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京博国学
曾国藩识人的本领甚是厉害,他曾在日记中写下过四句话,我们可以从中了解他的识人之术。
“端庄厚重是贵相,谦卑含容是贵相,事有归着是富相,心存济物是富相。”
这四句话,分别从做人和做事的角度,说明一个人的修养和处世态度对于自身命运的重要性,道出了人生的四大福相。
端庄厚重是贵相
端庄厚重,说的就是一个人为人稳重、严谨端庄,不轻佻冒失。这是贵人应有的气质和外在表现。
《清史稿》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曾国藩为人威严庄重,每次有客人到来,都会盯着客人看上好久,盯得客人往往大不自在。然后,曾国藩开始和客人交谈,等到客人走后,曾国藩就能总结出这个人的好坏优劣。
曾国藩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就是凭借一个人的外表是否稳重、端庄 、自重,来判断是否有德有才。
因此,他曾明确宣称:“其无德而近于小人”,厚重之人,敦厚而智慧,堪任大事,就像金庸笔下的大侠郭靖。
端庄厚重的人,表明他懂得敬畏,有敬畏感的人思虑就会深远,说话就会谨慎。
《论语》中有言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君子要先自“重”,然后才能生“威”。就是说君子要先从内提升自己的修养,再牢固自己的所学所守,从外塑造自己个人形象,由此才能发挥其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谦卑含容是贵相
为人谦逊低调,有容人之度,这样的人才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成就大事。
穆彰阿曾是曾国藩人生的贵人,无论曾国藩官至何处,总要尊称其一声恩师;若是穆彰阿离京归来,曾国藩必会登门问安;穆彰阿过生日,曾国藩会准备贺寿礼物。
后来,曾国藩官运畅通,穆彰阿却因事被贬,曾国藩却仍然不忘其恩,时常登门探望。甚至在穆彰阿去世后,曾国藩还带着儿子去拜访穆彰阿的后人。
懂得谦卑的人,用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人和事,有容人之过的气量,对他人的小过以大度相待,方显大家本色。
最能体现曾国藩容人之度的,是他对待左宗棠的态度。
左宗棠为人非常自负,从未把曾国藩放在眼里。曾国藩初到长沙练兵时,左宗棠就跟人说曾国藩才能不行,后来还曾鼓动官员大肆攻击他。
但是曾国藩对于左宗棠的行为,往往只是一笑置之泯恩仇。甚至还这样评价左宗棠:“论兵战,吾不如左宗棠,为国争光,亦以季高为冠。国幸有左宗棠也。”
任何人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总免不了有意见相悖、言语碰撞的时候,而谦逊有礼、宽以待人才是走向成功的必备技能。
事有归着是富相
所谓事有归着,就是行事有始有终,脚踏实地,如此才能办实事、办成事、办大事。
看过这样一则寓言。
一个渔夫出海打鱼,结果那天运气不佳,只捕到了一尾特别小的鱼。
小鱼就对渔夫说:“渔夫渔夫你放了我吧,等我过段时间长大了你再来捕我,那样你就能得到一条大鱼啦!”
渔夫听完就笑了,说:“你说得不无道理,但是我若是今天用眼前的实利去换虚幻的东西,那我就是太蠢了。”
现在流行的一句话是,脚踏实地,仰望星空。仰望星空固然是件好事,但如果没有脚踏实地作为前提的话,一切都是空话。
这个世界上没有优秀的理念,没有空想结出的果实,只有脚踏实地的结果。做好眼前的每一件小事,生活总有一天会有丰厚的回赠。
心存济物是富相
心存济物就是要怀有一颗慈悲善良的心,乐善好施,懂得关心除了自己以外的人、事、物。
范仲淹家训中有这样一句话:“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敬长舆怀幼,怜恤孤寡贫。”
做事要礼义为先,切勿轻狂,要处处谦逊,与邻居搞好关系。也要尊老爱幼,帮助穷人弱者——范公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践行“先忧后乐”的做人治世的主张。
心存济物的人,懂得关心他人,心怀天下,不以自己一人一家的温饱平安为荣,而渴望“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为人处世,若能抱以端庄厚重、谦卑含容的态度,脚踏实地、心怀天下的心境,对待生活,默默耕耘,定会不断积累自己的福报。
主播:乔炯
主持人、配音员、导演、语言艺术导师
对自己苛刻一点,听众听来挑剔少一点,只有用心付出,方能收获真心。
文章来源:京博国学(ID: jingboguoxue)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体事业部
点击图片可进入
“喜马拉雅FM”-“全民夜读”栏目
“人民名品”
了解不一样的“人民”国货,打造非凡的民生“名品”。
“人民旅游”
分享你的游记与攻略,展示你的美景与美食,“代”你体验不一样的风景与风情。
“民生周刊”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 ,中国唯一专注民生的新闻周刊。
? ? ? ?很多年前市上盛行《曾国藩家书》,买过一本,但提不起兴趣,至今躺在书柜里; 3个月前在手机电子版中初识曾国藩,幼年的他天资平平,背书水平居然弱过潜在他家房梁的贼人,考试六年才中进士,资质平凡如常人的他却一步三级、而又几经沉浮,最后皇帝亲笔手书“勋高柱石”,读《曾国藩》,他的逆袭史令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主持人白岩松的书籍《白说》中,他提到了唐浩明版的《曾国藩》,在事业迷茫、徘徊之时,给了他醍醐灌顶之感,于是我买了纸质唐浩明版的《曾国藩》。第一遍初读,第二遍边读边在旁摘要。第三遍回顾,于是有了这篇读书笔记。
? ? ?曾国藩是清朝历史上留下重要笔墨的汉臣。他创建湘军,平定太平天国;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声;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曾国潘的人格魅力与现世功勋给世人留下了深远影响。
? ?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20多岁初生牛犊,行路难离我们好远;而立之年——.“江阔云滴,断雁叫西风”,在社会大染缸经历摸爬滚打的我们,始觉行路难,有时候竟有难于上青天之感!然而,读起曾国潘的经历,才知道什么是难的厚重与艰辛。文章采用倒叙的写法,从他返回家乡省亲而后创建湘军,从一介文官到统领湘军,从一千永丁到二十万湘军,从与太平天国第一次交手就失败到摧毁天国老巢,其中的艰难困苦、屈辱创伤之多,如涛涛江水般,倾吐不尽!满腔热血、一颗衷心为收复大清江山,捍卫孟明教的尊严,却落得皇上猜疑、地方排挤、四面碰壁、八方觑持、几陷于通过不容的境地。而另一部分大臣,心底坏、材质劣,却加官加爵,手握重权。第一次带兵,靖港惨败,他紧闭双眼,准备跳进湘江漩涡中。左总棠骂醒了他, 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惟倜傥风流之人称焉。 恩师的话犹言在耳,好汉打落牙齿或血吞!他擦干了眼泪,他和湘军们顶住了,迎来了湘潭大捷!回首带兵的峥嵘岁月,有过多少万念俱灰的时刻,有过多少卸甲归田、落得清闲的想法,有过多少千钧一发、迫在眉睫的紧急时刻,但是,挺过来了,就挺出了胜利,挺过了人生又一高峰,挺开湘军史上新的篇章。
? ? ? ? 曾国藩曾回忆往事,没有长沙靖港之辱,就没有他后半生的功名事业。挫而后奋的成功,强化了他愈挫愈奋、百折不挠的性格特点。他曾深有感慨地说,天下事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多。几十年后,他在家书中教育儿子说:“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有所贪有所利而成者居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百端拂逆之时……亦只有逆来顺受之法。”好一个难得的挺经!
? ? ? 对历史不感兴趣的我,曾一度觉得曾国藩先生离我们太远,但是他在大灾大难大悲中屹立不倒,越挺弥坚的精神震撼了我。少年不识愁滋味,识尽滋味已白头!读起《曾国藩》,正如一位沧桑的老人在回首悠悠往事,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事无艰难,何来人杰!
? ?论作战水平,曾国藩大人比不过左宗棠,宗棠大人奇思妙术,亲自上阵百战百胜,可是他的部队少了他就寸步难行;曾国藩大人则不同,20万湘军遍布五湖四海,他的门生带的营各个都是劲旅,于是湘军才建立了赫赫功勋。
? ? ? ? 曾国藩一介文弱书生,凭什么以武功名世?他的门生,绝大部分是他或识于风尘,或拔之于微末,或破格委之以重任,用之任之,不猜不疑,让他们大胆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在摆棋摊子上识得康福,成为了他的贴身侍卫;在卖妻的荒唐场景下,识得鲍照的好功夫,而后成为了湘军中实打实的干将、营长;在衡水边识得奇男子彭玉麟,而后成为水军统领。曾经曾国藩与他的学生李鸿章分享过他的面相识人四十字,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 ? ?第二,宽过错。曾国藩深知,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在鲍照荒唐卖妻中,曾国藩宽容了他的鲁莽;他的弟子李鸿章举人出身,家里出身好,但官僚气息足,做事拖拉。进入曾国藩的军队后,他命令他准点起床,并与李鸿章一起进餐,而后学习兵书讨论国事。曾国藩严于律己、克己复礼的精神感动了李鸿章,改掉自己的恶习,最后成为曾国藩的接班人,他带领的淮军异军突起,他成为了历史上继曾国藩以后又一响当当的人物。
? ?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典型事例是他与左宗棠大人的相处。两位都是湖南人,两人性格不同,曾国藩大人寡言,左宗棠大人善辩,虽说曾国藩对他有提携之恩,虽说曾国藩曾供奉翰林 ,他屡试不第,但是他天生心高气傲,咄咄逼人,曾在慈禧太后面前告黑状,曾经不顾曾国藩当时处境,写信状告朝廷,天津一案错判案,然曾国藩却说,吾辈之争所谓国事,与私情厚薄无关。曾先生去世后,骄傲的左先生亲笔写下了挽联, 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回望他俩的功绩与世人的评价,虽左先生天赋异禀,曾先生还是胜过左先生,胜在境界与心胸 ,远在做人的格局,江河所以为百谷之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 ?曾国藩统领湘军,有过一段特别难熬的时光,上下受气,左右排挤,江西城久攻不下。父亲病丧,他心灰意冷回到他熟悉的荷叶塘,反思他为何这五年一片忠心为国家,却落得灰溜溜回家的下场。在其百思不得之时,冥冥之中曾经的好友陈敷点醒他,药可治病,《道德经》方可疗心。他整整通读了一年,而后大彻大悟,他写下了这样的话, 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 ,则遇荣利争夺之境 ,当退让以守其雌。老庄深邃的哲理,如一道天梯,使曾国藩从百思不解的困惑中走了出来。
? ? ? ? 一年后,具威凛之气的湘军统帅曾国藩委身会见曾经把他骂得一无是处的左宗棠,将其看作参透老庄的考验。听说老友曾国藩来拜会他,左宗棠故意关门,要其吃闭门羹,见其便服出行,才侧门迎接;会面中,曾国藩绝口不提左宗棠对他的栽培与扶持,满口都是对左宗棠的感谢,佩服他的妙才,期望他的辅翼,左宗棠被曾国藩的诚恳真挚打动,他们握手言和。他们的和谐,不仅是朋友间的冰释前嫌,更为湘军日后的壮大打下基础。经过这番痛苦锻炼的曾国藩,以他更为圆熟的技巧、老到的功夫,在血与火的正直舞台上,演绎了迥异往昔的精彩。人孰能无过,佩服曾国藩的“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爱读曾国藩,不仅因为在我的人生道路上也一直秉承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而且在曾国藩事业受挫后,他明悟出了“知其雄 守其雌”,开辟了人生哲学的又一境界。击败太平天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他的朋友们一次次四处愁粮饷、将士们舍身取义;不是一味地孤独一掷,是集众思,广忠义;不是一味地计较个人得失,而是大局当前,知其雄,守其雌,宽容大度或是委屈自己以求长远发展。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 ? ? ?这本书,共读了三遍。将其推荐给儿子,他也爱不释手。其中不仅包括了曾国藩一生的介绍,其中还包含着该如何读书、 做人的要义 。
? ? ? ? 读书,他的老师教导他这样读书, 读书之法,在专一经;一经果能通,则诸经可旁及;若隧求专精,则万不能通一经。 他这样教导他的儿子, 读书的诀窍在看、读、写、作四字配合, 每日不可一缺。他还说,朱子教人读书,曾讲过八个字, 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虚心 ,即不存成见,虚怀若谷。涵泳二字最不易识,所谓 涵者 ,好比春雨润花,清渠溉稻。雨之润花,过小则难透,过大则离披,适中濡而滋液。清渠之溉稻,过小则枯稿,过多则伤涝,适中则涵养勃兴。 泳者 ,则好比鱼之游水,人之濯足。善读书,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心如稻如花如鱼如濯足。 切己体察 ,即自身置进去体验观察,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 ? 譬如做人,践行的五要义,诚、敬、静、谨、恒。 诚 ,不欺人,不自欺。 敬 ,以恭肃之心待人待物。 静 ,用志不纷乃凝于神。 谨 ,不妄语,不大言。 恒 ,持之以恒,有度有节。曾国藩临死前,《家书》中这样谨示他的子孙, 一曰慎独而心安;二曰主敬而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
? ? 近人对曾国藩非常推崇,毛泽东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对曾国藩也是视若神灵,1937年蒋经国从苏联回国,蒋介石将他安置在溪口读书,交给他两本书,其中一本就是《曾国藩家书》。掩卷而思,读完《曾国藩传》,他给我带来了怎样的启示呢?
1、 修身 。当教研员,已经走过了五个年头,搞教学、开展研究,做得越久越发现,教学、研究是一门学问,其博大精深,其间高手如林,越往深处探寻,其深不可测,甚至一眼望不到头,看不到希望。正如读书,书读得越多,就会发现书海越广袤,自己掌握的知识越少,这个时候你会焦虑,会恐慌。读经典,效仿古贤,从中获得再生的力量!彷徨、无力之时 ,曾国藩历经磨难、转败为胜的经典案例如放电影般一幕幕在我眼前浮现,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如明灯般指引着我前进的道路。 静心 ,宁静方可致远。慈禧太后曾这样评价曾国藩,越遇到事情,越能沉得住气!困难常有,挫折常在,这本是生活、工作的常态。学习曾国藩,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告诉自己,挫辱是最大的动力,打击是最好的帮助。咬紧牙关,把挫辱活生生吞下,就成了滋养自己意志和决心的营养。如曾国藩般咬咬牙挺过来,方可绝处逢生,柳暗花明! 恒心 ,做业务的人,当如屠啾啾般做得了冷板凳,耐得住寂寞。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文化变革越是缓慢,越能得到确实的效果。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千钧之力,聚于涓埃。伟大源于微小,坚持积累成绩。 专心,一事精致,就能动人;一生坚持,方能永恒。 李吉林老师,一名语文老师,一辈子坚守在一个学校,教着一门学科,执着于一门研究“情境教学”,干了五十年。一辈子做一件事情,将其做到极致,做成了大美,是当代匠师精神的典范。 信心 。请相信,不要追一匹马,你用追马的时间去种草,待春暖花开时,能吸引一批骏马来供你选择。
2、 立家 。因为学科,我们相遇;因为共同的目标,我们携手同行。岳塘区英语老师就是一个大家庭。 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一群人能走得很远。如何带好这个团队?在曾国藩身上可以学两点, 第一,学习 。曾国藩的湘军将领中,有很多都如他般,文将出身。在江西打仗时,每天早晨,会带着他的。 第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做学问,先做人。看到大家的长处,虚心学习;包容她人的不足,用以自省;倾听大家的意见,并合理接纳。团结协作的基础上,博采众长 ,包容团队成员的不足,鼓励其多样性发展。第三, 欲立立人,欲达达人。 源自《曾国藩家书》,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莫要欲立立人,欲达达人。立人达人之人,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多给老师们创造学习的机会,搭建成长的平台,老师们多优秀了,我们的团队不就充满着勃勃生机,日益强大吗?
? ? ? 学于古,读《曾国藩》;立于今,遇更好的自己!
2020-11-27
沈葆桢一而再,再而三的与曾国藩争军饷,使得曾国藩也放弃了一再忍让的态度,原本曾国藩就是一个内心强硬的人,也许他只是因为“圣贤”的标准与世俗的名声才学会忍让,但其实这种忍让,更多的不是出于个人利益考虑,而是出于大局的利益。
因为沈只是站在一省的角度看待问题,只想把自己的一亩三分田维护好,而曾却心系“天下”,前两次的忍让,是因为军饷金额不大,对大局没有大的影响,而沈的存在对于大局有更大的作用,两害相权取其轻,曾当然只能忍下。
当第三次沈要把所有的军饷都截留时,这时已经数额巨大,而且在攻打南京的关键时刻,断饷不仅是战败,更可能导致湘军哗变,几年的苦心经营,就可能毁于一旦。当站在更高层面思考时,曾国藩就不再忍让,而是据理力争,为湘军、为“天下”而抗争。
这种忍,是忍辱负重,不止简单的忍气吞声。 忍是为了更有作为,韩信能受胯下之辱,而不是逞匹夫之勇,也是想蓄势待发。 忍应是为了战略而做的战术性放弃,这就有舍有得;如果一味的忍让,没了底线,那就成了舍本逐末 了。
——hr弟夜读《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走进各大书店,如果你走进的是成功学,那么你首先看到的是曾国藩自传,曾国藩的为官之学,翻开历史的课本上对曾国藩的评价却非常不好,带着批判的性质。
但是再历史上的记载对曾国藩的评价是:这样的一句话,“立功立德立言三步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可见对这个人的评价非常之高,但历史书上的评价却很差,这样的饱受争议的人物,为什么成功呢?今天小编带大家说说被称为笨蛋的曾国藩为何成功?他究竟是个怎么样的人呢?
曾国藩的成功第一点,也是无可否认的。
一:坚持不懈的努力:
曾国藩的爸爸就考学非常费劲,考秀才考了十六次,第十七次才考上秀才,所以从这一点看,曾国藩的爸爸的天资就不是非常的聪慧,到了曾国藩这里虽然不像他爸爸考了那么久,但也半斤八两,有一个很著名的小故事说明曾国藩的笨。
他挑灯夜读背诗有一个小偷路过,小偷蹲窗户底下,等他走出屋子,听曾国藩背书等了好久好久,都没背下来,最后小偷实在没有办法了,小偷敲门,把书背下来了。
后来的坚持不懈的努力考上了进士。三甲第四十六。
二:曾国藩识时务
曾国藩当官以后连上十级,我们就不能一概的说明,他靠的天赋是努力,也不能单纯的说买官,在那个年代靠买也不可能实现。
这里有个小故事,曾国藩的母亲去世,要丁忧,丁忧指的就是守孝,按规定要回去守孝,此刻洪秀全发起天平天国起义,大清政府要镇压,发展地方武装,曾国藩为国召集很多有能力的人。
为国家分忧,虽带人打仗会输,但他知人善任,善于在后方,运筹帷幄,即使打了很多败仗也有不少人跟着,并且组建了湘军,1864年攻陷了太平天国。
三:曾国藩不贪权位
到了这个责任大的官位很惹人嫉妒,手里带兵,皇上也对他不看好,大清皇帝怀疑,派人监视,有的兵替他打抱不平,曾国藩见到李秀成的反叛,断然拒绝。
所以,综合来看,曾国藩能有今天的评价之高凭着三点就能以小见大。
无论是历史功绩还是文化流传,曾国藩都可以说得上汉人士族里面的佼佼者了,唯有李鸿章能够与之比较,毕竟在那个年代,他们才是风云人物啊!
转载以下资料供参考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晚清重臣,湘军之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毛泽东有曰:“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表达出对这位已故乡人的推崇之情。 曾国藩(1811-1872年),湖南湘乡人,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以至他虽已去世一百余年,提起曾国藩,人们仍然津津乐道。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这句话从某一角度,概括了曾国藩的个人作用和影响。 曾国藩的优良品质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历史地位梁启超对曾氏倾心推崇,称“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复也。”正如辛亥革命先驱章炳麟对曾国藩的评价一样,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党人说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建国后的史学界对他更是一骂到底,斥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地主买办阶级的精偶。民国著名的清史学家萧一山在《清代通史》中将曾国藩与左宗棠对比:“国藩以谨慎胜,宗棠以豪迈胜。”中国现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毛泽东和蒋介石都高度评价过曾国藩。毛泽东青年时期,潜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即使是在毛泽东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蒋介石对曾氏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他把《曾胡治兵语录》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终生拜读不辍。据说,他点名的方式,静坐养生的方法,都一板一眼模仿曾国藩。曾国藩的个人魅力,由此可见一斑。蔡锷将军对曾氏以爱兵来打造仁义之师的治兵思想推崇备至:“带兵如带子弟一语,最为慈仁贴切。能以此存心,则古今带兵格言,千言万语皆付之一炬。”(《蔡松坡先生遗集》(二),第5页)。左宗棠对曾国藩的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河;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完人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星辰,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他打败太平天国,保住了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克已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上下一至的拥戴;他的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师,“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蒋介石),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不愧为“中华千古完人。”升官最快做官最好保官最稳之楷模“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这是因为,第一,他升官最快,三十七岁官至二品,在清朝独一人;第二,做官最好,政声卓著,治民有言;第三,保官最稳,历尽宦海风波而安然无恙,荣宠不衰。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网罗培育和善用人才的第一高手曾国藩一生致力结交、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他的幕府是中国历史上规模和作用最大的幕府,几乎聚集了全国的人才精华为招揽人才,留住人才,他舍出谦逊的老脸,屡屡上书举荐部下,为部下谋官要权,争谋职位。他一生推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40多人。他们既有李鸿章、左宗棠、郭嵩焘、彭玉麟、李瀚章这样的谋略作战军需人才,也有像俞樾、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第一流的学者和科学家。中国传统文化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象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曾昭抡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精神的典范式人物曾国藩在同辈士大夫中“属中等”,颇为钝拙,但他志向远大、性格倔强、意志超强,勤学好问,非常人所能及。他从少年起,就“困知勉行,立志自拨于流俗”,天天写日记反省自己,一生中没有一天不监视自己,教训自己。他待上、待下、待同事谦恕自抑,豁达大度,一生朋友很多,很受人尊重;他守着“拙诚”、埋头苦干,不论遭受多大打击,都不灰心丧气,而能再接再厉,坚持到底。这就是他成功的根本秘诀。深刻影响数代人的精神偶像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毛泽东)。《清史稿——曾国藩传》也说:“国藩事功大于学问,善以礼运。”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新桐城派的文章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210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1月3日|勤俭之气
下一篇: 埃塞俄比亚还能收复厄立特里亚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