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意义上说,“九品中正制”的实施,让曹魏大臣们的权力做大了。而曹魏大臣们权力做大,最终也导致了曹魏的皇权被大臣夺去。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悲哀。既然如此,当年曹丕为什么却还要实行“九品中正制”呢?曹丕这样做,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曹丕剧照)
事实上,曹丕之所以要这样做,初衷并不是要扩大大臣们的权力,相反,他是想要限制大臣们的权力。
曹魏在建立之初,大臣们的权力极速地增强着。一方面是因为,从东汉以来,整个中原地区已经形成了很多门阀士族,比如清河崔氏、琅琊王氏、兰陵萧氏等等。同时,在魏国做大的过程中,曹操采用唯才是举的策略,以及在南征北战中,又出现了很多新权贵,他们都在各行各业中掌控着大权。虽然曹操曾经杀过一些权臣,比如许攸、崔琰、孔融等等,震慑过一些人,但是,曹操并没能遏制他的手下们权力的膨胀。
不过,虽然曹操的手下以及世家大族权力膨胀,但是在曹操的威严之下,这些人都还比较循规蹈矩,所以曹操在当丞相期间,曹魏还算是比较太平的。
后来,当曹丕当了皇帝以后,情况就有了改变。
事实上,曹丕之所以要当皇帝,除了他的皇帝欲望之外,还有一点,就是他要给手下们恩惠,让手下们拥戴他。毕竟这些手下,曾经是曹操的手下,在曹操的手下建立了大功劳,曹操给予了他们很多的恩惠,因此他们很拥戴曹操。
但是曹丕上台以后,曹丕只是一个小白,无论智谋还是战功、阅历,都明显不够。因此,那些大臣们就不怎么把他看得上眼。曹丕想要树立自己的威信,就必须给予他们封赏。在这种情况下,曹丕才毅然称帝。只要他称帝了,他的手下所有人,官位都可以大一级。这样就相当于他提拔了这些手下,他们当然也就很拥戴曹丕了。
(曹丕与大臣们)
不过,就算这样,也并不能够对有权力的大臣们进行很好的束缚。也就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曹丕的谋臣陈群,才给曹丕提了一个建议,希望他能够用“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
在九品中正制之前是察举制。但是察举制只能在和平年代才起作用。察举制最核心的东西是“举孝廉”,一个人必须孝和廉,他才能够出来当官。但是在乱世之中,一个人如果很孝,很廉,那么也就意味着这个人将一事无成,无所作为。所以,当时的这种官员选拔制度,已经明显不适合在三国时期那样的乱世里使用,必须换一种更有效的选拔人才的办法。
曹操提出了一个“唯才是举”的主张。不过,这个主张只是一个主张,不具备可操作性。为什么说不具备可操作性呢?因为所谓的唯才是举,究竟什么人才是“才”,当时就是曹操自己说了算。但是曹操已经去世,评审官已经不在的情况下,谁来评判“才”,就成了一个问题。所以,必须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办法。
所以,陈群才提出了“九品中正制”,也就是把当时的所有的权贵士族,以及他们的子女给予定品,然后根据品级对他们进行任用。
(陈群剧照)
“九品中正制”的出发点是不错的,其目的,首先就是让那些权贵士族们各安本分,不要随便乱来。这有点相当于西周建国以后的分封制,分封制的目的,也是要维护秩序,约束权力。
不过,这一套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毕竟那是一个乱世。乱世通行的规则,其实是暴力。谁的拳头越硬,谁的力量越强,谁的智谋越诡异,谁就能成为最后的王者。想要让那些权贵士族们安分守己,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九品中正制”表面上是对整个社会,进行一种约束和规范,但事实上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从三国一直到南北朝结束,在这么漫长的几百年时间里,为什么一直都是乱世?会不会与“九品中正制”的选人制度有关?这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但是不管怎么说,在隋朝采用了科举制,用科举制替代了九品中正制以后,下层有识之士能够有机会进入高层,而社会也因此开始趋于稳定,应该说,这肯定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
(参考资料:《九品中正与六朝门阀》等)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192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