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太原起兵,身边只有李世民,建成元吉都不在身边,为了鼓励李世民卖命,李渊跟李世民承诺,儿子好好干,如果咱爷俩能把江山打下来,那么我就立你为太子。李世民对李渊表示了感谢,但是婉拒了。其实很好理解,八字还没一撇呢,都是空头支票,现在说这些为时过早,李渊姑妄言之,李世民也姑妄听之,没啥实际意义。李渊入长安当了唐王,由于李世民首入长安,功劳比李建成大,所以将佐们都跟李渊请求立李世民为唐王世子,李渊也听了这些建议准备执行,可是李世民死活不肯当,执意让贤,于是李渊立了李建成。李渊当了皇帝,李建成顺理成章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
李世民为何两让太子,许多人都说这段记载是假的,是李世民后来编的,其实不然,李世民是真的不想当。李世民从小喜欢打仗,他的兴趣在军事上,不是搞政治。何况此时李唐王朝岌岌可危,正是需要征伐四方的时候,掌握军权才是硬道理。因此于公于私李世民都不可能接太子这个烫手的山芋,这无疑是把他放在火上烤。所以李世民当了秦王。李唐都城长安位于八百里秦川,秦王是最尊贵的王爷,地位仅次于太子。如果说此时李世民就有篡位夺权的野心,想把老爸老哥老弟搞掉自己上位,也是诛心之论。此时的李唐王朝正在上升期,李渊父子们还是能够抱团取暖的,还远没到排排坐吃果果的时候。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李世民虽然失去了太子之位,但是却得到了征伐四方的军权,当时的大唐王朝有两位军事首脑,一是征伐江南的李孝恭,一是经略中原的李世民,李世民连平薛举刘武周宋金刚王世充窦建德,尤其拿下洛阳城之后,他的政治野心膨胀了,觉得取代李建成太子之位的时机成熟了。只可惜李建成不是草包,就在李世民南征北战的时候,他也没闲着,李渊晚年好色多内宠,国家大事几乎都交给李建成处理,因此李建成也有了自己的行政班子,更重要的是他得到了关陇勋贵的支持。李唐定都长安就注定了必须依靠关陇集团才能活下去,否则只有死。因此李世民想要撼动李建成的太子地位并没有那么容易,因为他的势力在洛阳,依靠的是山东豪杰。在长安的根基远没有李建成深。
李世民攻克洛阳之后,大肆分封功臣,把自己的亲信安插在洛阳各个岗位,俨然一个独立王国,不仅迟迟不向长安城上缴战利品,还借口洛阳还有反对势力需要处理为由迟迟不入朝,李渊没办法,只好让张婕妤尹德妃等人前往洛阳城接管洛阳宫人和府库珍宝。但是李世民拒不交接,他说,府库宝货已经登记入库,需要封赏有功之臣,宫女需要配给有功将士,官爵需要授给才德之人,所以不能交给你们几个女子。张婕妤一看没辙,只好汇报了李渊,恰好李世民封赏了李神通几十顷地,李渊趁此机会亲自下诏让李神通把这些地让给张婕妤老爸,但是李神通有李世民撑腰,根本不认李渊的诏书,坚决不给。李渊大怒,跟李世民说,现在我亲手下的诏书居然还没有你的命令管用啊。后来又跟裴寂说,我这个儿子变了,由于常年在外掌握兵权,被那些书生们教坏了,不是我以前认识的乖孩子了。于是派尹德妃的老爸找茬打断了杜如晦一根手指以示惩戒。
李世民母亲窦皇后去世得早,每次李世民和李渊吃饭,看到李渊身边美女如云,想起母亲看不到今日的好光景,就不由得落下泪来。这种扫兴的事一多,谁都不高兴。但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却没心没肺的玩得很嗨,因此李渊对懂事的李建成好感越来越强,却对李世民越来越讨厌,从此没有易太子之心,于是李世民兄弟矛盾日甚,直到玄武门之变爆发。
你觉得李世民杀兄弟残忍不?
李渊如果要立李世民为太子,应该毫不犹豫就让李世民当了,但是当时没有这样做的原因主要是:第一,有人说李渊是想让势力变得均衡,防止李世民危及他的皇权;第二,李渊还在等时机,李世民不太适合当太子,后续还要继续观察李世民的表现。总之,要是一开始就立李世民为太子的话,就不会有玄武门之变了。
一、李世民还不太符合充当太子的条件这个原因非常的具有说服力。要知道当时是嫡长子继承制度,而李世民还不是嫡长子,而且当时他的实力还不具备挑战这一个制度的权威,而且当时李世民只是凭借着军功这一个实力,企图晃动这一个制度,但是在政治要求上面还不太够。虽然说李世民不是嫡长子,但是他的军事实力后面进一步扩张,即便是没有退位让贤,李世民也可以夺取太子的权力。
二、出于势力均衡考虑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当时的李世民已经手里掌握着兵权,远远地超过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但是当时的李建成也并非是一个庸才,他的忠心度非常的高,能力均强于其他的开国帝王,这个从当年的玄武门之变就可以看出。而这一点尚且可以被李渊扶持下去。李渊什么都没有做,让李建成为太子的话,两个人就会成为敌对的势力,到时候命运就会牢牢地把握在了自己手里,自己只需要坐下来看戏就好了。还有可能是因为如果立了李世民为太子,同样也会发生政变,这样的话,反而还会使李渊陷入到不利的局面里面。总之李渊的想法就是最好双方都不得罪,自己安安稳稳享受接下来自己做君王的日子。
但是李渊的做法成为了儿子们的坏榜样,这样的日子没有过多久,李世民就开始在玄武门前面发动了政变,太子和齐王当场死亡,也许当时的李渊也不愿意看到兄弟相互残杀这一局面。不过生在帝王之家,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又过了两个月后,李渊成功退位。
李渊不立李世民为太子,是由三个方面的原因决定的,首先是古代立储君都是长子继承制,也就是说一般都是立长子,其他儿子被封为藩王;其次是因为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李建成比李世民更懂得文治;再者是因为李渊知道李世民的能力,所以会对李世民有所防范。因此李渊选择了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但是没有想到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兵变,最终还得夺取了权利。
一、古代崇尚长幼有序。 古代是非常崇尚长幼有序的,尤其是大户人家,长子和次子的地位是完全不同的。在为国家立储君这件事情上,更是要考虑全局。通常长兄为大,李建成是李渊的长子,所以就当仁不让的成为了太子。如果立了二子李世民为太子,那么其他兄弟有可能会出现纷争,反而更不利于自己的统治。
二、文治和武治的区别。 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李建成和李世民两个人的性格特点。李建成比较崇尚文治,而李世民是跟着李渊一起打天下的,之后得天下的来之不易。但是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李渊也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希望李建成这种文治的人统治,李世民这种武力值满满的人协助李建成的统治,这样才能天下太平。
三、李渊对李世民有所防范。 李渊的上位和李世民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李渊是知道李世民的野心的。李渊造反,李世民和裴寂功不可没,李渊打天下,主要依靠的就是李世民的军队。所以对于李世民这个儿子,李渊是有一定的防范的,毕竟对于李渊来说,李世民武力值不可小觑,他不想因为立储君这件事情引起几个儿子的自相残杀让天下人笑话,所以还是选择立李建成为太子。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193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城市的历史变迁|那些消失了的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