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同盟国成员意大利为何背叛盟友加入协约国

文史知千年 2023-09-21 05:57:16

1879年,德国与奥匈帝国结成同盟。而意大利本想把突尼斯变成自己的殖民地,谁知法国先下手为强,抢先控制了突尼斯。

到嘴的肥肉没了,意大利自然对法国不满,可自身国力又不如人。一个人打不过没关系,意大利把目光投向了与法国积怨已久的德国。1882年,意大利与德奥结成了三国同盟。而法国、英国、俄国也互相组成了同盟。

然而,等到1914年一战爆发后,意大利却“关键时刻掉链子”,钻盟约的漏洞作为理由宣布中立。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在内心深处“亲切”问候了意大利国王全家。而在1915年,意大利更是与英法俄达成协定,对奥匈帝国宣战,公然背叛自己的盟友。因为意大利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均有“跳槽”行为,也成为了大家在饭后的笑谈。

笑归笑,我们还是要研究一下,意大利为什么要在一战中背叛自己的盟友呢?

一、奥意矛盾意大利之所以加入德奥同盟,主要是为了寻求德国的帮助。意大利与奥匈帝国之间矛盾不小。但是为了能够与德国结盟,意大利心不甘情不愿地选择接近奥匈帝国。

奥意矛盾从何而来?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分裂割据对于亚平宁半岛而言是家常便饭。近代以来,意大利多个邦国实际上都受奥地利控制。

显然,要实现民族独立与国家统一,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意大利首当其冲的斗争对象就是奥地利。19世纪中期,意大利王国(包括其前身撒丁王国)通过击败其他邦国,并先后与同奥地利存在矛盾的法国、普鲁士结盟,最终实现了统一。

意大利虽然实现统一,但是南蒂罗尔等地依旧处于奥匈帝国的统治下。在意大利看来,这些地区应该是自己的领土,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拿下这些地方。此外,统一后的意大利寻求在巴尔干半岛扩大影响力,也与奥匈帝国产生了利益纠葛。由此可见,奥意两国历史与现实积怨着实不小,两国结盟的根基就不怎么牢固。

二、与协约国的关系除了同盟国成员的内部关系之外,我们还要着眼于意大利与它的新朋友协约国成员之间的关系。

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意大利的经济发展在列强里面算是比较落后的。为此,意大利对于外国投资存在相当的依赖。外国投资的两个重要来源地,就是英国与法国。

此外,意大利希望夺取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下的利比亚。法国当时正在与德国争夺摩洛哥,为了获取更多国际支持,向意大利抛出橄榄枝。1902年法意两国达成密约,互相同意对方在上述两地的行动。意大利当然也要投怀送礼。

1906年在讨论摩洛哥的国际会议上,意大利居然也和英俄一起支持法国,结果只有奥匈帝国支持德国,弄得德国好不尴尬。不久以后,俄意两国也签订密约,俄国通过同意意大利在利比亚的行动,换取意大利支持自己在黑海的行动。意大利和盟友奥匈帝国矛盾依旧,与敌对阵营的法俄确实关系日益紧密。

意大利和英国的关系也比较好。因此,当英国与法俄结盟后,意大利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与德奥的盟约。意大利不想和英国翻脸,也担心战争爆发后意大利海岸线会遭到强大的英国海军的攻击,被协约国封锁,那可就太惨了。

一战爆发后,双方竞相拉拢保持中立的意大利。为了挽留意大利,德国要求奥匈帝国在领土问题上做出让步。而英法俄用更多的奥匈帝国领土作为见面礼,对意大利诱惑力更大。(反正这些地盘不是自己的,再怎么漫天开价也不损害自己的利益,用不着心疼。)

综合以上因素,1915年意大利加入协约国。

然而意大利的表现实在是不敢恭维。在北意大利战线,意军愣是没从奥军手里占到多少便宜,后来更是被前来增援的德军暴打。

意大利好不容易在战后当上战胜国,英法见它的表现实在拉跨,也选择不讲信用,先前对意大利的承诺只兑现了一小部分。意大利见英法不讲武德,气个半死,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给墨索里尼法西斯政权建立提供了可乘之机,结果就埋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祸根。

关于一战同盟国与协约国

普法战争后,德国总理奥托·冯·俾斯麦担心法国报复,因此采取结盟政策,以孤立法国。他本来让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及俄罗斯帝国结成三帝同盟,可是后来在1878年柏林会议上,俄国因巴尔干半岛问题,而与奥匈帝国发生利益冲突。1879年,德国选择与奥匈缔结了秘密的德奥同盟。此外,意大利在争夺北非突尼斯失败,让法国在1881年兼并该地。为了争取支援,意大利跟德国和奥匈结盟,是为三国同盟。

俄国得知德奥两国签订了德奥同盟后,十分不满。但俾斯麦是一个老练的政治家。为了保持与俄国的良好关系,于1887年与俄国签订了《再保险条约》。可是,俾斯麦在1890年下台后,新任德皇威廉二世不想维持俾斯麦定下的同盟制度,任由条约终止,而选择只与奥国为盟。法国向俄国提供资本,实现其工业化后,在1894年与俄国结下军事同盟。是为法俄同盟。

英国在1887年鉴于法国在埃及,俄国在巴尔干日益扩张,威胁英帝国往远东的贸易航道,故在1887年?2月12日和意大利组成《地中海协定》,互相保证维持地中海、亚德里亚海及黑海的现状,而意大利则支持英国在埃及的行动。经德国首相俾斯麦支持下,奥匈及西班牙均加入协定,是为《第一次地中海协定》,同年十二月,英、奥、意三国商定共同维持近东现状,对抗俄国对土耳其帝国之影响,是为《第二次地中海协定》,不过两次协定没有明确规定英国承担具体的军事义务,故英国并未放弃其光荣孤立政策。直至德国海军日扩,威胁英国的制海权,英国才着手在欧陆寻求盟友。在1904年,英国终与法国签订《英法协约》,这协定并不是军事同盟。而仅是一项解决两国有关殖民地纠纷的协定,相比德奥同盟或法俄同盟,其合作无疑是较为松散。不过在第一次摩洛哥危机中,此协定充分反映英法坚定的合作伙伴关系。受到法国鼓励,英俄双方终于在1907年结束其殖民地纠纷,签订《英俄条约》。同年,法国、英国和俄国有感德国在鄂图曼帝国的扩张,是以组成三国协约。

欧洲从此分为两大阵营,因此只要有任何风吹草动,都有演变为世界大战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因为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被暗杀而引起的。

1915年时,同盟国与协约国的势力分布图,图里同盟国标示为红色,协约国标示为绿色,中立国标示为黄色

意大利在一战中到底是同盟国还是协约国?

一战爆发时,意大利是作为同盟国参战的。但在1915年5月,意大利加入协约国集团。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在1882年5月20日于维也纳结成的秘密同盟)遂告瓦解。
一战爆发后,意大利骑墙两端,两头要价,一方面表示愿意支援“盟友”;另一方面又与协约国谈判进攻奥匈。在协约国“边境作战”失利后,意曾暂停与协约国的谈判,马恩河会战后恢复。由于奥匈不肯过多让步,而协约国承诺取胜后把原属奥匈的大片土地和巴尔干、东地中海一些地区给予意大利,因此促成了《伦敦密约》的签订,在得到英国的贷款援助后,意大利于1915年5月23日向奥匈宣战,而到1916年8月才对德国宣战,可见还是留了“后手”。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160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