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明朝宦官为祸的锅到底该谁背 不是永乐帝祖孙,而是他朱祁镇

样雨慕初 2023-09-21 08:21:00

中国历史上宦官为祸最为严重的三个王朝都是大一统的帝国,汉帝国,唐帝国和明帝国,众所周知,明帝国第一个放任宦官为祸的皇帝就是明英宗朱祁镇。

但仍然有人都觉得朱祁镇冤枉,因为他父亲、他曾祖父的缘故,才让他陷入宦官的包围之中,好像他的错要分摊给他长辈一点似的。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人祸”的锅不能让“制度”来背,王振为祸朝廷还真就是朱祁镇的锅,绝对不能甩给别人。

编辑

编辑

01,朱元璋时代的宦官处境

宦官制度虽然看上去是百害而无一利,但事实上他却一直有维护、巩固并延伸发展皇权的作用,就算是清亡后宦官制度消失了,取而代之的秘书团队和近侍团队,所起的作用和宦官并没有太大异同,正是因为宦官制度存在的价值被皇帝看重,这个制度才在封建社会长盛不衰。

深知宦官危害的明太祖朱元璋早在吴元年(1367)九月,就设置内史监,开始使用宦官。又在洪武二年(1369)八月,定内侍官制,规定宦官不得兼文武职衔,不得穿外臣冠服,官不许过四品,每月给米一石,衣食都在内廷,把宦官的职责范围严格控制在内廷事务上,“不过供洒扫、给使令而已。”

不但如此,在洪武六年(1373)闰十一月,朱元璋还命礼部设置内正司,设司正、司副各一人,专门纠察宦官失仪和不法者。

洪武十年(1377)五月,有个内侍仗着服侍朱元璋时间久,居然议论政事,朱元璋大怒,斥责后勒令那个太监归乡,终身不用,身为宦官远离宫廷还有什么奔头?不但如此,朱元璋随即又下令不许宦官读书识字。

到洪武十七年(1384),朱元璋专门铸铁牌,上面刻字:“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还把这个铁牌立在宫门,又下令不准外臣与宦官交往,以防内外勾结,从朱元璋这些行为可以知道,他对宦官有清醒的认识,并且保持高度的警惕。

但是,到了洪武后期,朱元璋定下的规矩被自己一手打破,宦官不再只有百余人,人数不但大增,建制也更庞大,有十二监、四司、八局等二十四衙门,秉承皇帝旨意处理政务,确立了宦官独立的行政系统,形成完整的宦官制度。

明史记载,洪武二十五年(1392),朱元璋命聂庆童去河洲敕谕茶马,开启宦官奉使行事的先例,其实大谬。早在洪武八年(1375)五月,朱元璋就曾派中官赵成去河州市马;十一年(1378)命内官吴诚去总兵官杨仲名行营观方略,又派尚履奉御吕玉去军中阅胜。可见朱元璋很早就使用宦官奉使行事了。

虽然朱元璋很早就用宦官行事,但是由于他驭下甚严,能够驾驭宦官,自然没有宦官为祸朝廷的事发生。

编辑

编辑

02,朱棣父子时代的宦官处境

建文帝继位后,对宦官更加严厉,奉命外出办事稍有不法行为,就让有司械拿索问。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发动靖难,等燕军逼近江北的时候,就有很多内臣逃到燕军中,泄漏朝廷虚实,朱棣也收买建文帝左右充当耳目,因此,朱棣的成功有宦官集团的功劳。

就是因为宦官对永乐政权立有功勋,所以朱棣对宦官开始大加宠幸和重用,永乐元年(1403),侯显、李兴奉命出使外域,开出使先例;三年(1405)六月,郑和等率兵二千七千余人下西洋,又派山寿率军出云州,开将兵先例;七年(1409)十一月,开始命中官刺事,开耳目刺事先例;八年(1410)十二月,派中官王安到都督谭青军中任监军,马靖镇守甘肃,马骐镇守交趾,开监军巡视先例。到永乐十八年(1420)又在东安门北建立东厂,让内官执掌,与锦衣卫内外相制,主要职责还是刺探臣民隐事。

诚然,朱棣给予宦官们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探臣民隐事等等大权,为明帝国的宦官掌握军政大权开启恶劣的先例,埋下祸根。

但是,朱棣是一个有作为的帝王,他能够宠信宦官,也能够驾驭宦官,对宦官也很严厉,所以,在永乐朝,宦官也没有机会产生祸害。

朱棣死后,太子朱高炽继位,宦官得到皇帝进一步的重用,洪熙元年(1425)正月,任命郑和领兵守备南京,开启守备太监的先例,此后,守备太监成为定制。

编辑

编辑

03,朱瞻基时代的宦官处境

宣宗朱瞻基在位时,由于他对宦官的依靠进一步加深,让明帝国的宦官地位和权力开始有急速的发展,让宦官地位和权力急速发展的原因有两点:

其一,是内书堂的设立;

其二,就是让司礼监拥有“批红(批朱)”权。

宣德元年(1426)七月,在宫内设立内书堂,让刑部主事刘翀(音冲)为翰林修撰,专门教授十岁左右的小宦官读书。后来,大学士陈山、修撰朱祚也都出任过教习之职。

此后,小内官增至四五百人,以“翰林官四人教习以为常”,朱元璋规定不许宦官识字读书的制度至此被废除。内书堂培养出来的宦官,有很多进入文书房、司礼监等主要内廷机构,开始接近皇权的核心,为以后宦官掌权提供了条件,奠定基础。

宣宗在位时,实行“票拟”制度,所谓“票拟”就是让内阁先对奏章提出处理意见,写在小票上贴到奏疏上,再把“票拟”后的奏章交给皇帝处理、审批。身为皇帝也就是用御笔亲自批几本,剩下的就交给司礼监秉笔太监遵照内阁“票拟”字样用朱笔“批红”,这就是秉笔太监的“批红”权。

按例,秉笔太监“批红”的时候是不允许擅自更改内阁的“票拟”的,遇到能力强又勤政的皇帝,是不会出现问题,但是,一旦遇上能力差又懒惰的皇帝,再遇上秉笔太监有权欲心,那就完蛋了,国事就攥在宦官手中了。

宣宗朱瞻基的能力是毋庸置疑,他虽然让秉笔太监代批奏章,但他经常在太监批红后进行审查,因此,太监们根本没有兴风作浪、干政弄权的机会,所以,他可以搞出“票拟”、“批红”而不担心被宦官架空糊弄,更何况,朱瞻基还不允许宦官凌驾在朝臣之上。

为了限制打压宦官势力的发展,朱瞻基屡次戒谕、惩罚宦官,对宦官的管束非常严格,比如亲信太监袁琦,凌辱官吏逼取金银,朱瞻基知道后就将他凌迟处死,袁琦的党羽十余人都下狱斩;中官冯杯在郊外调鹰时,把平民打死,朱瞻基知道后大怒,即命诛杀冯杯。

当然,朱瞻基也有宠爱的宦官,比如金英、兴安、范弘等,还在宣德七年(1432)专门赏赐金英、范弘免死诏。但是,因为朱瞻基对宦官约束有方,这些大太监并不敢作威作福为祸国家。

编辑

编辑

04,朱祁镇时代的宦官处境

到了正统朝,由于朱祁镇的无能懒怠,不问政事,对宦官王振偏听偏信,导致皇权旁落,宦官擅权终成脱僵的野马,笼罩在帝国的上空。

大明帝国第一个擅权为祸国家的宦官是王振,关于王振,《明史》说他自幼选入内书堂,严从简的《殊域周咨录》卷十八记载说他在永乐年间曾以儒士任职学官,因为没有政绩,考核的时候要被谪戍,刚好朱棣有旨:考核成绩不好的官员如果有子嗣,本人又愿意净身的,可以入宫教授训导女官,王振就趁着机会自己净身入宫,教授宫人读书,人称“王先生”。

王振其人聪明狡黠,很能揣摩人的心理,先在仁宗朱高炽身边,宣宗朱瞻基继位后,看他勤勉就把他放在儿子身边。在朱瞻基面前,王振当然要夹着尾巴做人,为了日后的荣华富贵,尽心竭力的服侍小太子,把忠诚本分表演的淋漓尽致,不但蒙蔽住朱瞻基母子,还收拢了小屁孩朱祁镇的心,动辄都离不开“王先生”。

天妒英才,年轻有为的朱瞻基早早驾崩,把江山留给九岁的叉烧儿子朱祁镇,即明英宗,王振知道,自己的好日子要来了,才继位的朱祁镇就任命他为司礼监大太监,为他弄权铺上星光大道。

以少帝监护人自居的王振悄咪咪的就开始挑战阁臣,阁臣要给少帝开经筵,王振却引导少帝去武将台阅兵,命京营及诸卫武职官员都到朝阳门外的武台集合,比试骑射,看的朱祁镇兴奋不已,王振还矫诏越级提拔他的亲信、居庸关卫卒纪广为都督佥事。

纪广的越级提拔,给外界一个信号,表示以王振为首的宦官开始染指朝政了。为了提高自己威望,让朝臣惧怕自己,王振就借口为少帝朱祁镇树立威信,“导帝用重典御下,防大臣欺蔽。”

正统元年(1436)十二月,朱祁镇问兵部尚书王骥边防之事,王骥迟延五日没有上奏,王振就教朱祁镇召见王骥斥责他:“卿等欺朕年幼邪?”遂把王骥及右侍郎邝埜(音匡业)两人下狱,让两位大臣进监狱来个几日游。

随后,右都御史陈智又弹劾太师英国公张辅回奏拖延,还弹劾科道不举奏张辅,做为小皇帝不好搞三朝老臣,就对张辅“释不问”,把御史和给事中各杖责二十。

从这两件事之后,言官开始按王振的示意,屡次罗织大臣之过,从公侯驸马伯到尚书都御史以下,没有不被弹劾的,或下狱,或带枷,甚至贬谪,“于是大臣下狱者不绝,而振得因以市权。”

编辑

编辑

05,差点栽跟头的王振

恣意妄行的王振忽视了一个的存在,就是仁宗皇后、宣宗太后、如今的太皇太后张氏,朱祁镇年幼,朝廷大权由张氏在幕后和几位辅臣主持,王振如此弄权,张氏怎么可能容忍?

正统二年(1437)正月,太皇太后在便殿召见张辅、杨士奇、杨荣、杨溥、胡濙,对五位老臣说:“诸位爱卿都是老臣,如今皇帝年幼,就靠大家同心协力共安社稷!”

老太后又对杨溥说:“先帝经常念叨爱卿你的忠心,想起往日的艰难就凄然落泪,没想到今天又能见到爱卿。”杨溥闻言就顿首落泪,张太后也是泪流满面,几位大臣及左右想起永乐末年仁宗的艰难也不禁悲怆。

从这简单的对话,就可以看出张太后的情商有多高,杨溥是仁宗旧臣,仁宗被兄弟威逼父亲猜忌的时候朝不保夕,连东宫臣子也动辄得罪,杨溥是深有感受的,张太后这么说就是为了引起共情,更能激发杨溥们的忠君心理。

张太后又对一旁的朱祁镇说:“这五位大臣是先帝选拔信任,辅佐你的,皇帝不管什么事情,都要和这五臣共商。”朱祁镇忙点头表示遵从祖母训谕。

随后,张太后召见王振,王振一到,太后就发怒说:“你侍奉皇帝不守法度,今天应该赐你死罪。”张太后身边的女官就用佩刀架在王振的脖子上。

编辑

编辑

朱祁镇当即就给祖母跪下了,堂堂皇帝,为了一个贴身内侍,给祖母跪下求情,皇帝都跪下了,五个大臣怎么能站着呢?只好都跪下,太后说:“皇帝年幼,不懂宦官误国的道理,我接受你们的求情留他一命,以后不允许他再干涉国事。”

经过这次事件,王振迅速把染指朝政的爪子缩回去,恢复忠诚本分的面孔,“王振自太后有疾,数年间已纵恣,及太后崩,遂益无忌惮。”

张太后再能干,由于年事已高又多病,也不可能对朝政事事过问,皇帝在手的王振还是有很多可趁之机,但机警的他并没有轻举妄动,而是努力刷新在老太后那里的印象。

正统四年(1439)十月,发生了福建按察司佥事廖谟杖死驿丞的案子,因为这个案子,杨溥和杨士奇两位阁老发生了纠纷,被杖死的驿丞是杨溥的老乡,杖死驿丞的廖谟又是杨士奇的老乡,杨溥想让廖谟抵命,杨士奇想按因公杀人论处,两位阁老相争不下,就请老太后做主。

这个时候,王振趁机向张太后进言说:“判处廖谟抵命有些太过,要是按因公论处又太轻,应该把廖谟降级处理。”张太后认为王振的判语比较公正,就采纳降廖谟为同知,这一件事令张太后对王振的印象大改,觉得这个太监敲打敲打之后还是不错的,对他也信任起来。

王振大公公借着张太后和朱祁镇的信任,又开始抖起来,但终究是害怕张太后,并不敢明目张胆作威作福。正统七年(1442)十月十八,太皇太后驾崩,朝野内外,再没有能挟制王振之人,大明帝国的宦官时代终于开启。

编辑

编辑

06,皇帝纵容王振为祸

在张太后晚年,王振就已经悄悄凌驾在内阁之上,张太后去世后,他彻底露出真面目,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朱元璋立在宫门的“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祖训铁牌毁掉,开始他“夺人主之威福,视勋戚如奴隶,目天子为门生”的擅权之路。

不管王振怎么卖官鬻爵、收受贿赂,凌辱勋戚、打杀朝臣,朱祁镇对他的荣宠信任从来没有动摇过,任由他“擅杀剬威,概置不问”,还对他的尊崇无与伦比,赏赐白金彩币。

又专门褒奖王振,夸他“夙夜在侧,寝食弗违,保卫调护,克尽乃心,赞翊维持,糜所不至,正言忠告,禆益实多”,还爱屋及乌大肆提拔王振的两个侄子王山、王林,让王山世袭指挥同知,王林世袭锦衣卫指挥佥事,“中官世袭,实始于此”。

正统十一年春正月己巳朔○庚辰○赐司礼监太监王振并各监太监钱僧保高让曹吉祥蔡忠白金宝楮彩币诸物仍命振侄林为锦衣卫世袭指挥佥事僧保侄亮让侄玉吉祥弟整忠侄英俱为锦衣卫世袭副千户敕振曰朕惟旌德报功帝王大典忠君报国臣子至情此恩义之兼隆古今之通谊也尔振性资忠厚度量宏深昔在皇曾祖时特以内臣选拔事我皇祖深见眷爱教以诗书玉成令器委用既隆勤诚益至肆我皇考念尔为先帝所器重特简置朕左右朕自春宫至登大位前后几二十年而尔夙夜在侧寝食弗违保卫调护克尽乃心赞翊维持糜所不至正言忠告禆益实多兹特赐敕给赏擢为尔后者以官诗曰无德不报书曰谨忠惟始朕眷念尔贤劳昕夕不忘尔尚体至意始终一致我国家有无疆之休尔亦有无穷之福(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三十七)

在朱祁镇的纵容下,宦官全体崛起,不管怎么为非作歹、触犯刑律都有皇帝保驾护航,大家还怕啥子?朱祁镇不但对宦官为祸视若无睹,还对宦官们赐金、赐物、赐官、赐田,种种赏赐,不绝于书。

堂堂大明天子朱祁镇,愣是把自己活成了宦官的提线木偶,在他心中,大概真的把王振当亲爹看了,他亲爹朱瞻基的教导没记住一句,倒是对太监爹的话言听计从。

以王振为首的宦官祸乱国事引发的直接后果就是:吏治败坏社会风气变浊,各地反抗频起,相继爆发叶宗留、邓茂七、黄萧养三次起义。

朱祁镇还在王振的操控下穷兵黩武用兵麓川,劳民伤财,连年不休,“以一隅骚动天下”,才结束麓川战役,又在王振的怂恿下,不顾一切后果,要建“立不世之功”亲征瓦剌,最终酿成土木堡之变,差点终结明帝国。

编辑

编辑

07,猴格说

在虎父犬子那篇中,有读者留言说是朱祁镇开启了宦官王振专权的先河,让明朝走向衰落。我回复说用宦官是朱瞻基的锅,是他让宦官识字的,只不过他能够驾驭宦官,而他崽却被宦官驾驭了。

后来自己想起自己的回复,觉得太轻率了,“制度”不能为“人祸”背锅,王振为祸明明就是朱祁镇的问题,怎么能够甩倒他爹朱瞻基头上?为了弥补自己的轻率,必须得为朱瞻基正名。

身为帝N代,谁还不是在宦官包围中长大的?朱祁镇如此,他爹朱瞻基也是如此,包括朱祁镇的子子孙孙都一样,宦官一直都在,怎么就只有那几个甘愿做宦官的提线木偶?朱祁镇就是甘为提线木偶的第一人。

人都有七情六欲,皇帝也是人,对朝夕相处的宦官产生亲近信任和依赖,也是人之常情,宦官为了名利,迎合皇帝的心理投其所好也无可厚非,但这些都不是皇帝应该偏听偏信的理由。

编辑

编辑

朱祁镇就算继位时年龄小,等祖母张太后崩后,也已经十六岁,还称呼一个宦官为“先生”,足以见其资质有多差劲。一直到土木之变,六军败绩,还不明白问题出在哪里,夺门之后又追复王振官职,刻木招魂,祭祀于智化寺,赐祠名曰“精忠(旌忠)”。

如此这般,怎么能指望他会吸取教训幡然醒悟呢?果然,复位后的朱祁镇继续宠幸曹吉祥,任命他为司礼监,让他操纵京军三大营,开启太监总督京营的先例,最终酿成曹石之变。

如果说王振狡诈,朱祁镇看不透,可曹吉祥并不是王振那样的大奸之辈啊!稍有常识都能从他的言行举止识别优劣,但朱祁镇愣是没有这样的常识,不能识别忠奸,还赐予威权,终酿祸事。

不管正统年间王振乱政,还是天顺年间曹吉祥祸乱,归根结底,还是朱祁镇的能力问题,能力不足,智商不够,不能辨别真伪,不能区分忠奸,才导致他耳目闭塞,沦为宦官的玩偶。

这一切,是他个人造成的,而不是宦官制度造成的,前代他的父祖曾高不见被宦官左右,后代子孙中也没有像他那样被宦官玩弄于鼓掌之间,朱祁镇,真的是基因突变啊!

就是这样

又追复王振官职,刻木招魂,祭祀于智化寺,赐祠名曰“精忠(旌忠)”。

如此这般,怎么能指望他会吸取教训幡然醒悟呢?果然,复位后的朱祁镇继续宠幸曹吉祥,任命他为司礼监,让他操纵京军三大营,开启太监总督京营的先例,最终酿成曹石之变。

如果说王振狡诈,朱祁镇看不透,可曹吉祥并不是王振那样的大奸之辈啊!稍有常识都能从他的言行举止识别优劣,但朱祁镇愣是没有这样的常识,不能识别忠奸,还赐予威权,终酿祸事。

不管正统年间王振乱政,还是天顺年间曹吉祥祸乱,归根结底,还是朱祁镇的能力问题,能力不足,智商不够,不能辨别真伪,不能区分忠奸,才导致他耳目闭塞,沦为宦官的玩偶。

这一切,是他个人造成的,而不是宦官制度造成的,前代他的父祖曾高不见被宦官左右,后代子孙中也没有像他那样被宦官玩弄于鼓掌之间,朱祁镇,真的是基因突变啊!

就是这样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guoxue/13190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