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不相信文武百官,崇祯帝频繁调整官吏
崇祯皇帝是一个勤政的皇帝,据记载,他二十多岁头发已白,眼长鱼尾纹,可以说,是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史志称其“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
崇祯皇帝执政时期,对于后金,群臣分为主战、主和两派。在用人方面,他起用了主战派袁崇焕。
文官集团使得军中之将只重出身门第,几次大规模对后金的军事活动均遭惨败,从而削弱了明朝的军事力量,最终,无力镇压农民军起义,间接加速了明朝灭亡。
崇祯皇帝即位之初,在文官集团的帮助下,诛灭魏忠贤阉党,却间接推动了文官集团的权利膨胀。
崇祯皇帝与臣子的关系,可说是历史上最为尴尬诡异的时期,相互仇视,相互依存、相互利用。崇祯在位的十七年,除了镇压农民军以及抵抗后金外,将更多的心力用于削弱文官集团的势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尽管崇祯皇帝志向远大、励精图治、宵衣旰食、事必亲躬,但他既无治国之谋,又无驽人之术,加上他严苛、猜忌、多疑,对大臣动辄怒斥、问罪、砍头、凌迟,其残忍和冷酷与魏忠贤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由于不相信文武百官,崇祯皇帝频繁地调整官吏。十七年间,他竟换了十七个刑部尚书和五十个内阁大学士。造成国家人才匮乏,有心报国的志士,既不肯也不敢请缨效命。无奈之下,崇祯皇帝只好培植私人势力,重新起用大批太监。
与此同时,崇祯皇帝虽屡下罪己诏,但苛捐杂税层出不穷,民不聊生。明末的众多农民起义,正是其贪财苛政最严重的后果。此外,在辽东战局屡败之时,不纳周皇后迁都之谏,丧失了最后的机会;而从南明诸政权观之,朱明皇室在满清的背景下,号召力依旧不容小觑。故而,崇祯皇帝尽管勤政,却错误百出,不仅不可能中兴明帝国,其亡国也几乎是必然。
崇祯皇帝是一个被普遍同情的皇帝,李自成《登极诏》也说“君非甚暗(崇祯皇帝不算太糟),孤立而炀灶恒多(即便他被孤立,却颇能为人民国家做出许多打击贪官污吏好事);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
崇祯皇帝的性格相当复杂,在除魏忠贤时,表现得极为机智,《明史》说他:“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遽失措。”由于较之前任神宗、熹宗,甚至明朝中后期的多数皇帝,崇祯皇帝在治国救国的责任感与雄心上,要强许多。故史家对于崇祯皇帝普遍抱有同情,认为崇祯皇帝的一生实是“不是亡国之君的亡国悲剧”。
由于连年的灾荒,农民造反野火般的焚烧整个华夏大地,后金不断侵扰的边疆,导致军费不断激增,而税收却无法跟上,这一切的结果,导致崇祯年间加税不断,民间称呼他为“重征”以代替“崇祯”。
虽崇祯皇帝期盼明朝能在他手中迎来中兴,无奈积重难返。当时天下饥馑,民变不断爆发,北方皇太极又不断进攻,加上崇祯帝求治心切,生性多疑,刚愎自用,因此,在朝政中屡铸大错:前期铲除专权宦官,后期又重用宦官;在众臣的吹捧下,崇祯高估了袁崇焕,误信了袁崇焕“五年复辽”的大话,以倾国之力打造宁锦防线,结果后金从蒙古绕了过来,明王朝面临灭顶之灾。
《明史》评论崇祯: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为。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势已倾,积习难挽。在廷则门户纠纷。疆埸则将骄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溃烂而莫可救,可谓不幸也已。然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偾事。乃复信任宦官,布列要地,举措失当,制置乖方。祚讫运移,身罹祸变,岂非气数使然哉。迨至大命有归,妖氛尽扫,而帝得加谥建陵,典礼优厚。是则圣朝盛德,度越千古,亦可以知帝之蒙难而不辱其身,为亡国之义烈矣。
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认为,崇祯皇帝“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为政“刻薄寡恩”,“急剧失措”;“对于军国大事的处理,枢要人物的升降,时常是朝四暮三,轻信妄断”;看上去尽管像是想要有所作为的“明君”,会做些表面的仁义功夫,实际上却是“十分‘汲汲’的‘要誉’专家”。
(本篇完)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184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