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曾经公开表明:“如果重庆沦陷,政府就得迁到西康”。西康省在现今的中国地图上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在历史上却曾经被列为陪都选项,可见其地位实非一般。
那么,曾经的西康省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它究竟是为何能成为重庆之后的又一陪读选项呢?
其实,西康省和今天的西藏省相似,它的主体民族也是藏族,位于今天四川省的西部。由于它处于四川、云南、青海、西藏四省之间,是青藏高原与内地的过渡地带,扼四川入藏的交通咽喉,所以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更是兵家常争之地。
在康熙、雍正、乾隆和嘉庆年间时,西康省仍叫“喀木”;到了道光、咸丰之后,“喀木”二字偶尔缩略为“康”,直到清朝末年都只称此处为“川边”或者“边炉”。等到1910年,清朝大臣傅嵩炑上奏以川边改流地面建“西康省”,此后,“西康”一名才定下来。
清朝末年,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试图从西藏分裂我国领土,1888年和1903年,英国更是先后发动两次侵略西藏的战争,同时还在西藏内部大力培植亲英势力,试图将西藏地区分裂出去。
在英国的怂恿下,西藏地方曾经三次向西康地区发动军事进攻,妄图夺取此地,这就是西南地区的“康藏纠纷”。面对如此混乱的局面,清政府认识到,要想有效经营西藏地区,必须先治理好西康地区。于是清政府便在川边地区实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改革,改土归流之后,西康地区得到了有效整合与管理,有效地抵御了西方列强对西康和西藏地区的入侵,巩固了川边地区。
可惜,不久之后国内爆发了辛亥革命,西康原本打算建省的计划被迫搁置。
北京政府时期,国内四处军阀割据,川藏地区的军政要员更是频频更换,在西康地区的各项建设都未能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可以说,西康建省计划在这一时期陷入了停滞。直到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任命刘文辉为川康边防总指挥,全面接管西康地区的事务,西康建省计划才得以在此启动。
经过十年的整顿,在1939年,根据重庆国民政府的命令,西康省于当年1月1日正式建立。据记载,西康建省之时,当地总人口已经达到了2144031人,辖区内共有46个县和2个设治局。由于历史原因,金沙江以西包括盐井县在内的13个县仍在西藏地方政府的管辖之下,所以实际上,西康省的辖区是32县和2个设治局。
虽然比起周边的几个大省,西康省显得有些暗淡无光,但是实际上当时的西康,其地位不容小觑。
首先,西康省的稳定关乎着整个川藏地区的安宁。西康省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特殊的政治地位和军事地位,因为它位于四省交界,向来成为军阀的必争之地,不仅如此,以英国为首的外国势力一直想通过西藏吞并西康地区,从而达到分裂川边地区的目的。
于是,西康建省以后,中央政府加强了对这个地区的统治,废除了曾经猖獗一时的土司,严厉打击外国势力,保证了西康省的稳定以及和平局面。更重要的是,避免了川藏地区因辖区纠纷而引起的种种战争,为这一地区的发展创造了极佳的社会环境。
其次,西康省是促进汉藏民族友好交流的前沿阵地。西康省的主体民族是藏族,但是由于它于多省相邻,汉族和藏族人民在此地的来往非常密切,着名的茶马贸易就是在西康省内进行的。因此,西康省的稳定能够促进汉藏两族人民的交流和融合,巩固国家的统一。
在西康建省以前,以西藏地区为首的藏族分裂势力十分庞大,它们多次鼓动川藏地区的藏族人民分裂祖国,其中西康地区的藏族人民受影响最大,给国家的民族团结造成极大影响,后果极其严重。西康省成立之后,大金寺案件得到圆满解决,当地的民族关系才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除了从政治和军事的角度去考察西康省的地位之外,我们必须还要看到西康地区的经济潜力。
西康地区的资源非常丰富,地下蕴藏着大量的矿产资源,加上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这里的水力资源和森林资源也十分丰富。但是由于西康位于西部,且地理位置复杂,这里长期以来未曾得到应有的开发和利用。因此,在建省以前,西康的经济一直停滞不前,以畜牧业为主的西康人民只能勉强维持生活,农作物也只有青稞、粟和小麦等。加上地广人稀、交通困难,西康社会的经济十分落后。
然而在建省之后,西康省的经济水平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除了传统的畜牧业和农业之外,西康省的轻工业也逐渐发展起来,省内的工商业工会有15家,较为出名的公司有康滇公司、建宁公司、康宁公司等。1939年,西康省支出5358000元,收入1004674元,财政赤字庞大;1945年,西康省支出401766000元,收入408631791元,已经稍有盈余。在抗日战争时期,西康省更是为西南经济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由此来看,西康省并非可有可无的存在,无论是政治、军事还是经济方面的考量,西康省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以至于到了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曾经把它列为陪都之选,并称“如果重庆沦陷,国民政府就得迁到西康”。
可见,委员长之所以如此重视西康,并非心血来潮,而是有着多方面的考量的。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中国东部地区基本已经沦陷,东南沿海的通路被封堵,国民政府不得不迁都重庆,西南地区因此成为抗战的基地。西康省的东边与四川相接,西边又与西藏相通,南面是印缅,北部跟青海、甘肃接壤,既是联络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也是通往印度、缅甸的重要通道。
建省以后,西康地区相继开通了康青、康滇、康川公路线,开辟了川滇康驿运线和康印国际驿运线以及“驼峰航线”,包括抗战中建成的中印公路。一系列交通线路的开通可以极大改善大后方交通运输状况,也更有利于中国接受国际援助。除此之外,西康富源的开发、宁雅工业区的建成以及西昌专门成立的宁属屯垦委员会(专门安置难民,开办屯垦事业),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支援大后方的物资供应。
西康省作为管理川藏地区的前哨,在维护地区稳定和促进民族团结方面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如今虽然它已经消失在中国的地图之上,成为其他省份的一部分,但是没有人能够否认它曾经为这块土地所做出的贡献。
《康定情歌》中所描述的康定如此令人所向往,西康也从未被历史所遗忘。无论何时,这块土地,依然是中国境内无数人神往的乐土。
文/元气少女QMQ参考文献:1、《西康建省论》,刘国武2、《论民国时期西康建省》,黄天华
抗战时候陕西省没有沦陷。
陕西省全省共辖92个县。全省面积187691平方公里。抗战期间,陕西省所辖的部分县城以及乡镇多次遭到日军的侵犯和轰炸。日军认为陕西是抗日的中坚力量-中国共产党的根据地,而西安是张、杨逼蒋促成全国抗战的基地,日军认为如果打下陕西是对中国抗战精神的致命一击。
但是当日军推进到陕西东界的黄河东岸时被黄河的天险吓住了,从1938年到1939年底,日军从府谷渡口到潼关渡口,发动了大小20多次的渡河战斗,都遭到红军的还击。日军始终没有渡河成功过,所以陕西在抗日战争时期没有沦陷过。
扩展资料: 在半个世纪的对日战争中,中国只有8个省份没有落入日寇之手。这8个省份分别是:西康省、宁夏省、青海省、新疆省、四川省、陕西省、甘肃省和西藏自治区。
中国全省沦陷的省份总共有九个。分别是:台湾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热河省、察哈尔省、河北省、山东省和江苏省。
参考资料:人民网-陕西军民对抗战的重要贡献
在抗日战争的时候,只有八个省份,没有被日军攻陷,这些地方都是位于我国的西部,因为水军都是从东部向内地开始贡献,所以西部的地区相对来说比较安全,因此这些地区能够幸存,这些省份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
虽然这些城市在日军侵犯的时候都没有被沦陷,但各个省之间也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就是西藏以及新疆,这两个地方的地理位置非常好,西藏地区的海拔高,而且高原缺氧,很多人去了西藏,都会造成身体的不适,加上西藏的交通不方便,在当时铁路并没有发展。而新疆是因为有很多的山脉和沙漠地形比较复杂,日军攻占地区是为了抢夺财富,如果他们要攻占这两个地方的话,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这对他们来说是不值得的,所以这两个地区比较安全,没有遭到沦陷。
还有甘肃,陕西,青海和宁夏这几个地区,这几个地方都是在我国西北地区,天气干旱,时常有沙尘发生,并且地势比较高,自然条件非常的恶劣,如果日军要入侵这些地方的话,得到的收益非常的低,而且在刚进入中原的时候,就遭到了河南等地区的抵抗,他们无法继续向前入侵。
最后就是重庆以及四川了,在抗战的时候,中国是民国时期,许多的革命军都投身到了战争当中,和日军进行顽强的抵抗,在南京被攻陷了之后,国民政府就移到了重庆,当作抗日战争的指挥中心,所以这个地方的军事力量非常强,日军无法轻易的攻破。四川这个地方的地势非常的险峻,日军在入侵的时候无法制定正确的作战计划,只能够放弃。正当她们转头准备进攻重庆时,遭受到了极大的抵抗,以及当时的国际形势非常的困难,只能放弃攻打这些地方。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150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