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第一位进士县令顾方
吴伟峰文摄
最近,得到一份新桥镇山根村顾产红老师所编的《千年山根》宣传册,阅后方知山根村的文化底蕴竟如此深厚,不愧为耕读传家的千年古村。特别是山根村的始祖顾方,是象山历史上感天动地的好官,他病重时,竟有老百姓自愿割下自己的大腿肉来救治他,这是怎样的一位好官啊!在老百姓的心中,为他树成了一座座千古丰碑。
象山新桥镇山根村,巍巍五狮山下的千年古村,“世称进士裔,人传状元村”,可见其文化积淀之深厚。但也许读者会有这样的疑问,如此文雅古村为何有个 土得掉渣的村名?其实山根村原名“龙峰”,确是很有文艺范的名字。到了清朝 乾隆年间,因为“ 龙峰”与“乾隆”有 诣音之嫌,为了避讳皇上的名号,后来改名“山根”,意为 五狮山脚。
今日山根村
山根人尊顾方为始祖,而始迁祖则是顾方的长子顾直。其实顾方并未定居山根,拓荒辟壤定居山根的是顾直。顾方原籍丹徒(今江苏镇江),宋皇佑五年(公元1053)考中进士,嘉佑三年(1058) 任象山县令,他是象山第一位进士出身的县令,也是象山历史上大有作为、深得民心的父母官。历代《象山县志》都为其列传,感人事迹传承千年。据民国《象山县志·名宦传》记载——
顾方,字正夫,丹阳人。皇佑五年(公元1053),登进士第。至和四年再调明州象山令(时间有误,官职表是嘉佑三年,以官职表为准)。下车视事,日召邑父老询民间利病及其善恶,民有善者劝之,恶者戒之。建学舍,率子弟之秀者教之,亲为讲解、诱掖,使进于学。逾年政成,民大化服。忽遘疾,民为祈祷者以千计。勿痊,则用东藩之俗,为脔股肉者三十人,方竟不起。百里内号泣思慕,如丧考妣。后立祠祀之,名曰顾长官祠。《渑水燕谈录》、《彭城集》、乾道《四明图经》、嘉靖府志、县志、《浙江通志》。钱君倚、胡完夫皆为记其事,刻石祠中,士大夫以诗颂遗爱者不可胜纪。
顾长官祠(乾道《图经》):在县城内,祀宋县令顾方。今祠有碑现存,上饶何籀撰。嘉靖县志:今废。乾隆县志:在邑治中市,今废。道光县志:嘉庆十年,巡抚阮元札查,重建于县治西李家巷。其后裔住邑西山根村,亦有顾公祠。
山根村顾氏宗祠
山根村顾氏宗祠祀奉的始祖顾方塑像
根据史料记载,顾方的政绩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关注民生:他任县令后,心系百姓,经常下基层明访暗察, 召见县内父老 , 询问百姓疾苦,查察民间善恶。民有善者 , 勉励之 ; 有恶者 , 警诫之。
二是整顿吏治:古代象山环海岛居,偏隅一方,可谓是天高皇帝远,往往是政令不通,吏治松懈,奸猾之吏充斥衙门。顾方在任县令前,已在象山做了几年县尉,所以早知象山衙门积弊之深,他上任后立刻整顿吏治,于奸巧阿谀之吏,严加约束,于该办而拖延之事,立即办理。平冤狱,恤穷困,持廉洁,去烦琐,吏风为之一振。
三是振兴教育:顾方进士出身,自身学问修养可想而知,所以特别重视教育。他修缮学馆,选拔优秀子弟入学。更难能可贵的是,顾方在公务之余还亲自授课、指导,鼓励学子上进。据宋宝庆《四明志》记载:“至圣文宣王庙与学同建于唐会昌六年(公元 846)。皇朝嘉佑中,令顾方修缮,讲肄尤盛,刻前记于石。”就是说象山的文宣王庙(即孔庙)和县级学校都在唐朝会昌六年创建,到了宋朝嘉佑年间,顾方重新修缮县学,振兴教育。
藏于山根村的顾氏老谱
据《象山县志2008·大事记》记载:“嘉佑三年 (1058),顾方任象山县令 , 劝善戒恶。修学舍,亲为弟子员讲解诱掖,使进于学。逾年政成,民大化服。” 顾方勤政为民,倾力治理,政绩卓着。然而令人痛惜的是,好县令顾方在任时间太短,他只当了二年多的县令,不料忽染重疾(山根村老人们说顾方太公身患背痈,就是背部化脓性疾病),于宋嘉佑五年(1060)卒于任上。短短二年多时间,顾方为象山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官为民,民爱之。纯朴的象山人民对他们的父母官也是感恩戴德,可以说真正将顾方当成自己的父母。顾方病重时,“则用东藩之俗,为脔股肉者三十人”,就是说有30 人效仿东方藩国的习俗,割下自己的大腿肉为顾方治病。中国有个成语就叫“割股疗亲”,旧指孝子割下自己腿上的肉来治疗父母的疾病。《旧唐书》曾记载,有一个叫王友贞的河南人,在母亲病重时听医生说,只有吃了人肉才能痊愈,王友贞就偷偷割下自己的大腿肉为母亲治病。后来武则天知道这件事,还对此孝行加以表彰。当然,“割股疗亲”其实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只是医学不发达的古代人在求治心切的心理下产生的情感信念和社会习俗。而象山百姓为顾方毅然“割股”,说明他们将顾方当成自己的父母,可见好官在他们心中重如泰山。除了“割股”,当时还有数以千计的百姓涌向寺庙为他们心中的父母官祈祷,求上天保佑顾县令早日康复。然而回春乏力,顾方卒于任上,民众如丧考妣,悲痛不已。
作为一代名宦,顾方的事迹不仅记载于象山的地方史志,其实最早为顾方作传的是收入《四库全书》的 北宋笔记《渑水燕谈录》(王辟之着)。该书卷三“奇节”一章载有顾方传记——
丹阳顾方,笃行君子也。皇佑末,登进士第,再调明州象山县令。视事之初,召邑中父老,询问民间利害及境内士民之善恶。善者访而亲劝之,使勿怠;恶者喻而戒之,使自修。又建学舍,率其子弟之秀者教之。暇日亲为讲说,掖诱使进于善。逾年,民大化服。俄而病,邑民相率出钱诣塔庙祈祷者数千百人,为脔股者十三人。方竟不起。百里之内,号泣思慕,如失父母。与立祠,以岁时祀方。余观近世为县者,类以簿书期会为急务,鲜有能及教化者,而方独以仁义教治其民,使民知爱慕如此。丹阳钱君倚、毗陵胡完夫皆为方记其事而刻石祠中,士大夫以诗颂遗美者不可胜纪。顾予贱,不得列其事于史官,传为循吏,每以为恨。
对照民国《象山县志·名宦传》和《渑水燕谈录》记载,我们会发现有一出入之处,就是“割股”的人数,象山民国志记载的是 “为脔股肉者三十人”,而《渑水燕谈录》所记为 “十三人”。笔者认为,燕谈录早于民国志,估计民国志所记出处就是燕谈录,是在引述中将“十三人”错记为“三十人”了。而笔者查阅山根《顾氏宗谱》,其中的“顾方公传”没有记述“割股”的人数,但记明了一位“割股”者的名字叫陈佑, “民人陈佑刲股以祷於神曰:冀神复生吾贤令也!”
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评论道:我看近世担任县令的人,大多数只是把公文俗事放在最要紧的位置,很少有对百姓进行教化并有成效的,而顾方独自一人用仁义教化治理他的百姓,使老百姓这般爱戴他。
顾氏老谱中的世系图传
顾方逝世后第二年,象山官方顺应民意,予以立祠褒奖。据记载,当时顾方的祠堂叫“顾长官祠”,建在一个叫“弦歌市”(县治南七十步市中心)的地方,接受象山百姓的祭祈和纪念。县主薄石景渊还专门请了礼部尚书胡宗愈和明州太守钱君倚撰写《明州象山顾县令祠堂碑记》,记述顾方事迹。每年春秋官司主祭,士大夫以诗歌颂不可胜记。该祠堂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重建于李家巷,称“顾公祠”,如今建筑尝存,土改时已作公房使用。除县城的官祠外,顾氏后人又在清乾隆二十年(1755)在山根村建成顾氏宗祠,纪念自己的祖先。
在山根《顾氏宗谱》开篇,留下了 《祖始顾方公贻书》,顾方在 “贻书”中记述了顾氏宗族的历史渊源,以及自己任象山县令和长子顾直定居山根的史实。
顾氏老谱中的《祖始顾方公贻书》
以下为顾氏二十五世孙德威先生翻译的《祖始顾方公贻书》的白话文——
我家原为吴中(苏锡一带)望族大姓,始祖顾雍为三国时人,担任过吴国相当于宰相职位,封为“肃”侯,其主要功业记载在陈寿《三国志·列传》里。
顾雍育有四子,分别是顾邵、顾裕、顾济、顾穆。顾邵曾任豫章太守,顾穆任宜都太守。
顾邵之子顾谭被授予选曹尚书。顾穆之子顾球、顾荣。顾球曾任州别驾,顾荣官至开府仪同三司。顾荣之子顾毗为散骑侍郎时,顾荣侄子顾和,顾荣非常看重他,常说:“这是我家族麒麟儿(颖异之人)呀!”
顾荣之孙顾觊之,为(南朝)宋时吏部尚书,顾觊之之孙顾宪,为(南朝)宋时建康(现南京)令(市长)。顾宪第八代子孙野王,原在梁做官,后归入陈朝为黄门侍郎,现在秀州有野王读书堆。我家族丹徒(今镇江市丹徒区)支脉,实与野王同出于宜都太守一分支。
我自荣登进士,出任象山县令,都是先辈高崇的德行赋予我的,所以,公务之余,便把办公厅堂当作读书场所,这是因为不忘先辈读书的家法,以启发后人。现在长子顾直,爱象山景色之优美、土地之肥沃,准备选择一处可作为永久居住地,而龙峰(山根)环境尤其优美,想在此定居。
为家族传承之计,我恐怕后代子孙不知世系来龙去脉,特一一叙述历代为官的着名人物,并将其立传(其传七篇),传给子孙,望世世代代保存,而勿使其丢失。
北宋嘉佑四年农历二月上旬
顾方正夫自序
(部分参考资料由顾产红老师提供,
在此谨表谢意!)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168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