏免除家乡赋税,明确“永不课征”。这些浩荡“皇恩”布施之后,凤阳一度真的兴旺发达起来了。
生活条件改变了的凤阳父老乡亲,为此欢天喜地,敲锣打鼓、欢歌劲舞,前往南京向朱元璋感恩,场面非常感人。
洪武年间,每遇喜庆大事,或逢年过节,都有凤阳花鼓队从凤阳府一路唱到南京,给朱元璋唱赞歌。
从花鼓的歌词中,就能看出凤阳人对朱元璋的感激之情。那时的花鼓《凤阳歌》的歌词是:“说凤阳,道凤阳,手打花鼓咚咚响。凤阳真是好地方,赤龙升天金凤翔。数数天上多少星,点点凤阳多少将。说凤阳,道凤阳,手打花鼓咚咚响。凤阳真是好地方,皇恩四季都浩荡。不服徭役不纳粮,淮河两岸喜洋洋。”
江南富户,十几万户都迁到凤阳周围,的确加强了皇帝老家的实力,但由于凤阳府人口激增,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招致了当地百姓的不满。
为了兴建这座亘古未有的中都皇城,朱元璋动用了9万工匠,14万军士,50万民夫,再加上南方各省、州、府、县和外地卫、所负责烧制城砖的工匠,各地采运木料、石材、供应粮草的役夫,最多时达到100多万之众。致使百姓不堪重负,颇多怨言。
洪武八年,朱元璋回凤阳视察,目睹此弊,下诏终止中都建设。中都不建了,迁徙而来的江南巨户希望回到江南,但朱元璋严令他们不许离开凤阳府,所以他们想出了假扮卖艺、以打花鼓唱曲为生的方式逃离开凤阳府。
朱元璋死后,他四儿子燕王朱棣从侄儿朱允炆手里夺取了皇位,将都城迁到了北京。凤阳、南京的地位也因之陡然下降,当年那些迁徙的百姓也没有了以前的优惠待遇,他们中的很多人思念故土,就又陆续返回了老家。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明朝末年。
据说这些人在迁徙途中,就以演唱《凤阳歌》作为索钱财、讨饭吃的手段。自然,那时候的歌词还是对朱元璋和大明朝大加赞赏的。
明朝灭亡后,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击败李自成,随后清军入关对江南一带不屈服民众进行了长期的屠戮,并大搞文化殖民。满清统治者将江南地区的很多明朝留下的民俗进行了修改,用以抹黑明朝。
清顺治年间,南明鲁王(朱以海)坚守浙江舟山和福建金门一带不降。清朝廷在派兵征剿同时,还大量征收安徽凤阳一带的花鼓艺人,让他们唱着咒骂朱皇帝的《凤阳歌》,以瓦解南明军队的战斗意志。被清朝统治者篡改了《凤阳歌》里的歌词,这时才变为“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到有九年荒…”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陔馀丛考》的“凤阳丐者”篇写有:“在江苏诸郡,每年冬暮岁尽,必定有凤阳人涌来,这些凤阳人老幼男妇成群结队,散入各村落间行乞讨饭,要到明年春二三月才回去。”
“···他们行乞时所唱的歌词是:‘家住庐州并凤阳,凤阳原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人们都以为他们是因为饥荒而背井离乡,其实不然。即使没发生饥荒,他们也出来行乞如故。”
据《蚓庵琐语》所载:“明太祖时期,曾迁徙苏、松、杭、嘉、湖近十四万户富民以充实凤阳,严禁逃归,所以有人就化装成乞丐潜回家乡省墓探亲,慢慢形成了风俗,至今不改。这种说法应该是正确的。”
如此说来,后来人应知道凤阳花鼓的歌词是在故意抹黑朱元璋,虽然罔顾了历史事实,但几百年来都这么唱,而且唱着顺口,似乎谁满不满意已经无足轻重了。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217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