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的真迹《鸜鹆图》,从未露面的国宝元代李衎《修篁树石图》,郑板桥的竹、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走进这一场大展,总有一款可以get到你!
12月26日,南京博物院在辞旧迎新之际,精心拣选丰富馆藏,特别策划“百花呈瑞”南京博物院藏历代花鸟画迎春特展,奉献给公众,以微笑迎接崭新的2021年。
今天(12月25日),紫金山记者提前走进布展现场,提前探秘这场南博展览史上最强大花鸟画阵容!
总有一款国宝get你
五分之二藏品首度公开
近百件精品中国宝频现,画作从宋延续至20世纪,诸多名家名作勾勒出半部中国花鸟画史。其中,更有超过五分之二的藏品从未公开展出,构成南博展览史上最强大的花鸟画阵容。
在中国画中,凡以动植物为描绘对象的绘画,统称“花鸟画”,具体可细分为花卉、翎毛、蔬果、草虫、畜兽、鳞介等,画法则有“工笔”“写意”“兼工带写”等数种。
“花鸟画起源于唐代,发展于宋元,昌盛于明清。”此次展览策展人、南博陈列展览部主任万新华向记者介绍,作为传统的三大画科之一,花鸟画的立意,往往关乎人事。它既重视真,具有“识夫鸟兽木之名”的认识作用,又关注美与善的观念表达,更强调其“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的怡情作用,主张通过创作与欣赏表达人们的志趣情操与精神生活。
宋徽宗赵佶的《鸜鹆图
“因为珍贵性,明代中期以前的藏品就很少与大众见面,此次展览中最早的藏品当属宋徽宗赵佶的《鸜鹆图》。”画中三只鸜鹆,两只激烈相斗,一只在旁观战,尤为逼真,攒聚的松针显露出颖锐好芒。万新华告诉记者,除了宋徽宗的真迹“国宝”之外,元代李衎《修篁树石图》也是首次与大众见面,“元代文人画梅兰竹菊特别盛行,李衎是画竹名家,因其年代久远、作品甚少,难得一见,而尤为珍贵。”
首次露面的国宝,元代李衎《修篁树石图》
古人“岁寒”雅集
我们“百花”迎新
从宋徽宗到元代李衎、倪瓒,从明代沈周、文徵明、陈淳、徐渭到郑板桥在在内的清代“扬州八怪”,从徐悲鸿的马到齐白石的虾,从国宝藏品到代表重要艺术流派的艺术作品……此次展览以时间为序通过四个章节,展现出一场“百花呈瑞”的大展。
齐白石的虾
元、明以来,花鸟画不仅是自然景物的模写,而且是人格化的象征,画家们往往利用比兴、题跋等手段自由地传达各种复杂的、丰富的情感。
徐悲鸿的马
万新华介绍,就绘画史发展而言,所谓“黄家富贵、徐熙野逸”,所谓“墨花墨禽”,所谓“林良写意、吕纪妍丽”,所谓“勾花点叶”,所谓“青藤白阳”,又所谓“常州画派”“扬州八怪”“海派”……浓缩地勾勒起花鸟画发展之路,可谓浩浩荡荡,绚丽夺目。有曰“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又云“百花呈瑞,岁朝迎春”,大自然的花、鸟、草、虫等灵动生趣,中国画的花鸟画更是内容丰富,蕴涵生意。“每个来到展览的人,都能各取所需,找到自己所爱。”万新华说。
为了丰富大展,南博打破平面画呈现的局限,在展厅中设入诸多独立展柜,以瓷器藏品呈现花鸟画作之美。“这些瓷器的纹样,也体现出一些宫廷趣味。”万新华解释。
中国文人有创作“百花图”、或以雅集的方式合作“岁寒图”,来迎接新年的传统。所谓“岁寒图”兴起于宋代,盛行明清时期,一般写生冬天不易看到的花卉、树木等,寓意春天将至,增加节日气氛,故与传统岁朝图类似。据记载,清代每逢新春将至,宫廷画师们多要按时呈交“年例画”以供宫室春节点缀秩序,擅长绘事的皇亲贵胄、翰林词臣们也往往以进画的形式向皇帝恭贺新禧,甚至皇帝本人也会举行“开笔式”,亲绘岁朝图,表达新年的喜悦和祝福。
岁寒图
“这些都不是同一季节存在的花,是画家的想象,所谓‘百花’其实是一种意象,表达一种吉祥之意。”万新华告诉记者,“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样繁花似锦的方式,向公众奉献更精彩的文化产品,在特殊的2020年即将过去的时刻,携手一起迎接更美好的新年。这也是我们博物馆人对社会一种回馈,恭祝人们新年吉祥如意。”
南报融媒体记者 王婕妤 文/图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209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曹操到底应不应该把赤兔马送给关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