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历史上的今天丨霍去病苛待士兵,毫不体恤将士疾苦,为何其部队却能碾压匈奴

看鉴 2023-09-21 08:42:04

1.-600年2月9日,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诞辰

2.-140年2月9日,汉朝名将霍去病出生

3.1863年2月9日,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在瑞士的日内瓦成立

4.1867年2月9日,日本作家夏目漱石出生

5.1881年2月9日,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逝世

6.1928年2月9日,夏明翰烈士就义

7.1955年2月9日,中国民盟主席张澜逝世

8.1989年2月9日,日本动漫之父手冢治虫逝世

9.2018年2月9日,平昌冬奥会开幕

文章转载自:朝文社

在英雄云集的两汉名将里,堪称“青年偶像”的抗匈英雄霍去病,却也是“槽点满满”的一位。

尤其叫历代史册吐槽不断的,就是霍去病那惹争议的“私德”:中国历代名将,大多把“体恤士卒”“同甘共苦”当基本品质,却偏偏霍去病搞特殊,以《汉书》《史记》等典籍的形容说,就连他每次出征,都要带专用的厨子和美食,以至于士兵饿得东倒西歪,他的“专用美食”还多得吃不完。

甚至行军路上,将士们人困马乏,却还是他兴致高涨,常叫士兵们摆开球场陪他踢球取乐,一场球累瘫一群人。

如此做派,以同时代史学家司马迁的话说“贵不省士”。历朝历代的文人们,也常逮着这条各种狠踩猛揣,痛批霍去病“中材之将”“不惜士饥”等毛病。仿佛这位年轻的“大司马骠骑将军”,就是个才能平平且贪图享乐到没心没肺的纨绔子弟?

可是,就是这么一位“才能平平”“没心没肺”的角色,自从18岁那年在汉匈战争里华丽亮相起,就在胶着的汉匈战场上,刮起一阵阵暴烈狂飙。前后六次出击匈奴,其中四次担任主将,累计斩杀敌军“十一余万级”,摁着“草原天骄”匈奴人狠打,“封狼居胥”的荣耀时刻,更成了之后两千年里中国军人的至高追求。

吐槽过他“私德”的《汉书》,也以深情笔墨,生动描绘那热血风采:“骠骑冠军,飚勇纷纭,长驱六举,电击雷震”。

如此风采,也叫多少吐槽霍去病“私德”的“质疑者”们,拍破脑袋也想不明白。于是也就常用“岂非天命”之类的字眼解释——这霍去病能打得这么漂亮,都是因为命好啊。

可这辉煌,真的只是“命好”?当然不是。

说起霍去病“碾压匈奴”的伟业,如果真要论“命好”,倒也首先有这么一条:身为军人,他幸运赶上了一个特殊时代——汉朝的军事革命时代。

在霍去病踏上战场前后,汉王朝的装备与战术,也正经历一场空前的变革。发达的养马业催动了骑兵的壮大,旧式的“步兵+战车”战术正在被淘汰。炒钢技术的普及与叠铸技术的推广,更让铁制兵器实现规模生产,大量淘汰青铜器装备。西汉长安武库遗址出土的兵器文物,已是清一色的铁器装备。一支钢铁包裹的全新汉军,正向骄横匈奴傲然亮剑。

身为军人,赶上这样的好时代,着实是幸事。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同样亲历“装备战术升级”,与霍去病同时代的诸多名将,论战绩却是满满辛酸泪?因为比装备升级更难的,是观念的升级。

那些打惯了防御战的老将们,却还停留在当年“被动防御”的阶段。对匈奴人的“弓强马快”更是畏惧如虎,汉匈战争的最初几年,“换装”精甲铁刀良马的汉军,一度依然如汉文帝汉景帝时代那样,“坐等”着匈奴人来袭,乖乖被牵着鼻子走,血亏吃了一堆。

但年轻的霍去病,却终于不同。后人常津津乐道他“不读兵书”的典故。但正如他自己所说:“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所谓“不读兵书”,是因在他已经看得比许多人更远,不需要受“古兵法”的束缚。

当同时代的公孙贺们,空握着精甲骑兵,却连草原地界都不敢进,就会“溜”一圈空吆喝时。霍去病却创造性的践行了新理念——发挥汉军装备与冲击力优势,深入匈奴腹地,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如果说霍去病的舅舅,同为抗匈名将的卫青,是“以战法革新破匈奴”,那么霍去病,也同样迈出了一大步:以理念革新破匈奴。论格局,年轻的他,早已强过同时代的“前辈”。

那这样一个全新的格局,“不体恤士兵疾苦”的霍去病,真能做得到?这事儿,也恰如职场团队里常有的一句话:大家凑在一起,不是为了做朋友的,而是为了把工作做好。

放在霍去病的“工作”里,上万人聚在一起,那更不是去度假旅游,而是要在残酷的考验里把仗打赢。以这个目标说,霍去病的“搞特殊”“吃美食”,都只是“小节”。

特别值得一说的,是“霍去病踢球”这事儿。汉朝的踢球运动“蹴鞠”,发展到汉武帝年间时,早已从“民间娱乐”变成重要军事训练手段。正如汉代学者刘向所说“蹋鞠(蹴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才也。”

汉代“蹴鞠”不同于宋代花里胡哨的“踢法”,讲究的是力量对抗与团队配合,最能保持军队士气,“以利攻守之胜”。行军间隙踢场球?那是汉代军队的必修功课,拿这说“霍去病不体恤士卒”?那是外行才有的误会。

那霍去病到底有没有“苛待士卒”?回看霍去病的几场经典战役就知道:十八岁那年的漠南之战,他以八百人深入匈奴腹地百里,“斩首虏二千二十八级”。

两年后的河西之战,他以一万骑兵翻越焉支山祁连山,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打爆匈奴浑邪王休屠王,二十二岁那年的漠北之战,他更是北进两千里,迎击以逸待劳的左贤王主力。然后以一场斩杀超过七万的胜仗,打出“封狼居胥”的辉煌。

这样的恶仗,每一场都是长途奔袭,以寡击众。粮草水土气候等残酷考验,更是随时随地。倘若霍去病真是个“苛待士卒”的统帅,别说追亡逐北,封狼居胥,部队哗变都是分分钟的事儿。

也恰恰是那些对霍去病不少“恶评”的史料里,却也以寥寥几笔,点名了霍去病卓越的带兵能力。吐槽霍去病“贵不省士”就告诉我们,霍去病虽然沉默寡言,却“有气敢任”,越是关键时刻,越敢于扛住压力做决定。

作战时连美食都要“讲究”的他,面对汉武帝送来的豪宅,却一声豪言婉拒回去:“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是一个有理想、有担当的年轻人。

而比起他流星般的军旅生涯里,一次次扛住压力的指挥妙笔来。尤其见证他担当精神的,还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的“浑邪王归降事件”。

是年被霍去病打趴下的匈奴浑邪王休屠王,主动向汉王朝投诚,霍去病受命率军前来受降。谁知休屠王突然变卦拒降,浑邪王在内讧里杀掉休屠王,却无力制止休屠王部下哗变。面对这突发危情,霍去病果断处置,快速率军冲入匈奴军中,以快刀斩乱麻的方式平定叛乱,押着四万匈奴降兵进入汉境。

未来连接欧亚大陆,对古代中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的“河西走廊”,就在霍去病的冷静处置下,以这样有惊无险的方式,被汉朝收入囊中。

对比一下霍去病的“前辈”们,就更可见这可贵的担当精神:汉匈战争爆发前,汉朝大行令王恢献上计谋,打算以重镇马邑为诱饵,聚歼匈奴主力部队。

一番完美规划,叫汉武帝也跟着燃了,一口气调集三十万大军布下“口袋”。可关键时刻消息泄露,已经到了“口袋”外围的匈奴单于拔马撤走,可手握三十万大军的王恢呢?却是既不敢追,也不敢开打,只是“干看”着匈奴单于走人——就怕担责任。

相比之下,倘若“受降”浑邪王休屠王的变成王恢?恐怕到手的河西走廊,又得在手边溜走。

也同样是《汉书》《史记》等史料里,更见证了关于霍去病的许多重要信息,他没有“爱抚士卒”的感人故事,但作战时却“常与先骑壮其大军”,永远出现在最危险的地方。

他的麾下,除了汉朝的“良家子”兵将外,还有高不识和仆朋等匈奴族的悍将。不管是什么出身的部下,他不但放手信任,而且负责到底:跟随他作战的士兵,特别是亲历“封狼居胥”时刻的兵将们,事后更“军吏卒为官,赏赐甚多”,只要忠勇作战,就一定有回报。

这样一个也许并不“体恤士卒”,却有格局有担当,关键时刻敢负责,能够带领部队创造辉煌的将军,又怎能不令兵将们誓死效力?这样的一支军队,当然就成了碾压匈奴的铁血劲旅。

两千年后,回看霍去病的故事,看到的不止是少年的澎湃热血,更有适用于任何行业的真理:一个团队,也许没有温情脉脉的氛围,但只要有格局有担当,关键时刻敢担责,就能打赢一切残酷的仗。

参考资料:《史记》《汉书》 唐赞功《记西汉抗匈名将霍去病》、杨婷《霍去病与匈奴的战争》

更多精彩内容,戳下面

朝代:秦朝 | 唐朝 | 宋朝 | 明朝 | 清朝

闲谈:苏轼 | 吕雉 | 韩信 | 猪毛 |慕容复

霍去病经常殴打士兵,丝毫不体恤将士的辛苦,为啥士兵不哗变?

答案是:他是想方设法地提高士兵的个人奋斗

在官方历史上,没有霍去病经常殴打士兵的记载。当他去病时,有一段晦涩的文字透露:?他参军时,皇帝派了很多太关,坐了几十次车。他不仅归还了沉重的马车,还抛弃了玉米肉,学者们也饿了。也就是说,皇帝给了霍去病很多的食物和肉,但是霍去病却在士兵们饥饿的时候抛弃了这些肉和粮食。这种情节存在于史料中,可以使人联想到。如果霍将军不同情他的病,他会得出结论的。

实际上不是!众所周知,匈奴人对汉疆的入侵,有赖于骑兵的优势。霍去病用毒药攻击匈奴,意思是向外国人学习控制匈奴。他利用汉代骑兵对付匈奴,主要是消灭敌人的有效力量,追求快速、准确、无情。

因此,为了快速追击,他的部队很少自带食物。他们通常依靠掠夺敌人的物资来解决部队的供给问题。就这样,他明白了与匈奴作战的时间很长,夺取敌人的物资装备军队是正常的。朝廷赏金,他不习惯!

霍去病从严治军,奖惩分明。在战斗中,那些进攻前线、英勇杀敌、屡立功勋的人,自然会从霍去病那里夺取更多的物资,得到更多的奖励。这样在战争中做出巨大贡献的士兵,可以得到大量的?梁肉?吃。这样的人永远不会成为?饥饿的人?。


注:?挨饿的士兵?是指军队中有些士兵饿了。这些饥饿的人可能是那些在战斗中失败的人。这就是霍去兵,他宁愿?弃梁余肉?,也不愿让下属享受成功!它的意思是激发士兵的士气,奖赏勤劳的人,惩罚懒惰的人。我们说,同情和军事支持反映在这里。

《汉书》记载,霍去病的部队?官兵当官,多劳多得?。跟着霍去病也不错。只要能杀敌建功立业,不仅能得到提拔,还能得到丰厚的回报!




霍去病是一个基于他的军事功绩的侯爵。他为战争赢得了利益。他还为部下的利益而战,让功勋卓著的士兵得到利益。如果一个将军不体谅士兵们的辛勤劳动,他肯定是做不到的。

《汉书》也肯定了这一点:?大将的老朋友多去工作,经常得到官衔,只允许拒绝。?人的本性就是跟着霍去病去战斗,报效国家。你可以致富!在封建社会,个人参军、在战场上提高,几乎是唯一的出路。英勇善战的霍去兵自然知道这一点。为此,他千方百计提高战士的个人斗争意识。他相信士兵们明白这一点。所以没有人叛变。

霍去病真的曾殴打士兵,不体恤将士辛苦吗?

秦汉时期,北方草原上崛起的匈奴成为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尤其是汉武帝在位期间,曾多次与匈奴发动战争。在漫长的汉匈战争史上,涌现了众多抗击匈奴的著名将领,霍去病就是其中一位。

冠军侯霍去病多次率领汉军深入漠北、大破匈奴,17岁便因战功拜将封侯,与卫青并称为帝国双璧。霍去病抗击匈奴时所取得的功绩令后人震撼,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也是大汉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不过,这样的一位少年将军,据说在带兵打仗时经常殴打士兵,丝毫不体恤将士辛苦。这究竟是真是假,如若此事为真,为什么他手下的士兵从不哗变呢?

霍去病剧照

《史记》、《汉书》中记载,并无霍去病殴打士兵的记载,但是,他确实有值得受人非议的地方。史书中记载,霍去病每次率兵出征时,汉武帝都会为他准备充足的生活用品和作战装备,待到返程之日,那些没有吃完的米和肉,霍去病又会下令让士兵丢掉,但是士兵中明明还有未曾吃饱饭的人;有时候霍去病在塞外带兵打仗,士兵们缺乏粮食萎靡不振,霍去病却要在那里踢球玩乐。至于霍去病殴打士兵一事,正史中并未记载,极有可能是编造的流言蜚语,而非事实。

霍去病雕像

不过显然,霍去病并不是如韩信一般?解衣衣我,推食食我?的大将,爱兵如子也从来不是霍去病的标签。这就令人十分奇怪,霍去病毕竟是带兵打仗的将军,除了有指挥、谋略以外,一场战争想要获胜最需要的就是人力、士卒,霍去病为何如此不爱惜士兵,从来不体恤他们的辛苦?他手底下的这些士兵为什么不哗变呢?

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第一:汉武帝对霍去病的?专宠?极高,士卒自然不敢不听令于霍去病。《史记》记载,霍去病18岁时就成了汉武帝身边的天子侍中,自此以后,汉武帝对于霍去病的喜爱要远胜于大将军卫青。

霍去病剧照

霍去病每次出战,汉武帝都要给他最精壮的士卒、兵马;他去世以后,汉武帝又下令让他陪葬茂陵,并在他的目前修建了马踏匈奴等石刻,以此来表彰他的显赫功绩;他出葬之日,那些归降的匈奴身披黑衣黑甲为霍去病送葬。

霍去病去世以后,就连他的儿子都得到了汉武帝的宠幸,打算将他的幼子培养成将军。能够受到皇帝如此恩宠之人,那些军中的无名士卒自然得罪不起,敢在霍去病手下造反,就等同于与皇帝为敌,正因如此,士兵们才不敢哗变。

汉武帝剧照

第二:霍去病少年得志,他英勇果武、凶狠顽强,冲着他的这份勇猛,手下士兵也不敢哗变。霍去病每次带兵打仗,都是冲杀在前,甚至赶孤军长驱直入匈奴阵营。

但是,他并不是一个只有义气之勇的匹夫,他与匈奴打过的无数硬仗、恶仗,都取得了胜利,也足以显示出他的勇猛不羁。在这样的将军手下有叛变之心,无异于自寻死路,所以那些士卒,宁愿在霍去病手下多吃点亏,也不愿意因反抗将军而丧命。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霍去病的身份其实与士兵的关联并不密切。霍去病之所以能够在十几岁就进入军队并屡立战功,除了他无与伦比的军事天赋之外,也与其身份有密切的关系。因为,霍去病是汉武帝最为重视的外戚成员之一,也就是说,作为皇帝的亲戚,而且是皇帝最为宠信的一名亲戚,霍去病的地位是极高的,他跟普通的士兵根本就是两个世界的人。

霍去病像

而且,霍去病因其赫赫战功和卓越的军事天赋,在士兵中拥有崇高的声望,也能够在诸多将军中拥有极高的地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霍去病与士兵们的关联就很密切。作为一个统帅数万甚至数十万军队的大将,霍去病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更没有精力去接触他麾下数以万计的士兵。

因此,姑且不论霍去病殴打士兵和不体恤士兵的传言是否真假,即便是真的,几名士兵被殴打显然也远不足以让军队哗变。更何况,作为一支军队,无论士兵还是将军们,追求的必然是胜利和功名利禄,而这一切,恰恰是霍去病能够给予的。

汉朝地图

作为最具天赋的少年将领之一,霍去病在短暂的军事生涯中立下了无数战功,而每一个战功,都会给其麾下的将士们带来丰厚的收益。霍去病麾下也成为大汉军队中封侯最多的军队。就凭这一点,即便是霍去病对于士兵们有些苛刻,士兵们也只会忍受这些缺点,仅仅的跟随这位常胜将军。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195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