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哲(海峡两岸杂志社外联部部长)
项鲁天烈士
一的名字,一直盘旋于脑海,他就是为真理献身的反“文革”斗士、原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校刊主编、诗人、乡贤项鲁天同志。
他于1948年写过这样一首诗:
“如果刑场需要我,我也愿意用我的血,滋养一朵红花,用我的尸身,积肥可爱的土地,将来掘松了好种庄稼……”
诗指的是走上敌人的刑场,事实却是被“自己人”枪杀了!呜呼哀哉!项鲁天同志命运悲惨,死于枪决,令人扼腕叹息;他扞卫真理,不惜捐躯,令人肃然起敬!
项鲁天(1929年12月—1974年7月26日),曾用名项适天,笔名鲁地,出生于浙江省兰溪市梅江镇横山塘村(原属浦江),为了求学方便,少年时期,他与母亲陈银桂居住于白沙太平户口村。
1935年2月—1941年7月,项鲁天在浦江县白沙镇复兴小学、通化区中心小学及浦江县私立育才小学读书;1943年9月—1947年5月在江西省立上饶简易师范学校读书;1947年5月,因参加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1947年9月—1948年7月在上海私立立人中学读书,期间又因参加学生运动被开除,为逃避白色恐怖到南京,在表舅曹聚仁帮助下,就读于南京市暨南中学高三年级;1949年6月起在浙江省干部学校第二部学习,结业后分配工作,先后担任省干校的分队长、教育干事、组织干事;195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起,担任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校刊室主编;1958年反右运动中,被错误地划为右派,下放到义乌市佛堂、杭州上泗公社等地参加劳动改造;1961年10月摘去右派帽子,恢复工作。
项鲁天早期作品《迎春花》,出版于1949年1月,正文42页,约22000字,由红旗社出版。这是一本迎接新中国解放的诗文合集。《三国演义论集》收论文8篇,署名鲁地,由东海文艺出版社1957年8月出版,正文96页,约62000字,印量17000册。期间项鲁天以特约记者、评论员的身份在《文汇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等刊物发表了大量文章。
十年动乱文化大革命期间,项鲁天忧国忧民,在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内,组建了马克思主义小组,勇敢地同“四人帮”一伙进行顽强的抗争。当时的极左路线,把项鲁天定罪为“反革命集团”首犯,1974年7月26日,项鲁天宁死不屈,大义凛然,高喊着“中国共产党万岁”,从容就义。
北有张志新,南有项鲁天。资深记者、着名作家柳白说,项鲁天博览群书,他认定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生存的极致,因此才勇于为其信仰赴汤蹈火,他超大的胆识以及为真理献身视死如归的精神,与识时务为俊杰的生存之道,恰恰是反其道而行之。
1983年1月25日,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刑事裁定书(83)2上字2号宣告“项鲁天无罪,予以平反。”1983年3月25日,中共浙江省委党校(1983—22号)文件确定:“恢复项鲁天同志党籍,恢复国家行政工作人员行政18级待遇办理后事”。
《迎春花》,出版于解放前夕,是一位向往光明20岁浙东少年的心声!他的文字,明显受到其表舅、着名杂文家、战地记者曹聚仁先生的影响。他敢于直言,不畏权贵,实事求是,追求光明,声嘶力竭地呐喊,入木三分地批判,不留情面的挞伐,文字富有生命力,令人肃然起敬!这些以心血凝结而成的文字,仍是鲜活的!对于那个时代黑暗的揭露与美好明天的向往,又一次唤醒国人的泯灭的良心,文以载道——文字要为时代发展鼓与呼,要为人民服务!对于过去是投枪匕首,针针见血,对于今天仍是一面镜子,引以为鉴!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194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国学日课|百家姓之——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