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徐悲鸿送给郭沫若的“牛画”,卖了26亿

名人字画 2023-09-21 05:23:13

1951年,郭沫若出席“第三次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并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被授予“ ‘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金质奖章”。徐悲鸿闻讯欣喜万分,抱病为郭沫若绘制了一幅150×250cm的宏幅巨制——《九州无事乐耕耘》。

徐悲鸿 九州无事乐耕耘

镜心 设色纸本

1951年作

150×250cm

作品的款识表明了徐悲鸿的创作目的:“沫若先生为世界和平奔走,席不暇暖,兹届出席第三次和平大会归来,特写欧阳永叔诗意赠之”。作品题目取自于欧阳修《寄秦州田元均》中的句子“万马不嘶听号令,诸蕃无事乐耕耘”。这是一首边塞诗,徐悲鸿选用了后面一句,只是把“诸蕃”改为了“九州”。这是颇具匠心的,犹如摄影师在一个宏大的场景中只摄取一个特写镜头,而把“万马不嘶”、军纪严明的“军味”隐去,以达到“若隐若现”的艺术效果。

作品一方面是徐悲鸿对郭沫若获此殊荣的庆贺,一方面也是出于对和平的渴望。当时,数十万志愿军官兵奔赴朝鲜,浴血战斗,但祖国大地却仍然可以“九州无事乐耕耘”。徐悲鸿把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时政题材寓于其中,可谓其晚年代表作。作品完成后,他便立刻送给了郭沫若,此后曾藏于郭沫若纪念馆,后流入民间。

1996年,中国嘉德春拍中,此画以192.5万元成交,创造了当时中国美术专题拍卖的最高价。2011年,北京保利“近现代十二大名家书画夜场”中,此画以 2.668亿的价格成交,打破了徐悲鸿作品的价格记录。

画面解析

《九州无事乐耕耘》这种人与动物相结合的宏幅巨制,在徐悲鸿的创作中是极为少见的。与其他的许多军事题材美术作品不同,画家采用西画中焦点透视的方法,三个人依次渐远,渐小。背景仅以数笔松散的淡墨表现出土地的模糊形象,进而使视觉焦点集中在农耕场景上。

柳树

画面右侧是一棵用重墨画出的树干粗壮的柳树,其树杈呈“V”字型向上生长。与淡墨细笔写成的轻柔柳条和藤黄渲染出的柳叶形成对比,古树新枝,意寓着伟大祖国的古老文明和新中国的勃勃生机。

不过画面只截取了柳树的局部,将画面分割成三部分,造成空间分布的丰富性。同时,柳树与人、牛又基本上是垂直的,这就使整体构图虽简单,但在稳定中富于变化,变化中趋向稳定,拓展了中国画的空间表现力。

农民

画中三个农民均上了年岁,但仍积极、安宁、乐观地从事着农耕。最前者牵牛犁地,其双脚迈开,身躯前倾,手掌攥紧,正耗尽全部力气驱牛犁地,脸部和手部的肌肉因凝聚力量而呈现出收紧之感,这个瞬间的动态生动逼真。后两者为一农妇和一农夫,均在锄地,一挥锄,一弯腰,动作幅度并不大,表情亦平静,与前者形成反差。

也许是因为青壮年都去参战了,所以农田里才只有老人和妇女,但他们却没有丝毫的怨气,仍然保持着高昂的生产热情。作为新中国最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徐悲鸿在作品里表达出前线与后方同心协力,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动人场面,含而不露地告诉我们:人民群众的支持是“屈人之兵”的基础。

耕牛

牛象征着勤奋踏实,犁和锄象征着开拓进取的精神。画中的耕牛瘦骨嶙峋,与徐悲鸿画的其它牛的造型差别甚大。画法上先以墨笔勾勒外形,再以赭石敷色,笔致精确,每笔的浓淡和干湿皆表现了牛毛的质感,画出了牛身各部分的向背凹凸;而牛腿,看上去则酷似徐悲鸿擅长的奔马的双腿,形成了“牛身马腿”的独特造型。

《九州无事乐耕耘》将西画中的造型方法和中国画的笔墨相结合,既有准确生动的造型,又有灵活多变的笔墨,是一幅结合中西画法精髓的写实主义佳作。虽然整个画面并不张扬,但却有一种沉稳雄健的视觉效果和意高韵亢的自信格调。

乡土情结

就题材而言,徐悲鸿出身贫寒,对农民的生活是有切身感受的,其法国老师达仰也是一位善于描绘农民的画家,因此,徐悲鸿画过多幅以农民为对象的写生作品。

画中的牛同样源于其乡土情结,徐悲鸿的童年比较清苦,家里有几亩瓜田,却无耕牛。他平时帮助有牛的邻居放牛,耕作时便可借牛一用,“耕牛牧歌”便成为其童年的美好回忆。在抗战期间的颠沛流离中,他也多次借牧牛图来表达对平静生活的憧憬,以呈现普通生活中所流露出的情味,以涵容大自然内在的生命律动。

一幅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真正重要的东西,不是表面视觉上的一时快感,而是它所蕴含的“理”。这是我们的肉眼看不到的,需要我们用心来体会的精神养分。徐悲鸿站在历史的高处呼吁:“今日中国一切衰落之病根,在偷安颓废。挽救之道,应易以精勤与真实,而奋发其精神。”这种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

时至今日,这幅作品仍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现实意义。我们有一支强大的国防力量,任世界风云怎样变换,南海暗流涌动,老百姓仍可“乐耕耘”。祖国的强大,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关键。

谁是他的贵人?他经历过什么?他成功在哪里?重新认识徐悲鸿

1. 徐悲鸿第一位启蒙老师是他的父亲

徐悲鸿1895年生于江苏宜兴,乃家中长子。父亲徐达章是村塾教师及画师,徐悲鸿自少在其指导下,习四书五经。他对绘画具浓厚兴趣,每天临摹清末时期插图画家吴友如、清末画家任伯年的作品,亦好描绘身边人物。

《双鸭》

2. 徐悲鸿原名徐寿康

徐悲鸿童年时除了读书习画外,还会下田耕种帮补家计。后来,家乡经历连年水灾,徐悲鸿与父亲只好出走邻近各县鬻字卖画。

1912年,因父病重返乡,徐悲鸿挑起全家的生活重担,在宜兴初级女子师范、始齐小学及彭城中学任美术教师。随着父亲和他的第一个儿子劫生离世等各种打击,徐悲鸿感到世态炎凉,遂把自己比喻为悲伤的鸿雁,改名“悲鸿”。

《憩息》

3. 徐悲鸿笔下的题材广阔

徐悲鸿创作范畴遍及人像、历史故事、动物、山水。他自小喜爱把亲眼所见的一切自然形象入画,日后绘画动物,更多寄托寓意,马、牛、鸡、鹰、狮子均常见笔下。1935年,他与时任教中央大学的张大千携学生赴黄山写生,此后足迹遍及漓江、喜玛拉雅山等地,笔下所出山水,多衍发自此地景色。

《十二生肖册页 》

4. 人生中的伯乐

尚未成名的徐氏到上海发展时生活困窘,幸获当时在商务印书馆工作的黄警顽热心让他留宿,商人黄震之则曾借出棋牌室供徐氏栖身作画,因此他一度用名“黄扶”,以示不忘两位的扶助。

黄警顽(左);徐悲鸿绘黄震之肖像(右)

高剑父及高奇峰

他所画的马曾得中国审美馆馆长高剑父及高奇峰赏识,二人其后邀请他为审美馆绘四幅画,所获稿费得以替他解困。

高剑父(左); 高奇峰(右)

康有为

1916年,犹太裔地产大亨哈同创办仓圣明智大学,并登报征求仓颉画像。徐悲鸿所绘的仓颉像中选,被聘请入住大学作画,期间认识康有为、王国维为等著名学者。康有为热心提掖徐氏,请他为自己、亡妻及友人画肖像,并把所藏书籍碑帖都借给他浏览临摹,培养他对书法的兴趣。艺术观上,他亦受到康有为的影响,希望一改当时中国画坛的仿古风气,启发了他其后改革性的艺术主张。

5. 徐悲鸿中西画艺兼擅,提倡融会两者艺术之长以革新中国画

徐悲鸿精通中国水墨画、书法、油画、水彩、素描等媒材。1919年,他赴巴黎留学,在朱利安画院学习素描,后考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

他先后随该院院长弗拉芒格及法国学院派绘画大师达仰研习西画。留学期间,他亦不时到欧洲旅游,参观各地美术馆及博物馆,饱览古今名家杰作,比较各画派的优劣。

他尤受现实主义画派启发,复提倡“国画改革”,摒弃传统临摹古画的学艺方式,取实物为摹本作画,以达至“形韵兼备”。

《放牧 》

6. 作品早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已入选海外重要画展

1923年,徐悲鸿的油画作品《老妇》于法国国家美术展览会展出,1927年,该展览会展出他所送选的九幅作品。及后,他多次获邀,远赴比利时、布鲁塞尔、柏林、法兰克福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向国际展示其中西交融之技法。

《 平安双吉图》

7. 在法国与其他留学生组成“天狗会”

徐悲鸿与张道藩、常玉、谢寿康、刘纪文、邵洵美等留学生结成“天狗会”,虽然各会员的专业范畴不同,如谢寿康研究政治经济、常玉学绘画,可是他们非常投契,经常聚在一起研讨中外文学艺术,谈论国家前景。

《高岗狮吼》

8. 开美术教育之新风

徐悲鸿归国后积极从事艺术教育工作,先后任教于南国艺术学院、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等校。

他提倡以素描写生作绘画的基础训练,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创造力。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兼主任期间,他采用学年、年级和学分制,设素描、油画、中国画、理论课、泥塑等选修及必修课,并结合课堂教学及画室制,重视学生自身的兴趣同时也确保他们得到悉心的指导。

徐悲鸿亦着重招揽有识之士作教员,如聘请黄君璧教山水、傅抱石教画论及美术史,他亦不时办讲座介绍外国画家,培育学生艺术赏析的能力。

《志在千里》

9. 曾协助傅抱石及吴作人等出国留学

徐悲鸿积极提拔人才,在不少画家的出国留学事宜上出手相助。时任江西省主席熊式辉先生在其游说下,为家境贫困但极具天分的傅抱石提供到日本学画的资金。徐氏亦曾解决吴作人留学法国的旅费问题。

《行书七言巨联》

10. 积极到欧洲宣扬中国美术,促进东西方艺术交流

1933年,徐悲鸿征集中国画家如张大千、齐白石的作品前往巴黎办“中国近代绘画展览”,宣扬中国艺术。该展引起强烈轰动与关注,展览目录更是印制了三版。及后,展览移师至比利时、米兰、莫斯科等地举行。

徐悲鸿在前苏联举办画展期间,即席挥毫

11. 徐悲鸿与齐白石乃忘年之交

齐白石定居北平发展后,因其习画背景和创新画风而被艺坛疏远,惟当时享誉甚隆的徐悲鸿酷赏其艺,常往拜访购藏其作品。

虽然二人年龄相差卅载,却惺惺相惜,徐悲鸿除了邀请齐白石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授,亦向中华书局推荐,亲自撰序,为齐白石出版画集。齐白石亦屡作诗句提及这段友谊,如:“我法何辞万口骂,江南倾胆独徐君”。

徐悲鸿与齐白石

12. 二战期间,他到南洋筹款抗战

1938年,徐悲鸿往来重庆与桂林之间,其时已萌出国举行募款抗日展览之意。也许在此背景下,他与海外侨领有所联系并写画送赠。如1938年的《三鸭图》,此作乃徐氏写赠新加坡侨领陈振贤先生,陈氏亦是徐悲鸿1939年星洲筹赈会中的筹备委员之一。

往后数年,徐悲鸿继续为民族不遗余力地贡献,先后到新加坡、吉隆坡、槟榔屿、恰保等地举行画展,也为当地华侨富商作画,把收入捐献援助中国难民,所以现在市场上不时有来自他在为南洋名门望族精心而写的佳构。

《三鸭图》

13. 黄孟圭、黄曼士和何光耀等人曾赞助徐悲鸿的抗战展览

徐悲鸿与黄曼士

黄氏兄弟在徐悲鸿的艺事上屡次相助,徐氏称其为“生平第一知己”,拜为“大哥、二哥”。

在1925年学费停发之时,徐悲鸿认识了当时留法考察的黄孟圭,他安排徐氏赴星洲为侨领画像帮补收入,并嘱其弟富商黄曼士加以照料,此亦为徐氏赴南洋之源起。

1939年,徐氏再次回到星洲以筹办抗战展览,期间获得当地政商领袖、文艺精英的艺术赞助和支持,新加坡战前知名建筑师何光耀也为赞助者之一。

战乱时期,黄氏曾把大批徐悲鸿重要藏品匿藏保存。徐氏逝世时,黄氏于星洲举办“徐悲鸿遗作展”,缅怀挚友。

《飞扬跋扈为谁雄》

14. 他有三段为人所知的感情:蒋碧薇、孙多慈、廖静文

在上海期间,徐悲鸿不时拜访同乡蒋梅苼,并与其女儿蒋碧薇渐生情愫。蒋碧薇不顾婚约,瞒骗家人与徐悲鸿私奔赴日。徐悲鸿留学巴黎时,她亦有跟随,二人共育一子一女。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徐悲鸿时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恋上学生孙多慈,并于1938年登报宣布与蒋碧薇脱离关系。由于孙父坚决反对女儿和徐悲鸿的关系,二人最终分手。

徐悲鸿其后屡次向蒋碧薇示好,惟复合不果,于1945年正式签字离婚。徐悲鸿最后一任妻子乃是时任中国美术院图书管理员的廖静文。

15. 徐悲鸿好收藏

说到徐悲鸿收藏最多的作品,可说是任伯年及齐白石的画作。

他曾于《任伯年评传》中写道:“……故举古今真能作写意画者,必推伯年为极致。”徐悲鸿的收藏囊括各个年代的书画,抗战时于香港办画展期间,他购得《八十七神仙卷》,并视之如自己生命般珍贵,钤上“悲鸿生命”的印章。徐悲鸿过世后,他所收藏的过千名家书画均捐赠公家。

黄孟圭一九三九年手拓徐悲鸿《自用印谱》

徐悲鸿花20套北京四合院的钱,买下一幅画,如今这幅画价值多少钱?

我们国家有着非常悠久的发展历史,文化的发展自然是陪伴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的,也就是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变化,文化的一些特性也会随着转变,用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流行”,每个朝代或者说每一个独特的历史时期都有着它独有的特色和风格,这个方面所有的创作型艺术都很切合,比如说陶瓷技艺、雕刻技艺,这些东西的风格延续在一定的程度上都是受到时代大背景影响的,说到创造型艺术我们就不得不想到诗句和绘画,作为文人墨客最拿手的两个好戏,古代的文人们必然都对这些东西非常的熟悉,而诗作与画作通常情况下也是相互承托的,给诗作配画似乎也成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职业,很多古代的画家都依靠着这些东西为生。

随着时代的发展,无论是艺术作品还是艺术创作人群都发生了一些变化,这是必然的过往历史中遗留下来的文化瑰宝固然非常的宝贵,但是当下的艺术创造也不能单一的模仿和借鉴,创造性才是艺术的真谛,于是近现代涌现出了很大一批诗人、作家、以及画家,他们的出现可以说为我国甚至世界的文化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与那些小说、散文的作家相比画家和诗人更不容易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因为他们所创造出的艺术作品更加的富有特殊性和审美隔阂,也就是常人可以看懂小说和散文但是不一定能够会诗作的意、赏画作的美,而人的审美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随波逐流”的性质的,也就是所谓的潮流,为什么有一些文学家和画家能够成为大家,就是因为他们从来不会去刻意的附和大众的审美。

他们就是审美的缔造者,这个非常的简单,或许对于他们来说他们也并不是一开始就是想要开创一个新的流派而是单纯的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而艺术的精髓就在这里,独立和有所见解的才能叫做艺术。

像齐白石、徐悲鸿这样的近现代画家就是这一类艺术家中的典型代表,同时都作为画家的二人,没有刻意的迎合大众但是他们却亲手开创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而他们的不少画作也成了人人都追捧的佳作,而本文的主角正是《八骏图》的作者徐悲鸿先生,他的一生不仅仅痴迷于画作,也痴迷于画作赏析,有一次他就在异国他乡找到了一副极具艺术的价值的画作,清贫一生的他却竭尽全力的想要买到。后来画作再次失踪,为了保住这幅佳作他更是负债累累,这到底是是一个什么样层次的极佳艺术品能使得著名画家徐悲鸿都如此的在意。

徐悲鸿作为我们国家近现代十分著名的一位画家,他的一生都与绘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不仅仅在生活中,就连在成长的过程中他都十分的喜爱绘画,而他的绘画风格不同于国风的写意和山水,也不同于西方的写实和细描,是一种将中西方有点融为一体的画家,他一生的作品中最受后人追捧的当属《八骏图》,徐悲鸿所描绘的“马”是被人们称为最具活力和朝气的,在他的关于马的画作中我们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出来他和其他作家的不同,那种活跃在纸张上的灵动和活力是很少有人能够表达出来的,他的绘画对象十分广泛,而风格也存在些许的不同,所以有人说徐悲鸿是一个非常难以琢磨主题的画家,不仅仅百姓和大众不太能够琢磨他的特点,就连他自己都没办法确定自己在作画时的想法,也就是那种独属于他的随性和不确定才造就了他独特却无法复制的传世佳作。

公元1895年,徐悲鸿出生在了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是一个十足的教书匠,虽然有一些才华但是也仅仅是用来教小孩子,他的家庭也就没有那么的富裕,童年时期的徐悲鸿为了能够更多的学习到绘画技巧常常陪伴在父亲左右,父亲除了会给当地的学童教授课本知识以外还经常会给当地的富家孩子教授绘画技巧,以赚取一些薪水,空闲时间还会去到街上卖画,而徐悲鸿就是常常跟随在父亲的身边,学习到了很多旁人没有机会接触到的东西,从小就积累了很多绘画方面的艺术财富,随着年纪的增长他的家庭也为他积累了不少的物质财富,他后来有了机会能够去到外国留学,成年之后他作为数量不多的中国留学生去到了法国,在那里他第一次接触到了西方的画作,和国风有所不同的是西方的画家更加注重写实,也就是油画,这让徐悲鸿有了能够思考中西方差异的机会,也为他能够创作出这么多中西结合的作品奠定了不少的基础。

归国后的他依然想要将自己所见所闻融合到曾经学习过的绘画技巧中,这样做的人不止他一个但是能够将这件事做好的人却又非常的少见,而徐悲鸿就是尤为成功的一位,多年时间过去了徐悲鸿依靠他独特的绘画风格成为了一个极具名气的画家。时间来到公元1937年,经常参加国内外画展的徐悲鸿收到了马丁夫人的邀请,他需要到英国去参加一场绘画展览,对于徐悲鸿来说平日里除了作画,最大的乐趣就是去鉴赏其他的画作,无论是当代的还是历史名人的,对于他来说能够欣赏其他大师的作品是一件非常值得兴奋的事,能够收藏更是好事。

来到马丁夫人的展览上,徐悲鸿早就有所了解马丁夫人手中有很多的中国的古代画作,徐悲鸿认为自己能够买回一两副就是赚到了,于是徐悲鸿就兴致勃勃地去往了画展。

到了那里他果然发现了一副十分有深度的画作,以道家的各路神仙为对象,画质精良,看起来历史也相当久远,虽然不能当场就肯定画作的来源但是它一定值得购买,看到徐悲鸿想要购买于是对方就开价1万大洋,对于那个时候的徐悲鸿来说一万块实在有点多,但是非常的无奈这幅画作实在是太诱人了,最后他和妻子商量后买下了画作。

回国后他终于了解了画作的来历,这是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的作品,不仅仅历史悠久而且保存的也是十分的完好,但是看到画作上没有实际的提名,于是徐悲鸿就给画作命名为《八十七神仙卷》,还加上了自己的印章,常常将画作拿出来把玩,旁人不难看出他对这幅画作的喜爱。公元1942年,他去到了西南地区游玩,一生都不算富裕的他自然不会觉得自己的“珍宝”会有人惦记,但是不幸的是待他游玩归来后家里却早就遭人洗劫了,包括他那一副十分喜爱的画作,此后的他天天闷闷不乐,还得了高血压。徐悲鸿花20套北京四合院的钱,买下一幅画,如今这幅画价值50亿。

对于徐悲鸿来说自己可能再也看不到这幅画作了,但是一年多后《八十七神仙卷》又有了消息,他的一位学生来信告诉他找到了画作,一开始徐悲鸿肯定是十分的兴奋,但是又碍于盗画者不愿意承认,或者有可能撕毁画作一直不敢行动,没过多久一位曾经的好友主动请战为他去和画作的持有人交涉,结果就是画作的实际拥有者要价20万,对于徐悲鸿来说这个金额实在是自己无法承担,但是最后无奈只得四处借钱最后还是将画作买了回来,这个金额在那个时候买北平20个四合院是非常简单的事情,后来他的家人才知道这仅仅只是那个“好友”设的局罢了,可是没过多久徐悲鸿就因病去世了。

时过境迁这幅画作也被他的家人无偿捐献给了国家,而估值也达到了50亿人民币,但是对于徐悲鸿来说这些表面的价值实在太过虚无,能够让他不惜放弃家底都要买回的画作是一种爱好和热衷,不是一个“值钱”的物件,对于他这样的艺术家来说作品能够给予他们最大的享受,物质财富远小于精神的享乐。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152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