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临终前给慈禧呈了一道奏折,这道奏折在李鸿章去世后,才被送到慈禧手上。慈禧看到奏折后,难掩悲伤之情,泣不成声。那么,李鸿章在奏折里究竟写了什么呢?慈禧为何看了后会有如此失态的反应?
李鸿章临终前恰逢“庚子之乱”。当时,几十万义和团进京,以“扶清灭洋”的口号围攻各国领事馆。义和团之所以敢这样做,是因为受到慈禧的帮扶。她想借用义和团的力量将西方列强赶出中国。慈禧如此痛恨洋人,是因为戊戌变法后,她想废掉光绪帝,但此举却遭到西方列强的反对,这无疑是对她权力的漠视与挑衅。因此,她代表本以摇摇欲坠的清王朝向列强宣战。接着,各国立即组成八国联军,一路进京。
慈禧眼见北京城已无力抵御,于是携光绪帝离开紫禁城,匆匆向西逃窜。慈禧自己倒是可以第一时间逃离这一片混乱,留下这么个烂摊子,总得找人收拾呀。于是,她想到了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命令他全权代表清政府,赶赴北京与列强谈判。这摆明了就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任务,何况李鸿章此前也栽过一次跟头。当年也是他代表清政府与日本方面签订《马关条约》,他满心希望能将清政府的损失减小到最小,但无奈的是,再大的雄心壮志,再强的外交手段,也难以挽回晚清国力羸弱,只得任人宰割的局面。也这是这次谈判,让李鸿章背负上了卖国贼的骂名。
有这样的前车之鉴,再加上李鸿章晚年身体不好,已经有咳血的症状,李鸿章一家人极力反对他接受慈禧的这一任命,千方百计地劝阻他推辞掉这个任务。然而,李鸿章不顾家人的反对与劝告,坚持赶去了北京。
一路上舟车劳顿,加上与洋人的周旋调停带来的心理负担过重,李鸿章病倒了。此时,那些只想狮子大开口向中国攫取利益的洋人们坐不住了,迫不及待地向清政府索赔10亿两白银的赔款。李鸿章拖着病体,强撑精神,与他们据理力争。即使谈判过程中吐了好几次血,但他还是坚持把清政府的损失降到最低。最后,洋人把10亿两白银减少到4.5亿两。李鸿章别无选择,在经过了慈禧的同意,最终还是签订了屈辱的《辛丑条约》。
条约签订后,八国联军撤出北京,慈禧随即也准备起驾回宫。然而,李鸿章由于咳血不止,在贤良寺病倒。他知道自己的命不久矣,于是给慈禧写下了最后一道奏折。然后他穿上寿衣,静静地等待那一刻。想到民族危机当头,还有很多事情来不及做,他忍不住流下了两行泪。不久便病逝,享年78岁。
很快,庆亲王奕匡就将李鸿章的这道奏折呈给了还在返京途中的慈禧,并转达了李鸿章的死讯。听到这个消息的慈禧眼睛已经湿润了,看完他的奏折,更是泣不成声。原来,李鸿章在奏折中仍然表达对清朝国力衰落和国难当头局面的担忧,敦促慈禧和光绪一定要“举行新政,力图自强”。
要知道,在清末,官吏腐败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了。八国联军进京时,慈禧多次给封疆大吏发电报,希望他们进京勤王,但几乎没有动静。因此,慈禧被李鸿章的一片忠心深深打动。当时,她一边哭一边说:“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没有人分担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像李鸿章这样鞠躬尽瘁的大臣,再也没有了......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166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